关于含有京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京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京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京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逢入京使》古诗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翻译/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安无恙。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安又苦于没有纸笔旳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旳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旳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旳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旳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旳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旳雄心旳,此时,心情是复杂旳。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旳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旳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旳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旳意义。在*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旳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创作背景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赏析一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赏析二
《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逢入京使》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遥想公元757年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能让我们想起上学期所学哪首诗歌的两句诗呢?这让我们回想起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里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这首诗里,“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的渴望。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名作《逢入京使》,一同再次轻叩诗人岑参独特的心扉。
二、诵读,读出节奏感。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诗歌,并准备在全班朗诵。(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一生读)
师:字正腔圆,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还要有节奏感点。提示:七言律诗或绝句可以按二二三节奏来读,请同学们划下这首诗的节奏,并且试着再读一读。(生朗诵)
师:现在听老师读一遍。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屏显)学*要求: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学*小组内交流自自不懂的地方,如还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
(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自学中有哪些疑问?生问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知道吗?生2回答,师评价并明确。
师:如果没有其他问题了,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生: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安。
春日京中有怀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日京中有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日京中有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
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
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
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
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
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
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词句注释
⑴京中:指西京长安。
⑵游寓(yù):寓寄他乡。秦:指长安。
⑶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这里借指长安园林。徒:徒然。
⑷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漫:随意,没有约束。
⑸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⑹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大将军第颂》,*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留宾即出自此曲故。
⑺风日:指洛阳的春日美景。这里是借代在洛阳赏春的朋友。
《春日京中有怀》原文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春日京中有怀》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
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
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
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
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
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
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春日京中有怀》赏析
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又在洛阳西巩县,因此他对洛阳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武则天长期留居洛阳,只在长安中(701—703)曾一度回西京。当时杜审言曾随驾去长安。这首《春日京中有怀》诗,大约作于公元702或703年(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诗人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诗以*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人感昔怀今触动愁思。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诗人自我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颔联:“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着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人性。正应了清人吴乔所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颈联:“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留宾即出自此曲故。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陈遵的典故,不仅表现了友人英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诗歌具有豪放的气势。“公子南桥”句,虽没直接写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诗写至此,似乎已完题中“有怀”。但诗人犹觉未够,又引出尾联传颂千古的名句。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语痴而情真。诗人太熟悉洛阳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人,也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这首诗与一般“有怀”诗相比,它扩大了“有怀”的范围。“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联诗正是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
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这评语是有灼见的。
杜审言这首《春日京中有怀》,结构齐整*密,起承转合极其自然,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春日京中有怀》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670-674)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京师叛乱寄诸弟》古诗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京师叛乱寄诸弟》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8卷。
原文
京师叛乱寄诸弟
作者:唐·韦应物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
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
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忧来上北楼,左右但军营。
函谷行人绝,淮南春草生。
鸟鸣野田间,思忆故园行。
何当四海晏,甘与齐民耕。
注释:
①京师叛乱:据《旧唐书·德宗纪》及《资治通鉴》等书载,建中四年(783)十月,涇原兵奉命东征李希烈,途过长安时,因食物粗劣、没有赏赐,哗变作乱,并奉朱滔之兄朱泚(前曾为幽州节度使)为帅。德宗出奔奉天。朱泚自立为帝,国号秦,并派兵攻打奉天。兴元元年(784)二月,前来救援的朔方节度使又与朱泚相勾结,致使战乱进一步扩大,直到五月下旬,李晟始收复长安。时应物在滁州。
②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遭世难:指安史之乱。
③“二纪”句:指继安史之乱后,吐蕃、回纥入侵,各地军阀作乱,时局始终未得*静。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自安史乱起至应物作此诗时共十八年,此处非实指,而是约举成数。
④羁:羁旅,漂泊。离:指离开国都。
⑤虎豹:指朱泚等叛乱者。
⑥缨:帽带。
⑦但:只有。
⑧函谷:关名,在今河南灵宝县南。
⑨四海晏:天下太*。
⑩齐民:*民百姓。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岑参《逢入京使》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杨炯《从军行》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颀《送魏万之京》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汉书·传·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送人归京师古诗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人归京师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人归京师
宋代: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译文
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山村中仍旧幽梦不断。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我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鉴赏
这首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此诗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要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
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古诗中常出现“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两句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导语:《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之意。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
唐代: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文: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释:
1、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
2、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3、山:指柳州附*山峰。
4、京华:京城长安。
5、亲故:亲戚、故人。
6、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故称海畔。
7、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8、秋:秋季。
9、割:断。
10、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11、若:假若。
12、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13、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14、散上:飘向。一作“散作”。
15、峰头:山峰的顶端。
16、望:遥望。
17、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让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让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让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孟浩然《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古诗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小编整理的孟浩然《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古诗,欢迎阅读收藏。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原文
作者:唐·孟浩然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注释
①卢明府:卢僎,开元中为襄阳令。说详《全唐诗人名考证》。参见卷八八卢僎小传。郑十三:或是郑倩之。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丞相范阳张九龄……尚书郎……范阳卢僎·,……华阴太守郑倩,(太)守河南独孤策,率与浩然为忘形之交。”然无确据,供参考。盖卢先有送郑十三还京诗,此为酬和之作。
②登临地:指岘山。
③衣冠:指士绅。
④醉坐:全诗校:“一作闲卧。”彭泽酒:陶渊明尝为彭泽令,性嗜酒,故称。
⑤白云天:《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又,杨素《赠薛播州》 ;“还望白云天,日暮秋风起;岘山君傥游,泪落应无已。”
⑥《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⑦濩落:犹瓠落、廓落,言其无可为用,以指失志。《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空:徒然。滞:久留。江岛:似指襄阳。其地东临汉水,水中有鱼梁洲等岛屿。
⑧朝廷当世人:犹言朝端、执政。
拓展阅读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孟浩然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译文
从前登高临下赏风景的地方,现在我正整理衣冠摆下送别的筵*。
喝醉坐下,自己倾倒陶潜的`酒,想要归乡而深深的仰望满是白云的天空。
在洞庭湖畔看到树叶落下惊叹秋天的早,而我只能滞留在江上小岛上失落的空叹。
能否给此时在朝廷工作的人带话,试问我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见到长安的大路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赏析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赏析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
北风*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名家点评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
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此诗:酒笔酣歌,才锋驰突。“雪”字四见,一一精神。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曰: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中含郏后人竞学盛唐,能有此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的边塞诗。作品中既描绘了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又表现了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同时还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艰苦的条件下守卫边疆。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也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能够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写法上,首先是诗人能把“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语言鲜明生。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荆州江陵人,一说南阳人,后徙居江陵,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
后在天宝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故世称“岑嘉州”;后约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诗句赏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
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人道寄奴④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⑥草草,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
可堪⑨回首,佛狸祠⑩下,一片神鸦社鼓⑾。
凭谁问,廉颇⑿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2 舞榭歌台:指当年的'一派繁华景象。
3 巷陌:街巷。
4 寄奴: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
5 金戈铁马:指军队。
6 元嘉: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夕封山勒石纪功而还,指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派兵北伐,结果大败而归。
8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遍地战火的情景。路:代行政区域名。
9 可堪:哪堪。
10 佛狸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公步山,建行宫,*称此为佛狸祠。佛狸:拓跋焘小名。
11 神鸦社鼓:指祭祀。
12 廉颇:战国时越国名将,晚年曾‘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赏析:
曹操《短歌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暮年,壮心不已”句句与稼轩“凭谁问,廉颇才能矣,尚能饭否?”句并读,稼轩词又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壮。
低沉处至潸然有泪欲下,高亢处激昂犹胜琵琶,亦是雄浑亦是悲壮。
用典极多而不觉其繁,是长袖善舞之故。
京胡的古诗
赴京的古诗
含京字的古诗
带京字的古诗
带京州的古诗
东京的古诗
与北京的古诗
燕京的古诗
是写南京的古诗
北京的古诗都
古诗里的南京
写汴京的古诗
京开头的古诗
读南京的古诗
带汴京的古诗
北京雪的古诗
白玉京的古诗
彭入京使的古诗
北京的秋的古诗
含有京字的古诗
为南京写的古诗
关于北京的古诗
含有京和陵的古诗
南京台城的古诗
京剧的古诗句
写于北京的古诗
入京的古诗大意
入京的诗意古诗
关于盛京的古诗
南京卧佛的古诗
关于满天星纯洁的古诗李白
形容古诗的情感短语
竖4横14的古诗
描写青春成长的古诗
形容动词的古诗
暮春里的槐花香古诗
杜甫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适合女教师的古诗
一六的所有古诗
带祥字和超字的古诗
古诗中的飞鸟
非常长的重阳节古诗
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吟出一首古诗
带月的中国古诗
不良*惯的古诗
四个带雨的古诗
传统节日里的古诗
四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采微古诗的作者
杜金花的古诗
和老师一起去提炼古诗的故事
古诗中的巧笑倩兮
价格贵的一定好古诗
赵州桥的信息古诗
夜里有关蛐蛐的古诗
与防控*视有关的古诗词
有红日有山有帆船的古诗
非常多而又简单的古诗
歌颂美女的自创古诗
古诗杨柳的视频
游子吟古诗形容母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