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

关于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57) 说说(405) 名言(22) 诗词(5k+) 祝福(17) 心语(255)

  • 山居秋暝古诗赏析(山居秋暝全诗意思)

  • 诗意
  • 《山居秋暝》赏析

    一、作者:王维,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与另一个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是好友,二人合称“王孟”。又因王维专诚奉佛,其诗充满禅意,故*又称其为“诗佛”。王维的诗画俱佳,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紧扣诗题,营造意境)

    空旷的山谷里刚下了一场雨,傍晚天气凉爽,让人感到秋天来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

    皎洁的月光从松林的空隙间洒落,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

    竹林里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回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人生境界)

    任凭春日的花草凋零,我却想久留在这山中。

    1、暝: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2、浣女: 洗衣物的女子 3、歇: 尽

    4、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5、随意:由着性子,任凭

    6、春芳:春天的花草 7、下:顺流而下

    二、1、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空山、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等

    2、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通过对山居生活中的青松明月、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浣女渔人等人、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热爱山水田园生活,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人生境界。

    3、诗中典型的动静结合的诗句是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表现诗人人生追求、乐于归隐的诗句是: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竹喧归浣女, 王孙自可留。王维诗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很多,比如《鸟鸣涧》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4、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两句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勤劳淳朴的人的喜爱。

    5、颔联和颈联都是具体写景,找出这两联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两联有什么不同。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景物,写的是“山居之景”,突出了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浣女、莲、渔舟“等景物,写的是“山居之人”,突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6、从颈联我们知道,诗中明明写了浣女渔舟,为什么还在首联说是“空山”呢?

    空山并非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的活动踪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更能体现出这里的寂静、清幽的意境。

    7、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的景象表现了什么意境?首联和诗题有什么关系呢?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微凉,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的意境。

    此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8、《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秋雨初晴后山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民风,并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人生追求。全诗将(空山新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影),(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时的喧闹),(渔船顺流而下荷叶的摇动)等各个场景,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3-22 14:33:45
  •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简单(山居秋暝解释和意思)

  • 简单,解释
  •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名词解析: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雨后山泉在岩石上流的情景。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背景解析: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唐朝诗人、画家,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开元二十八年(740)后,他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即作于这个时期。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美景足以令人流连。

    赏析:

    此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称赞王维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山居秋暝》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先,诗中的面有构图之美:画面上有山有水,上部是晴空、朗月和隐约的山峰,中部是苍劲的松林和林间的清泉、山石,下部是山脚的竹林和林边的荷塘。天上的明月照着松林、清泉和山石,清泉流下山,流进荷塘,河边洗衣归来的女子,穿过竹林,走回山村。明月、流水和人物把三部分联成一体,诗篇对之依次写来,从容自然,又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纵轴山水画。其二,诗中有色彩之美,诗人善于用色彩渲染意境,他喜欢用青、绿、白诸色创造恬静的意境,给人淡雅,清新的美感。此诗中的月、松、竹、荷、山石的主色是绿和白,整幅画的青绿色的基调配得十分和谐、素雅,符合诗人隐居*静的心境。另外,诗人对于动静描写的运用也很成功,自然界和人的活动既有动态,也有静景,诗人以动写静,把整个诗的境界反衬得更为幽静。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评价:

    刘辰翁《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锺惺、谭元春《唐诗归》: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

    唐汝询《唐诗解》:雅淡中有致趣。结用楚辞化。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王夫之《唐诗评选》:凡使皆新,此右丞之似储者。颔联同用,力求切押。

    黄生《唐诗矩》:尾联见意格。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今人不察其渐老渐熟乃造*淡之故,一落笔便想作此等语,以为吾以王、孟为宗,其流弊可胜道哉!

    范大士《历代诗发》: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写景太多,非其至者。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沈德潜《说诗晬语》: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模楷?

    张谦宜《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极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顿增生致,不见为率。五六加婉琢矣。评: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则语虽率直,不伤于浅。然人人有此景。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辞之不可废也。梅坤承曰:语语作致,三四是其自然本色。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王翼云曰:前是写山居秋瞑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阅读全文]...

2022-07-27 05:40:15
  • 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

  • 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鉴赏

      这首诗主要是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就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就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就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全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就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就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时只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山居秋暝》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翻译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山居秋暝》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阅读全文]...

2022-04-29 19:23:09
  • 古诗山行的诗意_古诗山行的意思

  • 诗意
  •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24:30
  • 《山居秋暝》古诗鉴赏

  • 《山居秋暝》古诗鉴赏

      《山居秋暝》

      唐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古诗简介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注释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huan,第四声)。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鉴赏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这里却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中心主旨为诗人寄情于山水,追求心灵宁静和高洁人格的志向。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他这类题材的诗,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山居秋暝”,听来多么地宁静安逸,细读之后即可浮现出一幅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等几个悠然意向;冠以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基调,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副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并由此点明了时间、地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副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静雅的山间月野图。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一副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以动衬静。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表达心志的诗句: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色迷人,我愿留居山中。这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思。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意境空灵清幽,韵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阅读全文]...

2022-05-24 08:01:56
  • 山居秋暝翻译及赏析(山居秋暝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阅读全文]...

2021-12-31 12:06:51
  •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翻译)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当涂县西南,由两座山组成,东面博望山(也叫东梁山),西面梁山,长江当中流过,两山夹峙如门。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楚江:安徽古代为楚国地域,流经的长江为楚江。

    两座山合起来叫一个名字,在中国不多见。古人不会乱来,这两座山一定有重要特征,就是形状、高度相似,而且夹峙而立,“门”的命名形象到位。

    怎样更形象地描述这两座山像门?

    李白浪漫地认为,两座山原本一体,是因为汹涌的长江冲成一分为二,从当中打断,即所谓“中断”。“开”是“中断”的结果。

    如此一浪漫,天门山俨然神话。

    同时可能断定,此时李白看到的江水一定凶猛,否则不会这样形容,下一句正是解释。

    到了天门山,江面狭窄,波涛更加汹涌,不但产生回旋,而且长江由此北折。

    这两句,类似介绍,比较*淡。

    ②*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读诗,有时候就是读诗人的心,读他的性情,读他观察事物的角度,读他的敏感度。从中也许我们能读出诗人的水*。

    此时此刻,天门山给李白怎样的印象,他敏感到天门山的什么不同?

    豪放是李白诗的外部特征,比较容易识别,“*青山相对出”,则体现了他的敏感细腻。

    “相对”,正是说明了博望山和梁山的相似,像门的两个边柱那样的相似,“出”字则说明了江山湍急。

    “相对山”三个字,准确描写了天门山的与众不同。

    这一句,让我想起了赛车游戏,两边景色目不暇接,呼呼而过,或者说呼呼而出。

    人不可能总盯一处,肯定别视,具体选择什么入诗,是我们读诗的乐趣所在,同时也是了解诗人极好的途径。

    “*青山相对出”是快镜头,是*距离,如果继续,会显得拘泥不堪。

    “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慢镜头,是远距离,如此大幅度地蒙太奇,读起来心胸开阔,实际上是诗人大气开阔。

    大日小帆,在太阳底下出发,我看到这样的景色总是激情。江面上虽显渺小,但它敢闯敢搏。有太阳做后盾,怕什么?

    孤帆逆行,不会很快,但顺行的李白一定很快,“来”是相对,也就是说,“来”的应该是李白而不是“孤帆”,但此时的李白忘记了自己的快,而以为是“孤帆”快,与孤帆的距离越来越*。

    李白如此认为,是否将“孤帆”看成了自己?夺日而出,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

    “孤帆一片日边来”,总是让我想到不息的奋斗。

    【古诗写作背景】:

    出蜀漫游的主要目标是吴越,而吴越的重中之重就是南京。离开庐山,打起背包,李白再次出发。

    顺江而下,必经安徽。头枕波涛的李白睡了一夜好觉,天微晓时,准时走出船舱,因为马上就到了天门山。

    又一首名作留世。

    [阅读全文]...

2022-01-04 21:26:52
2022-02-28 12:32:22
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 - 句子
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 - 语录
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 - 说说
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 - 名言
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 - 诗词
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 - 祝福
山居秋名的古诗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