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

关于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6) 语录(8) 说说(7) 名言(10) 诗词(399) 祝福(3k+) 心语(10k+)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 古诗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自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诗篇,此诗表面上看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深深眷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字词解释: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作品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诗的后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野叟。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一生作诗两万余首,为宋人之冠,今存四千余首,多忧思国家、体恤黎元之作,亦善文,有《诚斋集》。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授赣州司户,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张浚荐临安府教授,以父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乾道六年任国子博士,寻迁太常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出知漳州,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茶盐,以镇压沈师起义事,升广东提点刑狱。以母丧召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十三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借焕章阁学士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转运副使,以行铁钱事忤逆改知赣州,不赴任,乞祠官而归。开禧二年,以韩侂胄专权误国事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世称杨文节公。

    [阅读全文]...

2021-12-17 16:14:30
  •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 五年级
  •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的奇葩,它们都有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所以我们读古诗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表层上,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据这一理解,我为这首诗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说诗——读诗——解诗——读中品,品中读——活学活用——信手拈来。

      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有一望无际的荷塘,荷塘上层层叠叠的,有田田的叶子,有袅娜的荷花。欣赏过后,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

      接下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都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描述了这幅画,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的。这时教师出示古诗全文。接着说:让我们来读一读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充分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为学生领会诗意、诗境打下基础。

      有了上面充分的诵读,再加上诗意比较简单,理解意思不是难事,我重点抓住“晓”“毕竟”“四时”“映日”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诗意。完成教学的第三个流程:解诗。从而进入第四个流程:读中品,品中读。

      教师导语:画面多么明丽,多么欢快,这么热烈奔放的画面作者却只用了14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能读出来吗?教师指名读,相机引导,你读出了什么?

      (如学生会说:我读出了荷叶的绿,教师相机引导,请你读得再绿一些,再绿一些,在朗读中突出了“无穷碧”。同样,在朗读中,还可以品味“接天”“映日”“别样红”。)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诗意、诗味、诗情存在于诗的言语中,但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地抠着某字某句,诗意、诗味、诗情也就索然无味了。而在学生的品读结合中诗歌的语言已经带着她的灵魂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了。)

      品读完写景的两句,教师以一二句、三四句点颠倒的形式出示诗歌,让学生再读,对比两种形式的不同。再引导学生读诗题,与诗的内容对照,比较与以往送别诗的不同。帮助学生体会出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由议论到写景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诗的题目与内容的错位,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却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西湖六月的美,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学生充分地品读过诗歌后,教师谈话导入第五个流程:活学活用。教师出示:暑假里的一天早上,我和好朋友一起到公园晨练,一进公园就看见一大池的荷花对着朝阳开的正艳,这真是xxx啊!

      (我们现在学古诗,一是为了了解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这样创设情境,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最后,到了信手拈来阶段。教师导语:同学们,读过这首诗,你能想到其他的诗吗?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杨万里的其他的诗、读描写夏天的诗、读写西湖的诗、读写荷花的诗等等。在课前或者课后布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拓课程资源,真正实现把教材当成工具的目标

      总之,我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还要使学生明白读诗的方法,当然,能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激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甚至对文学的热爱也是我在尽力追求的。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二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惯。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①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②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的组织热身活动非常关键,积极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的兴奋状态转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实践证明,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开端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质量。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练*实践。在学新课之前,我通过复*前一首古诗,引导学生走入西湖美景,优美的西湖十景图片把学生带入了美的享受,然后借助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的新古诗的学*上来,学生兴味盎然。

      二、初读感知,学*字词

      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活动的的主体,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崭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本课的生字生词,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活动的探索性,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有师生共同解决。

      三、精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 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都有了变化,教师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的合作者,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动脑,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发展。

      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我适当的出示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了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是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由直观到抽象的规律的;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

      四、总结

      教师用简单精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抄写古诗和积累描写夏季古诗这两项课外作业,这样既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全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注重学生学*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即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同学*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无比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荷塘美景,是歌咏该景致的经典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从“别样红”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欢快的心态送友。

      二、说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抓词语

      ——理解关键词语意思

      2、想画面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悟情感

      ——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

      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

      诵古诗。

    [阅读全文]...

2022-03-12 09:39:20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着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诗意: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

      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

      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阅读全文]...

2022-07-03 10:34:50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含义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

      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但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5-04 13:06:15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

  • 礼仪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观摩了何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一、自学探究,理念新

      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课前,何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学单,让学生根据导学单充分预*。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生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了“毕竟”“四时”“映日”“无穷碧”“别样红”等关键词,学生也能较完整地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小组合作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活动的探究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活动之中。

      二、读写结合,训练实

      在教学古诗时,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去感悟,去发现。何老师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把这西湖中的美景描绘一番。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写出了莲叶一望无际、荷花亭亭玉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绚丽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展现了西湖的美景,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光。

      三、双板展示,技术优

      本堂课的教*用了未来教室的先进设备,通过双板拓展信息,将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学*兴趣更为浓厚,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本节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同学*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紧扣课题研究视点融*字和阅读为一体,实验小学朱骐老师很年轻,很勇敢,他为我们上了一节与众不同的古诗教学课。

      整堂课的亮点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中,朱老师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

      二、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他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他反问学生“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他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就顿悟出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最后,朱老师揭示出诗人杨万里眼中和笔下所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莲荷亭亭之美的大气之美。

      因为之前听过陶岚老师的古诗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次再次有幸听到陶岚老师磨课与修改后的版本,感到无比幸运,借用陶岚老师点评学生时的语言“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美丽的画卷”,这节古诗课让我们从陶岚老师的讲述时的眼睛里,也看到了美丽的、充满诗意的画卷。

      因为陶岚老师用的不是自己班的学生,所以她在上课之前先做的第一个工作,不是导入,而是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谈,而且大方的介绍自己,她问孩子们:“对我这个新老师,有什么想说的?”“猜猜我的姓是哪个陶?”才几分钟的功夫,同学们明显消除了紧张心理,气氛变得和谐而融洽。

      在修改后的这节课中,明显加入了古诗背景的介绍与讲解,让同学们更加理解了产生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更加理解古诗本身。而在拓展环节加入的“以景相送”的延伸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这首古诗含义的理解,“折梅赠远”“采莲怀人”“折柳留人”使同学们听得饶有兴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陶岚老师自身温柔的气质与动听生动的评价语。“只要养成不拖音的好*惯,读什么都会很好听!”“带着想象,揉进字中,画面就出来了”“你读得真美啊!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美丽的画卷。”“把千言万语化作那一汪*静的西湖水,拿出笔来写字。”这么诗情画意的评价语,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抗拒陶岚老师的独特魅力,从而抗拒不了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再也不是枯燥的识字写字教学了,因为我们从老师和学生的眼睛里都看到了无比美丽的画卷……

    [阅读全文]...

2022-06-13 18:50:42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着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阅读全文]...

2022-06-18 08:47:48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 古诗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的原文,翻译和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一、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⑴

      杨万里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⑵。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⑶。

      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⑷,风光不与四时同⑸。

      接天莲叶无穷碧⑹,映日荷花别样红⑺。

      二、作品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荡:浅水湖。

      ⑶却:回转。

      ⑷毕竟: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⑸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⑹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⑺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作品译文

      清晨走出西湖的时候还可看到昨夜的残月高挂在天上,我陪着友人穿过绿树环绕的荷塘,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四、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五、作品鉴赏

      这是一组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组诗第一首默默无名,但在组诗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月尚残”点明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荷花荡里柳行间”写出了送行路线以及沿途风景、“红香世界清凉国”形象了表现了荷花的风姿神韵以及观赏者的感受。

      相对第一首,第二首流传甚广。“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首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六、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等。

      白话译文

      其一

      清晨走出西湖时天上还挂着残月,我陪友人穿过荷塘,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

      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

      其二

      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

      此组诗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的净慈寺送别送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组诗。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阅读全文]...

2022-01-11 13:30:19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

  • 诗人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实录

      引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吟诗导入:

      1、师:CAI出示:《江畔独步寻花》、《宿新市徐公店》、《小池》;咱们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怎样!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另外一首诗,看老师写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解题:

      1、师:谁能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师注意指导“净慈寺的读音”,相机解释“净慈寺”和“林子方)

      2、师: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而且这里面有个读音------“净慈寺”读一下,林子方!很好,把题目在读一遍!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结合课下的注释,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

      预设:晓:早晨;出:走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是谁?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把他补充进来!

      4、那么题目的意思咱们明白了,再来读一下题目,把题目的意思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三、初读感知:

      1、师:那么这首诗写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读一读!请同学们打开书的144页,自由地读上几遍,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2、师:都读了好几遍了吧,现在请你们读给自己的同桌听一听,互相检查一下读对了没有!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哟!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1,2;

      评价预设:

      要读得字正腔圆才好听!

      读得抑扬顿挫的,真好听!

      “竟”这个后鼻音读得真准!

      每个字都读准了,真好!

      有板有眼的!

      3、师:咱们读诗和读其他的课文不一样,诗有她自己的节奏和味道,怎么能读出诗的味道呢,你自己练一练!

      师:声情并茂,读出了诗的韵味!咱们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4、师:咱们在学*古诗的时候,除了诵读,还要领悟大致的意思!现在呀,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课下注释、插图,还可以发挥想象,思考思考: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

      5、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西湖六月风光莲叶

      荷花

      四、品析诗句,想象意境:

      1、师:诗中又是怎样写莲叶和荷花的呢?CAI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的读读这句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

      预设:

      A、碧绿碧绿的荷叶------(板书)碧

      师述: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你来把这翠**滴的荷叶读出来!读得特别好,请你把这个碧字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

      C、无穷无尽的绿色------(生板书)无穷

      预设:学生如没能体会到“无穷碧”,师来朗读,让学生去看,引导:站在西湖边,放眼望去,挨挨挤挤的荷叶铺满了整个湖面,不留一点缝隙,满眼都是绿色,一碧千里!

      师:除了这莲叶接天,特别多,面积特别广,你觉得还有什么也特别地引人注目呀?

      师:在这碧字的前面还加上了“无穷”,什么感觉,你仿佛又看到什么呢?

      生:一片绿色、无穷无尽的绿色、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一片绿色,仿佛一片绿的海洋!好,我们都去到这绿的海洋里,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师:你和诗人一样,看到了……来,你一边想着这样美的荷叶,一边吟诵这句诗!

      再仔细读读,这西湖的荷叶有什么特别吗?

      B、很多很多的荷叶------(生板书)接天

      师:你怎么就看到了荷叶很多很多呢?(让生解释“接天”的意思)

      师:老师还是不明白,刚才你们都强调了莲叶的多,难道是这些莲叶一层摞一层,一直摞到天上去了?

      生:看不到尽头,一直伸到天边!

      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眼睛往前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呀?你往远处看,看到的?你再往远处看,一直看到视线的尽头,你看到的全身什么呀?所以,远远望过去,就与天相接了!

      师:谁来读读这挨挨挤挤、接天的莲叶!读完后让他板书“接天”!(朗读评价指导:这么多的荷叶,你一下子看得完吗?来稍微放慢点,从眼前一直看过去!)

      师:那是多门壮观啦!

    [阅读全文]...

2022-05-23 21:49:37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译文

      此诗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风光不与其他季节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更加说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与众不同。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从艺术上来说,除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恒仁《月山诗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杨诚斋《晚(按:应为‘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诗。亦犹东坡《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之意。坊刻《千家诗》误以为东坡作。二如亭《群芳谱》亦沿其谬。《广群芳谱》亦未改正。又按《月令辑要》亦载此首,题曰:“苏轼湖上诗。”

      扬州大学教授顾农《千家诗注评》:西湖盛夏时无边无际的荷叶荷花壮丽之至,给人的视觉以很强的冲击;此诗以“毕竟”二字领起,一开始就有惊叹不置的意思。杨万里的诗总是给读者一种别出心裁、新鲜泼辣之感。这也是有冲击力的。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阅读全文]...

2022-04-01 11:03:45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作赏析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及注释

      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注释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④毕竟:到底。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注释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

      英译

      WhatisWestLakeinJunethedayscenery,Thesceneryandtheotherseasonsaredifferent.LotusleafbyGodasagreen,Thesunisbrightredlotus。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阅读全文]...

2022-01-29 10:20:43
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 - 句子
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 - 语录
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 - 说说
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 - 名言
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 - 诗词
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 - 祝福
晓出净慈寺林子方古诗的画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