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舞的古诗

关于雀舞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雀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雀舞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雀舞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86) 诗词(38) 祝福(1k+) 心语(55)

  • 登鹳雀楼古诗

  • 黄河
  • 登鹳雀楼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2022-07-29 09:01:05
  • 古诗《登鹳雀楼》

  • 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登鹳雀楼》,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阅读全文]...

2022-04-18 13:31:32
  • 登鹳雀楼古诗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2022-07-27 11:20:16
  •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 古诗文
  •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是我们小时候必背的经典五言绝句。其原文如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

      On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登鹳雀楼字词解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艺术手法:

      1、动静结合

      2、虚实结合

      3、景入理势

      4、全文对仗

      作品评价:

      1、《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2、《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3、《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4、《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5、《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6、《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作者资料: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阅读全文]...

2022-02-04 03:26:47
  • 含有雀字的古诗词 带雀字的诗词名句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李白《观放白鹰二首》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温庭筠《更漏子·金雀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曹植《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菜根谭·概论》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说苑·杂言》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贞观政要·卷五·论公*》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山家·马蹄踏水乱明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金陵五题·并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燕雀安知鸿鹄志,鲲鹏反笑鸴鸠言。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曹植《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世说新语·赏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弃燕雀小志,作鸿鹄高翔。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飞来燕子独脚货,本地麻雀帮手多。

    鸟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恋小庭中。——高珩《春日杂咏》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曹植《铜雀台赋》

    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畅当《登鹳雀楼》

    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李白《庐江主人妇》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曹植《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杜甫《羌村》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司马光《闲居》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叶采《暮春即事》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曹植《野田黄雀行》

    [阅读全文]...

2022-06-17 03:53:46
  • 古诗《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 古诗《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登鹤雀楼》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自由呼吸的学*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总结: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阅读全文]...

2022-03-05 21:54:12
  • 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

  • 唐诗
  • 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诗人王之涣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

      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

      注释

      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2)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3)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4)更:再。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诗人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在诗人王之涣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诗歌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阅读全文]...

2022-01-17 00:05:27
2022-06-24 09:37:53
  • 登鹳雀楼王之涣古诗(登鹳雀楼的注释与译文)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府城,原在黄河中水洲,后倾圮,匾额移至城楼上。原楼有三层,站在上面可见黄河与中条山, 当时常有鹳雀飞来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这首诗写登楼所感, 言简意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色。抬头远眺,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鸟瞰,不尽黄河水,汹涌奔腾,流向东海。白日的“依山尽”是眼见的实景,黄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实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这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这幅画图,就形体而言,有“圆”日,有“长”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黄”河。同时,首句着一个“依”字,表现日落的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入”字,写水“流”得迅疾,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

    作者的高明处,是在这幅画图上,取其大景,遗其小景,留其要景,弃其次景。写太阳落山,从纵的方面可贯天地;写黄河入海,则从横的方面能通大地。就这两方面,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境界,显示出了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自己的开阔胸襟。如果只注目于花卉草木之间,醉心于山林泉石之上,则显不出诗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广,心胸之阔,山河之壮。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上两句的继续和发展。“欲穷千里目”,说明上两句所写景物,还是未穷之景,已经如此壮美,穷千里之外,其景将更为动人了!“欲穷”两个字用得非常妙,它说明上面所见景物感人之深,这才激起要“穷”的愿望;又自然导出了下面“更上一层楼”的要求。

    但是,全诗到了“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对穷千里之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在这里,虚写比实写更富有表现力。它能够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层楼后将会见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可是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面。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

    为什么虚写能起到实写的作用,甚至比实写更有表现力呢?这是因为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要想让虚达到预想的效果,先决条件就在于实写部分要写足、写好,绘形则形态毕现,着色则众采纷呈。这样实写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据,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就会达到自然的升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孕含着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能激励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阔,这是客观规律。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景的具体描写,揭示了这个带普遍性的规律,由个性显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能启发人在工作、学*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辞劳苦的攀登。

    [阅读全文]...

2022-02-16 21:27:07
2022-05-21 23:59:41
雀舞的古诗 - 句子
雀舞的古诗 - 语录
雀舞的古诗 - 说说
雀舞的古诗 - 名言
雀舞的古诗 - 诗词
雀舞的古诗 - 祝福
雀舞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