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山这个古诗写哪个季节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南山这个古诗写哪个季节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南山这个古诗写哪个季节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南山这个古诗写哪个季节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天的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歌大多以七言著称。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 :小路。
生 :产生, 生出。这里只漂浮着白云的地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伸向深秋的山中。在白云缭绕的山中隐约还看见几户人家。
一个“寒”字,点明这是深秋时节。
“远”:指山路绵长。
诗人描写的远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经霜的枫叶 / 被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 比……更红。
看到这样的枫叶,是不是觉得比
二月的鲜花(春花)还红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春花)还艳丽。
课后小练笔:
《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古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诗中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秋景美过春景的感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看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一年四季,不断更替,形成不同的季节自然景观。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山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春天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春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夏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秋天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冬天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 梅》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诗经: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注释:
1、节:通“巀”。长言之则为巀嶭,亦即嵯峨。
2、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
3、师尹:大师和史尹。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
4、具:通“俱”。
5、惔:“炎”的误字,火烧。
6、卒:终,全。
7、何用:何以。何因。
8、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
9、荐:再次发生饥馑。瘥:疫病。
10、憯:曾,乃。
11、氐:借为“榰”,屋柱的石磉。
12、均:通“钧”,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
13、毗:犹“裨”,辅助。
14、吊:通“叔”,借为“淑”,善。昊天:犹言皇天。
15、空:穷。师:众民。
16、式:应,当。夷:*。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
17、殆:及,接*。
关于季节的古诗
古诗是历史文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下面一起来欣赏关于季节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哦!
一、描写春的`古诗
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7、《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二、描写夏的古诗
1、《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描写谷雨季节的古诗(精选10首)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谷雨季节的古诗(精选10首),欢迎大家分享。
1、谷雨
【宋】朱槔
天点纷林际,
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
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
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
吾道寄天公。
2、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3、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4、谢中上人寄茶
【唐】齐己
春山谷雨前,
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
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
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
无来又隔年。
5、白牡丹
【唐】王贞白
谷雨洗纤素,
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
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
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
无语倚朱栏。
6、老圃堂
【唐】曹邺
邵*瓜地接吾庐,
提到柳宗元这位“唐宋八大家”里唐代唯二(另一位是韩愈)的文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或者是《捕蛇者说》里的捕蛇人,或是《小石潭记》的偶游者,或是《黔之驴》寓言里的驴,或是“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那个种柳人,但我想到的一定是《江雪》,是那首孤独到极致小诗里的渔翁:
(诗意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像)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他的散文成就大于诗歌。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
《江雪》一诗,算是柳宗元的代表作,胜在意境,如果仅从文字来看,似乎*淡如水,没有生僻字眼:所有山上的飞鸟全都飞绝,所有的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上只剩下一叶孤舟,一个渔翁披蓑戴笠在独自垂钓。
五绝当然只有二十个字,但就是这二十个字,却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后世《诗薮》里评价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这是极恰当的评语。
(诗意图)
孤独有几种表现形式,显示的是人的不同格局,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苍茫浑厚的孤独,更有历史纵深感,感觉是纵向的,是纵贯*八荒的,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孤独,因此,他直接哭了;柳宗元《江雪》的孤独是幽寒冰冷的孤独,是横绝当世的孤独,感觉上是横向的,柳宗元更多是自己眼前的世界的不满与由此带来的恨意与清高,是孤傲的孤独,你们腐朽你们的,我照样能活出我的品格;当然,还有一种孤独,是陶渊明的孤独,他是活在自己内心世界的孤独,他是《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是躲起来并自我调适寻找到快乐的孤独,因此,他“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自我陶醉,我孤独我的,与世人无干,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孤独。
诗里所有的风景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字面上什么也没有,世界在眼前消失了,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比如我们经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绿的范围阔大,显得红更加醒目。
“千山”、“万径”,显然是为了给下面的“孤舟”和“独钓”的形成反衬。没有“千”、“万”,“孤”、“独”也就*淡无奇,因为千山没有飞鸟,所有的路上都没有人,这个渔翁才显得格外孤独。“千山”、“万径”的极端寂静与绝对静默,更显渔翁心态的笃定。其实,千山与万径都是背景,画面的主体是渔翁,但没有千山与万径状态的描摹,主体就不突出。极端幽静寒冷的环境里,还有一个微有动作并稍有温度的小人物。小人物对抗大环境,更显小人物的突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因为有对比,才能形成反差,并由此产生审美体验。
(诗意图)
这首诗,诗题《江雪》,因此,这该是一场湮灭在大雪中的一切的事物的描摹,偏偏诗人到最后才提到雪。但给我们的感觉又是,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如果不是雪,“鸟”怎会“飞绝”、“人”怎么会“踪灭”。我们想,大概那个小船的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一定也都是雪。但诗人并没有写这么多雪啊,“雪”字直到写到“寒江”时才提到,江是寒江,可是江里仍然是水,雪一落水中会融化啊,精彩就精彩在这里,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雪显然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这是“白茫茫一片厚地高天”,仅这一句就把天寒水冻、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写雪到此,算是写到了极致。《世说新语》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只写的雪的姿态,《红楼梦》里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雪的色彩,而《水浒传》里“那雪下得正紧”写了雪的大小,柳宗元的雪是笼罩世界的雪,是浑然一体的雪,是带有温度的寒雪,是有情绪孤独的雪,他把雪写绝了。
因为天冷,因为雪厚,因为没有人(鸟都没有),渔翁更显不惧寒冷,不怕孤独,甚至渔翁还有点自傲,你冷你的,我钓我的。这是诗人要写出的渔翁形象,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渔翁呢?写这首诗时,诗人在想什么呢?
(柳宗元雕像)
我们来看一下创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由于对社会现状不满意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而任何改革都有保守势力与既得利益者的联合反攻,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说是当官,其实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他不得不在一座寺庙里安身。柳宗元被贬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情绪非常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的孤独,暂时是停留在当世的,不跨越时代,但这首诗带来的极致的空灵境界美,却足以跨越时代,打动我们。
因为都写孤独,这首诗常常被人与《登幽州台歌》比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然后以不同的角度给两首诗排名,其实他们的孤独是不一样的。没办法排出所有人都满意的排名来,陈子昂可能格局更大,柳宗元可能境界更美。
岁暮归南山诗词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①北阙:指帝宫。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②休上书:停止进奏章。南山:终南山。
③不才:不成材。
④疏:疏远。
⑤青阳:春天。
【译文】:
[译文1]不要再去北阙上书了,还是回到南山破旧的家里。没有才能不被明主赏识,身体多病老朋友都疏远了。白发如霜催人老,新春一到旧岁必除掉。心中怀有忧愁难以入睡,松林间的月亮照在空寂的窗扉上。
[译文2]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
唐玄宗开元年间,四十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京都长安,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张九龄、王维等。张九龄是当朝宰相,王维也是朝廷命官。孟浩然参加了进士考试,并在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赋诗,得到了包括张、王在内的许多著名诗人的赞赏,也流传着孟浩然让皇帝“栽跟头”的故事。有一天,孟浩然参加完进士考试来到王维处,不料皇上唐玄宗突然驾到,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真情,告诉有位诗人躲在床下,唐玄宗得知是孟浩然,因为久闻大名,就让他出来,当场献诗一首。孟浩然选出他认为最成功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当皇上听到“不才明主弃”十分不悦,唐玄宗回去后,生气地下了一道指令不能让孟浩然做官,只能回去过隐居生活。诗人在诗中自怨自艾抒写自己仕途失意的愤闷,表达了自己未遇明主及对世态炎凉的幽怨、哀伤,反映出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带给有志之士的痛苦。全诗委婉含蓄,感情复杂深刻,感人至深。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 ”、“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终南山》唐诗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评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帝都,此指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释】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0. 【古诗鉴赏】(7分)
(1)不可以。“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的豪放、洒脱的形象,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2分)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1分)
(2)让诗人“醉”的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1分)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靑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1分) 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2分)
「作品介绍」
《终南山》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原文」
南山这个古诗写哪个季节的
古诗《江南》描写的季节
望南山的古诗
古诗江南描写的季节
山行描写季节的古诗
江南古诗是写的哪个季节
带南山的古诗
古诗山行是哪个季节的
山行古诗是哪个季节的
南山竹海的古诗
古诗城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江南古诗说的是哪个季节
古诗山行写的那个季节
忆江南古诗是哪个季节的
山行古诗写的那个季节
山行古诗写的哪个季节
古诗山写的什季节的景色
山行的古诗哪两句是季节
南山寻道的古诗
用江南山的古诗
江南这首古诗描写的季节
南山篱笆的古诗
古诗中有南山的
九日登南山的古诗
三亚南山的古诗
南山的诗句
古诗中的南风是指哪个季节
古诗江南春秋天的季节
江南古诗是描写的哪个季节
望天门山古诗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