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纯用典故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纯用典故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纯用典故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纯用典故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
[话题引入]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一《语文》教材第29面)那么通过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学*与积淀,我们对诗歌又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呢?基于此,我专门拟一个话题让学生对诗歌的学*来一个加强。
[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诗歌的传统。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请以你感兴趣的某个“意象”为写作切入点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那么,了解我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则是我们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下面我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对意象进行一下归类。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拦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佳作欣赏]
文一:幸有美酒入诗来
“五花马,千金裘”面前,李白宁愿“呼儿将出换美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后,孟浩然还不忘交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还独倾”。是否真的“唯有饮者留其名”呢?诗人们对酒大多情有独钟,李白道“嗜酒见天真”,杜甫也自称“性豪业嗜酒”,自然地,酒在诗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萧杀之感,红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紧系战争,说明月自然联想到故乡,而说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且听:
悲时——陆机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合时——欧阳修说:“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浣溪沙》)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阮籍说:“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之三十四)
乐时——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人以酒写喜悦之情,纵酒时“一杯一杯复一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我们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之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声,这样,诗人豪迈奔放的“喜欲狂”之情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悲伤之情,诗人也寄托于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不仅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之关系密切。
与风——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与花——李白说:“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饮酒》)
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无题诗更是写得缠绵悱恻,读来优美动人,回味无穷,说他是唐代情歌小王子,一点也不过分。
例如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两则名句出自《无题》诗,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上虽然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却像灵犀一样,息息相通。又如: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轻狂。
这两则名句出自另一首《无题》诗,意思是说我虽然知道相思对人的健康全无好处,但是我还要痴情到底,落个终身轻狂吧!还有: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两则名句出自《无题四首》中的第二首,意思是说心里爱恋的种子不要和春花争相开放了,对他的寸寸相思,只会被一次次的失望变成了灰烬。
怎么样,这几句诗是不是很唯美,又很伤感。那么这位被誉为情歌王子的诗人是谁呢?他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今河南省焦作市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他的作品,除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朦胧难懂,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不明觉厉”,也就是读完,大概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但又不能完全明白,就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李商隐的诗难懂,但并非用字生僻,而是因为他占用大量的典故,所指隐晦,上下文之间逻辑关系不紧密,很容易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而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这首诗共八句,其中就有四句用典,末尾两句更是千古流传,但却很难读懂,因此,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很难真的读懂,但是历朝历代喜欢诗词的人们,却是乐此不疲的喜欢和破解李商隐究竟在写什么?
一、锦瑟起兴
诗歌以锦瑟起兴。锦瑟是一种古代的乐器;琴有三弦、五弦;古筝有十三弦;而“瑟”却有五十弦,作者用这么多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见作者内心是多么的复杂。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句点明了本诗的主旨思想,柱是弦底下的支柱,五十根弦,每一根弦都有一个支柱,每一根弦只要轻轻的碰触,所产生的音符都是对华年的追思。
二、四句用典
接下来,一连串唯美的用典,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1、“庄生晓梦迷蝴蝶”,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化身为蝶,浑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梦醒后陷入深思,到底是庄周自己变为了蝴蝶,还是蝴蝶正梦到自己变为了庄周。
“庄生”和“梦”是《庄子》一书中本来就有的,当他梦见自己化为蝴蝶的时候,是多么美丽,多么多姿多彩,他完全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可是这种情感如同梦一样,是破晓的梦,短暂的梦,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传递了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诗意伤感。
2、“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一个传说,在周朝末年蜀地,有一个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一只鸟,思念着故乡,这只鸟就叫做杜鹃。
这个用典正如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最后两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心不动,则不痛”。“春心”在李商隐的诗里表示相思、爱情。
3、“沧海月明珠有泪”,中国古人说有一种人叫做“鲛人”,鲛人可以织成一种布,叫做绡,绡是一种最薄、最透明的材料,十分贵重。鲛人哭泣时流出的眼泪,可以泣泪成珠。
李商隐把最美丽的东西与最悲哀的情感,用这个典故结合在了一起。
4、“蓝田日暖玉生烟”中国陕西有一座山叫做蓝田山,蓝田山是可以采玉的,当风和日丽的温暖季节,太阳照在蓝田山上,那里的玉石,都处在一片烟霭迷蒙之中,那么高远、那么美丽,可是一旦靠*,便不见了烟雾。
以上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茫;望帝春心,包含了苦苦追寻的执着;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寞;蓝田玉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
这体现了诗人对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全部融于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三、茫然若失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追忆”"当时"与开篇的”华年”遥相呼应,发散之后的收束浑然流畅,可见布局颇具匠心,非大手笔不能为也。这份至深至沉的感情,可以值得将来回忆追念,只是当初身历其境之时,却漫不经心、毫不在意,如今思前想后,不禁茫然若有所失。
四、那么此诗究竟是写给谁的呢?有三种说法:
1、怀人
据北宋史学家刘颁在其《中山诗话》中记载:“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青衣是指侍女;令狐楚是刘禹锡曾经的恩师,也就是说,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个侍女,这首诗是追忆李商隐与“锦瑟”的一段感情。
当然这种说法,认同的人并不多。
2、自伤
有人说这是一首自伤诗,写了两件事:
第一是写人生的变化,正如中间的两联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用这四个典故,说明人生世事无常。所以庄生、望帝、明珠、美玉都是在自贬。
第二是写人生的迷离,想想当初是怎么回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时的李商隐对人生很是迷离迷惑,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因为他是牛党的门生,最后却做了李党的女婿,他生存于党羽之争的夹缝中,是何等之艰难,而且两边的人又都不看好他,所以说李商隐在情感上很丰富,在政治上却很失败。
3、悼诗
明末清初诗人钱龙惕,应该是提出这种观点最早的人,他说:“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为二十五而殁也。”
意思是通过瑟这种乐器弦的多少,来猜测李商隐妻子过世的年龄,应该为25岁。不过,从一些书籍的记载中,发现李商隐的妻子并不是二十五岁死的,所以这种推测还有待考究。
说是悼诗,其实都解释的通,唯独“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难以解释,不过,我们可以按照地理的位置来探寻一下。
李商隐的妻子死时,他39岁,此时他在长安做官,从其他诗里看的出来,他的妻子是在长安死的。当时长安官宦人死后,都要埋在终南山,而和终南山一脉的就是蓝田山,因此他的妻子一定是埋在了终南山,甚至就是埋在了蓝田山。
由此基本可以讲通,这就是一首悼念已故亡妻的悼诗。
结语
运用典故诗句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运用典故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2.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 朝闻道,夕死可矣!
5.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6. 亲射虎,看孙郎。
7. 西北望,射天狼。
8.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9.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0.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1.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2.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13.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4.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5.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6.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17.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8.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9.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0.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2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2.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23.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
2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
25.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1、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2、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3、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4、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5、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6、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
10、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1、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14、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5、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7、我欲与君相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8、哀叹声声痛饮中,酒醉醒来愁未醒,红颜知己去何处,忆当初,伤流景,往事悠悠记心中。
19、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20、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蜀妇新寡从何纯中读左氏戏呈纯中
孙觌〔宋代〕
麟经束高阁,掩卷有三叹。朱弦久零落,鸾胶续其断。
英英左阿君,独唱音节缓。故是我辈人,吹箫得幽伴。
先生拥绛纱,弟子褰素幔。一挥斲鼻斤,便举齐眉案。
听纯庵吹箫梅君约同作兼和纯庵
唐炯〔清代〕
乞食封侯等一尘,生还此日倍相亲。百年未半垂垂老,万感于今事事真。
我自偷间强作达,君能著述未全贫。诗成送与朱夫子,莫放深杯暗怆神。
赠孙水部用纯用纯工文赋学无不窥至弧矢之精侪辈尤罕及者
胡应麟〔明代〕
缥缈黄金蓟北台,高天虹色异人来。雕弧七札穿杨技,綵笔三都视草才。
秦望山川盘禹穴,昆明池水夹蓬莱。谈诗东阁饶清兴,莫遣斜阳堕翠苔。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
王安石〔宋代〕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水澹西江浦。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赠别崔纯亮
孟郊〔唐代〕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傍。
小人智虑险,*地生太行。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彰。
君心与我怀,离别俱回遑。
譬如浸蘖泉,流苦已日长。
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
项籍岂不壮,贾生岂不良。
当其失意时,涕泗各沾裳。
古人劝加餐,此餐难自强。
一饭九祝噎,一嗟十断肠。
况是儿女怨,怨气凌彼苍。
彼苍若有知,白日下清霜。
今朝始惊叹,碧落空茫茫。
忆江南寄纯如五首·其二
苏轼〔宋代〕
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
促拍满路花(和纯阳韵)
诗词与典故
解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思念已故亲人的古诗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十分亲*的亲人,那么我们在思念已故亲人时,都有哪些好的古诗句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思念已故亲人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初,汝南旧有鸿隙大陂(bei),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清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释义用法
汉代翟方进(字子威)把鸿隙池水放掉,认为可以免除水患,但后来当地时常干旱,无水灌溉,当地人怨恨他,传唱童谣,说他毁坏了陂池,使人不能种水稻,只能吃豆饭芋羹,假托仙人预言,陂池还会恢复。后以此典指治理水利;或以“陂坏当复”等指事物反覆;或以“芋魁饭豆”等指粗粝的饭食。
用典形式
【双黄鹤】宋·辛弃疾:“如卧长
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
【两黄鹄】宋·苏轼:“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思两鹄】宋·苏轼:“饭豆羹藜思两鹄,饮河噀水赖长霓。”
【复陂谣】宋·范成大:“安得能言两黄鹄,为君重唱复陂谣。”
【羹芋魁】清·顾炎武:“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菜。”
【*陂往复】清·归庄:“光武宣王终有望,*陂往复理难谕。”
【芋魁饭豆】宋·苏轼:“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陂坏当复】宋·陆游:“共知陂坏行当复,敢恨台高既已倾。”
【两鹄告成坏】宋·苏轼:“江湖开塞古有数,两鹄飞来告成坏。”
相关推荐:
长城自坏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宋书·檀道济传》:“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等八人,并于廷尉伏诛。……初,道济见收,脱帻(ze)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释义用法
南朝宋将檀道济协助刘裕建立*有大功,后遭忌被杀。檀道济被捕时,把帽子摔在地上说:“竟然毁坏你家的万里长城!”后用此典指统治集团内部自相残杀或杀害功臣,也用以指守边将领。
用典形式
【长城坏】清·钱谦益:“何当大星陨,坐见长城坏。”
【坏长城】清·邱迥:“沙漠何期归故主,权奸乃敢坏长城。”清·陈伦:“风波万里坏长城,三字翻称廷尉*。”
【隳道济】清·朱彝尊:“长城隳道济,大勇丧成。”
【万里长城】唐·杜牧:“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唐·白居易:“谁遣书生论兵事,万里长城元自弃。”
【长城自坏】清·王峻:“长城自坏天难问,半壁偏安主厚颜。”清·黄鷟来:“长城自坏出不意,兜鍪误我何其愚。”
【江左长城】元·潘纯:“江左长城真自坏,邺中明月竟谁歌?”
【塞上长城】宋·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长城君自坏】清·王士禛:“太息长城君自坏,军中空卓曲端旗。”
【自坏万里城】清·唐孙华:“石头袁粲真堪惜,自坏边关万里城。”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纯用典故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用典故
暗用典故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古诗词引用典故的作用
古诗词使用典故的意图
古诗词运用典故的原因
古诗词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有
古诗词中运用典故的情形
直用典故的古诗
运用典故的古诗
爱用典故的古诗
关于用典故的古诗
引用典故的古诗
九下语文古诗词用典故的诗句
九上古诗词中用典故的诗句
古诗词运用典故的几种情形
初中阶段引用典故的古诗词
运用典故的两个连续的古诗词
使用典故的怀古诗词训练题
了解古诗词中常用典故的含义
初中古诗词引用典故的诗句
古诗中运用典故的诗词句
写出运用典故的两句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中引用典故的诗句
古诗中的引用典故
古诗运用典故的作用
借用典故的古诗句
七上运用典故的古诗
古诗中运用典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