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赠别其二的古诗拼音与汉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赠别其二的古诗拼音与汉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赠别其二的古诗拼音与汉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赠别其二的古诗拼音与汉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赠汪伦的古诗带拼音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赠汪伦》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的古诗带拼音,欢迎阅读。
【赠汪伦的古诗带拼音】
赠(zèng)汪(wāng)伦(lún)
[唐(táng)]
李(lǐ)白(bái)
李(lǐ)白(bái)乘(chéng)舟(zhōu)将(jiāng)欲(yù)行(xíng),
忽(hū)闻(wén)岸(àn)上(shàng)踏(tà)歌(gē)声(shēng)。
桃(táo)花(huā)潭(tán)水(shuǐ)深(shēn)千(qiān)尺(chǐ),
不(bù)及(jí)汪(wāng)伦(lún)送(sòng)我(wǒ)情(qíng)。
【赠汪伦古诗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 “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 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 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 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 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古诗新编】
天还未亮,灰蒙蒙的夜色让李白更不愿意离开,毕竟他在此生活有一段时间了,而且他最舍不得的是他的好兄弟汪伦。天不遂人愿,李白最终还是得走。
昨天晚上,李白去找汪伦辞别,但“辞别”二字还是没有说出口,只说是过来聚一聚。“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两人喝得酩酊大醉。天还未亮,李白便悄悄地走了。
“不知现在汪伦兄怎么样了,记得刚到此地时,我人生地不熟,是汪伦兄帮助了我,还给我安排了住处。还有那次,我中了风寒,卧床不起,是汪伦兄细心照料我直到痊愈。还有……而现在我就要走了,我该如何报答他……”想到这些,李白不禁长叹一口气。
李白拿起包袱来到桃花潭。桃花潭水流湍急,深不可测,周围繁花盛开,散发着缕缕清香。“恐怕我以后很少有机会欣赏这宜人风光了。”他自言自语着,便已经叫过船家,登上了船。
船家刚要起程,却听见岸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这声音很熟悉,是汪伦兄。李白立刻让船家停到岸边。
果然是汪伦兄!喜悦与激动之情涌上了李白的心头。
“李白兄,你我兄弟一场,为何要不辞而别?”汪伦有些埋怨道。
“唉,我的好兄弟,天意难违,我李白能够认识兄弟,是三生有幸,我不忍与兄弟分别呀。有你这样的好兄弟,我也就知足了。你对我的恩情真是无以回报。”李白缓缓地说道。
“李白兄,这是哪里话,你我既是好兄弟,又何须此言。只是我真的舍不得你走,如果你能留下来,就好了。”
“我也希望如此,但这并不是我说了算的。好兄弟,日后我们定会再相见”。
“但愿如此,李白兄,后会有期,保重。”
“汪伦兄,保重。”
船家划着桨驶向潭中心,汪伦兄还在岸上使劲地摆手,李白不禁触景生情,热泪盈眶,吟道: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别·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一位歌女的筵*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句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第三句把蜡烛拟人化了,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末句“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赠别·其二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诗词君给你一个题目:送别赠友。
让你写出十首不同的诗。
你肯定会说:太难了吧!
可是,有一个人做到了,
那就是李白。
诗词君总结了十首李白的赠别诗
首首有新意,句句是珠玑。
诗词君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白,你咋那么有才?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要问我们情意有多深,千尺潭水代表我的心。汪伦要听了,应该也非常感动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词君一直觉得,当李白在黄鹤楼望着孟浩然远去的船只,久久回不过神来的时候,是最深情的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与杜甫相遇,饮酒携游,好不快哉。离别来临了,李白形容两人像飞蓬一样各自远去,真的让人无限感伤!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离开蜀地家乡漫游途中写下的一首诗。看着故乡流过来的水,李白都颇为想念家乡,李白,真是处处成诗啊。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词君大爱这首诗,诗情画意,超美。“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传神地写出了那依依的惆怅之情,感动了多少离别的人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被贬谪,遭遇人生挫折,李白写诗安慰他:我将我忧愁的心思托给明月,希望它随风给你送去安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送别友人,还要感慨一下人生。昨天的时光已不可留,今日还是那么烦忧。我还是开心点吧, 人生在世不得意,那就散发飘流自由自在,岂不乐哉!
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拼音
导语: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拼音,欢迎借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wei cheng zhāo yù yì qīng chen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ke she qīng qīng liǔ se xīn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quàn jūn gēng jìn yī bēi jiǔ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en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阅读流程】
一、 导入新课,解读诗题:
今天,我们阅读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赠刘景文》,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生字。
请用“赠”组词或说一句话,汇报交流。
总结:是呀,别人赠送我们一本本子或一本相册,上面还会写上赠言,勉励我们,激励我们。古代文人经常会写诗赠送给别人表达心意,如李白写的《赠孟浩然》,主要表达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再如李白写的《赠汪伦》,则是表达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他们交谊颇深,诗酒往还,那么苏轼以诗相赠刘景文有什么深意呢?我们通过学*深入体会。
二、自主学*,说出大意:
1、出示生字词,认读:
赠(zèng) 刘景文(liú) 宋(sòng) 苏轼(sūshì) 擎(qíng)
雨盖(gài) 菊残(júcán) 犹有(yóu) 傲(ào) 君(jūn)
橙(chéng)黄橘(jú)绿
2、读《赠刘景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注释:
①[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②[擎]举,向上托。
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4、看课文插图,描述图意。
5、“查字典,查词典”汇报:
(1)、查字典 擎qíng向上托,举:擎天柱,众擎易举。
(2)、查字典 盖gài②伞: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查《现代汉语词典》 盖gài③古时把伞叫盖(现在方言还有把伞叫雨盖的):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强调:“雨盖”的解读这里要明确是指“遮挡风雨的伞”,而不是“遮挡风雨的盖子”,不能闹笑话,这也表明查字典、查词典的重要,不能想当然。
思考:诗中的“雨盖”指什么?指荷叶,荷叶像伞一样遮风挡雨。
想象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
散文《往事(一)之七》中,冰心用清新、绢丽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这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慢慢的倾倒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6、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解读,想象描绘:
(一)、想象“荷尽菊残”:
(1)、品读“尽”:
“荷尽”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深秋季节,荷花落尽,荷叶枯萎,已经没有向上托起的一片片莲叶,请看教材的插图,仔细观察。
想象“荷盛”的情景:荷叶像伞,荷叶圆圆的,叶柄向上托举着,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诗句就是描写水面上盖着一片片青青的荷叶,荷叶上盛开着一朵朵粉红鲜嫩的荷花。荷叶茂盛时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叶柄向上托举着,就是“擎”的意思,所以诗中称“擎雨盖”,这是荷叶盛夏长得茂盛时。
可是现在深秋寒冷季节,叶子已经枯萎了,再无盛夏时的盛景!
(2)、品读“残”:
“菊残”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随着深秋初冬季节的来临,菊花也由茂盛走向暗淡,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解读“傲”:“傲”字凸显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精神品格,“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傲”字凸显还有菊花敢于斗风傲霜,在百花中最后凋谢。
在这百花凋零时,诗人指点关注“橙黄橘绿”这一胜景,自然引出下文。
(二)、想象“橙黄橘绿”:
“橙黄橘绿”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秋天生机勃勃,瓜果飘香,果实累累,黄的橙绿的橘挂满枝头,沉甸甸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补充阅读想象:苏轼的词《咏橘》
浣溪沙 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胆小,没勇气)初尝。吴姬(jī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三日手犹香。
“菊暗荷枯“和”菊残荷尽“意思一样。“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新橘是青的以后慢慢变黄,橘树常绿,叶子绿得发亮,整个橘林郁郁葱葱,富于生机。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
(三)、体会诗人写诗用意:
诗人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用意是什么?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汇报交流。也许是借物赞人,赞扬刘景文像菊花一样傲立风霜中,像橙橘那样点亮深秋初冬。也许是勉励刘景文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看到力量!……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zèng wāng lún
赠汪伦
táng lǐ bái
唐·李白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古诗大意】
李白乘船正要远行,忽然听到岸边传来送别的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写了诗人乘船将要离开,汪伦赶来送行的情景,写出了一个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乘舟”表明是走水路。“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 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 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 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 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 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 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将要离开。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池名,在现在的安徽省泾县西南。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
留别王维古诗带拼音
这首诗应是作者在京求仕不成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语言*淡朴实,*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留别王维古诗带拼音,你还知道怎么读吗?
留别王维古诗带拼音
liú bié wáng wéi
留别王维
jì jì jìng hé dài , zhāo zhāo kōng zì guī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yù xún fāng cǎo qù , xī yǔ gù rén wéi 。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dāng lù shuí xiāng jiǎ , zhī yīn shì suǒ xī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zhī yīng shǒu jì mò , huán yǎn gù yuán fēi 。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翻译
这样寂寞无聊静静地生活还等待什么呢?每天都碌碌无为空手而归。
我想要寻找幽静的山林归隐,但又珍惜友情不愿与老朋友分离。
如今当权者有谁能容纳我提携我?世上知音毕竟寥寥无几。
或许今生今世命只应该守住寂寞的日子,回乡关上故园的门扉。
注释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⑹扉:门扇。
【拓展延伸】
王维,字摩诘,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自幼十分聪颖,九岁时就能作诗写文章了。而且,他还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才华横溢的他,也不免有些恃才傲物的轻狂。据说,王维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女子,其聪明才智让他很是佩服。
王维在终南山隐读的时候,有一天,他偶患小病,便去一家药店买药。他看见柜台内是一位衣着素雅的年轻女子,眉宇间透着一股子灵气。小女子很温婉地对他微笑着。王维一时兴起,想趁买药之机,试试小女子的才气。
王维开口便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小女子微微一笑,接道:“宴罢酒酣客当归。”
王维略微一惊,继续说道:“我二买黑夜不迷途。”小女子脱口而出:“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
王维顿时兴致大起,继续说道:“我三买艳阳牡丹妹。”女子笑答:“牡丹花妹芍药红!”
这女子果然才思敏捷,王维心中升起一丝敬佩之意。他接着说:“我四买出征在万里。”女子顺口接道:“万里戍疆是远志。”
“我五买百年美貂裘。”“百年貂裘是陈皮。”
“我六买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
“我七买蝴蝶穿花飞。”“香附蝴蝶双双归。”
王维一口气说完所有的药名,女子不慌不乱,对答如流。 “妙!答得妙!”王维心中甚是佩服,连声喝彩。
呵呵,王维的有意“刁难”,不仅没能难住小女子,反而显露出了她过人的智慧与灵敏。
作品背景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又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指《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于是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自己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源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淡,*淡得*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卿:对古人的尊称。锦城:今四川省成都市。几回闻:听到几次。
锦城的管弦乐器吹奏出悠扬悦耳的音乐,那乐声随着风飘荡在锦江上,冉冉地融入蓝天白云间。这样美妙的音乐只能在天上的仙宫里弹奏,在人间能听到几回呢?
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下了,把柴门关上。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来?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王维的诗歌,艺术特征很明显,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送别诗,实际上也是一幅山中送别图。
画中有山、日暮、柴扉、送别的人。看似寥寥数笔,实则留白极多,意味无穷。
送别诗很多,五言绝句能超过这首的,我想天地间找不出第二首来。
政治上的失意,对于隐居山林的喜爱;自然真性情,胸怀大气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技巧,造就了王维这首诗极高的艺术性。
山中送别而不出山。这是对隐居生活的留恋。
日暮掩柴扉而非人掩。这是对于知音的渴望。
春草明年绿而非*期。这是对于时间的控诉。
王孙归不归而非早日归。这是对人生道路的憧憬。
王维此诗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脱胎而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又从王维《送别》来,虽意境高远,然终不够自然。
《梅花》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的同时也反应出了诗人幽冷倔强的性格。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yáo zhí bù shì xuǎ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朝代:宋代
作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拓展阅读
《梅花》教案
【设计意图】
寒冷的冬季,是各种花草树木枝叶枯萎凋谢的季节,而“梅花”却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生长特别旺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着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为了培养孩子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特设计了古诗《梅花》的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电影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美工区用吹画、点画的形式制作梅花。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延伸活动中还预设了吹画、手指点画等操作活动,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赠别其二的古诗拼音与汉字
赠别其二的古诗拼音版
赠别带拼音的古诗
赠别杜牧的古诗带拼音
杜牧的古诗赠别带拼音
看赠别古诗拼音版杜牧写的字
赠别古诗的读音
赠别人的古诗
赠从弟拼音的古诗的拼音
赠柳古诗的拼音
关于赠别诗的古诗
别董大其二的古诗有拼音的
赠别诗句
别董大其二的古诗有拼音
赠梁汾的古诗拼音
赠花卿的拼音古诗
赠范的古诗带拼音
赠范华古诗的拼音
赠别同学的古诗
赠别二首杜牧其一的古诗配画
古诗赠别是谁写的
苏轼的赠别古诗
赠范哗的古诗带拼音
《赠花卿》带拼音的古诗
赠花卿的古诗加拼音
带拼音的古诗赠王九
赠别的诗句
赠范晔古诗的拼音版
重赠卢谌的古诗拼音
赠刘景文的古诗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