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简单的汴河曲的配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简单的汴河曲的配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简单的汴河曲的配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简单的汴河曲的配图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西民歌河曲民歌
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而山西河曲民歌则流行于河曲县及晋西北,辐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域。下面为大家带来山西民歌河曲民歌,快来看看吧。
由于地处黄河弯道,山西省的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在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就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就是现在的河曲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2006年5月20日,河曲民歌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曲民歌的历史溯源
河曲民歌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河曲民歌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河曲民歌的艺术特色
河曲民歌吟唱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尽显地方民俗风情。它采用比兴、反复、排比、重叠、对称、双关、夸张等手法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河曲民歌旋律简单、优美,音程跳度大,音调高亢、辽阔,节奏比较自由,口语化的装饰音较多,具有鲜明的山歌风味。同时,河曲民歌唱词内容深刻,曲调丰富,在词曲结构方面采用上下句体式,上句起兴,下句表情,往往一个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种深邃的感情状态或描绘出一种逼真的生活画面,像"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河曲民歌中的经典——《走西口》
《走西口》是河曲民歌、乃至山西民歌中最著名的一首,民歌《走西口》是从二人台《走西口》转化而来的。《走西口》有很多版本,或长或短,一剧多曲,但叙述的都是咸丰五年,一个名叫孙玉莲的女子送别新婚丈夫太春走西口时的.情形。西口路上一幕幕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情景让河曲人感受颇多,意味颇多,于是有感而发终成大曲。其实,物质上的穷困绝非精神上的贫乏,枝繁叶茂的民间艺术往往就根植于穷乡僻壤的瘠地旱田里。情感与真诚才是艺术的第一营养液,艺术何尝有穷乡与富乡、僻壤与中枢之别。通都大邑较之晋西北偏隅一陬的河曲繁华富饶得多,但其地域却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如《走西口》这样经典的河曲民歌名曲来。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炀帝为了冶游享乐,先后发民工百余万开通运河,沿堤植柳,并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
李益诗鉴赏
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春色无限的联想;而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宫,却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而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
末两句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春风,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当年炀帝沿堤植柳,本为南游装点风光,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花,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
整理:zhl201703
李益——《汴河曲》
【年代】:唐
【作者】:李益——《汴河曲》
【内容】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题中的汴河,唐人*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来的。
首句撇开隋亡旧事,正面重笔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绿野千里,田畴相接,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悠悠而去的汴河流水,引人在想象中瞩目于*千里春色,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刘禹锡《杨柳枝》说:“炀帝行宫汴水滨”。第二句中的“隋家宫阙”即特指汴水边的炀帝行宫。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笔墨强调往日豪华荡然无存,与上句春色之无边、永恒,形成怵目惊心的'强烈对照,以见人世沧桑、历史无情。“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包含在“隋家宫阙已成尘”中的意蕴,不正是这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吗?
一、二两句还是就春色常在、豪华不存这一点泛泛抒感,三、四则进一步抓住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柳絮春风,飘荡如雪,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但眼前这汴河堤柳,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人徒增感慨了。当年隋炀帝沿堤树柳,本是为他南游江都的豪奢行为点缀风光的,到头来,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让*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里,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杨花的杨与杨隋的杨也构成一种意念上的自然联系,很容易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或许还是这样一种客观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哀而不鉴,只能使*复哀今人。这,也许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吧。
怀古与咏史,就抒写历史感慨、寄寓现实政治感受这一点上看,有相通之处。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前者较实,后者较虚;前者较具体,后者较空灵。将李益的这首诗和题材、内容与之相*的李商隐咏史七绝《隋宫》略作对照,便可看出二者的同异。《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典型事例,见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费,以寓奢淫亡国的历史教训;《汴河曲》则但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一则重在“举隅见烦费”,一则重在“引古惜兴亡”。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共同点,就可能把怀古诗看成单纯的吊古和对历史的感伤,忽略其中所寓含的伤今之意;如果看不到它们的不同点,又往往容易认为怀古诗的内容过于虚泛。怀古诗的价值往往不易被充分认识,这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咏梅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咏梅的古诗
1、《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2、《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3、《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4、《墨梅》
宋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5、《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6、《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7、《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8、《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9、《杂诗君自故乡来》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10、《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11、《红梅》
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12、《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3、《雪梅其二》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14、《题画梅》
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15、《岭梅》
宋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16、《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7、《临江仙梅》
导语:用最简单的文字,写最精美的诗词。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思维,惊诧今人!以下是15首最简单的古诗 画面跃然纸上:1一去二三里2画3春晓4.夏日绝句5梅 花 6静 夜 思 7寻隐者不遇 8江 雪 9独坐敬亭山10忆江南11悯 农 12鹿柴 13秋浦歌14鹅15红豆……真美,真经典!15、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1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5首最简单的古诗
1一去二三里 (北宋)康节 一 去 二 三 里, 烟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八 九 十 枝 花。
2画 (唐)王维 远 看 山 有 色, * 听 水 无 声, 春 去 花 还 在, 人 来 鸟 不 惊。
3春 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民族气魄,以她汹涌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奔流的河水在河塘里川流不息。
黄河春涨入隋沟,往意随波日夜流。
万里寻山如野鹤,一身浮水似轻鸥。
湖风送客那论驿,岳寺留人暗度秋。
迟子北归来见我,携琴委曲记深幽。
饥乌哑哑啼暮寒,回风急雪飘朱阑。
琐窗绣阁艳红兽,画幕金泥摇彩鸾。
吴妆秀色攒眉绿,能唱襄阳大堤曲。
酒酣横管咽孤吟,吹裂柯亭傲霜竹。
远空寒云浑不动,老狐应渡黄河冻。
暗回微暖入江梅,何处荒榛挂幺凤
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忍磨。
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
严颜*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
军中生死何足怪,乘胜使气可若何。
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
京城冠盖如云屯,日中奔走争市门。
敝裘瘦马不知路,独向城西寻隐君。
隐君白发养浩气,高论惊世门无宾。
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
春天雪花大如手,九衢断绝愁四邻。
*明熟睡呼不觉,清诗渌酒时相亲
我行未厌山东远,昔游历下今梁苑。
官如鸡肋浪奔驰,政似牛毛常黾勉。
幸公四年持使节,按行千里长相见。
鹰掣秋田伏兔惊,骥驰*野疲牛倦。
似怜多病与时违,未怪两州従事懒。
除书夺去一何速,归袖翩然不容挽
人言虎头痴,勇作河朔游。
黄河六七月,不辨马与牛。
单车径北渡,横身障西流。
虎头亦不痴,志在万户侯。
徜徉历三边,归借坐上筹。
腰垂黄金印,不受白发羞。
此计虽落落,但问有志不。
临岐且一醉,行役方未休。
我爱孙公子,安贫无所营。
相逢虽邂逅,一见即*生。
黑电挥诗笔,黄河泻酒觥。
轻舟何处在,别思若摇旌。
圣德隆昌纪绍兴,稍驯逆虏会清明。
须知不待黄河报,自有天威靖太*。
黄河啮小吴,天汉失龟鳖。
灵原潭下藕烂死,只有菖蒲不生节。
白马桥边迎送胡,冀州断道无来车。
新堤筑得高嵽嵲,旧堤杵声未可绝。
简单清明节的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为大家分享了清明节的古诗,欢迎欣赏!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浅析】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
2.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浅析】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浅析】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4.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浅析】诗人温庭筠以旁观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晨露末消,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斗鸡场上剐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在描绘官内、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温庭筠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也略有微讽。全诗画面转换迅速,节奏明快,色彩秾丽。
5.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浅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6.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浅析】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1、《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2、《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关于小满简单的古诗(精选29首)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满简单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阮郎归初夏
宋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2、小满
当代 吴藕汀
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3、小满
宋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4、小满
元 元淮
子规声里雨如烟,润逼红绡透客毡。
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
5、小满
当代 左河水
江南沃野过插秧,江北麦麸便灌浆。
西子湖边人好客,茶商后脚款丝商。
6、遣兴
宋 王之道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7、初夏游张园
宋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8、七绝 小满日口号
明 李昌祺
久晴泥路足风沙,杏子生仁楝谢花。
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9、吴门竹枝词 小满
清 王泰偕
调剂阴晴作好年,麦寒豆暖两周旋。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
10、《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11、《四月二日与黄观澜员外傅仲圭都事同访单德甫宪使不值》
明 陶安
《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画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静夜思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春晓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汴河怀古二首》是唐代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全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不失为唐代怀中的佳品。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释】
⑷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的风景的事。
⑸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白话译文】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
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分秋色。
【创作背景】
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已进入动乱阶段。文人在仕途上非常困难,*安闲放成为他们生活上的目标,精神上则尽量不受外界干扰,皮日休就是这种避世心态与淡薄的代表。这使得他有更多的空闲思史,写出现实主义的咏史诗。
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消耗了大量民力物力。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皮日休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以诗文的形式有意重提这一教训。
【赏析】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 ,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一时的淫乐,大量耗尽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
此诗第一句就从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 至今 ”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 ;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 之辽阔;“ 赖 ”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 ,发 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
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
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隋宫》, 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 。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 ,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 “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 、“三 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 ,谴责更为强烈 。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作者生活的时代 ,政治腐败 ,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意味深长。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 隋宫 》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古诗简单的汴河曲的配图
古诗最简单的汴河曲的配图
描写河曲的古诗词
黄河的简单古诗
赞美河曲县的古诗词
简单的采莲曲古诗
渭城曲简单的古诗配画
河的古诗大全300首简单的
关于黄河的古诗简单
塞下曲古诗配图简单的
塞下曲的简单的古诗配画
古诗改编的歌曲简单的
山川大河的古诗简单
描写黄河的古诗简单
简单好听的古诗歌曲
简单的古诗儿童歌曲
秋夜曲古诗简单的绘画
简单好唱的古诗词歌曲
关于黄河的古诗整首简单的
关于黄河简单的古诗词
塞下曲的古诗配画简单漂亮
描写山川大河的古诗简单
描写山川大河的简单古诗
关于黄河的古诗词简单版
五首古诗简单又容易背的黄河
描写山川大河的古诗简单的
很简单很简单的古诗
采莲曲的古诗配画简单版绘画
简单易唱的古诗词歌曲大全
古诗朗诵古筝曲谱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