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

关于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18) 语录(83) 说说(71) 名言(2) 诗词(1k+) 祝福(91) 心语(6)

  • 关于庐山的古诗

  • 庐山
  • 关于庐山的古诗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关于庐山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阳光下庐山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缭绕,远远地望去像一道瀑布挂在山前。奔腾的水流飞泻而下足有三千尺高,就像银河从高高的天上落到人间。

      【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以大开大合之笔,摹写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象,堪称千古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即位于庐山西北部的香炉峰,峰顶终日云烟缭绕,有如巨型香炉,故而得名香炉峰。朝日初升的瞬间,晨光遍洒香炉峰上,山中雾岚氤氲出一片紫烟,香炉峰更像一座巨型香炉。白雾袅袅腾起,处处弥漫,苍天山川之间,红日喷薄如金丹乍炼成,紫色的云霞缭绕在其周围,更添浪漫光环。首句的精妙比喻为下文庐山瀑布的出场,创造了仙境缥缈的氛围。一个“生”字,不仅写活了香炉峰,也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浮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下,抬头远望。“挂”字与“悬”字,都能摹写出瀑流在陡崖高壁上飞奔而下的气势,然而“挂”字较之“悬”字,更能表现出飞瀑有如白练千尺的形貌,行文也显得更从容,仿佛这挂前川的瀑布乃是造化神奇天工自成。同时“挂”字也从布局上呼应了首句“遥看”的视角,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承接更为自然,点题更为巧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飞流”可见其喷涌而出的态势,“直下”可见飞瀑如银蛇从天而坠,毫无阻碍的迅猛之势;“三千尺”就是三百丈,然而“千”与“百”之异,却造成迥乎千里的艺术效果。三千尺的夸张之词,将飞瀑从高空直扑而下,势不可挡的雄壮之姿一笔带出。李白素有率性之为,这三千尺的飞瀑形象,恰是诗人洒脱不羁、义无反顾气质的寄托。

      而结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则写得声震九天,寰宇皆惊。银河由大量恒星构成。古亦称云汉,又名天河、天汉、星河、银汉。“银河”在古典诗歌中是经典意象,或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或关宇宙洪荒的寥廓。然而诗人别出心裁,将银河与庐山瀑布关联,庐山瀑布飞流三千尺,惊人魂魄,诗人竟疑心是天上银河因乾坤扭转从天际泻落人间庐山,又从庐山飞流直下。李白素好以气遣词,这样气吞天宇的想象,很能显示他“纵意骑射,弩末尤壮”的艺术个性。

      全诗共四句,区区二十八言,却是意随笔至,写景宏壮,情感激切。在尺幅之内,诗人用他与生俱来的谪仙人气质驱遣着自己的想象纵意驰骋,用他独有的胆识与文采,想出了他人所不敢想,写出了他人所不能写,虽为绝句,却大开大合,纵横捭阖,并有歌行之气质。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7-10 17:50:18
  • *:七律·登庐山

  • 庐山
  •   《七律·登庐山》

      作者:*

      原文: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1、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四百处转弯。

      2、九派、三吴:*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3、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4、桃花源:见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翻译: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

      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

      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

      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

      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

      赏析:

      诗作首联从动态入手。“飞峙”句写山,“跃上”句写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俱活现于这“飞”、“跃”二字之中。颌联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高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冷”是指冷静、冷淡面对*势力的叫嚣,(当时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热”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庐山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望而却步,岂敢再发吟哦,一试身手。

      但一代大诗家*就要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而那时诗人刚写完《七律·韶山》不过几天,但心驰神荡,风物转换,诗情一路跟紧,又起一个*。

      此诗起句中的一个“飞”字,用得简直俊逸壮阔、从容横飘,“一山飞峙大江边”诗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势挺立,诗意与山意浑然莫辨,双美合而为一齐漾读者心间。诗人一起笔就与过往诗人不同,一来就以独有的大气魄烘托庐山凌空欲飞的英姿。

      接着从正面写出脱颖而出,另写进山登临的路线,那路线盘旋环绕,荡气回肠,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领朝上;清风送爽的夏日,苍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临之趣。

      接着“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在高山之巅冷漠而不动声色地看着世界上的一切*派所形成的*包围圈。这一切都吓不倒诗人,都予以“横眉冷对”,因为诗人之一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确太多了,但从未被压垮过。就像早年,诗人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所写的那样:“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如今,诗人同样以这样早已化入血液中的井冈山精神再次激励自己,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再度改天换地。

      为此,紧接的一行:“热风吹雨洒江天”,诗人又把目光从国际(“向洋”)拉回了国内(“江天”)。这里的“热风”虽是实写夏日之风,但可引申为热情之风,热烈之风,再往前就可引申为那时轰轰烈烈的“*”,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加紧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巨大情怀。这股巨大的“热风”已从这里,从诗人屹立的庐山之巅洒向祖国万里江天。诗人的巨大热情也在感召着祖国,感召着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创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通过“多、快、好、省”的“热风”旋起来的,在空中若骄阳朗照神州大地。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画面。而且诗人也对这二句比较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给*的信中谈到对这两句的看法,认为这两句较好一些。同时还谈到写诗之难,“经历者如鱼饮水,冰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且这两句也是从诗人一贯谙熟的地理方位之手法布局,然后将诗情充沛其上下左右,任其奔腾流转。诗人在此西望武汉上空,江河之上,黄鹤浮空欲飞;接着又东眺江东(及古时三吴地区),但见长江顺势而下,一泻千里,在三吴上空,烟霞蒸腾、热情壮美。这二句同样是写祖国江山热火朝天的形势。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着《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m.ju.51tietu.net)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在这里表面虽是用陶渊明之典说出一句问句,桃花源里到底可不可以耕耘劳作?但实际上是为广大读者留下一个深思的空间。

      *是不赞成躲入所谓怡然自乐的桃花园躬耕劳作的。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否定这一点,而是以一句设问句收了尾,留下诗之余响令读者沉思。读者自会明白诗人的本意。

    [阅读全文]...

2022-01-29 08:37:09
  • 登庐山

  • 庐山
  •   登庐山    一·花径    四月芳菲  沁人心脾  白司马的花径  在薄雾中见出清奇  曲径通幽  风景如画  嫣红的桃花  色艳欲滴  一只飞鸟飞出优美的曲线  轻轻细细  丝丝缕缕  点点雨滴  成为梦中的小令    二·仙人洞    云雾缭绕中  参差如手的佛手岩下  一洞中开  仙人曾在此羽化  有仙如斯  有洞如是  光照耀着  又忽然收缩  一朵又一朵小小的山花  飞舞着迷离着  成为时光的标本    三·三宝树    三棵参天大树  凌空耸立  一棵是银杏  另两棵是柳杉  皴裂的树皮  *出树脉  时间的纹理清晰可鉴  年轮雕刻着岁月  淫漫出水墨画般的幽远意境  千年时光  细碎地轮回    四访缆??    一处老别墅  被名为美庐  时光变迁的印痕  镂刻在石瓦深处  自然的和人造的景观  斑驳交错着  银质茶具  景德镇餐具  透雕象牙  立式钢琴  水彩画轴……  一切都完整地被封存  美以风暴的形式出现  不是凋零  只是更新  黑白两色的女人  骨子里深藏着张爱玲式的荒芜    五泛?犊凇?    山雨山烟  乍雨乍晴  状如鱼脊的含鄱岭  掩映在莽莽苍苍的画廊里  湖光山色  云浓雾迷  迷蒙的含鄱口  在薄薄的暮霭中  迷幻迷离    六逢袅虢帧?    咖啡厅舞厅  酒楼旅社  商场书店  ……  自东向西  弧形般林立  那头卧即待起的石牛  卧在半月形的花坛上  借石而生  神韵出冲天的牛力  天街云市般的山镇  掩映在绿荫丛中  一片云正在擦拭  牯岭的天空

    [阅读全文]...

2021-11-30 22:35:05
  • 描写庐山的诗句古诗_古诗望庐山瀑布

  • 庐山,瀑布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描写庐山的诗句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1、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2、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3、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5、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唐彦谦《登庐山》

    6、飞云渡险脊,走雾隐幽潭;鸟掠丛林隙,人游松壑巅;劲风摧细雨,峭壁断浓岚;逶迤至山口,鄱湖一岭含。《游含鄱口》

    7、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8、挂*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日暮空闻钟。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9、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王贞白《庐山》

    10、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1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2、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13、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14、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孙鲂《湖上望庐山》

    15、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6、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朱元璋《庐山诗》

    17、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18、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元稹《庐山独夜》

    19、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20、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ju.51tietu.net延伸阅读

    1、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2、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3、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4、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5、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6、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7、劲风湮细雨。孟浩然《秀甲东南》

    8、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9、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

    10、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11、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12、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

    13、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14、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15、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7、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18、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19、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20、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孙鲂《湖上望庐山》

    21、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22、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23、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庐山桂》

    24、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25、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只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

    26、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27、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8、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29、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

    [阅读全文]...

2022-04-09 18:35:29
  • 关于庐山的古诗句

  • 庐山
  •   庐山,这座千古名山屹立在长江之上。它秀丽多姿,气候宜人,吸引着海内外数不尽的游客,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下面是的关于庐山的古诗句内容,欢迎阅读!

      1、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庐山桂》

      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4、劲风湮细雨——孟浩然《秀甲东南》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6、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7、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8、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0、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

      11、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12、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13、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白居易《庐山桂》

      14、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15、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16、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17、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18、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19、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20、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21、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2、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23、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24、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

      25、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26、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27、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28、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29、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

      30、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31、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6-24 06:57:36
  •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望庐山瀑布古诗全解)

  • 庐山,瀑布
  •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庐山时所作,主要描写了庐山香炉峰和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在第一句的“生”字用得很妙,香炉峰上云雾缭绕,在阳光的照耀下像紫色的烟雾一样,远远看上去特别的美丽;第二句用了一个“挂”字,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练一样挂在山川之上,特别的壮观;第三句用了“下”字,突出了瀑布的长,但诗人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于是第四句又用了一个“落”字,把庐山瀑布比作从九天落下的银河,于是,一副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浮现在了每个读者的脑海里,使读者再次受到了震撼。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即生、挂、下、落,把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回味无穷,这首词再次体现了他“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5-28 07:27:21
  •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

  • 庐山,瀑布
  •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鉴赏

      这是诗人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候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但是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人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第一层八句,其实是*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有此二句,则上文的“雄”“壮”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这四句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传瀑布之神,用笔虽虚,却使瀑布更为形象化了。第三层四句写得很细,却是从侧面即从上下四旁来勾勒刻画。“空中”二句写水珠在空中四溅,冲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说瀑布冲刷石壁,愈洗愈净,显得愈加青苍可爱;二是说山壁之所以“青”,正缘久为瀑布所浸润,石上可能生长了苔藓一类的植物。“飞珠”句写瀑布在日光中飞散,故如轻霞;“流沫”句写瀑布在穹石上掠滚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腾之状。这四句是写瀑布之动态,而以附*诸物之光彩色泽映衬之,由深写其神而细写其形,然后瀑布之形神备矣。第四层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亦非泛说。非“名山”不能得见此奇景,故先言“乐名山”;“对之心益闲”者,面对瀑布乃愈觉内心宁静悠闲也。“无论”二句一开一合,先纵后擒。意谓服琼液以求仙毕竟是遥远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荡涤尘俗,这倒是比较现实的。然后归结到隐居遁世,诗人说这本为自己夙愿;果真能永辞人间,久居林泉之地,固所愿也。收束得自然*易。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7-28 13:36:12
  • 《七律.长征》古诗

  • 文学
  • 《七律.长征》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律.长征》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

      诗人:*

      朝代:*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古诗赏析

      【注释】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的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阅读全文]...

2022-06-06 20:06:06
  • 赞美庐山的诗句有哪些(关于庐山的古诗大全)

  • 庐山,赞美
  • 题西林壁 –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瀑布 – 唐代·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鲸川八景·西园秋暮 – 宋代·家铉翁

    九九中间易道在, 天心惟许菊花知。 一年好景君须识, 都在西园把菊时。

    满庭芳 – 宋代·晁端礼

    浅约鸦黄,轻匀螺黛,故教取次梳妆。减轻琶面,新样小鸾凰。每为花娇玉嫩,容对客、斜倚银床。春来病,兰薰半歇,一管舞衣裳。悲凉。人事改,三春秾艳,一夜繁霜。似人归洛浦,云散高唐。痛念你、*生分际,辜负我、临老风光。罗裙在,凭谁为我,求取返魂香。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 宋代·李弥逊

    百叠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消袢暑。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张耆年教授置酒官舍环碧散步上园煎桃花茶 – 宋代·曾几

    何许清尊对物华, 广文官舍似僧家。 向人只合供谈笑, 领客犹能办咄嗟。 光动杯盘环碧水, 香随珠履上园花。 公如不厌过从数, 但煮东坡所种茶。

    清*乐 雪 – 宋代·孙道绚

    悠悠扬扬。 做尽轻模样。 半夜萧萧窗外响。 多在梅边竹上。

    点绛唇(和鲁如晦酴醿二首) – 宋代·王之道

    一撮檀心, 春来还对东君吐。 莫随春去。 我欲花间住。 燕子衔泥, 似向吾人诉。 烦相语。 九龄风度。 流落今何处。

    望江南(池阳道中) – 宋代·李纲

    归去客, 迂骑过江乡。 茅店鸡声寒逗月, 板桥人迹晓凝霜。 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 山路野梅香。 映水酒帘斜扬日, 隔林渔艇静鸣榔。 杳杳下残阳。

    六州歌头(美人指甲) – 宋代·刘过

    销薄春冰,碾轻寒玉,渐长渐弯。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学抚瑶琴,时时欲翦,更掬水鱼鳞波底寒。纤柔处,试摘花香满,镂枣成班。时将粉泪偷弹。记绾玉曾教柳傅看。算恩情相著,搔便玉体,归期暗数,画遍阑干。每到相思,沈吟静处,斜倚朱唇皓齿间。风流甚,把仙郎暗掐,莫放春闲。

    壶中天(寿月溪) – 宋代·张炎

    波明昼锦,看芳莲迎晓,风弄晴碧。乔木千年长润屋,清荫图书琴桑攥虾须帘卷,瑶草秋无色。和熏兰麝,彩衣欢拥诗伯。溪上燕往鸥还,笔床茶灶,筇竹随游屐。闲似神仙闲最好,未必如今闲得。书染芝香,驿传梅信,次第来云北。金尊须满,月光长照歌*。

    方*道中 其一 – 宋代·段克己

    沙软新经雨, 风轻不起尘。 溪山随处好, 花柳著行新。 放浪聊终日, 蹉跎又一春。 行年已如此, 犹复向来人。

    虞美人 – 宋代·吴潜

    美人一舸横秋水。冉冉烟波里。绿杨也解织离愁。故向东风摇曳、不能休。是非得失都休计。只有抽身是。橙黄蟹熟正当时。想见双溪风月、待人归。

    蝶恋花 寿卫生袭之 – 宋代·段克己

    二月山城春尚未。柳弄东风,恰吐黄金蕊。占断溪头佳丽地。多君先得闲中趣。我为虚名相绊击。君自藏,不识愁滋味。世事无劳深着意。年

    自赋 – 宋代·高翥

    蜗角蝇头总是虚, 何须留恋市朝居。 老於亲戚情当密, 贫与公卿分合疏。 小涧草荒元种菊, 故山尘满旧抄书。 几时归去重料理, 啸月眠云得自如。

    东池诗 – 宋代·叶清臣

    园林日将暮,缅怀池上酌。 轻烟隐孤屿,绿水摇虚阁。 人闲山鸟静,风馀岸花落。 稚子晚盪归,扁舟自飘泊。

    春光好·烟澹澹 – 宋代·张抡

    烟澹澹,雨濛濛。水溶溶。帖水落花飞不起,小桥东。翩翩怨蝶愁蜂。绕芳丛。恋馀红。不恨无情桥下水,恨东风。

    古断肠曲三十首 – 宋代·周端臣

    玉纎无力怯梳头, 镜裹容颜见自羞。 一阵落红帘外雨, 十分春是十分愁。

    隐居 – 宋代·谢薖

    清时甘小隐, 卜筑在山阿。 家有传蚕室, 机如凌行婆。 閒看斩猫话, 羞作扣牛歌。 不出又三月, 柴门生薜萝。

    消梅花 – 宋代·曾几

    未见枝间著子初, 闻名已疗渴相如。 花肌自是冰和雪, 那得生儿不似渠。

    题止戈堂二首 其二 – 宋代·汪藻

    千里闽山驿骑飞,天书趣解海边围。异军方逐苍头起,元帅徐将白羽挥。翻就铙歌春举酒,收还烽火夜开扉。向来万事关兵气,却作风光坐上归。

    六州歌头 – 宋代·刘过

    镇长淮,一都会,古扬州。升*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谁知艰难去,边尘暗,胡马扰,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屈指细思,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但琼花无恙,开落几经秋。故垒荒丘。似含羞。怅望金陵宅,丹阳郡,山不断绸缪。兴亡梦,荣枯泪,水东流。甚时休。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叹灯火,今萧索,尚淹留。莫上醉翁亭,看__雨、杨柳丝柔。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骑鹤东游。

    浪淘沙(素馨) – 宋代·刘克庄

    目力已茫茫。缝菊为囊。论衡何必帐中藏。却爱素馨清鼻观,采伴禅床。风露送新凉。山麝开房。旋吹银烛闭华堂。无奈纱厨遮不住,一地闻香。

    入陈留界 – 宋代·孔*仲

    青青麦陇鸟相呼,淡淡长空尺霭无。驿道宽*人语好,共知明日到皇都。

    浣溪沙 – 宋代·张元干

    云气吞江卷夕阳。 白头波上电飞忙。 奔雷惊雨溅胡床。 玉节故人同壮观, 锦囊公子更*章。 榕阴归梦十分凉。

    句 其十九 – 宋代·王安国

    [阅读全文]...

2022-07-14 00:48:00
  • 望庐山瀑布古诗_望庐山瀑布李白

  • 瀑布,庐山,李白
  •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3、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4、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5、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6、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7、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8、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阅读全文]...

2022-03-25 23:32:07
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 - 句子
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 - 语录
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 - 说说
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 - 名言
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 - 诗词
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 - 祝福
七律登庐山的古诗视频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