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

关于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85) 语录(3) 说说(54) 名言(1k+) 诗词(1k+) 祝福(11) 心语(1)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 文学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带月的古诗句

      1、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2、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春夜》

      6、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8、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0、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1、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2、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1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14、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15、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6、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阅读全文]...

2021-11-30 18:50:32
  •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诗歌是文学上的一种文体,是人类内心情感所释放的窗口之一。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感受到藏在诗歌深处的灵魂的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诗的欣赏起兴于意象。自古以来“飞鸟”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典诗赋意象。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在诗歌中飞鸟不仅化**恨情仇的象征,还寄予着诗人迥异的心境与纷杂的世事。

      关键词:

      诗歌;飞鸟;意象

      纵观*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

      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汉乐府民歌。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妇二人离别。这在全篇中遣词巧妙,在文首以孔雀作为意象抒发对爱情可悲可叹的情感。而在文末“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鸳鸯双飞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理想色彩的结尾,抒发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而“飞鸟”的出现不仅渲染气氛更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能够更加充分的体会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在传统诗歌中,相爱之人不能相守,我们则称之“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劳燕分飞”恰恰是这种悲欢怨爱无法聚首的离别典型。

      此时的“飞鸟”正是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起兴对象,所兴之物对全诗起到了联想、想象的作用。无论是雎鸠、孔雀还是鸳鸯,无一不是以飞鸟来展现爱情,或凄苦、或幸福、亦或是哀怨的.情感。恰恰正是这一振翅的盘旋,一低头的眼眸,一哀伤的浅叹,才造就无数爱情题材里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情飞鸟。

      满腔抱负的大鹏鸟

      不同时代放飞不同的“飞鸟”。早在先秦时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飞鸟”来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此中的这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身上背负着却是寻常鸟儿无法想象的远大抱负,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自由与理想有极度的渴望与追求,这一切无疑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生于充满奋勇向上精神的唐朝,满怀抱负的他以大鹏喻己,畅快淋漓的写出:“其辞曰:……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此辞赋中的大鹏源于《庄子·逍遥游》的“鲲鹏”,虽与庄子不同,但却不谋而合同样是理想之情下的产物。

      李白深刻描绘了“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大鹏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想要振翅高飞的崇高人生理想与实现自身伟大抱负的宏伟愿望。后来的仕途中,李白在官场失意,受到朝中权贵排挤,即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也没有心灰意冷,在其诗歌中仍运用大鹏展现自身拼搏抗争的精神。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时的大鹏鸟虽然已经不再似在《大鹏赋》中的那样目空一切,勇往直前,但是仍然带着希望东山再起的的昂扬斗志。到了晚年,当真是力不从心,但临终之际,他仍在高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辞赋中的大鹏鸟带着壮士未酬的决绝直冲九霄云外,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即使被折断羽翼,仍热报国情深!

      从以上辞赋中我们看到,大鹏在诗人眼中是一个充满斗志的英雄,他能感受到大鹏恢弘的翅膀与绝尘而去高飞的背影。大鹏鸟即是李白,他一生的宿命就是功成,名遂,身退。而振翅高飞、神游天外的鹏鸟形象无疑不是李白上下求索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在他的诗歌中大鹏鸟始终是奋勇向上、满腔抱负的最好传达者,代替他用自己的羽翼在历史上化作一曲千古绝唱。

      乱世悲歌的惊心鸟

      “飞鸟”的意象汇集着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人生、历史、现实丰富而复杂的思考与反映,不仅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更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颇具个人的独特风格,在古典文学创作的大河中仍然闪闪发光。飞鸟一面飞出了当时世人对实现伟大抱负的强烈情感,另一面也飞出了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坎坷的命运与长存的国仇家恨。

      在大家所熟知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作者何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杜甫当时所处山河依旧,但长安不在的社会现实里。困于时局,见花开时落泪,听鸟鸣却更加揪心,内心百感交加,以“感时”、“恨别”花鸟更添迷惘忧愁,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怨恨的意境之中,以乐景写哀情来表现自己强烈的国恨家仇。诗中哀怨的飞鸟意象,尖利的鸟鸣使诗人更添悲苦之情,这才道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句!诗者多舛的命运与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使他不由得又陷入无尽的哀怨悲伤中来,埋怨无情的鸟鸣更使人心惊。

      这种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飞鸟意象,也深刻体现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当时时局动荡不安,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诗者内心彷徨幽怨。虽与清风,明月做伴,但孤鸿的哀嚎,翔鸟的尖鸣却更添愁苦。独自彷徨徘徊,更是以孤鸿,翔鸟作为自身真实的写照。是独自徘徊无人可诉的内心的煎熬与痛苦,还是在当时黑暗的统治下,以尖利的鸣声来表达内心的不羁与对虚伪世事的蔑视!又如其《咏怀诗》之四十三首:“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此诗以鸿鹄作为感情强烈的喷发点,道出对现实的不满、孤寂处境的苦闷,而在那动荡不安的天空下徘徊飞翔。阮籍一生写鸟的诗歌数量之多,通常都是以比兴来借“飞鸟”抒发其惊惧苦闷的心境,“借鸟达情”也是他一贯的手法。

      杜甫与阮籍二人诗中的“飞鸟”在一鸣一翔中喻己、喻人、喻情、喻景中成为千古绝唱,在诗歌中自成一体。我们在诗人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与世间万物中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乃至身临其境的深处在当时社会的局势中,从中读出了诗人的愤懑,读出了诗人的温度,读出了诗人的生命。

      向往自由的田园鸟

      “飞鸟”有时也是归隐田园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后来世人所崇仰的一种人生追求。“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早期诗歌中,“飞鸟”意象多用来表达对“大济苍生”的丰功伟绩。在《杂诗四首》其三云:“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就表达了积极入仕的理想追求。当时局势复杂,陶渊明受到官场上的强大冲击,于是将自己比作羁鸟,不禁感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后对官宦生活的无尽矛盾令他开始充满了对田园的向往与依恋,最終壮志难酬的陶渊明写下了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其后期作品主要以田园诗歌为主,涉及飞鸟意象的多达三十几首。

      隐居后的陶渊明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此鸟非彼鸟,困于官场的羁鸟化作了自由象征的飞鸟。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山林中充斥着朝霞与雨露,在傍晚黄昏时分,鸟儿轻快的结伴回巢,鸟声啁啾,呈现一派生机盎然、远离俗世的田园风光,最终道出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心声。而诗中的“归鸟”正是这样一种从容自得的生命归属,更显诗人陶醉其中,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能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自由。

      总结

      在几千年的*古典诗歌史上,以飞鸟意象作为当时诗人所特有的一种思想感情,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诗歌中有如爱恨情仇的爱情鸟,壮志难酬的大鹏鸟,忧虑不安的乱世鸟,再到向往自由的田园鸟,都是不同的“飞鸟”意象,它们在起兴的同时又承载着诗人本身的情感,无论是以“飞鸟”咏全诗的通体比兴,以鸟喻己,借以言志;还是仅以“飞鸟”作为陪衬,直抒胸怀,点缀全诗;都是在创造着情与鸟的相互融合的鲜明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与表达的诗意密切相关。愉悦时,看崇山飞鸟万物生机盎然。乱世时,阴山凄雨尖鸣万念俱灰。诗人以“飞鸟”传情,情又反衬“飞鸟”,恰恰是情景契合无间的诗的境界。飞鸟是一种本原的生命,它既是合乎自然法则,又是展现内在之美,独具个性的诗化形态。每一种鸟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感情,代表着众生万象的情怀,这无疑不是诗人抒**感最好的诗歌意象。它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我们所看到的,更是其展现的人生意义与人格价值,在史诗中仍然闪现着无尽的光辉。

    [阅读全文]...

2022-06-19 08:17:06
  •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117句

  • 月亮,经典
  •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以无数想象。两个比喻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移情于景,鲜明生动,意象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随即又把神话拿来,月亮初升,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凡此种种写出了月亮从初升到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如此写法,借助于内涵丰富的月的意象,自然增加了美感,引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怎能让人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呢?之后笔锋一转,“蟾蜍蚀圆影,天明夜已残”,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当时已是玄宗晚年,皇帝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纲不振,这首诗即是李白针对当时黑暗的朝政而发的。“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引出后羿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表达对有这样的英雄令天下太*,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通过对月亮的圆缺以及对它的观赏赋予现实意义,这首诗既体现了封建社会专制统治对文学压迫的结果,又在艺术上使诗人的难抒之情、难发之慨,展现得深婉曲折。

      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重要作用。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言“诗歌的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出诗歌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李白看月与常人的审美不同,慧眼独具,别出心裁,成功塑造出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的月的意象群。月的意象,到了他的手中,不再仅是创作时被利用的工具,更是他终其一生的知己,因此也无怪乎月亮这一意象在他手中的作用总显得更大,对他更服帖。在李白的心里,月已不是月,更不是一个静止的无生命的物象,它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为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这时诗人就跳离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通达豁然,心与天齐,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物理隔断,进入心无旁骛唯有月在的境界,与月合为一体。

    [阅读全文]...

2021-12-23 08:33:44
  •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 文学
  •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

      1、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代指音讯。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4、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5、燕子(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2)燕子眷恋旧巢的*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渗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取的意象有:尽锦衣的战士、如花的宫女、宫殿、鹧鸪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或“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前三句极写威武、胜利、荣华,最后一句只见破败荒凉。前后强烈的对比将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器乐类:羌笛(羌管、笛)、胡笳、琵琶、戍角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2)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表思念。古诗十九首:明月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自然类:白云、明月、水、冰雪

      1、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场所类:南浦、灞陵、长亭、西楼(借代)

      1、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辛弃疾《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却有多种不同的意味。

      一凭一倚,虽是两个细小的动作,但那动态、情态和心态委实是大相径庭,很值得品味的。凭则两手抚栏,直立远视,有慷慨悲凉之态,倚则身体重心全凭栏干依托,有娇弱无力之姿,词作家正是着眼于这两个动词,把“凭栏”与“倚楼”写得几乎是风情万种,仪态万端。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阅读全文]...

2022-01-05 03:15:17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砧声,也作捣衣声。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质地较硬,必须捶捣,让它变得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板(一般为石制,称为“砧”)上,用木槌(称为“杵”),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由于妇女白天要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且往往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因而每当秋风吹起,开始缝制寒衣时,妇女们就会趁着“八月九月正夜长”,相约一同去捣衣,于是就形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了。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思妇怀人。为家人缝制衣服,为征人赶制军衣,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出征在外的征人。因此捣衣的动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砧声,不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而是最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所以,后来也成为古典诗歌中表现思妇怀人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郑准《代寄边人》)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吴大江《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

      游子思乡。清幽月夜,捣衣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声响也是华夏民族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

      异乡岁晚怅离怀,游子驱驰愧不才。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

      (牟融《客中作》)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杜牧《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心中自然涌起无尽的乡愁。

      傍晚,暮钟敲过,月华澹澹,从远远的河滩上或是密林掩映的小溪边传来阵阵砧声,会传递一种怎样凄清而又寂寥的况味!又会唤起多少人无尽的愁思!这哪里仅仅是捣衣之声?它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意象,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拓展:意象分类

      古代诗歌中意象主要种类:

      方式一

      1、树木类

      2、花草类

      3、动物类

      4、风霜雨雪水云类

      5、器物类

      6、颜色类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8、地点

      9、其他类

      方式二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2、人或事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07:05:19
  • 有春节意象的古诗

  • 春节
  • 有春节意象的古诗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那么有春节意象的古诗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有春节意象的'古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新年有感》〔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癸巳除夕偶成》〔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阅读全文]...

2022-06-07 12:18:36
  •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 文学
  •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5)清冷淡雅的美人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5莲

      爱情

      6梧桐

      凄凉、悲伤

      7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9、红豆

      爱情、相思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14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

      21牡丹:富贵 美好

      二、动物类

      1蝉 :

      (1)品行高洁。

    [阅读全文]...

2022-04-19 22:52:05
  •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 月亮
  •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而*的女性作家对月亮这个婉约的意象尤为心仪。冰心,一位永葆童真和爱心的女作家,她笔下的月亮是良好愿望的代言,她的月亮温暖着千千万万小读者幼小可爱的心灵,《繁星》便是代表。琼瑶,风靡*三地的著名言情小说家,她所描绘的月亮是无数俊男美女纯美爱情的象征。唯有张爱玲,这个有着传奇经历的,精怪伶俐的上海女子,这个酷爱“月亮”的女子(她的文字里的月亮意象俯拾皆是,最早可以追溯到她的第一篇铅字:小说《牛》)却以她那特有的敏感幽昧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月亮”。

      张爱玲,沪上名媛,深谙上海风情,有着独特的才情和慧心,有着极其敏感而细腻的情感,她用她那传神透辟的笔触为我们构筑了大大小小的美艳绝伦悲凉哀怨的“月亮”传奇,她的代表作——被人冠之以“*最伟大的小说”称号的《金锁记》便是这传奇中的一朵奇葩。

      在许多人的眼中,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她的出身,她的婚姻,她的一切,在她的读者眼中都堪称传奇。她善于编撰故事,在许多出奇制胜的故事里一点一点的透露她的彻悟和悲凉,《倾城之恋》如此,《红玫瑰和白玫瑰》如此,《金锁记》更是如此。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悲剧性强悲剧感浓的故事,一个迂回曲折的反映变态人性的故事。既然是故事,那么就应该有它的框架。故事以引子拉开序幕,随着幕布的缓缓展开,月亮这个意象也开始了它的“使命”。在《金锁记》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全部的其余意象,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无奈感与深刻性。全篇多处写到月亮,但是张爱玲描写月亮,不是千篇一律采用单调的手法来描绘,而是或者蜻蜓点水的一笔带过,或者浓墨重彩精雕细琢。

      小说开篇不似有些作家那样隐讳含蓄,而是以一种开门见山的直白幽幽的道出了故事的引子:“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上......”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三十年前的上海正值民国初年,作者这样写,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且更是用这样一个追溯的句式为小说引进了一种地域上的距离感,一种时间上的鲜明框架感。“三十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意念,“月亮”却是一个永恒的时间意象,“三十年”与“月亮”构成了一种变与不变,历史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并提和对立。

      作者在点出时间和地点以后,紧接着用这样一句“我们也许没赶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将读者由现实的时空带到故事的时空,引领着我们一起去追溯。但至于三十年前的月亮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个问题,作者却没有明说,而是借助音乐上的一种叫做“华彩”的技巧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搁下(具体来说,作者没有用叙述写实将三十年前的月亮再现在读者眼前,而是借老少两代人对月亮的想象和回忆为月亮画了两张风格各异的素描画),给人带来一种嘎然而止的回旋余地,从而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而作者呢,仍然继续她的故事,她摆出了两种人对三十年前月亮的看法:“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年轻的人未曾经历过三十年前的月亮,只能够凭借想象,月亮也就成了陈旧而模糊的影子;老年人经历过,可以充分的回忆,结果当然是大,圆,白,美丽而凄艳。

      作者用上面一段话概括描写了年轻人想象中的月亮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描写年轻人的月亮用了两个比喻——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比喻新颖,奇特,为年轻人的月亮烙上了一层哀伤陈旧的印记。在年轻人的心中,不仅仅是三十年前的月亮哀伤模糊,而且三十年前的时间,三十年前的地点,三十年前的主人公的生活也是那样的陈旧而哀伤。年轻人以这月亮的毫无意义的升降所显示的时间的毫无意义的流逝为理由,藉此认为一切都在变,自然,世事,生活,一切的一切。而“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年轻人对过去的不理解,是与老年人的互不理解,是隔膜和肤浅的乐观。描写老年人的月亮则采用了反讽的手法:“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的月亮大,圆,白。”事实上,三十年后的月亮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根本不存在着“大,圆,白”之说,老年人看起来的“欢愉的月亮”在年轻人眼中却是悲哀的,这里便构成了两个反讽。宇宙中的月亮是唯一的,是不可能随意变化的,月亮挂在天上,分处天涯的人,相隔古今的人,看到的是同一个天体,老年人的回忆与年轻人的想象都只是对月亮的一种假想认识。月亮并没有变形,变形了的实际上是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人。“变形的人”也正是下文埋下的一个浅浅的伏笔。

      可以这样认为,老年人总是认为三十年前的东西更好,总是认为过去的东西更好,这样的心态折射出*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在空间上向往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在时间上心仪消逝了的往昔岁月。无论过去是否美好,他们的心都固执的停留在过去(事实上,过去就真的那样美好吗?曹七巧的行为又该如何解释呢?),从而表现出一种不轻易改变的懒惰和怯懦。鲁迅先生认为*国民具有一种劣根性,在这里我且不去细论,其实张爱玲在此所表露出的人的懒惰和怯懦不也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吗?

      月亮见证着人间的一切。有人说,混乱的年代可以改造一切。然而故事中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在面对着时代的变化,文明的推进,环境的演化,人生的重压,却仍然保留着旧式的反应(张爱玲的许多作品中对这一点都有体现,《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的行为在当时看来也许是惊世骇俗的,但是她心目中的改变自己境遇和命运的契机仍然是婚姻——嫁人,她实现目标的方式仍然是旧式的)。老年人如此,年轻人同样如此。到此为止,张爱玲以那样一段优美简洁的散文诗般的文字完成了故事的引子,月亮也就完成了它作为引子的任务,我们对故事便存在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引子完了,于是故事的“好戏”开始了。

      《金锁记》的故事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写姜家二奶奶曹七巧所嫁的夫家大家庭生活以及她和丈夫的弟弟姜季泽之间的所谓的“爱情”。下半部分则研究了曹七巧下半生的生活,小说着重描述了她因为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的种种变态行为,她一手炮制了两个女性(女儿长安与儿媳芝寿)的悲剧,并将儿子长白折磨成了“变形的人”。

      上半部分的故事一开始,作者便让读者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静候曹七巧的出场。姜家三奶奶云仙与二奶奶七巧的使唤丫头凤萧和小双的私语引出了曹七巧。从小双口中,我们知道了二奶奶娘家是开麻油店的,在别人眼中这样的出身是很低贱的,而在姜公馆则是一种门不当户不对的错置。只因为姜二爷是个残废(骨痨),所以老太太降格以求,聘了曹七巧来做正头奶奶,以此让七巧对二爷死心塌地。

      作者给她的女主人公取“七巧”这个名字也是有着特别涵义的。据小双说:“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而古人有云:“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七月里有七夕节,牛郎和织女要相会,当然缺少不了月亮。而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有着美好象征意义名字的人,却在故事的一开始便注定了她的一生将是一出悲剧。虽说她嫁到了富贵之家,但是却处处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歧视,她结婚已有五年了,也已经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她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那患有骨痨的瘫痪丈夫是不可能带给他幸福的),她自以为是的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然而穿梭于花街柳巷的三少爷却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而严守着叔嫂之防。

      对于没有爱情的曹七巧而言,当人生所有的欲望遭遇破产时,金钱便成了她活着的唯一支柱和理由,她的身上只剩下了沉重的黄金枷锁,而她自己也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

      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曹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魂归西天,她终于熬出了头,分到家产后自立门户。但是新的诱惑又出现了,本来已经对爱情失望的曹七巧面对着向她倾诉爱情的姜季泽(他对七巧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自从你嫁到我家来,我在家一刻也呆不住,只想出去。你没来的时候我并没有那么荒唐过,后来都是为了躲你......你对我好,我心里更难受——我得管住我自己——我不得*白的坑坏了你!”)有了瞬间的短暂的心旌摇曳,但幻想消失之后,精明的她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姜季泽真正想有的是金钱而已)。七巧淌着眼泪奔到窗前“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的在巡警的身上碾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边缘。绿色的邮差骑车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个时候的曹七巧是恐惧而绝望的,在玻璃反映的变形的现实让我七巧觉得恐惧和绝望,倘若联结她与人生的唯一的东西——金钱失去了,那她的人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个时候的曹七巧又是愤怒的,她面对着姜季泽设置的爱情骗局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她感到恐惧和愤怒说明这个时候的她至少还是一个人,即使只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但是到了故事的下半部分,她却完全成了一个极度变态的疯子,一个压制着正当情感的非人。

      女儿长安是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用她满蘸着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而在长安的悲剧中,又一次伴随着月亮这个重要的意象。

      经历了表哥被趋赶的风波,长安的脚被七巧裹成了畸形,而且时时被母亲责骂侮辱。她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了相当大的折磨。随后长安有经历了退学和退婚的双重打击,而这两次痛苦的经历,长安都借用了在她自己看来的“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少女时代的长安颇有进取心,她千辛万苦的向七巧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从而暂时脱离了七巧的变态世界和严酷控制,长安在学校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人便开始有朝气起来,生活也变得正常了。但是七巧却不能够忍受也不甘心女儿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于是她使尽手段,四处散布谣言,中伤破坏长安的名誉,使长安无颜再见师长和同学,长安只有无奈辍学,重新回到那阴森森的由母亲控制的世界中继续她早已注定的悲剧生活。

      作者在叙述长安退学前一夜时,又一次借助了月亮:半夜里,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从枕边摸出一只口琴偷偷摸摸地吹了起来,竭力的按捺着吹,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这时候窗子外面月亮出来了“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在这里,出现了“缺月”这个象征。表面上看,这是长安眼中的缺月,实际上长安和缺月是一体的,缺月即长安的象征。缺月是模糊的,而长安自身也是模糊的,她姿色*庸,举止无奇,增添了她的模糊性。她生在七巧家里,摊上七巧这样一个母亲,本身就是一种牺牲,伴随着她出生开始的牺牲是一种最模糊的牺牲,长安从出生起就注定要陷入这种不清醒的模糊悲剧中。长安退学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这是第一次提到这种手势——长安的.唯一的自卫武器),衬着墨灰的天和几点疏星,即使手势再美丽再苍凉,也只能够是一种无谓的徒劳。这个时候的长安只有十四岁,年纪尚幼,带着一点忧郁气质,对于其母七巧还不具备彻底的认识,她以为她退学的“手势”是为母亲所做出的牺牲,她以为她母亲会因为她的牺牲而稍稍收敛。但是事实上长安的这个牺牲是无谓而模糊的。

      七巧对女儿的牺牲是不领情的,她对长安的“迫害”没有停止。一般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所描绘的母亲大都是温柔贤淑的,对待子女是一种富于牺牲精神的关怀和慈爱,但是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母亲与女儿却站在了对立面,演化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当然女儿长安的力量是远远比不上其母七巧的。长安也许也会想要复仇,但是她复仇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种复仇是无法实现的复仇。长安是不幸的,七巧也是不幸的,她这样的丧失了母性的母亲只是徒具形式的母亲,是可悲可悯的。

      故事仍然在继续。七巧的黑手一直延伸到长安的婚姻。时间流逝,长安三十岁了,但仍然待字闺中,成了老姑娘,嫁人是她摆脱七巧控制的唯一机会了(除了七巧的死)。长安在其堂妹的安排下认识了留学生童世舫,双方都觉得感觉还不错,于是订了婚约,然而七巧却不放过女儿,她极尽恶意中伤之能事,破坏长安和童世舫的关系。无奈之下,长安再一次借用她那“美丽的苍凉的手势”:与童世舫解约。解约的时候,“太阳煌煌的照着,长安越发觉得眼皮肿得抬不起来了”,想必长安眼中的太阳也是那模糊的缺月吧?太阳煌煌,阳光下的人心也是惶惶的,仿佛天已经暗下来了,太阳变了形,隐没了,月亮升起来了,一切的光与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生命也陷入了不可知的黑暗之中。

      长安的悲剧是七巧一手造成的,七巧在世一天,长安的不幸就存在一日。母亲与女儿的对立达到了极至。月亮见证了长安的悲剧,也许有一天,月亮会成为一轮满月照耀在长安的肩上,但是长安那青春岁月里的那明媚阳光下的健康生活是不可能出现了。

      儿媳芝寿的悲剧是七巧的又一“杰作”,故事中提到七巧上当受骗而为儿子长白娶了据说很美丽但实际上相貌很丑陋的媳妇芝寿。从芝寿进门开始,七巧便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芝寿漫骂芝寿,从芝寿的容貌缺陷到婚姻生活,她一一给予打击,时而夸大事实,时而暗中刺探,时而无中生有,可以这样说,芝寿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七巧的那种自己得不到幸福别人也休想得到的阴暗变态心理在这里得到了淋漓见致的体现。七巧妒忌儿子妒忌儿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她强迫儿子给自己烧*,不让他和芝寿同房。半夜三更,在烟榻上和儿子议论取笑可怜的芝寿,从儿子那里刺探芝寿的隐私,“起座间的帘子撤下送去洗濯了。隔着窗玻璃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这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的一段写景,月亮下一对母子,母亲不似母亲,儿子不像儿子,在深夜的烟榻上讨论另一个女人的秘密。

      而他们讨论的那个可怜的女人芝寿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已经绝望到极点。然而晚上的月亮却比哪一天都好:“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月亮那样圆满,但是月亮下的人呢?月亮的圆满反衬着芝寿的悲剧。月亮是芝寿眼中的白太阳似的月光“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芝寿在同婆婆七巧争夺同一个男人(其丈夫长白)的战争中彻底失败,她的一生以在病痛的折磨和秽语的辱骂中悲惨死去而告终。

      七巧“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七巧死了,苟活下来的的长安和长白获得了新生。故事完了,三十年前的故事似乎结束了,月亮又把读者从故事的时空带回到现实的时空: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曹七巧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然而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

      《金锁记》这篇小说从月亮开始,又以月亮结束,月亮这个意象贯穿着全篇,加深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

      故事完了,但是月亮仍然存在。张爱玲以其幽绵的笔触及其独特的构思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迂徐回旋含蓄的意境,在这种意境的烘托之下,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老练之至的语言,借助月亮这个意象将各种复杂微妙的的心理敏锐的摄于笔端,真正应了古人的“缀万物于笔端”的绝妙,构筑了一曲绵延悠长的永恒的传奇。

      这是月亮构筑的永恒悲剧,这是女性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张爱玲所描绘的上海的浮华和风情已经过去,但是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留给我们的将是月亮下的永恒的张爱玲式的传奇。

      贝弗利.尼科尔斯的那句有名的诗“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在这里可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光”。也许有一天,张爱玲将踏着明月,独自梦回到遥远的上海,——用热泪洗刷那些苍凉的记忆,让东方的最新风景涤荡自己孤独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1-12-13 22:31:10
  • 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大全

  • 动物
  • 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大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动物意象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鸿雁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妍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ó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猿猴:哀伤、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动物类】

      (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阅读全文]...

2022-04-03 16:57:04
  •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归纳

  •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归纳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例句及出处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例句及出处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

      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例句及出处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阅读全文]...

2022-07-17 23:03:01
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 - 句子
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 - 语录
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 - 说说
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 - 名言
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 - 诗词
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 - 祝福
古诗中月意象的由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