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肃静的古诗

关于夜里肃静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夜里肃静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夜里肃静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夜里肃静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7) 语录(2k+) 说说(3) 名言(512) 诗词(198) 祝福(15k+) 心语(156)

  • 古诗静夜思诗意

  • 夜思,诗意
  • 古诗静夜思诗意

      《静夜思》,是世上传颂最广的一首唐诗,全诗通俗易懂,充分运用衬托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于秋日夜晚,抬头望月的场景,为大家分享了静夜思赏析,欢迎欣赏!

      原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是李白较早时期所写的一首诗了,大约写于公元726年即唐开元十四年,李白在那时应该是二十六岁。根据史料可考,李白于公元724年时,拜别父母离家远游。李白写下《静夜思》的时候他已经离家*两年了,可想而知,李白是想念家中的亲人,有了思乡之情。在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之下只得起身。李白站在小窗边,抬头便能看到天边的一轮圆月。这就样猝不及防的,李白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不知道自己家中的亲人是否安康幸福,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静夜思》全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仅二十个字。这首诗跟李白一贯所写的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运用各种奇特的艺术手法,只是简简单单。但这首诗却有着神奇的魔力,寥寥几字却耐人寻味,吸引着离家远游的游子们为之倾倒。全诗从“举头”到“低头”,生动而形象的揭露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当时思念家乡的心情。千百年前,诗人因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在深夜里不能安然入睡。千百年后,亦有离家的游子有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举动。

      李白的生*

      李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唐诗的巅峰存在。李白的为人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尤其是喝完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将自己的豪情诉诸笔下。

      李白出生于701年,具体出生地点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在争李白故乡这个名头,而且他的出身也相当离奇,家世、祖上都没有什么记载,有的说他的祖上是李建成或是李元吉。李白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15岁的'时候就能做诗赋,而且他非常喜欢剑术,剑术独成一家。

      在24岁的时候李白离开了故乡来到了蜀地,在蜀地游览了一番之后出蜀,在27岁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介绍成为了前宰相的孙女许氏的丈夫,从此在安陆定居。李白一直想要进入官场,曾多次上书想要求见当地的长史但是因为遭到别人的诽谤都没有成功,后来30岁的时候游于长安,辗转于王公贵族之间都没有收获,失意潦倒的李白最后选择了回到安陆家中,隐居生活。

      恰好之后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响,在一次玄宗狩猎的时候,献上了《大猎赋》正好契合当时玄宗的心情,之后得以进入长安,受到了贺知章等人的称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因此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离开了长安,前往山东一带。后来因为贺知章等人的推荐,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宫廷的文人,根本不参与什么朝政。之后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后参与到诸王叛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是还是被发配到了夜郎,之后在762年的时候病逝于床榻之上。

      李白写了多少首诗

      诗仙李白是*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大诗人,如果把文学比作一种武器,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是所有武器中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最自由的一种,在他的笔下,没有束缚,不按常理,不按世情,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自信展现着自己的内心。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全唐诗之中收录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现在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至于是真有这么多失传了还是李白酒后的豪言,或者说放在心中还没有写出来就不得而知了。李白生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所以李白的诗歌大多浪漫气息浓厚,豪气十足,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绝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诗作颇丰,流传甚广,这里为大家介绍一首流传最广的《静夜思》。这首诗大概随便找个小学生都会背,作为*现在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它实在是太朴实了,没有什么复杂的词汇,也没有深奥的引用化用,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像是儿歌一样,却打动了无数的成年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坐在床上,月光照在地上,或许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在床上为什么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呢?难道房子破了吗?其实不然,马未都等人认为“床”并不是现在的床,而是一种长板凳,试想一下,当时李白坐在板凳上,喝着酒,看看月亮,想起了故乡,多么诗意啊。

    [阅读全文]...

2022-03-13 05:18:27
  • 描写肃静的句子

  • 优美
  • 描写肃静的成语

    恭默守静】:默:沉默;守:遵守,保持。

    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卷甲衔枚】:指行军时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

    【清曹竣府】:曹:官府。

    庄严肃静的官府。

    一个在欧洲没住过夏天国人,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他简直觉得秋的样子。

    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

    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

    在瑞士走,有时也是这样一劲儿的静;可是这儿的肃静,瑞士却没有。

    瑞士大半是山道,窄狭的,弯曲的,这儿是一片广原,气象自然不同。

    火车渐渐走*城市,一溜房子看见了。

    红的黄的颜色,在那灰灰的背景上,越显得鲜明照眼。

    那尖屋顶原是三角形的底子,但左右两边*底处各折了一折,便多出两个角来;机伶里透着老实,像个小胖子,又像个小老头儿。

    2荷兰人有名地会盖房子。

    *代谈建筑,数一数二是荷兰人。

    快到罗特丹(Rotterdam)的时候,有一家工厂,房屋是新样子。

    房子分两截,*处一截是一道内曲线,两大排玻璃窗子反射着强弱不同的光。

    接连着的一截是比较*正些的八层楼,窗子也是横排的。

    “楼梯间”满用玻璃,外面既好看,上楼又明亮好走,比旧式阴森森的楼梯间,只在墙上开着小窗户的自然好多了。

    整排不断的横窗户也是现代建筑的特色;靠着钢骨水泥,才能这样办。

    这家工厂的横窗户有两个式样,窗宽墙窄是一式,墙宽窗窄又是一式。

    有人说这种墙和窗子像面包夹火腿;但那是面包那是火腿却弄不明白。

    又有人说这种房子仿佛满支在玻璃上,老教人疑心要倒塌似的。

    可是我只觉得一条条连接不断的横线都有大气力,足以支撑这座大屋子而有余,而且一眼看下去,痛快极了。

    3海牙和*宫左*,也有不少新式房子,以铺面为多,与工厂又不同。

    颜色要鲜明些,装饰风也要重些,大致是清秀玲珑的调子。

    最精致的要数那一座“大厦”,是分租给人家住的。

    是不规则的几何形。

    约莫居中是高耸的通明的楼梯间,界划着黑钢的小方格子。

    一边是长条子,像伸着的一只胳膊;一边是方方的。

    每层楼都有栏干,长的那边用蓝色,方的那边用白色,衬着淡黄的窗子。

    人家说荷兰的新房子就像一只轮船,真不错。

    这些栏干正是轮船上的玩意儿。

    那梯子间就是烟囱了。

    大厦前还有一个狭长的池子,浅浅的,尽头处一座雕像。

    池旁种了些花草,散放着一两张椅子。

    屋子后面没有栏干,可是水泥墙上简单的几何形的界划,看了也非常爽目。

    那一带地方很宽阔,又清静,过午时大厦满在太阳光里,左*一些碧绿的树掩映着,教人舍不得走。

    亚姆斯特丹(Amsdterdam)的新式房子更多。

    皇宫附*的电报局,样子打得巧斜对面那家电气公司却一味地简朴;两两相形起来,倒有点意思。

    别的似乎都赶不上这两所好看。

    但“新开区”还有整大片的新式建筑,没有得去看,不知如何。

    4荷兰人又有名地会画画。

    十七世纪的时候,荷兰脱离了西班牙的羁绊,渐渐地兴盛,小康的人家多起来了。

    他们衣食既足,自然想着些风雅的玩意儿。

    那些大幅的神话画宗教画,本来专供装饰宫殿小教堂之用。

    他们是新国,用不着这些。

    他们只要小幅头画着本地风光的。

    人像也好,风俗也好,景物也好,只要“荷兰的”就行。

    在这些画里,他们亲亲切切地看见自己。

    要求既多,供给当然跟着。

    [阅读全文]...

2022-02-02 16:05:05
  • 静夜思古诗

  • 静夜思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夜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一、复*旧课

       出示学*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

      1、学*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 --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 表示日, 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方法学*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阅读全文]...

2022-04-02 08:36:01
  • 《静夜思》古诗详解

  • 夜思,文学
  • 《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是唐代古诗人李太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古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古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古诗详解,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鉴赏: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2022-06-07 04:33:14
  • 《静夜思》古诗原文

  • 夜思,古诗文
  • 《静夜思》古诗原文

      《静夜思》是唐代作者李白所作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作者于屋内抬头望月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静夜思》古诗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白话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2022-03-14 00:50:47
  • 《静夜思》古诗及译文

  • 夜思,文学
  • 《静夜思》古诗及译文

      《静夜思》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唐诗正声》: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

      《批点唐诗正声》: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

      《李杜诗选》: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

      《唐诗广选》: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蒋仲舒曰:“举头”、“低头”,写出踌蹰踯躅之态。

      《诗薮》: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减,缘句短,逸气未舒耳。

      《唐诗归》:钟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李诗钞》:偶然得之,读不可了。

      《李诗通》:思归之辞,白自制名。

      《唐诗解》: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增订唐诗摘钞》: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坏尽致。

      《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唐诗别裁》: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

      《唐诗选胜直解》:此旅怀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电,易动乡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题云《静夜思》,淡而有味。

      《唐宋诗醇》:《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白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

      《唐诗笺注》: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

      《网师园唐诗笺》:得天趣(末二句下)。

      《湖楼随笔》:李太白诗“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此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诗乎!

      《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

      《李太白诗醇》:谢云:直书衷曲,不着色相。徐增曰: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

      《唐人绝句精华》: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

      【拓展内容】

      作品鉴赏

      李白《静夜思》诗意图《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此诗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2021-11-24 15:52:20
  • 静夜思古诗简单诗意

  • 夜思,简单,诗意
  • 静夜思古诗简单诗意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静夜思古诗简单诗意,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词语意思: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诗意: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文学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都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当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了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经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的想起了,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于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的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2022-05-09 01:25:22
  • 含有肃字的古诗词 带肃字的诗词名句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节用储蓄,以备凶灾——《后汉书·本纪·肃宗孝章帝纪》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佚名《小星》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朱子家训·全文》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杜甫《春远 / 春运》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和而不流,乐肃庄*齐而不乱。——《荀子·乐论》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佚名《有所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

    存养宜冲粹,*春温;省察宜谨严,*秋肃。——《格言联璧·存养类》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佚名《鸨羽》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王勃《咏风》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佚名《鸿雁》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曹操《冬十月》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蔡琰《悲愤诗》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曷不肃雝?——佚名《何彼襛矣》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佚名《兔罝》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王勃《咏风》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欧阳修《秋声赋》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佚名《兔罝》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佚名《七月》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 撰《孙权劝学》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欧阳修《卖油翁》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高适《李云南征蛮诗》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李白《谒老君庙》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军门号令严,震肃将天威。——钱嶫《悯黎咏》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范晔《张衡传》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韩愈《讳辩》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

    惨惨寒日,肃肃其风。——陶渊明《答庞参军》

    若乃高轩飞观,广夏闲房,冬夜肃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缨徽流芳。——嵇康《琴赋》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管子·形势》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陈寿《鲁肃过蒙屯下》

    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文心雕龙·祝盟》

    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李白《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其三十二蓐收肃金气。——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骆宾王《帝京篇》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佚名《周颂·有瞽》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佚名《鸨羽》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阅读全文]...

2022-03-01 04:26:48
  • 静夜思古诗诗句赏析

  • 静夜思古诗诗句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学*这首古诗,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静夜思》古诗诗句的赏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上提供到一定的帮助。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十十六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赏析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2022-03-27 22:40:27
夜里肃静的古诗 - 句子
夜里肃静的古诗 - 语录
夜里肃静的古诗 - 说说
夜里肃静的古诗 - 名言
夜里肃静的古诗 - 诗词
夜里肃静的古诗 - 祝福
夜里肃静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