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江雪”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江雪”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江雪”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江雪”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江雪的诗意是什么?,欢迎大家分享。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类型:记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舟:小船。
8、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古诗江雪诗意及赏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江雪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诗意:
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它字浅句顺,让人过目成诵,经久不忘。
首先从最浅显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在这大背景中有条江,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描绘极有层次,很多的国画常常取材于此。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马上会想到诗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画一幅毫无意义的图画吧?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怎样一付情怀呢?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人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独之中。这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万径的人世间也没有同伴的孤苦老渔翁,不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么?
然而,用诗人的政治、人生遭际作比附,虽然可以一一应验,却不能中止我们对诗意的领会。从更深一层看,这首诗则反映了诗人的在此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有论者以为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这个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不过,精神写照说,还算不得最高层次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诗境真正的高超之处却在于超越这个苦寒的世界,而达到精神的沉寂。这便是禅的境界。诗人深受佛禅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飞鸟也好,万径也好,人踪也好,江面、小船、钓钩、老翁,不过都是空无,唯一存在的是渔翁的超脱。所钓非鱼,乃禅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同层次上体会这首小诗的美,层次虽有深浅之分,然而每一层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美。言有尽意无穷,这也许是《江雪》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据*文学史重要一*的原因吧。
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千万条道路上看不到人影,只见一只孤独的船里,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人,独自在那寒冷的江上钓着鱼。
【诗意1】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诗意2】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意3】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的同志说:“正是对渔翁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坚持与寒天斗争的歌颂。”“《江雪》中的渔翁不是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而是要“跟当时的冷酷社会,跟造成寒冷的老天爷去斗争!”“也是柳宗元向当时的压迫者提出的挑战!”但在《江雪》里看不出这种斗争精神。
柳宗元的《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大都类往时京城西与丈人言者,愚不能改。”这个“愚不能改”,指的是“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是针对周君巢“为方士所惑”,认为“饵药可以久寿,将分以见与,固小子之所不欲得也。”周君巢要他“掘草烹石,以和其筋骨”,相信方士的炼丹药,要把药石送给他。柳认为“生人之性得以安,圣人之道得以光,获是而中,虽不至耇老,其道寿矣。”只要保持本性,守圣人之道,即使没有老寿,也是有寿的;否则即使活到“愈千百年,滋所谓夭也”,也是夭折。所以这里的“不能改”,即对老寿的看法,即反对方士服药石以求长生的胡说,不是什么和恶势力斗争。
当时柳宗元的心情是怎样呢?他在《与萧翰林俛书》里说:“伏自思念,过大恩甚,乃以致此。”“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因此希望“移数县之地”,“买土一廛为耕贮,朝夕歌谣,使成文章。”“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之人矣。”他没有想“跟造成寒冷的老天爷去斗争”,也不想回京,只想稍稍迁到靠*中原地区,能够写成文章,“增圣唐大雅之什”。他在《寄京兆许孟容书》里表达了同样的心情。因此,说他要跟老天爷斗争,从他的书信里看不出来。
那末怎样来理解《江雪》呢?《江雪》里写了一个渔翁,可以和《渔翁》参看。“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渌。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在这首诗里写的渔翁,是写实呢,还是借渔翁来自喻?看来是自喻。因为“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个回看不是渔翁的回看,是作者的回看。作者回头看看,看到“岩上无心云相逐”,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云无心兮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因为被贬到永州,回不了故乡,不能像鸟倦飞知还,只有想到云无心出岫。
他的出来参加永贞革新运动,并不是为了要追求功名富贵,所以是无心相逐的。这个渔翁从天际下中流,住在西岩。“烟销日出不见人”,不正像“万径人踪灭”吗?“欸乃一声山水渌”,不正像“独钓”吗?这个渔翁也只有一个人。不过《江雪》是在雪天,《渔翁》不在雪天而已。《渔翁》是自喻,那末“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当也是自喻。《唐诗别裁》评为:“清峭已绝。”是确切的。他的《溪居》说:“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这里的“来往不逢人”,正是“人踪灭”,“烟销日出不见人”;“长歌楚天碧”,正是“欸乃一声山水渌”,在雪天就是“独钓寒江雪”。这些都写他在永州所过的孤独寂寞的生活。在《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南人始珍重,微我谁先觉?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清凉宫”即广寒宫,即月宫。其中“悟无学”,即不学月宫中的桂树,即不想再回到朝廷里去。“芳意不可传”,所以“独钓”,丹心自渥,所以在“寒江雪”中保持他的“独钓”。正像《感遇二首》中说的“微霜众所践,谁念岁寒心”。“岁寒知松柏之后凋”,这就是丹心。践霜,即“履霜,坚冰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正是“坚冰至”的艰苦时期,无人相念,所以独钓,保持岁寒心,所以“独钓寒江雪”。正表达他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已经被人们所忘掉,在极为孤独寂寞中,“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的心情,他是坚强的,是坚贞的,是品格高超的。他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里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江雪》里正写出这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境界,也反映了他在艰苦寂寞中独抱丹心的心情。
作者简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湖人。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华书局编审。昆明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中国修辞学史》《*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
“雪”是一个美丽而孤独的意象,孤独的文人墨客们对它偏爱得紧,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言辞,但要说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代表作是谁,那我一定首推柳宗元在改革失败被贬后所写的那首《江雪》了。
单以意境而言,在我心中,大概也只有张岱那篇《湖心亭看雪》能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了。
用明代大才子顾璘的话来说,那就是: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有多绝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几乎人人都知晓的千古名篇《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翻译: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当然这是官方翻译,你会发现寥寥几字便把周围的一切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要不说古人怎么厉害了,真的是短短几字,便把一切苦楚写得风轻云淡,其中内心的痛苦也只有他自己能懂,
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要想深入了解这诗,还得看我给你娓娓道来:
翻开柳宗元的人生履历,我只能说,这哥们是真的惨。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按道理说:这哥们吃得穿得都不愁的,但奈何他出生的时间不对,
为什么说不对了。
来让我们细细看看,这又得扯到另一件事情上面了,对于唐朝的历史,史学家一般从安史之乱开始划分,分为前期和后期,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763年嘛!而刚好柳宗元就出生于公元773年。
柳宗元的一生挺传奇的,见证了大唐的万国来朝,也见证了唐朝慢慢的土崩瓦解。不过有一说一,在那个时代:诗人还保持自己的秉信!确实是很可以的,毕竟怎么说了,要恰饭得嘛,对吧!很多同行走着走着也都散了。
但柳宗元是个人才,有文人风骨,不为五斗米折腰!小时候母亲的启蒙教育给柳宗元很大的帮助以及也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哥们幼年在长安度过,耳濡目染下他也能看得出朝廷的腐败无能,还有社会的危机。
重点来了 他九岁的时候遭遇建忠之乱,十二岁的时候在父亲的住所夏口有见识到了潘镇割据的战火。
对于小柳宗元来说,他没办法,他生活在这个朝廷慢慢衰落的时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
你要想活下去就只能比别人厉害。
公元785年也就是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公元792年开始,柳宗元的人生就要开始有了起色了!公元792年这哥们被选为乡贡,可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他逮住机会,公元793年二十一岁的他中了进士及第,直接名声大振。
要不为什么说这哥们惨嘞,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就有可能出差错。不久!他爹柳镇去世。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对于他和对于他爹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对于柳镇来说,他终于可以看见直接的儿子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启航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不行了。
对于儿子来说,这一下打击可能来得有点深痛,二十几岁的年级失去父亲可能是一个很难受的年级,如果年岁小一点,忘却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不会那么痛苦,如果年岁大一点,自己慢慢有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可能也会看得开一点,但在二十多岁这个尴尬的年纪,羽翼才渐渐丰满,很多事情也需要的父亲的帮助以及开导,你会反省,也有可能会想不开,这种失去至亲的感觉可能会折磨你很久很久。
好处是也可以慢慢让一个人的变得更加成熟,会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事情,性格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各方面也可能也会有点点滴滴的影响吧!
在柳宗元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没有子女不会想着说,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骄傲的一面。
悲伤归悲伤,但日子还是要好好过下去,公元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二十六岁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 后面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后面,经历了这些事情慢慢有了对于黑暗腐败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心中渐渐开始有了改革的愿望!
在这个改革期间,805年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后面在王叔文的掌管朝政之下积极施行改革推进,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当然到这改革还是没有成功,后面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拥护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后面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这是“永贞内禅”这哥们上来一继位就不得了,毕竟他跟宦官一伙的,上来就打击以王叔文一伙的政治集团,到这基本差不多要结束了,前后一共持续了180多天。
柳宗元这篇《江雪》创立于805年后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同时创作的还有《小石潭记》,但是在这里我们不细讲小石潭记,只说《江雪》。
有一说一柳宗元挺难的!柳宗元早年和妻子杨氏生下一孩子,但是早早就夭折了,雪上加霜的是后面妻子也因病去世,后面来柳州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基本都去世了,不过还好的是母亲还在。
但是没过多久他的母亲卢氏也去世了,到这里的话,柳宗元的亲人真的基本去世的都去世了,再到后面创作《江雪》。
全篇看下来,你都可以发现都是在写雪,《江雪》是那种你浅进如画的作品,你远看你会发现千山之中没有飞鸟的痕迹,万径之内没有人的踪影,整个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而且最离谱的是后面他直接引出了孤舟和独钓,他直接对应了前面的千山和万径,前文柳宗元给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世界,浩瀚无边,后文托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和茫茫白雪之中,一翁一舟独钓与寒江,何等的孤寂凄凉语境凄凉萧瑟,万物凋敝,看似感时伤怀,寄情于景。特别藏头的“千万孤独”好像更坐实了这一点,但在我看来,一切恰好相反。全诗最让人动容的是后两句,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一位老人如此无助。
但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垂钓?只有两种可能:心甘情愿与身不由己。
若是心甘情愿,全诗的基调就发生了反转,豁达开朗,笑对风霜,自不必提。若是身不由己那自然是为了谋生,也就是这种意向让人觉得凄凉。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绝望孤独的意向为什么不写作“独坐寒江雪”呢?仅仅是为了合理性吗,或是为了对仗工整?
钓字在我看来有更深的含义,它代表了一种反抗,不屈服、或者说挣扎。即便在这种极端不利情况下,老人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展现出了一种*静的坚强,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如果将本诗剩余十九字比作一口断绝生机的棺,那这个“钓”字就是就是穿透寒冷,直击心灵的一团火。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列位会发现之前的寒意一扫而空,所谓的“绝、灭、孤、独”仿佛都被这把火点燃,剩余的十九个字都成了一位仁人志士不屈之心最强有力的搏动。千万孤独也就有了不同的意味,也许作者觉得藏头还不够,他还要做一些省略,也许补全之后,它会变成:虽千万人吾往矣,孤且独也何惧哉?
如此看来,全诗要表达的也许并不是孤独,而是“不悔”。
万籁俱寂,神情孤傲,在永州一带,一住就是十年,柳宗元一边是处境孤寂,心境凄凉,一边又是对自己的人格操守政治理想充分自信,这就形成了一种孤傲的性格。
我觉得最升华的部分是最后两句,背后隐藏着作者的真实志向,前面两句借用自然景观其实突出的是作者的心境,回顾以往的人生选择,作者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且是令人佩服的路,但是那条路却很崎岖和孤独,很难得到认可,最后两句出现的孤舟和钓鱼的老翁似乎是在比喻自己,虽然这条路难走,但是还是无悔地选择走下去,如此寒冷的天气划着小舟,认真地钓鱼(比喻自己虽然有了一定年龄,但仍然选择继续做下去,不会因为天冷和道路崎岖而选择退缩),千古名句的背后这就是那个年代少数人才有的令人敬佩的气节。
我感觉江雪是一篇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开头每一字取出,千万孤独,因为在这几年里,柳宗元的亲人基本大多都去世了,自己的妻儿父母,都已去世,望着寒江、孤舟、老翁。
可能也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自己的种种遭遇,便写下这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江雪》,
独钓寒江雪,钓什么了? 悼念至亲?悼念故人?还是悼念人生这一切的种种!
钓”字是*乎静止的画面里唯一的“动”。纵然鸟已飞绝、人踪已灭,可寒江的表面下依然有生命在呼吸,给予孤独的老翁一点星火般的希望。苍茫雪景里,生机并未断绝。
请试想一下,有一老翁,孤舟蓑笠,独钓寒江。满目皆白,四周寂然,落雪声清晰可闻,鸟兽皆已走远,旁人也不会再来叨扰。江面成镜,小舟独立,老翁静默无言。江面忽然跳动起来,泛起一丝涟漪。这如何不叫人喜悦?老翁此刻便不觉得孤独了,因为他发觉自己并不是完全的茕茕孑立,冬天也并不死寂。
老翁钓的不仅仅是鱼,他钓的还是希望,是孤独之人眼中渺茫的希望,是历经千般万种磨难,看惯亲朋生死离别,却依旧不愿意放弃寻找的希望。
跨越千年的孤独与惆怅,总有*会理解柳宗元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会理解他的郁郁不得志,会理解他在面对梦想破灭后的悲怆,也会理解他在经历了人间冷暖生离死别之后的坚持。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绝:无,没有。
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人的脚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6、独:独自。
诗意: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m.ju.51tietu.net)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古诗《江雪》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江雪》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古诗原文
作者: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
孤 舟 蓑 笠 翁 ,
独 钓 寒 江 雪 。
二、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三、古诗鉴赏
1、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2、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3、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原文翻译: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江雪中的景物有什么
《江雪》描写的景物有山、孤舟、鸟、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山野严寒的景物描写,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老翁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感孤寂的情绪。
《江雪》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关于古诗江雪的鉴赏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词语解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
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
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舟:小船。
【诗文解释】
一: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二: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舟是孤的,钓者是独的。可以设想,在漫天飞雪下,千里长河上,一叶扁舟,一丝钓绳,此种意境,难道不足以让人想起幽州台上那位涕泗横流的悲歌者?至此,诗人完成了将“孤独”推向极至的工作。清代王士桢《题秋江独钓图》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多的是几分俊逸与闲适,在风骨峭拔这一点上,逊柳诗远矣,想是清代诗人多已被*吓破了胆吧。
然而正如坡仙所说,柳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诗人并未一味地通过外物来表现自己的孤独。诗人也有自己可乐之处。我们注意到,诗人选择了“渔者”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渔者在中国历代文人笔下多是智慧的象征。诘屈原于江畔的,是渔父;于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是“白发渔樵”,《西游记》中笑傲王侯的,也是个渔夫。柳宗元的选择,实际上是他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诗人因外界给予孤寂,于是转向独我的追求——这也是中国文人惯有的手笔,达则儒,穷则道。不能济天下,于是只好独善其身了。
最后,这渔者所钓之物,不是鱼,是雪,这也正点明了诗人孤独缘由之所在——因为他不入俗者流,而自有更高的追求——如雪一样清洁之物,或者说是一种境界。柳不是姜太公,不会虚伪地以钓鱼为名去钓功名,自然也就得不到后者的“生前身后名”。如果真的“夜静水寒人不食”,那也只能“满船空载月明归”。毕竟,时不利我,无可奈何。
——如此一来,诗人的心境完成了由悲愤到寂寥再到孤傲自得并夹着许多无奈的多次转换,短短二十个字,以惊人的张力包容了诗人用满世界似冷雪掩盖起来的奔突不已的情绪。
从文学手法上看,本诗的视野由千山至万径,又至孤舟,又到地渔翁,最后凝聚于一丝钓线,由宏大而至细微,层次感鲜明,真可谓是文学语言中蒙太奇手法的典范。而这种构造方式,也正暗合诗人由关注天地间外我之物而转向追求坚持自我的演变过程。
从遣词上看,写环境则“绝”,“灭”,清冷无比,“寒”,“雪”,更添肃杀之气;写人则“孤”,“翁”,”“独”,耿介孤傲。柳宗元曾提出“奥”、“节”、“清”、“幽”、“洁”的写作标准,《江雪》一诗至少满足了其“节”、“清”、“洁”三点。
于是,洁白的孤独者——柳宗元成就了洁白的千古绝唱——《江雪》。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仿佛看到,湘江风雪弥漫,风雪苍茫中一条小船,船上端坐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刚毅之嘴角,睥睨之眼神,他兀傲风雪,不畏荒寒,雪中垂钓,俯仰古今历史之长河,凛然不可侵犯又令人肃然起敬。这时的渔翁毋庸评价其胜负,他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已横扫一切,战胜一切!
古诗“江雪”的诗意
江雪的古诗及诗意
江雪的古诗意思是
江雪这首古诗的诗意
江雪这首古诗的诗意是
江雪古诗中的诗意
江雪的诗意图带古诗
古诗江雪全文的诗意
江雪古诗的诗意简写
江雪古诗意思的图片
古诗江雪每一句的诗意
形容江雪的古诗意思
示儿和江雪的古诗意思
元日和江雪的古诗意思
古诗江雪的字意
古诗江雪的意义
江雪古诗的全意
江雪古诗意思和作者的心情
江雪的古诗字意
江雪的古诗大意
江雪古诗的寓意
古诗江雪的诗意故事小视频
读江雪古诗的意义
古诗江雪的全部意思
江雪的古诗江雪的古诗
江雪古诗的大概意思
江雪古诗词的最后两句诗意思
古诗的江雪
江雪的古诗柳元宗意思
江雪古诗词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