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儿使首诗的古诗

关于元儿使首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元儿使首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元儿使首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元儿使首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9) 语录(4) 说说(49) 名言(624) 诗词(1k+) 祝福(17) 心语(137)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析)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如酥的小雨滤去了烟尘,把清晨的空气都浸透了,雨雾洗净了青瓦绿柳,这如醉的美景啊,似乎在挽留着你。此去边塞,天各一方,乡音难觅,再来一杯家乡的美酒吧。

    此诗的意境缠绵,可谓送别诗的经典,绵绵细雨中,黑瓦上的一片绿意让惊艳。有人将此解作屋舍间的片片翠柳,推窗见绿;有人则解作屋顶瓦片间生出青翠,客房瓦舍间,新柳抽出绿芽。我更赞成后一种说法。

    然而,屋顶为何会有青绿色?是什么生在了上面?

    去古镇游玩或在乡下见过老宅,一定都看到过如下的场景:

    小松一般的多肉植物

    鲜绿的青苔

    正是以上两类植物赋予了黑色瓦片浓浓绿意。

    瓦松

    瓦松是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cm。全株粉绿色,无毛,密生紫红色斑点。根多分枝,须根状。茎直立,不分枝。

    说白了,瓦松就是一种长在房顶上瓦片间的多肉植物。另外,瓦松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可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治疗血痢、便血、痔血、疮口久不愈合等。

    由于瓦松本身主体颜色为粉中带绿,且主要分布于瓦片之间连接处,因此,从远处望去,只能带来很浅的绿意。更多的绿色则是青苔带来的。

    青苔

    青苔,又称为苔藓,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极其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因此不能在土壤中形成根系,用以固定自身,也无法通过根系吸收水分,苔藓必须生存于多水之地,附着于多孔且坚固的物体表面,其养分则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

    苔藓的结构

    生长区域——苔藓植物喜欢有一定阳光及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

    瓦片和苔藓的生长有什么关系?我们来看看瓦片的烧制过程。

    瓦片由粘土烧制而成,粘土及其他材料制成瓦坯进窑烧制,里外烧透,然后熄火,使窑和瓦自然冷却。此时,窑中空气流通,氧气充足,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氧化气氛,使瓦坯中的铁元素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由于三氧化二铁是红色的,所以也就会呈红色。此时,往窑中不断淋水,由于窑内温度很高,水很快变成水蒸汽,将会阻止空气的流通,使窑内形成一个缺氧的环境,三氧化二铁便被还原成氧化亚铁,呈青灰色。

    砖瓦窑

    瓦片的烧制过程,决定了其结构,由于制胚过程简单,成分分布不均匀,同时含有大量水合物,在烧制过程产生水汽,加上后期向窑中淋水,在水蒸气作用下,形成大量微孔结构。

    这种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便有利于苔藓的附着和生长。在细雨连绵,空气潮湿地区,瓦舍之上便成了苔藓最好的生长地了。

    环境条件——苔藓不适宜在阴暗处生长,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线或半阴环境,用以完成光合作用。它最主要的是喜欢潮湿环境,特别不耐干旱及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0%以上。温度,不可低于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会生长良好。

    气候分析

    其实由此,我们便可以大致判断一下初唐都城长安及其周边的气候条件。

    柳色新,说明柳树刚抽芽,此时应为早春时节,有句诗叫“二月初惊见草芽”,新草将出应为农历二月,大致是阳历三月中至四月初。

    现代西安市三月份*均气温在6到17摄氏度,*两年三月月均降水量不到6毫米。6毫米降水量是什么概念呢?气象学上将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毫米,称之为小雨。也就是说,西安三月份*均一整个月下的雨如果全部集中到一天下下来,也只能算是小雨,也就是堪堪将地面打湿。可以说现代西安阳历三月份气候是寒凉且十分干燥的。和苔藓的适宜生存条件:湿度80%以上,温度22℃至25℃以上。相去甚远。

    可见,能够做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说明唐早期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远比现在温暖湿润。

    整个唐朝,主要的经济和人口在北方和中原地区,这和气候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见微知著,在古诗文的的细节里也许藏着有趣的秘密。

    [阅读全文]...

2022-01-05 06:14:10
  •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

  •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

      学*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诗意】

      唐朝时,边疆战乱很多,诗人了解战争的无情,也知道朋友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这一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朋友祝福,期待着他能够*安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安宁的美好祝愿!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赏析】

      这首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2022-03-30 19:41:17
  • 古诗配画送元二使安西

  • 古诗配画送元二使安西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古诗配画送元二使安西,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2】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3】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4】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5】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6】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7】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8】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9】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0】

      送元二使安西诗配画【11】

      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早晨,天刚下过微微的细雨,空气是那么新鲜,那么湿润。客舍旁边的柳树上新生的稚嫩的枝叶芽儿,在那雨雾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朋友元二即将奉命出使遥远的安西,杜甫设宴在渭城的一个小客舍为他饯别。就在这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而在这么美好的季节,知心的朋友却要从此各分东西了。在这时送别友人,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伤感啊!

      筵*上,饮着一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啊!杜甫心中不时回想着两人往日种种:相邀畅游名山,冬夜煮茶论诗,月下对酒当歌……前人有折柳送行的*俗,望着窗外那依依杨柳,不免在心中产生依依惜别之情。两人想到:只要在此一分手,从此便参商两相隔,天各一方呀!于是二人更是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喝干了一杯又一杯的告别的'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杜甫强忍内心的不舍,举起手中斟了满满一杯的香醇美酒动情地说:“元二君,请您再干一杯吧!”元二满怀醉意地推辞说:“杜甫兄,不,不,不能再喝了。我该走了。此去关山阻隔,相见不知何年啊!”望着老友,杜甫高举酒杯深情赋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令元二热泪盈眶,元二怎能推辞这番盛情呢?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带着老朋友的深情厚谊,骑上老马绝尘而去,杜甫心中满怀惆怅,孤独地站在柳树下,望着老友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天边。

    [阅读全文]...

2022-01-05 02:01:21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拼音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拼音

      导语: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拼音,欢迎借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wei cheng zhāo yù yì qīng chen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ke she qīng qīng liǔ se xīn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quàn jūn gēng jìn yī bēi jiǔ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en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1-16 05:46:44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详解

  • 文学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详解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详细解释吧。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阅读练*:

      默写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并完成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诗中的“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现在的哪儿?

      安西:_________________

      渭城:_________________

      阳关: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我还知道他写的《 》一诗,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 陕西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3.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深厚情谊

      4.唐 王维 “略”。

      古诗赏析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阅读全文]...

2021-12-05 01:35:04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句意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句意

      历代留下的赠别送行诗歌不可胜计。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次最普通的离别,却成为离别诗中最优秀的篇什。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情谊,写的是“人人眼中所见,人人心底所感,人人笔下所无”。下面是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句意,欢迎参考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赏析

      【注释】:

      一作《渭城曲》

      渭城,即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曾改为新城,汉武帝时更名渭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这里送别,诗前两句写景。请晨微雨,尘土不扬,柳色初绿,景色中已见离别之情。后两句写饯行告别,表达出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全诗“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唐汝洵语)。

      题解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别诗。创作年代不详,但应在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前。

      在古代,交通、通讯不便,人们一旦分离,就很不容易相见。如果路途遥远,一次分离,可能就是永别。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送别。

      安西,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诗人所送的这位姓元的友人,排行第二,故称“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鉴赏

      苏轼曾评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的这后两句,确是一幅饯行图,只是诗人略去饯别前后及饯行宴*上的种种情状,只剪取宴终*散之际的一个细节,但正是这一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既表达出浑长的情致,又显出其删繁就简的高妙。更,再。更尽一怀酒,再干这杯酒。阳关,汉代所置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为古代出塞之要道,当然也是诗人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的必经之地。故人,老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阳关,就见不到老朋友。

      《唐诗别裁》:“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诗句看是冲口道出,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 。首先,分别在即,离愁满杯,往往会出现相对无言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功君更尽一杯酒”,也就打破这一让人难以忍受的难堪。其次,分别在即,依依难舍,但要说的话早已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自然地推迟离别的时刻。第三,西出阳关,瀚海戈壁,荒漠绝域,长途跋涉,其艰难困苦与孤单无助之情景可以想见,“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话,不仅蕴含着诗人殷重的忧虑,也蕴含对“故人”的诚挚期盼与良好祝愿:前路珍重!

      《唐诗摘钞》评此诗云:“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瓯北诗话》云:“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上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诗后被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传唱不衰。如刘禹锡《赠歌者何戡》:“归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所唱《阳关》第四声,”(自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李商隐《饮*喜赠同舍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跟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这一杯吧,出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跟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2022-05-10 11:50:55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译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译文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译文,一起来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尘,

      旅馆旁的柳枝在雨中更加青嫩可人。

      劝我的好友再喝一杯美酒,

      因为您西出阳关后便没有知心朋友。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附*。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作品赏析一: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这首诗从一场深情的离别折射出人们远别时的那种真挚感情。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这是在初春一个细雨纷纷的清晨,天气带着凉意,雨中的旅馆和青翠的杨柳,使诗人和即将离别的朋友感到异常亲切,又隐隐产生一种离别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愫。后两句是一个整体,朋友即将去塞外荒漠,要体会独行跋涉的艰辛,因此,诗人在朋友临行时一再劝酒,饱含了一种深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愿。

      作品赏析二: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阅读全文]...

2021-12-18 11:59:02
  • 使至塞上古诗

  • 黄河
  • 使至塞上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使至塞上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24 17:44:22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①

      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②

      【作者】

      599-649,700-761,字摩诘,排行十三。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初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为右拾遗,后转监察御史,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执,受伪职。乱*论罪,其弟缙又请削已宦为兄赎罪,责授太子中允。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川田园诗派杰出代表。早岁边塞诗沉雄慷慨,意气飞动。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诗中有画”。五绝绘景传神,超妙自然,七绝语*情遥,风神摇曳,与李白同擅胜场。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注释】

      ①安西: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附*。②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南古董滩附*。

      【品评】

      这是送友人远赴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作者分明从长安直赶到渭河北岸的'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难舍难分,不言可知。但他不这么写,只用渭城“客舍”点出饯行的场所。轻尘、杨柳,都能引发离情别绪,但作者不说风尘仆仆,也不写折柳赠别,而借清晨的一阵微雨洗尘濯柳,展现出“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清”的明丽画面。盛唐人远赴边塞,一般是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元二也不例外。

      诗人把送别的场景写得如此明丽,蕴含着安慰、鼓励和祝愿的深情。有人认为这是“以乐景写哀”,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后两句写客舍饯行,只写出不得不分手时说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朋友是要到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去的。阳关已无故人,何况安西!对元二来说,故人包括为他送行的作者。对作者来说,元二正是故人。“更尽一杯酒”之时,故人尚在一起,分手之后,就只能两地相思了!

      后两句表达的是任何人与至亲好友分手时共有的真情实感,但以前却无人用诗的语言说出。一经王维说出,便万口传诵,谱为乐章,被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赠歌妓》,亦有“断肠声里唱阳关”之句,可见传唱之广。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指出:“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外。”所谓“三叠歌之”,即将后两句反复歌唱。这首送别诗,情深味厚而略无衰飒气象,体现了盛唐诗的时代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7-05 08:20:35
  • 儿童古诗

  • 儿童
  •   1、《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3、《春晓》

    [阅读全文]...

2022-01-06 14:45:08
元儿使首诗的古诗 - 句子
元儿使首诗的古诗 - 语录
元儿使首诗的古诗 - 说说
元儿使首诗的古诗 - 名言
元儿使首诗的古诗 - 诗词
元儿使首诗的古诗 - 祝福
元儿使首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