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长篇古诗

关于韩愈的长篇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韩愈的长篇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韩愈的长篇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韩愈的长篇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6) 语录(3) 说说(1) 名言(17) 诗词(238) 祝福(1) 心语(391)

  • 晚春韩愈古诗

  • 韩愈
  • 晚春韩愈古诗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唯在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来看看他的晚春吧,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晚春韩愈古诗,欢迎参考借鉴。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阅读全文]...

2022-03-14 16:54:55
  • 晚春唐韩愈的古诗

  • 韩愈
  • 晚春唐韩愈的古诗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在读晚春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晚春唐韩愈的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又叫榆钱。

      惟解:只知道。

      漫天:满天。

      【背景】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半百。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赏析】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木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人却赋予它生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伤悲了。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用字浅白,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阅读全文]...

2022-02-08 21:53:42
  • 韩愈古诗集锦

  • 韩愈
  • 韩愈古诗集锦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蛟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瞳?。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阅读全文]...

2021-12-08 21:00:44
  • 韩愈古诗《送桂州严大夫》

  • 韩愈
  • 韩愈古诗《送桂州严大夫》

      《送桂州严大夫》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别友人严谟时所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将深挚的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清丽工稳,质朴淡远,既是写景名篇,又是送别佳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古诗《送桂州严大夫》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送桂州严大夫①

      苍苍森八桂②,兹地在湘南③。

      江作青罗带④,山如碧玉簪⑤。

      户多输翠羽⑥,家自种黄柑⑦。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⑧骖⑨。

      【译文】

      郁郁苍苍繁荣茂盛的八桂之地,此地就在湘南。

      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如青罗带一样柔曼迤逦,那里的山如碧玉篸一样翠绿峻秀。

      家家户户多缴纳翡翠鸟的羽毛,都自己种植黄甘。

      远远胜过登仙而去,无须借飞鸾为坐骑去飞升成仙。

      【注释】

      ①桂州:即今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称誉,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②苍苍:深绿色。森:高耸繁茂的样子。八桂:指桂州,即今广西桂林。

      ③湘南:桂林在湘水之南。

      ④江:指漓江。 青罗带:青绿色的绸带。

      ⑤碧玉簪:碧玉簪子。簪子,别在女子发髻的条状物。

      ⑥输:缴纳赋税。翠羽:翠鸟的羽毛可做成名贵的装饰品。

      ⑦“自家”句,说桂林盛产柑橘,几乎家家种植。

      ⑧不暇:没有空闲。

      ⑨骖(cān餐)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作动词用,驾的意思。

      【创作背景】

      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韩愈的朋友严谟以秘书监为桂管观察使(桂州总管府的行政长官),离京上任前,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作此诗赠别。

      【赏析】

      杜甫未到桂林而有咏桂林的诗(《寄杨五桂州谭》)。韩愈未到桂林,也有咏桂林的诗,这就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为送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所作的《送桂州严大夫》。可见在唐代,桂林山水也已名闻遐迩,令人向往。

      诗一起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新颖。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兹地在湘南”,表面上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言外之意却是:那个偏远的地方,却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以下分写山川物产之美异。

      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但*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人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其实,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簪”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不能说不奇,也不能说“不宜”。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柑”,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呢。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最后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无论哪种风格,均为韩诗本色。

      【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拓展阅读:关于韩愈的典故

      (一)、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了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二)、风流成性

      据传韩愈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人陶谷《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马说》的出现,正是表现韩愈的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痛斥昏庸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阅读全文]...

2022-04-14 20:06:29
  • 古诗晚春韩愈读音和解释

  • 韩愈,解释
  • 古诗晚春韩愈读音和解释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晚春韩愈读音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注音:

      cǎo mù zhī chūn bú jiǔ guī

      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晚春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晚春字词解释: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

      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文艺创作的思路;文思。

      解(jiě):知道。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半百。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作品介绍: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晚春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名家点评

      朱彝尊《批韩诗》: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

      汪森《韩柳诗选》:意带比兴,出口自活,以下数首皆然。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王昌龄《青楼曲》)第二首起句云“驰道杨花满御沟”,此即“南山荟蔚”景象,写来恰极天然无迹。昌黎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便嚼破无全味矣。

      朱宝莹《诗式》: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纯从涵泳而出,故诗笔盘旋回绕,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着。

    [阅读全文]...

2022-02-27 02:28:13
  • 韩愈的晚春原文及译文(晚春唐韩愈古诗分享)

  • 韩愈,分享
  •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是说,草木无情,不是这样的,它们有知有觉。百花对季节的敏感比草木强。意思是,草树都知道春天快结束了,百花就更不用说了,它们争着在春天最后时光开奇斗妍。言外之意万物也惜春,争惜光阴。后两句说,杨花榆荚这种无姿无色的东西不能当做诗材取用,唯一有用的也就是它们的飞絮当作飘雪作为诗材使用。言外之意,任何事物百废必有一用。全诗哲理,谁说草木无情?花草树木都知道,惜时珍惜光阴去奋斗圆梦,不要说人了。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就连这杨花榆荚的飘絮都可以化雪作诗使用。更何况书生呢?一言以蔽之,世界万物有知有觉,任何一物生于世长于世,肯定有一用。

    译文:晚春,草树都知道春天就要完了,百花争着开奇斗妍。杨花榆荚这种无用的东西,只有把它满天飞舞的飘絮当作雪花。

    本人奉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全文]...

2022-07-07 09:35:51
  • 韩愈写春天的诗句

  • 韩愈,春天
  • 韩愈写春天的诗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愈写春天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唐 韩愈《春雪》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感春四首」韩愈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东西南北皆欲往,

      千江隔兮万山阻。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

      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皇天*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杂花妆林草盖地,

      白日坐上倾天维。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为此径须沽酒饮,

      自外天地弃不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哺啜糟与醨.惜哉此子巧言语,

      不到圣处宁非痴。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朝骑一马出,暝就一床卧。诗书渐欲抛,节行久已惰。

      冠欹感发秃,语误惊齿堕。孤负*生心,已矣知何奈。

      我恨不如江头人,长网横江遮紫鳞。独宿荒陂射凫雁,

      卖纳租赋官不嗔。归来欢笑对妻子,衣食自给宁羞贫。

      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足劳精神。画蛇著足无处用,

      两鬓霜白趋埃尘。乾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

      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百年未满不得死,

      且可勤买抛青春。

      东都遇春」韩愈

      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

      川原晓服鲜,桃李晨妆靓。荒乘不知疲,醉死岂辞病。

      饮啖惟所便,文章倚豪横。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心肠一变化,羞见时节盛。

      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暝。

      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为生鄙计算,盐米告屡罄。

      坐疲都忘起,冠侧懒复正。幸蒙东都官,获离机与阱。

      乖慵遭傲僻,渐染生弊性。既去焉能追,有来犹莫骋。

      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

      岸树共纷披,渚牙相纬经。怀归苦不果,即事取幽迸。

      贪求匪名利,所得亦已并。悠悠度朝昏,落落捐季孟。

      群公一何贤,上戴天子圣。谋谟收禹绩,四面出雄劲。

      转输非不勤,稽逋有军令。在庭百执事,奉职各祗敬。

      我独胡为哉,坐与亿兆庆。譬如笼中鸟,仰给活性命。

    [阅读全文]...

2022-02-10 23:32:41
  • 韩愈的古文主张

  • 韩愈,古文
  • 韩愈的古文主张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韩愈的古文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

      1、文以载道:

      韩愈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在于载道,主张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用古文宣传儒家之道,也就是圣人道德教化之道。文学应该作为宣扬教化的工具,故文章内容以儒家学说为本,针对六朝文章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弊端。他又认为文(形式、修辞手法)、道(内容)皆不可缺,但道先于文。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又说: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2、务去陈言:

      韩愈主张革新主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重视革新和创造,反对仿真抄袭前人文字的不良风气。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要求语言的新颖活泼;一是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要求文字的妥贴流畅通顺,合乎自然的语法规范;一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辞。总的来说,韩愈认为文学语言须符合词必己出、文从字顺。

      3、创作要有真情实感:

      韩愈提出了不*则鸣的.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不合理的现象,作家便要把它诉诸笔墨;在《送孟东野序》中,他把从古到今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都称为善鸣者,并且认为只有不*则鸣的作品,才能感人;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他又提出了类似穷而后工的观点。这些都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源,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牢骚。

      此外,他又主张全面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进学解》),对于学*古文,他主张循序渐进,无望其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

      4、破骈为散:

      韩愈主张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来骈俪文体,恢复三代两汉时代自然、质朴的文体,力倡复古,以矫正当时文坛那种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风尚。文章不须讲究字数的齐整,对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当及声律是否谐协,句式应以达意自然为主,不应拘守对偶、*仄的规限。

      5、注重作家之修养:

      文章要树立个性,韩愈便提出方法。首先要加强作家的道德修养,为文养气;他认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文章乃抒发个人感情,强调个人经历对文章有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不同风格,在于生活、经历、感触不同所致,指出情与生活、文与情之间的关系。韩愈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本质)。(《答尉迟生书》)如文如其人。

      拓展阅读

      韩愈简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阅读全文]...

2022-06-16 20:46:54
  • 韩愈晚春古诗带拼音全文翻译及赏析

  • 韩愈,诗人
  • 韩愈晚春古诗带拼音全文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愈晚春古诗带拼音全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晚春

      唐韩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注释解说: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归:这里指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榆荚:榆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

      全诗解释: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这就给人以: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将:携。

      ②慢绿:遍地绿色,满眼绿色。慢,通“漫”。妖红:艳丽的红花。

      ③等闲:无端,无来由。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诗鉴赏

      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且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谈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诗人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这样才写出无才思的奇语,可见应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

      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蕴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阅读全文]...

2022-03-25 17:44:56
  • 韩愈的诗有哪些(韩愈最著名的诗)

  • 韩愈
  • 韩愈,字退之,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和“文章巨公”之称,古文运动的先驱,与当时的另一位大文豪柳宗元,并称为“韩柳”,其文章倡导“文道合一”、“文从字顺”的写作理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以《师说》和《马说》来说,那都是经典的散文名篇,被历代的名家所推崇。

    韩愈除了散文写得好,诗歌同样是一绝,其诗清新自然,也是第一个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歌中,与当时的孟郊并称为“韩孟”,两人都是“韩孟诗派”的领军人物;譬如《晚春》、《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等,也是不朽的经典。

    古人写诗讲究的是真情实感,而韩愈用散文的创作手法,也是别具一格,以其中的《晚春》来说,不仅写得巧妙,同时还非常的唯美,每一句都犹如一幅画,读来也是朗朗上口,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晚春》

    唐朝: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在这首诗中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把晚春时节的独有的景色,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这样的作品看似寻常,其实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细腻的美。那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是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当时韩愈已经年*半百,所以是属于后期的作品。

    晚春顾名思义就是暮春时节,也就是快要接*夏天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很多的花已经开始凋谢了,气温也一天比一天暖和。韩愈正是从这样的一种感受开始写起,在第一二句中,先是描写了春天的独有的美景,短短的两句,写得很有韵味;“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所有的花草树木在得知春天,马上就要离去,想要留住春天的脚步,开始争相竞放,一时之间处处繁花似锦,所有花都开得很艳丽,真是美不胜收。

    第三四句写得非常的巧妙,同时也让这首诗更具有诗意,突出了春天另一种美,“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那这两句也是比较好理解,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依旧还是描写春天的景象;只是可怜杨花榆钱,并没有艳丽的外表,看上去极其普通,只知道随风飘扬,好似一片片雪花。这两句与前面的两句,可谓是遥相呼应,从而写得更加的唯美。

    韩愈是第一个把散文创作的手法运用到诗歌中,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也让他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这首《晚春》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从极为细小的事物开始写起,同时很巧妙地融入进了诗人心理的变化,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让这整首诗更具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春色美景。

    诗歌一定是要传递美,这一点至关重要,而韩愈也是很清楚,所以即使是描写寻常的景色,还有普通的事物,那也是写得很巧妙。这首诗通篇写景,并且短短的几句出神入化,写得非常的有韵味。《全唐诗》里有很多这种纯写景之作,可是很多的作品,还是落入了俗套,可是韩愈这首诗则是显得别具一格,通篇没有引用典故,更加没有一个生僻的字,只是那么淡淡着笔,却是写得很美,写出了春天独有的美,读来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全文]...

2021-12-17 18:51:35
韩愈的长篇古诗 - 句子
韩愈的长篇古诗 - 语录
韩愈的长篇古诗 - 说说
韩愈的长篇古诗 - 名言
韩愈的长篇古诗 - 诗词
韩愈的长篇古诗 - 祝福
韩愈的长篇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