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三潭印月一样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和三潭印月一样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和三潭印月一样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和三潭印月一样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月亮像什么一样句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句子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像什么一样句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2、十五的月亮像圆盘。
3、初一的月亮像眉毛。
4、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
5、圆圆的月亮像一颗大珍珠。
6、月亮像天使,守护着你和我。
7、十五的月亮像一个月饼高高挂在天上。
8、天上的月亮真圆啊,圆的像个大西瓜。
9、月亮像一把镰刀,收割着黑暗的角落。
10、月亮像一个银盘,嵌在发黑的天空中。
11、月亮像无暇的翡翠,扮靓了璀璨的群星。
12、初一的月亮像菡萏的娇花藏在那树梢后面。
13、亮像骄傲的孤狼,冷漠地追寻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14、月亮像明亮的灯,在用她那淡雅清纯的月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15、十五的月亮就像是一面精致的铜镜,让人间的美人们无法移开视线。
16、月亮像一位魔术师,一会儿圆得像玉盘,一会儿弯得像一把弓,一会儿又像一叶小船,一会儿又像一个苹果被虫子咬了一口,真是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1、弯弯的月牙儿犹如一只银亮的小船。
2、窗外弯弯的`月牙儿,像开放在幽蓝的夜空中的菊花瓣。
3、那弯弯的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像梭鱼似的,活泼可爱。
4、月牙儿像姑娘的眉毛,弯弯地挂在纯净的空中。
5、月亮升起来了,红晕晕的,活像谁从东方地*线上挑起个大红灯笼。
6、月亮升上来了,像是刚刚脱水而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
7、月亮姑娘升起来了,仿佛正悄悄地对身边的小星星说话。
8、一轮圆月正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儿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
9、初升的月亮挂在山顶上空,虽然像云朵一样苍白,但是每一刻都在变得更加明亮。
10、月亮出海了。在腾空的一瞬间,它仿佛猛地一跳,浑身披满水花,让多情的大海把它冲洗得分外明丽和洁净。
11、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
12、月光,像一匹银色的柔纱,从窗口垂落下来。
13、月光穿过树阴,漏下了一地闪闪烁烁的碎玉。
14、十五的圆月像一只雪球,镶嵌在墨蓝墨蓝的夜空上,显得格外皎洁。
15、冷月高挂枝梢,寒风把光秃秃的树枝,吹得呼呼直叫。
16、初冬的月亮,又清又冷,从西面泻下冰一样的银辉。
17、月亮最后升到冷清清的天空,白晃晃一片晶莹。
18、月亮从树林边上升起来了,放出冷冷的光辉,照得积雪的田野分外白,越发使人感到寒冷。万点繁星如同撒在天幕上的颗颗夜明珠,闪烁着灿灿银辉。
19、夜幕降临,幽蓝幽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无数的小星星,一眨一眨地,仿佛在邀请人们到广阔的太空中去遨游。
20、没有月亮,繁星像是大荷叶上的露珠似的闪烁着。
21、月亮就如银盘悬挂在天空中,似明似暗的星星羞怯地眨着眼睛。
22、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
23、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24、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25、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26、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27、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28、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29、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30、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31、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32、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
33、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刚刚从东天边上来,就又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诗歌历史悠久,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原诗还是那些被改编过的诗歌,都让人读了爱罢不休,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那些年改编过的搞笑诗歌吧!
第一首《卧春》,《卧春》是根据韩寒的《三重门》一书中《卧石》而改写,描绘的是一幅梅花压枝头,视野所及之处皆绿色如翡翠一般透绿的画境。
《卧石》(原诗)
卧梅又闻花,
卧枝绘中天。
鱼吻卧石水,
卧石答春绿。
《我是》(改编)
我没有文化,
我只会种田。
欲问我是谁,
我是大蠢驴。
《卧春》(原诗)
暗梅幽闻花,
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
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
岸似透绿,
岸似透黛绿。
《我蠢》 (改编 )
俺没有文化,
我智商很低。
要问我是谁,
一头大蠢驴。
俺是驴,
俺是头驴,
俺是头呆驴。
第二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望庐山瀑布》(原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改编)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来到烤鸭店。
口水直流三千尺,
一摸口袋没带钱。
第三首是《题都城南庄》,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
《题都城南庄》(原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改编)
去年今日此门过,
人面麻花相对搓。
人面不知何处去,
月亮像什么一样比喻句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像什么一样比喻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十五的月亮像一个月饼高高挂在天上
2、十五的月亮就像是一面精致的铜镜,让人间的美人们无法移开视线
3、圆圆的月亮像一颗大珍珠
4、月亮像一位魔术师,一会儿圆得像玉盘,一会儿弯得像一把弓,一会儿又像一叶小船,一会儿又像一个苹果被虫子咬了一口,真是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5、初一的月亮像菡萏的娇花藏在那树梢后面。
6、亮像骄傲的孤狼,冷漠地追寻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7、月亮像无暇的翡翠,扮靓了璀璨的群星;
8、月亮像一把镰刀,收割着黑暗的角落;
9、天上的月亮真圆啊,圆的像个大西瓜
10、月亮像天使,守护着你和我。
11、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12、月亮像一个银盘,嵌在发黑的天空中。
13、十五的月亮像圆盘
14、初一的月亮像眉毛
15、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
16、月亮像明亮的灯, 在用她那淡雅清纯的月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1、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2、月亮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3、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4、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刚刚从东天边上来,就又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5、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
6、月亮和星星,共同承载着你我的愿望!
7、月亮象盘子,圆圆的好清洁。
8、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9、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
10、月亮象天使,守护着你和我。
11、夜空挂满了星星,月亮像一只钓鱼的小船,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色的长河里。
12、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13、金色的月亮,圆圆的犹如一张罗盘,挂在远方的天上,向无数旅人指示归家的方向。
14、金灿灿的月亮,如同一个圆盘挂在天空。
15、清晨,残月像一块失去了光泽的鹅卵石,抛在天边。
16、一枚新月好像一朵白色梨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
17、月亮象小船,弯弯的两头尖。
18、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19、圆盘似的月亮,挂在深蓝的天空中。
20、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21、月亮像挂在树梢的玉盘。
22、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23、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整个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
24、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25、月亮象孩子,时而和我捉迷藏。
26、月亮照在地上,如同仙境中美丽的梦纱。
27、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28、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29、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30、门外西边的林梢,挂着的上弦月已经变成一片金色的西瓜,不再是一条弯弯的眉毛。
1、月下的景色也美呀!树叶筛下点点的月光,月亮在溪水中跳动着,月亮好像向它们洒下点点银白色的粉末,这令我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更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境,又如“烟笼寒水月笼沙”般令人陶醉。
2、月亮时而又像一位魔术师,一会儿圆得像玉盘,一会儿弯得像一把弓,一会儿又像一叶小船,一会儿又像一个苹果被虫子咬了一口,真是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3、抬头望着寂静的夜空,可爱的月亮从树梢后慢慢地爬上半空,光亮、圆润,像一块玉琢的盘子。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滑过一曲悦耳的琴声。
一、像中枪一样 负载某种失衡的神经给出讯息,那种深入的张力 耳膜轰鸣,在歇斯底里的回音中颤栗 某个词根,早已干涸在骨髓,血液里 还有未死去的一部分细胞,从笔尖渗透涌出 被切开的灵魂,雀跃般惊散 雨露再也回不到根茎,而我的今世充满暗喻 回到黑夜,死一样的睡去。 二、翻开秋天 风一阵比一阵凉,枯叶也随之告别枝桠 触摸不到的绿叶,只能嗔怪瘫痪已久的手掌 没有人会在意,而后的时日 参差不齐的胡茬,将被光秃的树干荡挂起来 满眼的金黄,只能算是这个季节的插图,及最后的色彩 一一此时 我点燃一支烟,修补着夏末那些破旧的文字 三、玉姑娘 沉睡千年,无需雕琢,汲取万年雨露及月色 羽扇纶巾,环佩丁当从优雅的蛩音走来 凝脂一样的肌肤,极致仍是极致珠雨清圆,无暇自然的本色 众人辞章里,反复的被高贵赞颂 偶有瑕疵华盖,也是断臂维纳斯 对于浸染圣洁的美德,将亘古不变 在还原成石头之前,谁能了解那份孤独?
编辑点评:
读到好诗是一种享受,你此刻的时间价值千金——那种瞬间的愉悦,是无法言喻的财富,这组亦如此。作者的诗歌语言富有个性,意境也别具一格,赋予整组诗以迷人的质地,很喜欢。推荐精品。——小人鱼
一去二三里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介绍
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经有说明。
有关三月的唯美古诗词
三月的风,揉揉拂面,和煦爽心。三月的天空,不离不弃,若及若离,让人亲*。三月的.阳光,温和不燥,使人透心的舒坦。下面是有关三月的唯美古诗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三月三日
【作者:白居易】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三月四日骤暖
【作者:范成大】
日脚融晴晚气暄,睡余初觉薄罗便。
如何柳絮沾泥处,暖似槐阴转午天。
三月三日西湖第三桥四首
【作者:方回】
正月桥西卖酒家,柳初青眼草初芽。
重来红紫随风雨,犹有野田黄茶花。
三月十三日游卞氏园
【作者:韩维】
窄径下深竹,有堤*若*。
开樽荫密树,正见溪水碧。
游鱼出柳根,翕忽无定迹。
酒行不须遽,月色林上白。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
【作者:黄彦*】
禅房幽讨有谁期,竹径穿花蝶不知。
山拥暮寒斜照里,树含芳思欲开时。
和风第放千林喜,胜日闲成一段奇。
何必红尘污人后,始从箫鼓看繁枝。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搜猕匿赋之家晏饭此
【作者: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
饮冰食蘖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三月晦日偶成
【作者:蒋恢】
一年芳信雨消磨,负此吟怀奈若何。
倚槛忽惊新绿暗,扫轩更惜落红多。
春归惟有时禽觉,睡足从渠日影蹉。
闲里工夫闲受用,惜无闲客肯相过。
三月一日偕善之无逸游南山桃园分韵复源字
【作者:陆文圭】
白云起南山,随我度溪园。
园丁荷锄去,季女出应门。
汲泉供香茗,扫石闲清樽。
人静禽声乐,春深花事繁。
蛾眉映修竹,掩袂娇欲言。
吾亲白云外,未敢访桃源。
三月晦日偶题
【作者: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
“月”在古诗词中的三大功能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月”在古诗词中的三大功能,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表时间。
《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
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
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拓展阅读
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由此,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若无月意象的沾溉,就没有上述诗题,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会使诗坛上失去最美丽的仙葩,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赵暇《江楼感旧》、杜甫《月夜》等*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
丹纳说,“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艺术哲学》)。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马克思*全集》)。“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唐诗也不甘落后。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在这里,诗人描绘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思妇“忧愁不能寝,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在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月是物质的,月是空间的,月还是文化的。从月水的浸润和滋养伸展下,诗人与那巨大深远的宇宙空间感 边塞这独特性风景线不期而遇,一拍即合了!诗人“愿随孤月影”为的是什么?就是那与月光相抚相慰的一空纤尘不染的边塞的空间意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可是在历史舞台上都不过匆匆过客而已。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又与时间意识相连结。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只好浩然长叹。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唐诗中还有“风鸣*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深挚的情与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月 爱的禅意、爱的见证。无论是狂羁洒脱的李太白,情意绵绵的李义山,还是忧患郁抑的少陵野劳,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还原出人的本真。一时骚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诗圣的千虑,都一一呈示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为壮阔、更为空灵,情爱也甚是挚热、浓烈。“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分别之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阶下清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风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该又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下无尽的相思之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也道不完,“欲说还休”。当然,时间的月水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好梦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袅袅飘开在爱情失落的天际。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里,只余下“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的苍凉萧瑟的景观。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铃声的烘托下,更为凄婉欲绝。“伊人何在,烟水茫茫”。
唐.刘方*《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①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②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③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④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⑤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⑥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⑦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
朦胧的月色映照着千家万户,寂静的庭院一半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一半则笼罩在暗夜的黑
影中;抬头仰望,天宇寥廓,月色空明,星斗阑干。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这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窗纱传入诗人的耳朵
【作品简介】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
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创作背景】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
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
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
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
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作者简介】
刘方*(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
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
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
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和三潭印月一样的古诗
三潭印月有关的古诗
三潭印月诗句
关于三潭印月的诗句
三潭印月的古诗出处
写三潭印月的古诗词
描写三潭印月的诗句
古诗中三潭印月是谁写的
描写三潭印月的句子
描述三潭印月的古诗词
跟烟花三月一样意思的古诗
三首不一样的古诗
古诗三首题目一样的
写三首题目一样的古诗
西江月一样的古诗
不一样的古诗三百首
像繁星一样的三段古诗
和新月一样主题的古诗有
夸月亮一样美丽的古诗
短古诗三首繁星一样的诗
三十首不一样的古诗
云一样的古诗
含一样的古诗
字不一样音一样的古诗
三衢道中一样手法的古诗
和十五夜望月一样的古诗
跟蝉一样的古诗
和婧一样的古诗
与月出惊山鸟意思一样的古诗
和蝉一样的古诗
形容头发的重要性的古诗
天堑的古诗
关于贫穷励志的古诗
成名人的古诗
辜负人的期盼古诗词
关于牡丹的古诗优美视频
含有春联的古诗10首
赞美山村美景的古诗
形容吵架后的古诗
情感友谊的古诗
古诗用韵操的歌曲
抖音中的中国古诗
带颜色带数字带动物的古诗
关心视而不见的古诗
古代爱国爱民的古诗
形容任艳芳的古诗
古诗中的五个主题
关于江南的古诗名
2岁半背的古诗
植物有关的古诗最短
对生命的赞扬现代古诗
传递温暖和爱的古诗
留你在家的古诗
激昂的古诗文配乐
关于数字的古诗或成语
古诗赠汪伦的音乐
20首写雪的古诗
红楼梦古诗中的虚词
王安石流传千古的古诗有
含有繁字结尾的古诗
带姓名古诗情书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