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古诗中歌颂人间美好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轼古诗中歌颂人间美好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轼古诗中歌颂人间美好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苏轼古诗中歌颂人间美好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苏轼爱情美好的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多美美好的诗句呀,大家看看下面的`更多的爱情美好的诗句吧!
1、《蝶恋花·春景》
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作者: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3贺新郎·夏景
作者: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苏轼的水调歌头古诗
苏轼一生当中有许多流传的千古诗词。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古诗,希望能帮助到您。
原文: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主题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苏轼著名的古诗诗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苏轼著名的古诗诗句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3.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5. 笑渐不闻声渐悄。——苏轼《蝶恋花·春景》
6. 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7.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8.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0.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1.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13.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苏轼《江神子·江景》
14.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5.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6. 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17.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8.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9.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0.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2.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4.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25.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6.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7.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8. 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29.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0.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3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3. 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5.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36.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37.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8.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39.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40.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1.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2.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3.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4.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45.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46.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7. 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48.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49.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苏轼写夏天的诗句古诗
在夏天来,一切当时,阳光倾洒,万物生气勃勃,愈加灵动。
苏轼写夏天的诗句古诗
绿槐高柳咽新蝉。 —— 苏轼《阮郎归·初夏》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石榴半吐红巾蹙。 —— 苏轼《贺新郎·夏景》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 苏轼《贺新郎·夏景》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描写夏的优美诗句
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唐·杜甫《夏夜叹》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
3、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王令《暑旱苦热》
4、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5、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夏日杂诗》
6、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7、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8、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江村》
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1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1、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1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13、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暑旱苦热》
14、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15、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16、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1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19、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
20、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2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3、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幽居初夏》
2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25、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喜晴》
26、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27、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2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9、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夏雨后题》
30、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31、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32、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客中初夏》
33、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34、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35、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午睡起》
36、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37、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李商隐《晚晴》
38、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39、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40、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41、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唐·韩愈《送刘师服》
42、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关于苏轼的初中古诗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初中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的初中古诗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6、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7、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磻溪石
墨突不暇黔,孔*未尝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骭。
一朝婴世故,辛苦*多难。亦欲就安眠,旅人讥客懒。
9、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10、大秦寺
晃荡*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11、石鼻城
*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12、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扩展阅读: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苏轼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扩展:苏轼古诗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3、《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5、《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6、《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7、《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8、《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饮》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2、《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3、《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4、《蝶恋花》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
学画鸦儿犹未就。眉间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
苏轼《水调歌头》的古诗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翻译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歌颂春天的古诗句(精选105句)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是活力满满的季节。让人充满动力,充满希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颂春天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3、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4、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5、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6、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7、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
8、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9、春到人间万物鲜。
10、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11、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1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3、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14、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15、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16、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17、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18、春城而色动微寒。
19、东风轻扇春寒。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22、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23、阳春白日风在香。
2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25、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2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7、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28、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29、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0、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1、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3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33、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34、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35、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36、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37、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38、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39、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40、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41、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42、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43、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44、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45、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46、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47、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4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9、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小学苏轼的古诗
对于苏轼的诗歌,在小学的教学中大家还记得哪些吗?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小学苏轼的古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一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苏轼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苏轼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一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面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和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是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一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苏轼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赏析:
在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一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一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一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苏轼喜爱西湖。
慧学的王《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9~10题。(5分)
中 秋 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分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9.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3分)
这两句描写了中秋月圆的美景。“溢”本来写水,此处用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写出了月亮的运行状态,“玉盘”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浑圆,突出了月亮的形态美。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欢乐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顿觉月光清亮。“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10.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求(期盼)忧虑(担忧)、哀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感情的赏析。最后两句写“此生此夜”的美景很少碰到,表现的是对此情此景的加倍珍惜,“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一感慨里则表现了对亲人团聚的渴望。
【参考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苏轼古诗中歌颂人间美好的诗句
古诗中的美好诗句
歌颂美好爱情的诗句
歌颂美好爱情的古诗句
歌颂爱情美好的诗句
歌颂美好未来的古诗句
歌颂美好时代的古诗句
歌颂美好生活的诗句
苏轼古诗中的色彩美
古诗中的绝美句子苏轼
古诗中含有苏轼的诗句
苏轼的古诗中秋
苏轼古诗中的赞美春天
苏轼古诗中描写山的诗句
苏轼古诗中的荆州
古诗中月的思家苏轼
关于美好生活的古诗苏轼写的
歌颂春天美好的古诗词
中秋美好诗句
歌颂美好品质的古诗词
美好诗句
苏轼的古诗中秋夜
苏轼的古诗歌
古诗中美好诗意的句子
水调歌头苏轼诗句
关于时间的诗句古诗苏轼
歌颂祖国美好家园的古诗
古诗词歌颂爱情的美好
苏轼的水调歌古诗
歌颂人民美好生活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