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潇洒豪迈的古诗词满江红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潇洒豪迈的古诗词满江红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潇洒豪迈的古诗词满江红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潇洒豪迈的古诗词满江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豪放词是诗词中最壮烈的一部分,有的豪放词读起来,豪情万丈,让人热血沸腾。
今天就跟着诗词君一起来领略一下宋词气势恢宏的豪放吧!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人活着,应该珍惜现在,懂得怎么去享受现在。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军行》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古诗词
古诗原文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译文翻译
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怎样的风物情景?最痛苦是一朵名贵的姚黄花,被强移出扎根的仙家宫庭。王母的欢意销歇盛宴已终场,铜仙铅泪淌满的金盘也欹倾。半夜里行宫外雨淋风铃肠欲断,一滴滴一声声没有消停。
美丽的彩云已消散,宫中的香尘再不见,铜驼荒草亡国恨,待要述说哪堪言!真思慕那慷慨赴国的'男子汉,嚼碎钢牙满口血斑斑。回想起昭阳殿离别坠落的红日,最伤心铜雀台迎接新月一弯。细思量妾身不似当今帝王家,眼睁睁让大好河山沦陷。
注释解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等。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韵,下片十句五*韵。
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代作:本意拟作、仿作,词中主要是翻作的意思。
琵(pí)琶(pá):乐器名。汉武帝时乌孙公主远嫁,令马上作乐,以慰道路之思。
风色:风光物色。
姚黄:一种名贵的牡丹,为宋代姚挂人家培育出的千叶黄花。词中喻指王夫人。
移根仙阙(què):指把牡丹从仙官里移植他处。
王母:古传说中的仙人西王母。
仙人:即金铜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雨淋铃:雨淋在风铃上的声音。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香尘:词中指宫中的整华。
铜驼(tuó)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词中指亡国之恨。
嚼(jiáo)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昭阳:汉时后宫有昭阳殿。词中代指王夫人居住的宋宫。
铜雀:曹操所建的一所台,词中借指元宫。
天家:帝王家。
金瓯(ōu)缺:比喻山河破碎。
创作背景
元军破临安时,宫中自大后以下均被押送大都,途中王夫人于壁中题《满江红》词一首,传诵一时。词人读后称其末句“欠商量”,于是以王夫人的口气,写下这首词。
诗文赏析
上片写宋亡后,王夫人被掠出宋宫,辗转北上,在驿舍听到夜雨淋铃,愁恨无法消解。词人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起首“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两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写回首往事已成云烟,瞩目未来更添伤悲,情愿做一个男子汉慷慨殉国,决不愿像宋恭帝、全太后那样对敌人俯首称臣。词人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这种情境是词人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词人的悲感。“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词人缘何代王清惠作这首词的缘由。词人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是词人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全词一气贯注,词人集中笔力抒写亡国之痛,在这基础上慷慨明志。上片运用各种典故描述离阙北上的痛苦。过片复申亡国之祸的惨烈。接着以将士的血战报国砥砺自己的志节,复以遥想故宫加深故国之思,瞻念前景而悲不自胜。最后表明誓死守节之志,有穿云裂石之概。全词层层递进,字字泣血,题旨在不断强化中得到实现,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满江红诗词赏析
《满江红·两峡崭岩》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赏析」
在词中,作者对赵晋榈娜烁瘛⑽牟筛予了极大的赞美。同时,由于二人遭遇相似,心有灵犀,同是报国无门,志不得伸,也反映了作者那种无奈、抑郁而又清高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片,是写清风峡的景色及赵晋的高尚品格。开篇:“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写出清风峡两侧重岩叠嶂,陡峭挺拔,刘辉曾经读书其中的清风洞,如今归谁占领呢?云儿飘浮,鸟儿飞翔,山涧中野花红似一片晚霞,高山上绿色葱葱,这美丽的景象扑满视野。但这里人迹罕至,住在这里,岂不孤寂?以下数句,就是回答这个问题。“世上无人供笑傲”,还不如在此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即使“门前有客”来访,也大抵是些俗物,还是不要迎接为好。“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如果无人伴君而感到凄凉时,就多栽些竹子吧。这几句词,层层递进,赞美了赵晋槌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词的下片,赞美了赵晋榈奈牟杉白髡叨哉缘募度推崇。“风采妙、凝冰玉”,颂扬了赵晋冰清玉洁的品质,是对上片的总结。“诗句好,馀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写得绝好的诗句,可以流传百世,以育*。在现今社会中,有您这么杰出的一个人物就足够了。这几句把赵晋橥瞥绲轿抟愿醇拥牡夭健“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人就象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在这里,明天飞向那里,没有固定的住处;事,就象飞出的弹丸,转瞬即逝,对待它,应该圆熟些,何必那么固执。当时作者与赵晋橥是被罢官隐退,他们都胸怀大志,又都是栋梁之材,但却得不到重用,这两句词反映了他们那种无奈、悲哀而又不得不自我安慰的心情。“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这次出游,很高兴君侯陪酒又陪歌,真是难得的机会啊!以“阳春曲”收尾,紧承“陪歌”,指赵晋的原词,同时也含有自谦的意思。
这首词虽是应酬之作,但由于词作者与赵晋际遇相似,所以他笔下的赵晋椋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化身。结合时代背景和辛弃疾的抱负、经历来读,就会感到词中蕴含的忧愤十分深广。
满江红
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满江红》,宋以来作者多以柳永格为准,大都用仄韵。像岳飞“怒发冲冠”一片,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可是这首《满江红》却改作*韵,声情遂发生较大的变化。词乃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春初,前有小序,详细地叙述了改作的原委:
《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风径至居巢,当以*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沉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土人祠姥,辄能歌引词。”按曹操至濡须口,孙权遗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濡须口与东关相*,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小序中所举“无心扑”一例,见于周邦彦《满江红》“昼日移阴”一片,原作“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用的是“融字法”即如沈括《梦溪笔谈》卷五所云:“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夏承焘以为“宋词‘融字’,正谓此耳”(见《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卷三)。为了免去融字的麻烦,以求协律,所以词人改仄为*。其实改仄为*,非仅白石一例。贺铸曾改《忆秦娥》为*韵,叶梦得、张元干、陈允*亦改《念奴娇》为*韵。……可见这是宋词中重要一格。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即使音谱失传,至今读起来犹觉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韵,顿感从容和缓,婉约清疏,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刻之楹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巢湖仙姥的形象,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潇洒出尘的风范。她也没有一般神仙那样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却能镇守一方,保境安民。这是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但也遵守了中国的神话传统。因为在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从昆仑山的西王母到巫山瑶姬,从江妃到洛神,这些形形*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约出现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是一层。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驾车,后有诸娣簇拥,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发出熠熠的光彩。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这十三位仙姥庙中的塑像,便是词人据以创作的素材。此为第二层。最后是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如镜,偶而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珮余音。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珮环、月夜归来……”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意境。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珮环,境亦杳渺,启人遐想。此为第三层。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呼之欲出了。
《满江红·中秋夜潮》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译文翻译
滔滔江河归大海,而海水的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偏偏只等到,过了半个秋天的时候,拼成明亮的圆月和壮观的潮水。这时,月亮好像经过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发显得明亮澄圆。江潮到来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决口那样,奔腾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宫中的嫦娥。
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潮声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月夜太空素光皓洁,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广阔天地间洁净澄澈,犹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一腔激气直冲云霄,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气就能吞下吴越两国。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儿辈听听,那他们也会为之心胆惊裂啊!
注释解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阴:指低凹处。
潮信:即潮。因其来时有定时,故称“潮信”。
半破:指半轮月亮。
斗成:拼成。双绝:指圆月和潮水。
金镜:比喻月亮。
拏攫(ná jué):夺取。擎同拿。
子胥: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
沉冤:久未昭雪的冤屈,指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而赐其宝剑,令其自刎。
蛟龙穴:传说水底有蛟龙居住的宫殿,即龙宫。
声直上:指潮水的涛声。
蟾蜍窟:即月宫。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蟾蜍即蛤蟆。
洞然:洁净的样子。刷:刷去污垢。
粉黛:粉敷面而助白,黛画启而增黑,都是妇女使用的妆饰品。
“举杯”句:指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和越王勾践杀死大夫文种的事,是对他们杀害大臣的谴责。
说似:讲论。儿曹:儿辈。
心应折: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孩,心拆骨惊。”心折,中心摧伤,即憾动了心灵。
创作背景
史达祖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观钱塘江大潮,有感而作此词。宋宁宗嘉泰四年五月(1204)夏,韩侂胄在定议伐金之后上书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次年四月,又追论秦桧主和误国之罪,改谥“谬丑”。身为韩侂胄的得力幕僚,作者在词里写伍子胥的沉冤得以洗雪,恐即与此事有关。
诗文赏析
史达祖本来是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前人之所以盛赞他,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那种婉丽细腻的词风。其实,他的词风并不局限于“婉约”一路。像这首词,就抒发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见的豪气激情,在风格上也显得沉郁顿挫、激昂慷慨,语句铿锵,意境深沉,运笔稳健,充满了激荡今古的豪气。这就可以大大帮助读者加深对其人、其词的全面了解。
中秋海潮,是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早在北宋,苏轼就写过《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首绝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南宋辛弃疾也写过《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等上乘之作。史达祖这首题为“中秋夜潮”的《满江红》,在某种程度上看,就正是继承苏、辛“豪放”词风之作,它写出了夜潮的浩荡气势,写出了皓洁的中秋月色,更借此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一股激情,令人读后产生如闻钱塘潮声击荡于耳的感觉。
因为是写“中秋夜潮”,所以全词就紧扣海潮和明月来写。开头两句“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即分别交待了潮与月两个方面,意谓:水归属于“阴”,而月为“太阴之精”,因此潮信的盈虚——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这里所用的“归”和“盈虚”两组动词,就为下文的描写江潮夜涨,蓄贮了巨大的“势能”。大江东去,这其中本就蓄积了许多的“力量”。此时,在月球的引力下,它又要返身过来,提起它全身的气力向钱塘江中扑涌而去,这是非常壮观惊险的。故而在分头交待过潮与月之后,接着就把它们合起来写:“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只有逢到每年的中秋(即“凉秋半破”时),那十分的满月与“连山喷雪”而来的“八月潮”(李白《横江词》:“浙*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才拼合成了堪称天地壮观的“双绝”奇景。它们“壮”、“奇”之所在,以下两句即分写之:“有物揩磨金镜净”是写月亮,它似经过什么人把它重加揩磨以后那样,越发显得明亮澄圆:“何人拏攫银河决”是写江潮,它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缺口那样,奔腾而下。
对于后者,不妨引一节南宋人周密描绘浙江(即钱塘江)潮的文字来与之参读,以加强感性认识。《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条里写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至于前者(中秋之月),则前人描写多矣,无须赘引。总之,眼观明月,耳听江潮,此时此地,怎能不引起惊叹亢奋之情?但由于观潮者的身世际遇和具体心境不同,所以同是面对这天下“双绝”,其联想和感触亦自不同。比如宋初的潘阆,他写自己观潮后的心情是“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酒泉子》),主要言其惊心动魄之感;苏轼则在观潮之后,“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南歌子》),似乎悟得了人生如“潮中之沙”(“寓身化世一尘沙”)的哲理;而辛弃疾则说:“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摸鱼儿》),在他看来,那滔天而来的白浪,正是伍子胥的幽灵驾着素车白马而来。但是史达祖此词,却表达了另一种想象与心情:“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这里的一个着眼点在于“雪”字:月光是雪白晶莹的,白浪也是雪山似地喷涌而来,这正象征着伍子胥的“沉冤”已经洗雪干净。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写时*中秋、月夜泛湖的情景道:“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云:“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这实际是写他“通体透明”、“肝胆冰雪”的高洁人品。史词的“子胥见嫦娥”则意在借白浪皓月的景象来表达伍子胥那一片纯洁无垢的心迹,也借此而为伍子胥一类忠君爱国而蒙受冤枉的豪杰*昭雪。这表明:史氏虽身为“堂吏”,胸中亦自有其政治上的是非爱憎,以及对于国事的关注之情。
下阕继续紧扣江潮与明月来写。“光直下,蛟龙穴”是写月,兼顾海: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声直上,蟾蜍窟”是写潮,兼及月:潮声直震蟾蜍藏身的月宫。两个“直”字极有气势,极有力度,充分显示了中秋夜月与中秋夜潮的伟观奇景。“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则合两者写之:天是洁净的天,月光皓洁,“地”是洁净的“地”,白浪喷雪;上下之间,一派“洞然如刷”,即张孝祥所谓“表里俱澄澈”的晶莹世界。对此,词人的心又一次为之而激动万分、“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这前两句,正好符合了现今所谓的“移情”之说。——按照这种“移情论”,在创作过程中,物我双方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比如,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中,就会出现象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类的诗句;而“物”的形相、精神也同样会影响到诗人的心态、心绪,如人见松而生高风亮节之感,见梅而生超尘脱俗之思,见菊而生傲霜斗寒之情。史词明谓“激气已能”、“举杯便可”,这后两个词组就清楚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激气豪情,正是在“光直下”、“声直上”的伟奇景色下诱发和激增起来的。——当然,这也与他本身含有这种激气豪情的内在条件有关。
在外物的感召之下,一腔激情直冲云霄,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美人);这股激情又使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能吞下吴越两国。这两句自是“壮词”。一则表现了此时此地作者心胸的开阔和心情的激昂;另一则——如果细加玩味的话,也不无包含有对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些或者昏庸、或者狡狯的君王,以及那当作“美人计”诱饵的西施的憎恶与谴责,因为正是他们共同谋杀了伍子胥。所以这两句虽是写自己的激气与豪情,但仍是暗扣“月”(粉黛即月中仙女)、“潮”(吴越之争酿出子胥作涛的故事)两方面来展开词情的,因此,并不能视为走题。末两句则“总结”上文,词人说:若是明朝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你辈(“儿曹”含有轻视之意)去听,那不使你们为之心胆惊裂才怪呢!词情至此,达到*,也同时戛然中止,如觉有激荡难遏的宏响嗡嗡回旋于耳畔。
《满江红·暮春》原文
提起《满江红》,我们首先就会想起南宋抗金名将的那首经典名篇,那首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热血豪情,令人动容。不过,今天我们要读的是秋瑾的《满江红》,这首词的豪情不输岳飞,尤其当这首豪情从一介女子中迸发出来时,更让人动容。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是民国奇女子,她自号“鉴湖女侠”,一生行迹,也颇具女侠风范,1907年,徐锡麟相约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殉难,死时只有32岁。
这首词写于1903年。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1898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居北京期间,秋瑾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与丈夫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1904年离开丈夫,远赴日本留学。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京华:意思是京城,是京城的美称。 拭,擦洗。
寓居京城,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风景明净,就像擦洗过一样。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四面:用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指祖国在地不断遭受列强侵辱。
祖国的大地上,处处都在遭受列强的侵辱,自己寓居京都八年,内心无比苦闷,思念起家乡渐江的风味。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自己的内心有着救国的志向,只可惜别人却把我当作一般女子,让人很是不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到了词的下阕,秋瑾直吐胸中的豪情志向。虽然身为女儿,不得同男儿一般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但自己的内心,却比男儿更加壮怀激烈。
算*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想自己*生的肝胆诚心,常为别人而屡屡激动,多想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惜那些庸俗之辈,胸襟狭隘,谁能知我?英雄末路,难免要遭受磨难。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莽,草木深邃的地方,引申为广大,辽阔。青衫湿:典出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因无知音而落泪。
莽莽红尘,何处去寻觅能了解我的知音呢?想到这里,不禁泪下青衫。
秋瑾的这首词,是她人生志向的宣言。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有着许多像秋瑾一样身怀救国之志的奇女子,秋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首词中的女性豪情,是令男人也为之汗颜的。她的这首词,可与岳飞《满江红》交相辉映,合为《满江红》又璧。
《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
以下整理八首《满江红》,与君共赏。
满江红·暮雨初收
宋代: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满江红·万恨千愁
宋代:柳永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
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1、怒发冲冠:原指愤怒得都把帽子顶起来了,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2、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邯郸磁县境内。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诗意: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
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
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
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口。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
吃敌人的肉。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
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绍兴十年(1140),岳飞挥师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进抵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后,他对部下说:“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这是以恢复为己任的岳飞的素志。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是被*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人余嘉锡先生《四库全书提要辩证·*穆遗文》考证出此词为明人所作而托名于岳飞。夏承焘先生进一步证成其说。但持异议者也不乏其人。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m.ju.51tietu.net)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满江红诗句全文
《满江红》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满江红诗句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之时,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注释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指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在这里指的是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结束语:《满江红》此词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以上就是《满江红》的`原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学*!
拓展阅读:《满江红》诗句精彩解析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满江红》赏析(精选5篇)
《满江红》这首词是岳飞最为经典的作品,代表了他「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岳飞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下面是由语文迷的小编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满江红》赏析,欢迎阅读与借鉴。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⑴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⑵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⑶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⑷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⑸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⑹等闲:轻易,随便。
⑺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⑻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⑼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译文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俄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再来重新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
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第三种说法:《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参考解读
岳飞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原文:
满江红·暮雨初收
宋代: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翻译: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长川静:长河一片*静。川,指江河。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⑶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⑷苇风:吹拂芦苇的风。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⑸几许:有几个。短艇:轻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词人自谓。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弥漫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在桐江畔。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
凭阑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赏析: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诗成泣鬼神
阵雨初歇,天空如同被清洗过一样,分外的澄澈。
远处小庙旁,大军还在修整,军中大旗上,“精忠岳飞”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那还是当今天子亲笔手书,绣成战旗,命他用兵行师时候,展现出来,激励士气。
岳飞闭上双目,他的耳边仿佛有猎猎之声,那是风吹大纛的声音。
不知为何,他好像还听到了,天子的嘉许之声,战场的厮杀之声。
睁开双目时候,万籁俱寂,眼前既非明堂,更无刀光,只有一条雨后的泥泞小路。
就在刹那间,岳飞有了恍惚的感觉。
此时的岳飞,深受眼疾的折磨,北伐之前,病势已然很重,“两目赤昏,饭食不进”。回师鄂州后,他的病情更糟,有时候哪怕是在白天,卧室的窗户也要全部挡住。
眼睛有疾病时,听力总是分外的敏感。
可是,此时此刻,耳边竟有杂乱的声音,该作何解释?
心有所想,目有所见,若然眼睛有疾,耳朵大概也能听到些不一样的声响吧。
那是渴望战斗的声音,想要建功立业的声音,大脑牵引耳朵,直捣黄龙的强烈愿望,勾连起想象的翅膀。
就像是他的字,鹏举。
这次北伐从绍兴六年二月开始。初始的时候,岳家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他们从襄阳北上,一路收复失地,进抵蔡州,大有拿下汴京之势。
收到捷报的宰相李纲,也格外兴奋,他由衷地赞许岳飞道:“十余年来所未曾有,良用欣快。”
随着兵力不断深入,岳家军的劣势也逐渐显现,他们在陕西附*的山区作战,供应线既长,交通又极度不便,岳飞终因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
一城一池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身为军中统帅,岳飞比谁都清楚,从决定撤回鄂州那一刻开始,胜利便已无望。
这次北伐,他们终究还是失败了。
驰骋疆场的豪迈,功亏一篑的苦痛,壮志未酬的悲愤,无处宣泄的忠义,一股脑全部涌上心头。
也许,此时此刻,唯有美酒可以解忧愁。
身为一介武人,岳飞当然也爱饮酒,尤其是年少之时,他仗着血气方刚,常常喝得酩酊大醉,酒醉之后又经常闹事,某次甚至将别人打死。
岳飞的母亲,包括当今皇帝,不止一次地劝诫岳飞戒酒。长大成熟之后,岳飞成为一名严于律己的将士,他发誓从此不再饮酒。
岳飞又向部下保证:等到大军北进,荡*虏人巢穴,直捣黄龙之时,他不但要封赏将士每人两骆驼金帛,还要破一回例,与他们痛饮美酒,不醉不归。
禁酒令看来还要再延长一段时间。
岳飞摇头苦笑,他一路向前走去,登高望远,凭栏远眺,看罢遍布狼烟的中原大地,他心中有怒气,有怨气,更有气势惊人的魄气。
岳飞情不自禁地想要引吭高歌。于是,那首传唱千古的浩然诗篇,从内心深处,跃然而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前因
众所周知,《满江红》是一首词牌名,除了这个名号,它又被称作《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等等。
给这首词牌打样的,是那个整日流连勾栏妓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人柳永,他有一首《满江红·暮雨初收》传世,后世文人便以此为正体。
时至如今,但凡提起《满江红》之词,大家首先想到的,却是岳飞的大作。
一篇是音韵铿锵,劈空而起;一篇是抑扬有致,委婉曲折。两种极致,各自精彩。
众人皆知岳飞“怒发冲冠”之词,殊不知,其实这首《满江红》竟还有前篇。
岳飞善于笼络人才,军务之暇,他常以儒装示人,在岳家军中,除了善战的将军,亦不乏负有天机神算的文士。
除了器重幕僚,岳飞还乐于结交文人朋友,祝允哲便是其中之一。
祝允哲进士出身,名门之后,他的先祖乃是唐初名儒祝其岱。祝其岱博通经史,擅长诗文,淡泊名利,时人称许其诗文曰:“诗无邪思,文有卓识,气浩词严,一扫当世污秽之*。”
祝其岱后来隐居江郎设馆讲学,他的长子正式建立书院,从此之后,江郎学院声名鹊起,传至北宋,发展至鼎盛时期。
国家昌盛时,书生着手于建设;逢多事之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腹有诗书”便成为最大的讽刺。
江郎祝氏学风鼎盛,人才辈出,其家族先后有10多人登进士榜。
当外敌侵略时,读再多的书,又能有多少用?
这便是祝允哲的疑虑和无奈,好在国家还有岳飞,他本人也将希望寄托于岳飞身上。
祝允哲因此作了一首词,褒扬岳飞之奋勇杀敌: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
潇洒豪迈的古诗词满江红
潇洒豪迈的古诗词
潇洒豪迈的古诗
潇洒豪迈的古诗词七字
豪迈潇洒的武侠诗词
满江红的古诗词。
满江红的诗词
关于雨的豪迈古诗词
父满江红的古诗
满江红台词
满江红诗句
类似满江红的诗词
适合双人的豪迈古诗词
满江红古诗词中的含义
豪迈洒脱的古诗词
满江红的古诗图片
满江红古诗的诗
满江红古诗的景
满江红古诗假的
满江红的古诗听读
满江红里的古诗
满江红的诗句
描写秋天的豪迈古诗词
潇洒豪情的诗词
洒脱豪迈的诗词
满江红下阕的古诗
满江红古诗岳飞的
满江红古诗的理解
满江红吟诵的古诗
满江红名言
描写高位截瘫的古诗
播放小镇的古诗
关于爱国情操的古诗
描写寒山寺的钟声的古诗
激励自己考试的古诗词
其琛的古诗词
采莲曲古诗咋写的
有趣的歌曲古诗词
带杨姓的古诗
宝贝在背的古诗
关于轮环的古诗词
宽容孩子的古诗
描写四川阴沉冬天的古诗
请写出含有衮字的古诗
关于安阳河历史的古诗
含真情的古诗词
无锡的下午这首古诗
古诗春的图画简单版
你们知道的原创古诗
晚上背的古诗
教科书的古诗词
描写中国各省的古诗词
古诗插花的视频
40个字的古诗不包括题目
带雪或冬的古诗
描写景物的古诗手势舞
适合练字的古诗词十字格
月满清爵的古诗
带水和元的古诗词
鹿柴古诗的题目读音
黄山山顶云雾缭绕寂寞人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