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全文

关于诗经郑风全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经郑风全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经郑风全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经郑风全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诗经·郑风·子衿》鉴赏3篇

  • 诗经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出自] 春秋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汉民族服饰。现在则解释为恋人的衣领。但是,实际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轻人所着的青衿。因此,这句是召唤春神的话。子:男子的美称。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我心:焦急等待着春神的少女之心。

      纵:纵然。

      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宁:怎能。嗣音:寄个信来,指春风送信。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

      挑兮达兮:来到。“挑”谐“到”音。“达”谐音“踏ta”。

      城阙:城门,由东门迎春神。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一日不见:表示恋慕之情的惯用语。

      译文1: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译文2: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衣带,我的心里全是你。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等我?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玉佩,我的脑里全是你。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我)站在城门口,踮起脚来眺首远望(你)啊。一天没见到你,好像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啊。

      【概要】女子思念情人。

      赏析一: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此诗由三章构成。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复。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中把“青衿”作为春天颜色的象征,用呼唤的口吻表达少女盼望春神来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全篇的主题。第二章以重复第一章的形式写成,但期待的心情比第一章更为强烈。第三章是个转折,表示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这里综合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尤其前两句是少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呼声。而且起着由前半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的动态的中继作用,从而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对春神的恋歌,也可以说是一首迎春神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从当地人的心理出发,这个少女的心情是很有代表性的。

      赏析:

      《诗经. 郑风》中的那首著名的“子衿”其背后就有另有一层深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來?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说一个女孩儿在等待情人时的那种焦急,烦闷与无限思慕之情。从诗中分析,她的情人应该是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的青衣少年,青色的衣襟,青色的玉带,一幅风流籍然之态。

      全诗委婉热烈,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清晰明快,琅琅上口,犹如一股纯真的音符在心田跳动,极富有音律美,堪称千古名篇。应该说,这位热恋中的青春少女很有才情,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似乎也应该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贵族家庭。

      这一对少男少女还很浪漫,经常相约在城阙之上,一边远眺风景,一边互诉衷肠。可是不知什麽原因,这位少年有几天没有来了,少女非常思念他,诗中带有“埋怨”与“相思”“撒娇”的口气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來?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问候我吗?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过来了吗?以前,我们步态轻疾,在城阙之上;现在,我一天见不到你,就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的漫长~~~

      我估计,那位青衣少年听到心上人这番深情而热烈的告白,也不禁会怦然心动的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堪称流传极广的思慕之名句,连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都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示自己作为政治家“惜才爱士”的宽广心胸,以及对“天下贤才”的思慕之情。如果说,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美人版;那麽,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是英雄版了。看来,曹孟德不仅精通法家商韩之术,也很有儒家的文化底蕴呢,比“孙刘”要“风雅”多了~~~ 玄德也就只能对孔明说“如鱼得水”了。

      那麽这首“子衿”真的只是一首“相思”之诗吗?其背后又有什麽令人深思的内涵呢?

      毛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毛诗对“子衿”注释,也是一头雾水,仔细一品味,才恍然大悟,不仅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感了。

      在西周时期,国家办“公学”设“学校”,吸纳年轻的贵族子弟入学“识文字”“读尚书”“学周礼”作用是在教化子民,培养君子栋梁。至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的执政者,或忽视教化,或自命难保,无心于教育,公学就荒废了,至孔子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大教育家“有教无类”办“私学”传播文化也是最成功的,以至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从《诗经》中“子衿”的排列顺序来看,应该成诗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学荒废之后,私学兴起之前的这一段“青黄不接”时期。从当时郑国的内外形势来看,国家已经十分衰落了,已沦为晋楚等军事大国的政治附庸与战略前沿。郑虽非大国,但地缘战略价值极其重要,谁控制了郑国,谁就等于控制了中原,尤其是北方的晋国虎视眈眈,修筑虎牢城,驻有军队,挟控郑国险要之地。意思也很明显:你不听话,我可以随时派兵打进来。郑国上层早就是风声鹤唳,朝不保夕,犹如惊弓之鸟了,谁还有心思兴学重教?因此十五六岁的年轻贵族子弟不入公学,无所事事,放了闲羊了,且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也就自然而然的和钟意的少女谈情说爱,挑兮达兮,步态轻疾,打打闹闹,男孩多情,少女怀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缠缠绵绵,难舍难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郑国所独有,其他诸侯国的情况也很类似,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子衿”中的少男少女,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恋情虽说很纯真,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早恋”了。不过,那个时代自然没有“早恋”这个感念,古时女子十五岁“及箕”就可以出嫁;男子十八岁冠礼,便可以迎娶。现代社会晚婚晚恋,那个时候早婚早恋,也很正常。所以毛诗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对这一对儿小情侣,也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指摘,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毛诗对此诗的注释,更多的是劝谏国家当政者,应该尊师重教,要劝学,要修学校,要把年轻的贵族子弟们组织起来学*,要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能任其自流,不能成天的放纵他们与少年女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啊。年轻人不教育,不培养,让他们失学,国家还有前途吗?又怎麽能不衰落呢?另外一层含义,也是规劝年轻人,尤其是青春萌动的男孩子,“求偶”是正常的,但是更应该立志于“求学”,这两者都是正常的需要,“求偶”与“求学”两者皆不可废,而“求学”重于“求偶”,不能只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沉浸在儿女私情之中,荒废学业。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诗经郑风国风全集3篇

  • 诗经
  •   【概要】赞美郑武公好贤,能供给贤者以朝服、馆舍、美食。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01、缁(Zi)衣:黑色朝服

      02、敝:破旧

      03、改:随着衣服破旧的程度不同而分别改为、改造、改作,可见其关心

      04、适:去,此句说“到你的客舍去看你”

      05、还:返回,此句说“回来后,给你焕然一新的朝服”

      06、馆:客舍

      07、粲:鲜明、美好,形容衣服焕然一新

      08、蓆(Xi):宽大舒适

      【概要】赞美心仪男子的漂亮勇武。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01、叔:排行老三者,或者父辈的叔叔,或者丈夫的弟弟小叔子,或说是对钟情男子的昵称。

      02、于:去、往

      03、田:去田野打猎

      04、狩:打猎,特指冬天打猎

      05、野:郊外狩猎

      06、适:去

      07、巷无居人:巷陌里都没人了

      08、岂:难道

      09、洵:诚然,实在

      10、服马:骑马,驾马车

      【概要】描写戍边将士的生活。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01、清: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02、在:驻扎在

      03、彭、消、轴:黄河岸边的郑国地名

      04、驷: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05、介:铠甲,古代打仗用的金属片缀成的护身服,这里指马的装甲

      06、旁旁:嘭嘭,重金属碰撞的声音。或说彭彭,强壮的样子

      07、麃麃(Biao):威武的样子

      08、陶陶:驱驰的样子

      09、二矛:两支长矛

      10、重:重叠

      11、英:缨,矛头下的红色装饰物

      12、乔:乔鸟羽毛制作的红缨

      13、河上:黄河岸上

      14、旋:打圆圈,指左手循环收放缰绳

      15、抽:抽鞭策马

      16、作好:叫好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诗经郑风全文10篇

  • 诗经
  •   缁衣

      【概要】赞美郑武公好贤,能供给贤者以朝服、馆舍、美食。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01、缁(Zi)衣:黑色朝服

      02、敝:破旧

      03、改:随着衣服破旧的程度不同而分别改为、改造、改作,可见其关心

      04、适:去,此句说“到你的客舍去看你”

      05、还:返回,此句说“回来后,给你焕然一新的朝服”

      06、馆:客舍

      07、粲:鲜明、美好,形容衣服焕然一新

      08、蓆(Xi):宽大舒适

      叔于田

      【概要】赞美心仪男子的漂亮勇武。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01、叔:排行老三者,或者父辈的叔叔,或者丈夫的弟弟小叔子,或说是对钟情男子的昵称。

      02、于:去、往

      03、田:去田野打猎

      04、狩:打猎,特指冬天打猎

      05、野:郊外狩猎

      06、适:去

      07、巷无居人:巷陌里都没人了

      08、岂:难道

      09、洵:诚然,实在

      10、服马:骑马,驾马车

      羔裘

      【概要】赞美正直的官吏。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01、羔裘:羔羊皮衣。羔,小羊羔;裘,毛皮的衣服。

      02、濡(Ru):润泽光亮貌

      03、洵:诚然,实在

      04、侯:美

      05、渝:改变

      06、豹饰:用豹皮做皮衣的饰边

      07、孔:很

      08、司直:官名,负责劝谏君主过失

      09、晏:鲜艳

      10、三英:皮衣对襟上起纽扣作用的结缨,一说指三排豹饰

      11、粲:鲜明美好

      12、彦:士的美称,相当于当今所称的俊杰、模范

      遵大路

      【概要】希望两情长久。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阅读全文]...

2022-07-12 06:21:18
  • 诗经郑风子衿的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诗经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诗经·国风·卫风·氓》全文欣赏3篇

  • 诗经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诗经全文注释5篇

  • 诗经
  •   [先秦]诗经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2]车鸾镳,载猃歇骄。

      注释:

      【1】驷:四马。

      【2】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3】阜:肥硕。

      【4】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5】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6】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7】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

      【8】时:“是”的假借,这个。

      【9】辰:母鹿。

      【10】牡:公兽,古代祭祀皆用公兽。

      【11】硕:肥大。

      【12】左之:从左面射它。

      【13】舍:放、发。

      【14】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15】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16】闲:通娴,熟练。

      【17】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18】鸾:通“銮”,铃。

      【19】镳(biāo):马衔铁。

      【20】猃(xiǎn):长嘴的猎狗。

      【21】歇骄:短嘴的猎狗。

      作品赏析: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第三节 鸿雁之什

      本节包括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共 10 篇作品。

      第一篇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第二篇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纭

      第三篇 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第四篇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阅读全文]...

2022-05-18 07:59:42
  • 诗经桃夭全文翻译 (菁选2篇)

  • 翻译,诗经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字词解释: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示代词。

      蓁蓁:繁茂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宜:和顺、亲善。

      白话译文: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桃夭赏析:

      布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不美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溢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欢愉的空气。

      《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默示了姑娘待嫁的神色。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活跃。拿鲜艳的桃花,例如少女的斑斓,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面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布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先以桃起兴,继以花、不美观、叶兼作例如,极有条理:由花开到结不美观,再由不美观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转变,与桃花的发展相顺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在《桃夭》中,舞者们身穿粉色的服装,衬着粉嫩的脸庞,像是在春天盛开得花团锦簇的桃花般,鲜艳欲滴,惹人怜爱。而她们那害羞的眼神、媚态横生的神色以实时不时地遮住面庞的舞蹈动作,更是充实默示出了待嫁少女的怀春与羞怯。在舞蹈中,她们在舞成纵排后,一个个地四散跳开,又默示出了一派的.无邪活跃。瞬息,一群活跃而又羞怯的少女便被活矫捷现地默示了出来。《桃夭》让人感应感染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在赏识《桃夭》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她们几回做出抛袖和翘首折腰的动作,我体味到,这两个动作恰是汉唐古典舞的标识表记标帜性动作。“翘首折腰”这一动作默示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转变,以优柔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随时用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焰,但其基调是美丽轻捷长,色彩明丽,少少萎靡,颓丧的情感。

      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描绘的淋漓尽致,让我想起了诗经中的闻名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许舞者们的美并非绝世,但在这一舞蹈中,我体味到了这种风韵。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诗经全文带拼音及译文 (菁选2篇)

  • 诗经
  •   关雎《诗经》

      关(guān) 关(guān) 雎(jū) 鸠(jiū) ,在(zài) 河(hé) 之(zhī) 洲(zhōu) 。 窈(yǎo) 窕(tiǎo) 淑(shū) 女(nǚ) ,君(jūn) 子(zǐ) 好(hào) 逑(qiú) 。 参(cēn) 差(cī) 荇(xìng) 菜(cài) ,左(zuǒ) 右(yu) 流(liú) 之(zhī) 。 窈(yǎo) 窕(tiǎo) 淑(shū) 女(nǚ) ,寤(wù) 寐(mèi) 求(qiú) 之(zhī) 。 求(qiú) 之(zhī) 不(bù) 得(dé) ,寤(wù) 寐(mèi) 思(sī) 服(fú) 。

      悠(yōu) 哉(zāi) 悠(yōu) 哉(zāi) ,辗(zhǎn) 转(zhuǎn) 反(fǎn) 侧(cè) 。 参(cēn) 差(cī) 荇(xìng) 菜(cài) ,左(zuǒ) 右(yu) 采(cǎi) 之(zhī) 。 窈(yǎo) 窕(tiǎo) 淑(shū) 女(nǚ) ,琴(qín) 瑟(sè) 友(yǒu) 之(zhī) 。 参(cēn) 差(cī) 荇(xìng) 菜(cài) ,左(zuǒ) 右(yu) 芼(mào) 之(zhī) 。 窈(yǎo) 窕(tiǎo) 淑(shū) 女(nǚ) ,钟(zhōng) 鼓(gǔ) 乐(yuè) 之(zhī)

      译文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君子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注释

      [1]选自《诗经·周南》(朱熹《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周南,周代地域名称,泛指洛阳以南到汉江流域一带。关雎,篇名,取第一句”关关雎鸠”中的两个字。

      [2]关关:雌雄二鸡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即王雎。

      [3]洲,水中陆地。

      [4]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5]好逑,好的配偶。逑,匹配之意。

      [6]参差,长短不齐貌。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7]流,求取。之,指荇菜。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8]寤寐,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9]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10]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1]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2]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此处有亲*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淑女”。

      [13]芼,择取,挑选。

      [14]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快乐。

      简析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见。《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衍,不单调。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常的话。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带着兴义的句子,后作者现成拿过来,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时之感,则同样的兴,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但也不妨以我们所能感知者来看。罗大经说:“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我们何妨以此心来看《诗》之兴。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如“**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诗》中以纯粹的自然风物起倡的兴,大抵不出此意。总之,兴之特殊,即在于它于诗人是如此直接,而于他人则往往其意微渺,但我们若解得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万物的死生消长,都看作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那么兴的意义便很明白。它虽然质朴,但其中又何尝不有体认生命的.深刻。 “钟鼓乐之”,是身分语,而最可含英咀华的则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亲爱之意也。”辅广申之曰:“以友为亲爱之意者,盖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这“友”字一个现成的注解。若将《郑风·女曰鸡鸣》《陈风·东门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说来,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时代以歌诗为辞令,我们只认得当日外交之风雅,《关雎》写出好婚姻之一般,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时候,《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向来有赞誉。为什么用关雎作为这篇充满爱意的诗的题目呢?在孔子编辑《诗经》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风,为民间传唱的诗,《孟子见梁惠王》中有关于民间的歌曲的记载,风,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雅,中的部分来自民间,部分来自贵族的歌颂诗。颂,便是贵族用来祭司时歌颂上天,先祖的诗。所以,大部分的诗是没有名字的,而编辑一部书,为了让人们便于查阅必将为每部分添加题目。当然,孔子比较谦虚采取了取诗每句开头的词作为诗的题目。《关雎》取自关关雎鸠 ,“关关”是指雎鸠的叫声,拟声词。后世多用这种的命名方法,如唐李商隐的《无题》,因为有多首,所以采取了孔子发明的命名方法,如《锦瑟》取自:锦瑟无端五十弦。

      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春秋《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hūn qiū 《shī jīng ·xiǎo yǎ ·hè míng 》

      hè míng yú jiǔ gāo ,shēng wén yú yě 。yú qián zài yuān ,huò zài yú zhǔ 。lè bǐ zhī yuán ,yuán yǒu shù tán ,qí xià wéi tuò 。tā shān zhī shí ,kě yǐ wéi cuò 。

      hè míng yú jiǔ gāo ,shēng wén yú tiān 。yú zài yú zhǔ ,huò qián zài yuān 。lè bǐ zhī yuán ,yuán yǒu shù tán ,qí xià wéi gǔ 。tā shān zhī shí ,kě yǐ gōng yù 。

      注释:

      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四郊。鱼儿潜伏深水里,有时游出*小岛。美丽花园逗人爱,园里檀树大又高,树下萚树矮又小。它乡山上有宝石,同样可做雕玉刀。

      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九霄。鱼儿潜伏深水里,潜入深渊也逍遥。美丽花园逗人爱,园里檀树大又高,下有楮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同样可将美玉雕。

      赏析: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 (菁选3篇)

  • 教案,诗经
  •   一、教学目标 :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阅读全文]...

2022-10-07 00:00:00
  • 《诗经·国风·卫风·氓》译文及简析3篇

  • 诗经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注释

      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一说布匹。

      3、即:靠*。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  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  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  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  19、陨:坠落。  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  22、渐:沾湿。

      23、爽:差错。贰:差错。  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26、遂:久。

      27、知:智。  28、咥(xī):大笑貌。

      29、躬:自己,自身。  30、淇:淇水。  31、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32、泮(pàn):通畔,岸,水边。  33、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