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

关于《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 赏析
  •   《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赏析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

      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改写《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

  • 作文
  •   暮春三月,繁花似锦,在如此美好的'时间里本应与好友共同饮酒作诗,但今天我却没有那门儿心思,因为我的好友孟浩然要与我分别,去江苏扬州的广陵那边。

      早就知道了孟浩然在今日要与我分别,因此便在黄鹤楼定下了酒菜。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那江水汹涌澎湃,壮观无比。

      孟兄来了,我仍一声不吭,我们俩个便开始饮闷酒。过了许久,我实在忍不住了,举起酒杯,说:“来,孟兄,今日离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但我们的心一定永远相连,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咱们俩个之间的筵*就要散了,让我们痛饮下这杯酒吧!”这小小的一杯酒并不是普通的酒,而是我与孟兄之间友情的结晶,是一杯世上最醇香的美酒。

      从黄鹤楼下来,船早已在那里等着孟兄了,孟兄含着泪,深情的说:“与你这么有才学的人交成好友,是我的荣幸,如果你我有缘,必定会再次相见,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我们俩人永远都是对方心中的好友。”我点了点头,随后便是两行“珍珠”涌出眼中。

      好友已经远行,我仍舍不得离去,目送友人孟浩然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荡江水流向天际。这时的我只能为他默默地祈祷“一路*安,一帆风顺。”这时我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3篇

  • 作文
  •   在阳光灿烂,草长莺飞的三月,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各色鲜艳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柔和的阳光中,两个人在小路上默默地走着。他们是李白和孟浩然。孟浩然就要到杨州去了,两人依依不舍。

      来到黄鹤楼上,李白叹了一口气说:“仁兄,你就要到杨州去了,我们俩不知何时再见,我送你一支毛笔,希望你写出更好的诗来。”孟浩然也从胸前拿也一副画,画上画的是一棵青松,他说:“贤弟,这副画送给你,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他们各自收好礼物,紧握在手中。

      最后,李白倒了一杯酒,递给孟浩然,说:“最后,祝你一路顺风。”孟浩然接过酒,一饮而尽。

      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孟浩然上了船。小船越走越远,两人各自挥手远望。直到看不见了,李白还站在江边。

      故人你远去,何时能再见?

      ——题记

      他们只要去黄鹤楼一醉方休,他便会赞叹:“太白弟啊!你写的《静夜思》甚是妙哉!处处流露思念!”而李白总会回道:“哪里哪里,孟夫子你写的《春晓》比我的《静夜思》更胜一筹,如此比较,小巫见大巫罢了。”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等九天仙子将天幕擦黑才肯离去。

      三月,黄鹤楼。

      远远就能看到他们二人。

      孟浩然神色黯然:“此次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聚,太白弟可要保重。”李白听闻此言,沉默了许久才开口道:“且让我送你一程。”

      三月故人离,百花皆失色。

      二人立于岸边,只见无数船儿在江上摇晃,孟浩然转过身,“太白弟,且停住脚步,你我二人就此别过。”李白愣了一会儿,拿出一把扇子,“它跟了我许久,今日,便把它赠与孟夫子,以寄思念。”

      孟浩然接过扇,而后,拿出一顶帽子,道,“那这帽子就给太白弟做个还礼吧。”说完,二人大笑,做一番告别,孟浩然上船,一步三回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迹流。”李白缓缓念着。

      小船摇摇晃晃,愈行愈远,李白就那样站着,友人他远去,何时再聚首?三月花虽艳,可却无芬芳。李白的眼里充满了悲伤,充满了对他的思念。亲眼望着小船远去的情景。船儿不见影,江水滔滔去。

      三月天,故人离,百花尽凋零……

      三月,拖着舞裙,带着画笔,点缀出了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天。

      黄鹤楼上,伴着江涛,李白与孟浩然举起酒杯,一饮而下。李白再次酌酒,与孟浩然碰杯:“浩然兄,今日便是你我离别之时,咱们一醉方休,后会有期!”“好,本想邀太白兄一同去广陵的',怎奈太白兄事务繁忙,不能陪同,那就后会有期了!”孟浩然说完,一杯下肚。“哈哈,以后我去扬州,浩然兄可别嫌弃啊!”李白说完,随手折下一枝杨柳,赠给了孟浩然。孟浩然收下后,也摘下一枝垂柳,送给李白,哈哈一笑:“怎么会呢?只怕太白兄不肯赏脸,不愿去扬州呢!我们就此一别吧!”“浩然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把柳枝收入胸前,对着下楼的孟浩然挥挥手。

      一阵微风袭来,婀娜多姿的垂柳在风中摇曳,柳条拂动着水面,水波纹荡漾着,随着孟浩然的船一同划向远方……

      友人离别,李白依依不舍,始终望着江面友人在的船上,想起了曾经的种种,即使帆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渐渐消失,李白仍伫立在黄鹤楼上,想着以前与孟浩然昔日的种种,他提笔疾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三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绿油油的草地上夹着星星点点的`野花,动物也不睡大觉了,都从洞里跑了出来。可是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李白和朋友孟浩然却在黄鹤楼喝酒解愁,因为孟浩然有事要赶往扬州。

      这时,李白端起酒杯对孟浩然说:“朋友,请你迟一点走,再陪我喝一杯酒吧,你这一去我们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相见,我实在舍不得你走啊!”

      “哎,我的好兄弟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等我有空从扬州回来,我会来跟你干完这一杯酒的。哦,船家已经在催我了,我必须走了,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会。”孟浩然说完,就向着江边走去。

      孟浩然走到船边,突然停住了,他转过身子,向李白摆了摆手:“兄弟,多保重。”然后才慢慢地上了船。船缓缓开动了,李白对着船大喊:“老兄,一路顺风。”

      孟浩然走了,李白望着他朋友的船消失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上,不禁吟出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随后,就独自一人怅然回家了。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 1)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

      (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0篇

  • 教学反思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渐渐地远去,“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作者心中“流”的仅是长江水吗?这又是一个研读点。在教学中,我巧设疑问下“金钩”,通过情景描述,诵读激情,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充满了灵性、洋溢着人情,教学也由此走向成功。

      师:滚滚东流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生:流的不仅是水,还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是呀,流的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还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师:这一份份情谊,都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流向广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个“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时此刻,难道我们还能说作者心中流淌的仅是长江水吗?通过这样设问、点拔、交流,学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反思之二。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这是反思之三。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以上教学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说明?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古诗的教学更应如此。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更应注意“趣”的导向。

      [教学过程及反思]

      诗句引入,激**感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带有“春”字的诗句吗?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不只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红豆生南果,春来发几枝?”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根据本班学生爱学古诗的特点,为突出本首诗中“烟花”一词的教学,设计用背带“春”字开头的古诗来引领,让孩子在背古诗中不知不觉进入情境,自然产生我想读,我要读的想法。学生的求知情感也就被激发了。]

      创设情境,抒**感

      创设情境,课件配乐播放“烟花”美景,教师动情地诉说:“春天,是百花

      争艳、花红柳绿的季节,那是多么美啊!诗人李白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送别自己的老朋友,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喜悦。”

      ……

      师:“借这样的景来抒这样的情,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让我们一起有

      感情的读一读这两句诗句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舒缓的音乐,美丽的景色,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吸引了,又一次投入到诗的意境中,从朗读中去发现,去探究诗句的韵味。学生对诗的情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欣赏音乐,陶冶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古诗,教师三次播放《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反复地出现。第一次是让学生边听歌曲边读古诗,学生极为好奇,于是和着音乐很有诗韵的读起来,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的,足有古人的风味。第二次是在学生理解了诗意,教师指导朗读之后,再次让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歌曲,不仅学生兴趣大增,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已能朗朗上口。第三次是在结束的.时候,教师富有激情地说:“这些千古绝句都带着浓浓的离别情绪,带着深深的友情。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仙,记住他的诗吧!”学生全体起立,又一次播放这首曲子,此时学生已经被陶醉了,一个个唱了起来,真是情谊深厚呀!

      [音乐本是一种艺术,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教师在初读古诗时用上乐曲,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教师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已经能感情朗读了。若再配上诗的歌曲,更增一份情趣。到了最后,再次出现曲子,学生已经产生共鸣了。他们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音调都诠释着对诗的理解。课堂上歌声悠悠,有一种“意浓浓而又情深深”的境界。]

      迁移*作,流露情感

      师:“李白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将会怎样?”

      生:“难过。”

      生:“悲伤。”

      生:“留恋往返。”

      生:“依依不舍。”

      师:“那李白又是怎么想的呢?他还会说什么呢?有哪些神态和动作呢?请用‘孟浩然扬帆而去,李白……’作为开头写一段话。”

      学生*作。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还要以教材为基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迁移反馈,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学生真情投入,也就在这样的创作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生成教学,提升情感

      师:“李白恋恋不舍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可见情深意浓。今天老

      师还带来了另外三首诗,请四人小组学*:1、读通诗句,理解诗意。2、各诗抒发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四人小组学*,学*劲头很高。有的读,有的写,有的讨论,有的

      指手划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首诗分别如下:

    [阅读全文]...

2022-02-28 19:31:58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

  • 赏析
  •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通过拓展学*其他的送别诗,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理解诗题。

      1、师: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在音乐声中吟诵《赠汪伦》)

      2、师:自古重离别,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们来看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关键字:“之”的意思是去、往;

      ②谁?(李白)介绍孟浩然《赠孟浩然》。

      ③题目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介绍黄鹤楼(图片)

      ④再读诗题

      二、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多读几次,读出正确的节奏来。

      2.指名初读课文,师生合作读。

      3、自学诗句。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1、理解“西辞”。

      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2、理解“烟花”。(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那是烟花爆竹,这里是指“花太多,太繁茂了。”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花太多,太繁茂了。此时的长江*,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播放课件)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可是好友孟浩然却要离开诗人远去扬州,这怎么不令人惆怅呢?来,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

      生读

      师:烟花三月的美景,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四、品读古诗,感悟情感。

      (一)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体会离情

      1、师:故人,老朋友走了,谁都会感到不舍。诗歌最美的在于它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看看诗的后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孤帆 碧空

      长江

      3、“孤帆”也就是——(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板书:目光送 )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有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看不到烟花三月美如画,看到的只有这——;看不到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看到的只有那——,他的心都跟着——(板书:心相随 )

      6、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7、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来读

      (二)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3篇

  • 作文
  •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原本是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一起携手去游赏大好河山的日子,可如今却化为了依依不舍的倾诉。

      李白与孟浩然都端坐在黄鹤楼前,李白对孟浩然说:“孟兄啊,此去扬州不知要何晚才复能欢聚一场,我们要好好珍惜如今当下的'友谊,我特从镇上买来了一支狼毫的毛笔,以此相赠,做为信物,望兄长不要忘了我这个小弟呀!”说着李白早已热泪盈眶,从长袖中掏出了一只做工精致的毛笔,递给了他的老朋友——孟浩然。

      孟浩然的两行热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摸着李白的手,答道:“我怎会忘记你这位交情深厚的小弟呢!扬州是个繁华的城市,我遇见不了多大困难,请贤弟放心,望贤弟也要多多保重。我买来了珍贵的宣纸,望弟收下。”说着便作了个揖,将宣纸递上。

      两人正依依惜别,耳畔响起了船夫粗犷的催喊声。李白说:“兄长,为时不早了,赶紧上船,莫要耽误了行程。”孟浩然上了船,船愈开愈远,最后消失在了水天一线的天边。

      李白与孟浩然的心里早已翻江倒海,牵肠挂肚彼此,李白望着那滔滔江水和一望无际的蓝天,想:我与孟兄的友谊必定要像江水般天长地久!说着便写出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吟诵着,心中充满了离别的痛楚与依依不舍。

      暮春三月,繁花似锦,在如此美好的时间里本应与好友共同饮酒作诗,但今天我却没有那门儿心思,因为我的好友孟浩然要与我分别,去江苏扬州的广陵那边。

      早就知道了孟浩然在今日要与我分别,因此便在黄鹤楼定下了酒菜。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那江水汹涌澎湃,壮观无比。

      孟兄来了,我仍一声不吭,我们俩个便开始饮闷酒。过了许久,我实在忍不住了,举起酒杯,说:"来,孟兄,今日离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但我们的心一定永远相连,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咱们俩个之间的筵*就要散了,让我们痛饮下这杯酒吧!"这小小的一杯酒并不是普通的酒,而是我与孟兄之间友情的结晶,是一杯世上最醇香的美酒。

      从黄鹤楼下来,船早已在那里等着孟兄了,孟兄含着泪,深情的说:"与你这么有才学的人交成好友,是我的荣幸,如果你我有缘,必定会再次相见,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我们俩人永远都是对方心中的好友。"我点了点头,随后便是两行"珍珠"涌出眼中。

      好友已经远行,我仍舍不得离去,目送友人孟浩然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荡江水流向天际。这时的我只能为他默默地祈祷"一路*安,一帆风顺。"这时我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打开微信抢红包,一秒一个刷新包,慢了一秒抢不到,手上空空气死掉。”红包迷李白正在抢红包呢!“如果能重来,我不学李白,会花钱,会喝酒,只是个懒汉…。”

      就在红包来得快的时候,李白的手机响了,李白一边咒骂着,一边接通了电话。“老白干,我……我……我明天就要走了,我在黄鹤楼等你,想见你最后一面。”李白激动地说:“‘燃油盖’,玩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离开了呢?你能不能再玩几天再走啊,我们的酒还没有喝够呢!”李白有一箩筐的疑问,但孟浩然说完就挂断了电话。那一夜,李白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睡。

      第二天,李白起了个大早,急匆匆地朝黄鹤楼赶去,没有停下来欣赏路边的美景。不知觉间,春天已经悄悄来临,*的桃花开得分外鲜艳,都绽开了笑脸。柳树吐着嫩芽,在风的吹拂下尽情地摆弄着身姿。可李白只要一想到他和“燃油瓶”在一起说话,编诗的`快乐时光,悲伤就涌上心头。想着想着,不一会儿就到了黄鹤楼,李白急忙跑到孟浩然身边,紧紧的抱住了孟浩然说:“老朋友你这是要去哪,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好玩了?”孟浩然说:“不是的老白,我要去广陵做生意,等我发达了,我们就能买好酒喝了。”李白抹了抹眼泪说:“老朋友你到广陵如果发了大财,一定记住下次要买一瓶法国红酒回来给我。说完孟浩然跳进船里,就架着船走了。

      李白急忙跑上黄鹤楼,看着小船逐渐消失在了天边。李白不禁在心里说着:好朋友,珍重,后会有期!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篇

  • 教案
  •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阅读全文]...

2022-04-08 11: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