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贺知章的关于瀑布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贺知章的关于瀑布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贺知章的关于瀑布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贺知章的关于瀑布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贺知章古诗大全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贺知章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
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
诏旗分夏物,专讨锡唐弓。
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
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歧陌涵余雨,离川照晚虹。
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太和》
肃我成命,于昭黄祗。
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变聿施。
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采莲曲》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寿和》
惟以明发,有怀载殷。
乐盈而反,礼顺其禋。
立清以献,荐欲是亲。
于穆不已,裒对斯臻。
穆穆天子,告成岱宗。
大裘如濡,执珽有颙。
乐以*志,礼以和容。
上帝临我,云胡肃邕。
《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性。
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
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
缭绕八川浮,迢峣双阙映。
贺知章《咏柳》的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贺知章《咏柳》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柳》
碧玉1妆2成一树3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4。
不知细叶谁裁5出,
二月春风似6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写作背景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
《咏柳》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译诗、诗意
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
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 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着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C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他生性豪放旷达,喜欢与友人谈笑风生,又极为好酒,潇洒自如,与李白更是成为忘年交,他便是盛唐诗人贺知章。由于生逢盛世,为人坦荡,不拘小节,诗文中没有愤世嫉俗,更多的诗体现浓重的豪放性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贺知章笔下的十首诗作,体会其坦荡磊落之胸怀,乐观豁达之性格,清新洒脱之个性,细品后你一定会喜欢上他的诗。
在唐朝,贺知章是一位知名度非常高的文人,最被人称道的是他对李白的称赞与举荐,而他官至三品,年*80岁的时候,选择辞职入道。也许是因为年龄已过古稀,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已经不复当年,另外体力与身体上已经不允许在官场上支撑,在身居高位的情况下,贺知章察觉到暗流与危机,于是他选择急流勇退,可以说他是一位先觉者。据说,当时他离开长安的时候,玄宗亲自作诗为其送行,是对其贡献与人品的高度赞扬。
也许因为洒脱的性格原因,他对作品并不太在意,以至于存世之作仅20首,而《咏柳》、《回乡偶书》流传千年的佳作让其家喻户晓。总体来讲,贺知章的诗情感自然,发自于内心,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奠定贺知章的艺术风格与其生活和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是欣欣向荣的,经济繁荣的,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国泰民安,文人们也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另外,贺知章的官场生涯也是顺风顺水,一生没有太多忧愁善感的时候,所以,在贺知章的诗作之中,也体现着向上的一面。他更是自称“四明狂客”,成就最高的诗是抒写豪迈情怀的作品,洒脱的性格与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其20首存世的诗歌中,抒情诗和写景诗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七八首是可以入围顶级行列的。在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到盛唐唯美的风光以及对百姓的深厚情感,洋溢着对家乡的思念,同时又可以显露出诗人洒脱的一面。前面已经说了,贺知章特别好酒,诗风豪迈又好酒的诗人中,李白也是其中之一。他俩诗风相*,同样好酒,为此一见面就一见如故,心灵相惜,成为莫逆之交。而李白作为一位布衣,通过贺知章的举荐,能够入朝为官,可以说在仕途方面,贺知章诗李白的恩人。
贺知章不仅仅在诗文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在书法方面更是备受推崇。在诗歌改革方面,他又是继陈子昂之后,第二个提出诗风改革的诗人。他提倡作诗要克服六朝诗中残留的玄言诗的*气,推崇境界清新的诗风,让诗歌体现生活情趣,与初唐时期的诗歌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说,贺知章诗引领盛唐诗歌发展的重要诗人之一,在他的推动下,李白、杜甫等一大批后辈脱颖而出,让盛唐诗坛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据史料记载,贺知章去世的时候86岁,放眼现在也是高龄了。他与贺知章与张若虚等四人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等人合称“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等人称为“仙宗十友”;晚年自称“四明狂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贺知章笔下十首诗作,体会文字背后的豪迈之特色。
回乡偶书一首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送人之军
[唐]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相和歌辞·采莲曲
[唐] 贺知章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雍和
[唐] 贺知章
夙夜宥密,不敢宁宴。
五齐既陈,八音在县。
粢盛以洁,房俎斯荐。
惟德惟馨,尚兹克遍。
晓发
[唐] 贺知章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太和
[唐] 贺知章
肃我成命,於昭黄祇。
裘冕而祀,陟降在斯。
五音克备,八变聿施。
缉熙肆靖,厥心匪离。
题袁氏别业
[唐] 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唐] 贺知章
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
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
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
咏柳古诗贺知章
《咏柳》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柳古诗贺知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
——“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导语:咏柳古诗朗诵 贺知章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咏柳古诗朗诵 贺知章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 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他的写景诗清新通俗。他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都是“饮中八仙”之一。
贺知章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其中七首是祭神乐章,三首是应制诗(即按皇帝的要求写的诗),但仅仅在剩下的十首中就至少有三首堪称唐诗精品,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写柳的精品,特别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他的《回乡偶书二首》,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发自心底,感人肺腑。特别是其中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每一个从小学过唐诗的人都能背诵,而其深情厚意却非人
人都能完全体味得到。
公元695年,贺知章进士及第,后来官至秘书监。在大约公元706年前后,他与包括张若虚、包融在内的一批江南来京的文人相好,以“文词俊秀,名闻上京”。
天宝元年(公元742)时,李白与道士吴筠一起在剡中隐居。吴筠奉皇上诏书进京,李白也因吴筠举荐而一同前往,后来被授予“翰林供奉”。其间他们拜访了贺知章。李白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给贺知章看。读了李白的《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含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贺知章赞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读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后,贺知章禁不住扬起眉毛对李白说道:“公非人世人,岂非太白星精耶!”读过了李白的诗文后,贺知章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你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神仙啊。)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
然的事了。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象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醒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看淡红尘、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常的事。但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
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实,他去没去世也没有人知道。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
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只一个两个。
[注释]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译诗、诗意]
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
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
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望庐山瀑布古诗诗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古诗诗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然后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然后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诗意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然后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后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鉴赏
这是诗人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候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但是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人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第一层八句,其实是*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有此二句,则上文的“雄”“壮”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这四句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传瀑布之神,用笔虽虚,却使瀑布更为形象化了。第三层四句写得很细,却是从侧面即从上下四旁来勾勒刻画。“空中”二句写水珠在空中四溅,冲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说瀑布冲刷石壁,愈洗愈净,显得愈加青苍可爱;二是说山壁之所以“青”,正缘久为瀑布所浸润,石上可能生长了苔藓一类的植物。“飞珠”句写瀑布在日光中飞散,故如轻霞;“流沫”句写瀑布在穹石上掠滚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腾之状。这四句是写瀑布之动态,而以附*诸物之光彩色泽映衬之,由深写其神而细写其形,然后瀑布之形神备矣。第四层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亦非泛说。非“名山”不能得见此奇景,故先言“乐名山”;“对之心益闲”者,面对瀑布乃愈觉内心宁静悠闲也。“无论”二句一开一合,先纵后擒。意谓服琼液以求仙毕竟是遥远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荡涤尘俗,这倒是比较现实的。然后归结到隐居遁世,诗人说这本为自己夙愿;果真能永辞人间,久居林泉之地,固所愿也。收束得自然*易。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想象力奇崛,天下闻名。
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其实一共有两首,其中第一首是五言古体长诗,而第二首就是我们在课本上学过的那一首七绝。
七绝的创作时间与作者一直存在着争议,在这里我们就不讨论它了。先和大家聊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一》和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借着二位大诗人的诗篇,对庐山瀑布作一次纸上游览。看看他们是如何将庐山瀑布的雄奇景色,掺入奇幻的想象描写出来。再看一下这两首诗歌,究竟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唐·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白话翻译:
我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百丈,喷涌出山壑,绵延数十里。迅捷仿如电光飞逝,隐隐像天上的白虹。
初见即惊叹,是银河落到了地面上。瀑布水由云空向下飘洒,仰头观察山顶,才发现它的雄奇壮美,更显出造物者的鬼斧神工。瀑布就像一条白色绢带,海风也吹不断它。
在江天明月的映照下,更显得一片空灵。水花四处喷溅,清洗着左右青色的岩壁。溅到空中的水珠,像轻霞一样消散。瀑布底下激起的水沫,则在岩石上沸腾。
像我这样喜欢名山的人,对着庐山瀑布就觉得心情悠闲。更不必说,它既可以当琼浆玉液来饮,又可以帮我洗去面上的灰尘了。我愿意让我与友人一同隐居于此,永远地辞别人间。
李白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初年,全文用五言写成,像是一篇小小的风景游记。他先是从西面登上了庐山,俯看瀑布向下飞泻,蜿蜒流泻到十里之外。这是从上向下看瀑布。
说庐山瀑布似飞电,似白虹,仿佛银河落九天,又像自半天云中洒下来的一样,这是*视时得出的结论。“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又是从远处,从夜景的角度去观察瀑布了。
跟着,他观察瀑布溅起来冲刷岩壁,以及空中水珠消失,岩下水沫如沸水,又是超*距离的描写。最后李白说这是一个隐居修道的好地方,他愿和朋友一道前来,永远不再回人世间。
一般人都认为,李白这一首五言古体诗不如第二首的七绝写得好。不过,第二首七绝中的句意,其实全部都包含在这第一首五言古体诗中了。
除了“日照香炉生紫烟”以外,后面三句基本都能在第一首中找出影子。尤其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在第一首诗里是“三百丈”;“疑似银河落九天”,在第一首诗里就是“初惊河汉落”。
长诗自然有长诗的好处,所以相比那首七绝,这首五言古体诗对庐山瀑布的描写更加细致入微。看得出来,李白对庐山的感情是真实的。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白话翻译:
瀑布汹涌盛大,从万丈高处往下落。长长的瀑布带着紫色的水雾。它穿过山腰上的杂树,飘飘洒洒,向下奔流,仿佛穿过一重又一重的云层。
阳光照到瀑布上,泛起了彩虹的霞光。天气晴朗的时候,也可以听到它唱响风雨的声音。庐山的风光多么美啊,天边的白云和瀑布上的紫雾融成了一片氤氲。
张九龄这首诗写得特别地欢快,创作时间大概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前后。在此之前的几年,张九龄曾经因故被贬,那时唐玄宗又把他升为了冀州刺史。
于是,他向唐玄宗提出,希望能在江南一带当官,方便照顾母亲。唐玄宗批准了,将他改为了洪州都督,后又改任桂州都督。
对于皇帝的这一番情谊,张九龄感动莫名。所以,他带着对皇帝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身前途的希冀,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他通过远距离观察,来描写庐山瀑布,诗歌的第一句用夸张的口吻描写庐山瀑布之高。李白说瀑布“三百丈”,张九龄就来了个“万丈”。
第二句中,张九龄观察到瀑布的水是紫色的。那是因为他站在比较远的地方,在光线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看到瀑布水带着紫光。紫色在古代是帝王的颜色,瀑布现出紫色,就是吉兆。
诗的第三、四句里,瀑布向下倾泻的节奏也是十分轻快的。它轻轻松松地“奔流下杂树”,就像一层一层地穿过了白云。
张九龄把阳光下的瀑布,写成了彩虹的颜色,并且着意描写它在天晴的状态下,发出了风雨的声音。
这条瀑布有七彩的颜色,又有动听的声音,它是多么可爱啊。最后这条瀑布溅起的水雾和天上的白云连接成了一片,弥漫开来,形成一片七彩的雾氲。
张九龄在这一首诗中,采用了如儿童般的视角,用奇幻的想象力,借着对庐山瀑布夸张地描写,抒发内心的愉悦之情。
因为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让这首诗也极富感染力,使人读完了也觉得很舒畅。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单看,还是很好的,只是不如首七绝那样优秀罢了。因诗中那些诸如“初惊河汉落”一样极富想象力的句子,被更多的细节描写给淹没了。
而且李白基于道家思想产生的感情,对常人来说也缺少了一些感染力。所以,他才会在后来将这首五言古体长诗“浓缩”为七绝(作者是李白的情况下)。
张九龄的这首诗,对瀑布本身的描写并不是特别细致。可他抓住了几个瀑布大致的轮廓,结合自己的心情,以孩子般的视角进行观察、描写,让诗歌更浪漫轻快,有声有色。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3、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4、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5、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6、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7、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8、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贺知章关于瀑布的古诗
贺知章的关于瀑布的古诗
贺知章的古诗有
贺知章的古诗。
古诗贺知章的
贺知章的古诗?
有贺知章的古诗
贺知章的古诗少
贺知章画的古诗
贺知章短的古诗
贺知章诗句
背贺知章的古诗
贺知章学写的古诗
由贺知章写的古诗
关于贺知章的古诗
贺知章名句
贺知章的诗句
贺知章的古诗句
贺知章的万古诗
贺知章的古诗华山
贺知章与李白的古诗
思乡的古诗贺知章
贺知章的古诗小学
学过贺知章的古诗
杨柳贺知章的古诗
柳树贺知章的古诗
古诗贺知章的诗句
贺知章的古诗简介
贺知章的古诗小发
贺知章的春风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