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宿山的寺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夜宿山的寺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夜宿山的寺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夜宿山的寺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原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1、宿:住,过夜。
2、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3、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4、语:说话。
5、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诗意: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
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
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
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m.ju.51tietu.net)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楼高百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手可摘星辰。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敢高声语,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惊天上人。
白话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作品赏析: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夜宿山寺》原文及赏析
《夜宿山寺》,一般认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夜宿山寺》原文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说话。
⑸恐:恐怕。惊:惊吓。
鉴赏: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注释:
1、宿:住,过夜。
2、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3、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4、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
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
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夜宿山寺》的诗句鉴赏
【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出处】唐·李白《夜宿山寺》。
【意思】高楼有百尺之高,站在上 面,手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不敢高声 说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危楼高百 尺:头两句一作“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 辰”。危,高。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建筑物或山 峰耸立高空。[例]悬空寺真是名不虚 传,不仅寺庙本身悬在半天空中,连那 些支撑在巉岩峭壁上的细木支柱竟然 也是悬空的! 到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 民谣“悬空寺,半天空,三根马尾空中 吊”,对它的描述并非夸张;文人的诗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 语,恐惊天上人”,对它的赞颂也并不过 分。(张志春《顿悟悬空寺》)
【全诗】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鉴赏】 夜宿峰顶寺,山高得可以举手摸到天上的星辰; 不敢大声说话,只怕会惊动了天上的人。这四句诗描写人在高处,不胜欢欣喜悦,自然流露出了诗人李白率真豪放的性情。峰顶寺: 在今湖北省黄梅县。竹坡诗话记有杨大元的 “登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人。” 与这首诗的意境颇为相似。
关于山寺夜起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寺夜起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分)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关于宿帢帻山古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宿帢帻山
任蕃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任蕃。任蕃一作任翻,江东人。字不详,生卒年亦不详。《全唐诗》说他是唐末人。《唐才子传》说他是中唐武宗会昌年间(844)在世。任蕃为人刚烈自负。《唐才子传》记他年轻时曾进京赴进士第,落第后他对主考官表态说:“我出身寒素,不远万里来京城应试。没有车也没有伞, 是用手遮着烈日步行来的,主要是想用中举让父母高兴荣耀。你难到没有听说江南有个任蕃,家贫吟苦,居然还忍心让他来年再来应试。我不会再来了,就此告辞!今后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主考官听后很惭愧,想挽留任蕃而不得。任蕃回家后,果如其言,寄情山水,常游会稽苕、霅间。有诗名,与张籍、司空图齐名。为诗重声调,且不厌改。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有传。
任蕃特别青睐浙江天台巾子峰一带风景,曾有诗云:“灵江江上巾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这首《宿帢幘山》即是写于游此山之际。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载了任蕃修改此诗的故事:
任蕃有次游浙江天台巾子峰时,写下一首绝句《宿帢幘山》题于壁上:“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写后颇为自得。第二日南游,边走还在边吟诵此诗。突然发觉诗中“月照一江水”的“一”字不妥,与诗中“前峰”下的实景不符:因为江边有高峰耸立,月色就只能照到半江水而不是一江水,应用“半”字则显出半是清辉,半是幽暗,明暗相映,且更富诗意。而且也更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内在情感。因为《宿帢幘山》中的.前两句:“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不仅点明了登览季节和时间,其中的“鹤翻松露”也是操守的自喻和暗示:新秋夜生凉之时,独自伫立峰顶望月也是人生的一种无奈。“前峰月照半江水”那半是清辉,半是幽暗,明暗相映的江水不正是任蕃的现实人生再现吗?任蕃此时离帢幘山已有一百余里时,仍毅然决定返回改正,待他到题壁前,发现已经被人改成“半”字了。任蕃于是大呼,“台州有人!”后人为了称赞任蕃这种着意求精的精神,在任蕃题壁处又题了两句:“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任蕃热爱大自然,怡情山水常常忘归。他曾醉心于临海巾峰寺一带山光水色,曾两度登览: “灵江江上巾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第三次来游,竟一住十年:“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宿帢幘山》尤其是“前峰月照一江水”之所以成为唐诗中的名篇名句,与他长期寄宿山水之间,深谙山光水性分不开的。当然,更是对他这种创作态度的称许。
据《新唐书·艺文志》:任蕃家贫,从江东往京城应试,没有车马,万里之途全靠步行。由于不屈身于有司,落第而归。其记述赴试经过和感受的诗作《洛阳道》中有诗句云:“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二端立在途,奔走何由了”。可见在落第之前就对世人求富求贵心生厌烦了。这与他在《宿帢幘山》中所咏歌的半是清辉,半是幽暗的“前峰月照半江水”也是前后吻合的。
“任蕃改诗”的故事除了《唐才子传》外,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何文焕的《历代诗话》,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也都有记载和评论,赞扬这种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附:
任蕃,会昌间人,家江东,多游会稽、苕、霅间。初亦举进士之京,不第。榜罢进谒主司曰“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一第荣父母不得。侍郎岂不闻江东一任藩,家贫吟苦,忍令其去候来日也?敢从此辞,弹琴自娱,学道自乐耳”主司惭,欲留不可得。归江湖,专尚声调。去游天台巾子峰,题寺壁间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后复有题诗者,亡其姓名,曰“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才名类是。凡作必使人改视易听,如《洛阳道》云“憧憧洛阳道,尘下生春草。行者岂无家,无人在家老。鸡鸣前结束,争去恐不早。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求富江海狭,取贵山岳小。二端立在途,奔走何由了”想蕃风度,此不足举其梗概。有诗七十七首,为一卷,今传非全文矣。 ——《唐才子传》卷七
《宿山寺》的全诗翻译赏析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注释
⑴众岫:群山。岫:峰峦。耸:耸托、托送。
⑵精庐:小小的佛寺。
译文
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悄立在山顶。清澈潺潺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来到山峰绝顶之上的人很稀少,松树像孤独的野鹤一样在高处站立着。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赏析:
《宿山寺》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的所见所感。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人炼字的精妙,为*所激赏。
贾岛的《宿山寺》。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人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叹而观止。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人入胜。最奇者,诗人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其感觉必异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人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人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人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再看“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如是,诗人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赏析二:
诗人首先写道:“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岫”即山。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群峰高耸,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诗人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给人一种有力的气势。其中,“耸”说山高,当然山峰也极为挺拔。一个“”寒“字,不但表明了气候的寒冷,也是诗人心境的体现。“精庐向此分”中“精”即完美的,最好的。“精庐”即佛寺,僧舍,或者寺庙。“向此分”就是指寺庙对着高山而分。《北齐书·杨愔传》:“至碻磝戍,州内有愔家旧佛寺,入精庐礼拜。”宋代辛弃疾在《汉*·答李兼善提举和章》中写道:“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这里,就是说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环绕的山峰绝顶之上。这是诗人投宿的地方。诗人首先描写山,在突出了山中的寺院,并点明了寺院位置“高”的特点。
接着第二联承上而来,写道:“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这里,诗人具体描绘夜空天体运行的景观。意思是说,从寺外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那朵朵轻云,逆着月亮运行的方向飘移,月亮就在云际中游动。诗人描绘了一幅幽清奇丽的景象。其中,诗人用一个“透”字与“疏”字结合,不但让诗人看到了疏木“透”出了“流星”,看到了“透”出的“走月逆行云”的景象。这里,诗人通过与行云衬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不但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气氛,而且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第三联承第二联一转,诗人写道:“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这里,从自然景观转入对人事议论。“绝顶”即 山之最高峰。杜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顶人来少”不但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也暗示了山寺的.远离世尘,绝妙清净之地,真有“空山不见人”(王维《鹿柴》)的空灵之妙。接着下句诗人写道:“高松鹤不群。”这里是一个特写镜头,写鹤栖高松之上。“松”与“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唐代诗人杜荀鹤《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意蕴十分深刻。现代诗人*在《雪压青松》中也说:“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也说:“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其中的“黄鹤”喻指仙人。这里,诗人贾岛看到松树上的鹤,或者放大了山巅上的“松鹤”,或者……都有其用意的。可以说,以松鹤喻人,其中情蕴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根据诗句的内容,也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是合,集中情感表现高僧的品质。诗人写道:“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世事未曾闻”就是说这位高僧身处高山之巅,没有听说尘世纷争。诗人在这两句中集中写高僧,突出了这位八十岁高龄的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岁月),但一直与世无争。同时,“一僧年八十”表明了“高寿”,恰好与诗歌开始写道的“绝顶”之高,“高松”之高照应,不但表明了环境对人寿命的影响,也暗示了这位身处“绝顶”之高(远离尘世)人所具有的品质——开阔的心胸,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而也间接地表现了诗人对这样的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在艺术上,首先,结构严谨。整个诗歌按照起承转合结构,所以,步步紧扣,环环相生。在诗人看来,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其次,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诗人来到这里,投宿其寺,感受到山巅之幽静,又加上亲见其僧,这时的诗人感受颇深——也许忘记了尘世,也许忘记了功利,也许,还有很多难以言说的也许。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比如,诗歌中的“松”与“鹤”。第四,衬托的表现手法。诗歌中,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松树之高,仙鹤不群,老僧之寿,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以及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之情。
(1)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夜宿七盘岭》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宿七盘岭》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天河入户低。
芳春*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
拂晓的残月很*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
我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空自留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注释
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唐时属巴州,又名五盘岭、七盘山,有石磴七盘而上,岭上有七盘关。
游:诗人对流放的婉转说法。
高卧:此处用以形容旅途的寂寞无聊。
晓月临窗*:晓,一作“山”;窗,一作“床”。
天河:银河。
*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左思《吴都赋》写江南四种特产树木说:“*仲君迁,松梓古度。”旧注说:“*仲之实,其白如银。”这里即用以写南方异乡树木,兼有寄托自己清白之意。
子规: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以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浮客:无所归宿的远行之游子。
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创作背景
此诗是沈佺期被流放驩州(辖境相当今越南义安省南部和河静省)途中写的。沈佺期因为趋附张易之,“会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诗文赏析
这首五律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但尚留发展痕迹。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结构完整,针迹细密。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胡应麟评价这首诗“气象冠裳,句格鸿丽”,的确是有识之言。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工诗著名的,张说曾夸奖他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见刘餗《隋唐嘉话》这未免过奖,但也可说明,沈诗确有较高的艺术技巧。这首诗也可作一例。
夜宿山寺古诗的宿
夜宿山的寺古诗
古诗夜宿山寺的
叶夜宿山寺的古诗
夜宿山寺的诗句
背夜宿山寺的古诗
放夜宿山寺的古诗
夜宿山寺的古诗歌
画夜宿山寺的古诗画
夜宿山寺的名句
夜宿山寺的古诗咋背
夜宿山寺的诗句古诗
古诗夜宿山寺的诵读
夜宿山寺古诗宿的拼音
古诗夜宿山寺的原图
夜宿山寺的古诗美景
夜宿山寺古诗李白的
古诗夜宿山寺的收获
放夜宿山寺古诗的图片
夜宿山寺的拼音古诗
古诗夜宿山寺的*题
夜宿山寺的一首古诗
夜宿山寺的古诗拼音
夜宿山寺古诗的特点
夜宿寒山寺的古诗
夜宿山寺古诗的教案
古诗夜宿山寺的简谱
古诗夜宿山寺的全文
夜宿山寺古诗写出了山寺的
夜宿山寺的古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