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七步诗的写法

关于古诗七步诗的写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七步诗的写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七步诗的写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七步诗的写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7) 语录(4) 说说(41) 名言(711) 诗词(1k+) 祝福(2) 心语(99)

  • 古诗七步诗的意思

  • 古诗七步诗的意思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用于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七步诗的意思,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1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译文2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着。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了豆子呢!!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阅读全文]...

2021-11-30 01:27:02
  • 七步诗曹植古诗

  • 七步诗曹植古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作者曹植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与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与作者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步诗曹植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意思是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与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作者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表达了曹植内心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比较有理。他以为曹植《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以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愿文】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阅读全文]...

2021-12-07 03:09:35
  • 七步诗古诗正确原文(古诗曹植七步诗)

  • 七步诗

    [ 三国·魏 ]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阅读全文]...

2022-02-09 12:03:24
  • 七步诗曹植古诗译文

  • 文学
  • 七步诗曹植古诗译文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步诗曹植古诗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话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得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得,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文学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得《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得《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得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得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这首诗纯以比兴得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得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得“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得豆子,用以制成调味得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得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得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得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得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得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得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得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得,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得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当然,这首诗得风格与曹植集中得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得锤炼和意象得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得比喻,明白而深刻得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得读者得称赏。

    [阅读全文]...

2022-04-01 04:37:10
  • 七步诗的古诗意思(七步诗的意思词语解释)

  • 解释
  • 阅读七步诗,正确理解七步诗

    作者:何燕玲

    曹丕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二子,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则曹丕和曹植就是血脉相通的亲弟兄了。

    时之曹丕在位,称谓魏文帝。虽然大权在握,总揽百官,而曹魏*内部已经由于曹操的去世,出现了更有权臣谋朝篡位的危机。

    曹丕能够继位,全赖诡计多端的司马懿的大力佐助,则在野心勃勃的司马懿的虎视眈眈之下,曹丕也难免故装糊涂,甚至,他还得在暗中全力保护自己的皇亲国戚、兄弟亲友。

    曹植有才,自然便是司马懿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如果司马氏要夺取曹魏*,就得首先消灭曹植,以让曹家再无后起之秀。

    曹植哭汉,并非是出于对曹丕继位的不满,而是借此来警示曹丕、警示曹魏*,这曹丕也不是等闲之辈,难道他不会明白曹植的良苦用心吗?显然不是!可心中有苦的曹丕也只得故装糊涂、故装残忍,而将曹植多次放逐,表面上是在迫害曹植,其实是在保护曹植,以免他过早遭到司马懿的迫害。

    在众目睽睽之下,时机未到的司马懿也得暂时忍一忍,断然不能明目张胆地去迫害曹植,甚至,他还得装是一个好人,一直是在不遗余力地为曹家兄弟化解矛盾、调解纠纷。

    可曹丕还得被迫拿“曹植哭汉”事件大做文章,以便稳住司马懿,力争尽快抓住一个绝佳机会,一举铲除司马氏的意欲谋朝篡位集团。

    为此,曹丕要曹植在朝堂之上,行走七步而作诗一首,以表达兄弟情深,否则,就按叛逆罪处斩。

    才华横溢的曹植略一思索,便作了《七步诗》一首。而曹丕心里明白,这个要求是难不倒曹植的。曹植多次来劝谏二哥,就曾经吟诗一首《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这《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曹植所作《七步诗》。

    七步诗

    作者:曹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将豆子煮熟、煮烂,是为了获得豆羹,在这个制作过程中,就要将豆皮、豆渣过滤出去,只留下需要做豆羹的豆汁。暗示司马氏要将曹氏斩尽杀绝,要将曹魏*彻底消灭。当排除异己完成以后,司马氏就要谋朝篡位了。

    而且,古人都要使用双关语来写诗文,否则,没有双关语、双层意思的诗文便不入流了,就是不入流的次品。曹植是一代文豪,自然是必须用双关语、双层意思来写诗的。

    时之曹魏*岌岌可危,面对司马氏的重大威胁,也不能将这层意思就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啊!于是,聪明绝顶的曹植话锋一转,而在描写兄弟情深了。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豆梗在铁锅下面燃烧,豆子在铁锅里面哭泣,这显然是兄弟相残、骨肉相残啊!而这层意思是司马氏最喜欢听到的、最喜欢看到的。由此可见,这句诗一样是双关语,是在反问曹丕:难道二哥还希望听到、看到这种惨无人道的事件吗?

    其实,已经势单力薄的曹丕,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得到自己的亲兄弟曹植的鼎力相助啊!可他已经被司马氏集团控制住了,必须胸有成竹地在暗中做事,才能维护眼前的既得利益,期望有朝一日铲奸除害。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你我是亲兄弟,把我害死了,就轮到二哥你也活不成了,那么,二哥你何苦总想着逼死自己的亲弟弟呢?

    总览全诗,句句都是双关语,句句都是千古名言,句句都催人泪下

    [阅读全文]...

2021-12-12 04:47:42
  • 古诗词鉴赏-七步诗

  • 古诗词鉴赏-七步诗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2-27 10:17:53
  • 反七步诗是?

  •   《反七步诗》是1943年7月7日郭沫若居重庆时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精神。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反七步诗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

      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注释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萁在锅下燃烧,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酒*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为兄弟奉献呢?

      创作背景

      诗写于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重庆,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大后方”的文坛上,有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风气,但郭沫若敢于迎流而上,翻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旗帜。为此,“有点历史癖”的郭沫若,以饱满的激情,冒着巴蜀盛暑,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作者在书前序言中,说明自己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在此标准和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对于曹植,一面充分肯定他在*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指出他的多项不足,诸如骄纵任性,恃才傲物。至于历代被人传颂的曹植的神来之笔《七步诗》,郭沫若则认为“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他愤愤不*地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

      作品鉴赏

      诗句赏析

      附:曹植《七步诗》原诗文

      其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记载为曹植原作)

      其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由原诗改编)

      曹植《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这是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之事的悲愤与斥责。《七步诗》千百年来使人们对曹植抱着深切的同情,而在道德上对曹丕多怀厌弃,并一定程度影响到在文学上对曹植、曹丕的评价。《七步诗》用比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现代著名文学家、学者郭沫若在史实与文学的方面,对“抑丕扬植”提出反对。他认为在文艺批评和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曹丕占有开山地位,是三国时期重要的诗人,并认为南朝梁·刘勰的评价:“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是较为公允的。

      郭沫若的看法

      郭沫若1943年写了文章《论曹植》,重新考察、论证曹丕、曹植在人品与文学方面的评价,并对《七步诗》是否曹植所作质疑:

      “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小。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曹植《七步诗》的立意是站在“豆”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是过火和无情的。郭沫若则认为如果从“萁”的角度来思考,“萁”是具有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的。因此,基于这种理解,郭沫若仿《七步诗》写下了一首立意不同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他认为,对于“豆”,“萁”的煎迫是过火无情的;而对于“萁”,这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豆萁燃烧自己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以新旨,另铸新词。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名家评价

      陈志岁《论郭沫若〈反七步诗〉》

      郭沫若《反七步诗》云:“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豆是一种生态,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以与他物互适共生为原则。粗看郭诗似借物倡扬自我牺牲,细味却是一种以个人拗见强加于物的言不传心的种类共灭思想。郭沫若《反七步诗》写于1943年7月7日,是其《论曹植》一文的尾笔。当时我国正处抗日战争社会背景下的第二次*时期,“大后方”的文坛上,刮起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之风,身居重庆的郭沫若,在其逆风所举“以事求是,古为今用”帜下作此《反七步诗》。郭沫若对历代被人传诵的曹植《七步诗》的论说可归为两点:一是有着“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的认为。二是操“古为今用”器,对诗中“豆”“萁”所代表的两种事物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只不知自称以“人民本位”标准研究历史人物的郭沫若,在《反七步诗》中,斯“豆”何指?斯“萁”何指?“萁”以己故灭“豆”之性,“豆”有何幸?“萁”有何德?“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国共共“自毁”乎?或中日共“毁”乎?!

      作者介绍

      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并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作品。他是*新诗的奠基人。1978年6月12日因病于北京逝世,时年86岁。

    [阅读全文]...

2021-12-22 01:48:54
  • 七步诗的诗意

  • 诗意,古诗文
  • 七步诗的诗意

      《七步诗》是曹植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七步诗的诗意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豉:豆。这段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

      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与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那么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呢?

      古诗赏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段“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段“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七步诗的诗意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丧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因为曹植和曹熊(第四儿子)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曹丕便再追问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便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曹植就念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于是便放了曹植。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段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段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阅读全文]...

2022-03-11 09:59:38
  • 七步诗曹植写的诗

  • 古诗文
  • 七步诗曹植写的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文是曹植写的《七步诗》全文,欢迎欣赏品评!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文学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阅读全文]...

2022-06-03 00:16:30
  • 曹植作的七步诗

  • 曹植作的七步诗

      《七步诗》曹植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曹植作的七步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①持:用来、用作。 羹(gēng):用肉或策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 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一首诗比喻得体,颇有乐府诗歌的'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是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赏析

      这首诗纯粹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易懂,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曹植作《七步诗》的真度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是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阅读全文]...

2022-07-11 14:08:16
古诗七步诗的写法 - 句子
古诗七步诗的写法 - 语录
古诗七步诗的写法 - 说说
古诗七步诗的写法 - 名言
古诗七步诗的写法 - 诗词
古诗七步诗的写法 - 祝福
古诗七步诗的写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