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收藏参考。
一、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认的还是英国的杰出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准语言,根据诉诸感觉的不同,准语言又可分为听觉的(伴随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本文所探讨的语言只要是指狭义的语言,即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二、从文化角度看语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文化角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文化影响语音。文化对语音的影响也是显着的。在*的东北三省,很多老人都会说日常的简单日语,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东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殖民统治而进行语言传播的不在少数,*的香港,印度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因为各民族国家发音的特点,语言在传播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语在发音中有喉部的颤音,而汉语和英语中没有,宝莱坞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男主角一直强调他的名字“喉部发音,han”但是因为*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喉部发颤音的*惯,在翻译中,将此音译为“khan”及“可汗”。
3、文化影响语义。在单一语言当中,很难清晰地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但是通过几种语言的对比,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会渐渐明了起来。在汉语里,与“狗”相关的词语多为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但是在英语中,与dog相关的词语或俗语却有怜悯、褒奖的色彩。如: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又比如,在*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权威的象征,广大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则是指一种类似于龙的会喷火的妖怪。“He is a dragon”表示的不是“他是一条真龙”,而是说“他是一个残暴的人”。*年来,龙与dragon之争已经成为一桩公案。不少*学者要为龙“正名”,主张在英语中增加“loong”一词来对译汉语中的“龙”。这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从语言上来化解文化间的冲突与隔阂。
4、文化影响语用。在语用方面,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是紧密的、牢固的。比如,从亲属称谓来看,在汉语中,关于姻亲,血亲和辈分都有明显,如:爸爸的弟弟和哥哥,妈妈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称谓,而英语中,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统称为“uncle”。再如,*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语言上也特别强调尊卑关系。在汉语中,询问老者的年龄必须使用“贵庚”、“高寿”一类的词;询问比自己年纪小的或是同辈之人可以使用“你多大年纪?”、“你几岁了?”等语句。然而在西方国家,它们的语言当中是没有这种尊卑观念的。在英语中,询问年龄不论老少只有一种方,即“How old are you”。
三、从语言角度看文化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罗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讲的,我们可以从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
四、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
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学*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约,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有制约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相同场景下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应注意各自文化的不同,以避免出错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语言 中西文化 差异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它是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风俗*惯所构成。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的学*不是单纯地学*词汇、语法,更重要的是学*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看到该社会的人们的风俗*惯。下面就英汉两种语言现象在风俗*惯方面的不同展开对比分析,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敬语和谦词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和谦辞
如高见、光临、寒舍、愚见等。英语中则少有敬辞和谦辞,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多高,并没有汉语中“您”这样的代词。一位英国妇女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人,用汉语客气地问“:老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着她,很生气。这位英国妇女后来才知道误会的原因,“几岁”是问小孩年龄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应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有时甚至跟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会被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被认为没有礼貌。英语中这类词少的原因有二:一为西方人追求人人*等,二为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不一样。操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来应答。*人听到恭维或赞扬的话后会说“哪里,哪里”、“我做得不好”之类故作谦虚的话。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当西方人说Thank you表示谢意时,*人会马上回答说不用谢,以表示客气。西方人听后,会大惑不解,觉得*人没有礼貌。如一位英国女教师表扬一位*女学生: A: 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 No, no, not at all. 在女教师看来,该女生的回答是粗鲁的,否定了该教师对书法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损害了她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虽然女生本意并非如此, 只是符合了汉语的谦虚准则。英美人善于恭维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恭维。当他们觉得该受到赞美却没得到赞美,会感到受到冷淡。对别人的赞美、恭维,英美人最常见的反应是“迎合”或高兴。他们把*人的这种“否认”看作是无礼,把“自贬”视为自卑和言不由衷的虚伪。赞美语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处理得好,可以增进友谊; 但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运用不当,不仅无助于友谊,反而会产生误会,伤害感情。
2、称呼语:中西方的称呼语的使用差别也很大
“小+姓”在汉语中称呼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可表示亲切、稔熟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此称呼英国人却是不礼貌的。“老+姓”或“姓+老”在汉语中称呼年龄较自己长的,可表示尊敬、礼貌。如果用“老+姓”称呼英国人,如“old smith”,对方在心里可能会生气。在英语文化中,忌讳“老”字。“老”容易使人想到“年龄大”“、体衰”、“无用”等。所以,在称呼英美人时应避免使用“old”。称呼语中有一类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汉语中许多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关系,也就是把一些其他人看成是亲属的延伸,用这种亲属称呼语来表达说话者的尊敬、亲*等意思,*人遇到一位不认识的年长妇女可以称她为“阿姨”“、大妈”、“奶奶”;但在英语文化中这却是很不妥当的。汉语中姓与职衔(title)或亲属称谓连用,可用作称呼语。职衔包括职业、职位和头衔。如“李老师”、“汤经理”、“陈校长”“、丁爷爷”等。而在英语文化中姓与职衔、亲属称谓连在一起用作称呼语并不普遍,如不常说“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Jackson”“、Principal Morris”等。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了dad、mum、 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不用。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直呼姓名,避用称谓,是想与对话人取得*等地位(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等,追求人人*等是西方人的理想)。而汉语中表示其属关系的称谓却非常多。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brother-in law 一词对应于汉语的姐夫、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小舅子(妻子的弟弟)、连襟等。汉语把表亲、夫妻之间的亲属关系区分得如此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笼统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3、个人隐私:与外国人交谈,要避免不该问的问题
两个*人在一起谈及家庭、收入等话题是很*常的,并将能不能谈及这些视为人际关系远*的标准之一。而同外国人交谈时,则不应问及这些问题。外国人私事观念极强,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甚至体重都是非自由谈论的话题。这种“寒暄”无疑成了对他们私事的干涉。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对*人和英美人来说,有可能完全相反。例如,在*文化中“胖”和“福”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常用“你发福了”来恭维对方长胖了。而对英美人说他们长胖了,他们会很不高兴,这不仅干涉了他们的私事,而且在他们眼里, 长胖是体质下降的标志。英美男女之间经常相互恭维“你很性感”,被恭维的则会说“thanks”,而在*是难以想象的,对方会认为你心怀不轨。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那些文化差异性要引起双方的足够重视,以避免社交语用的失误。此外,还应宽容地理解异族文化的礼貌*惯,不能以己度人,更不能用自己民族的礼貌标准去要求对方。如果言语双方都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文化*俗,那么因各种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就会减少,并达到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交际效果。
1、《神圣的使命》
2、《记忆》
3、《警察之歌》
4、《我永远怀念你》
5、《渴望春天》
6、宋词《天仙子》
7、《曾经有一个这样的你》
8、《梨树之美》
9、《龙年港殇》
10、《望 月》
11、《中秋静思》
12、《伤感》
自序:《神圣的使命》这首长诗取材于各媒体报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英雄事迹,诗歌分片段描写,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真实缩影,每一个缩影都是一个为人拼命的故事,但也正是这些动人的故事,让我一次又一次红了眼眶。我通过收编、润色加工,改以诗的形式歌颂白衣天使们纯洁而神圣的情操,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歌可泣、大无畏的精神。
作品1: 神圣的使命
文/甄池安
除夕,在欢声笑语中
武汉,却经历着最艰难的一天
瘟疫成灾
国人危在旦夕
天降难于斯,匹夫有责
白衣天使受命出战
但你怎么也想不到
站在你面前的
竟是一群搏命的身影
坚定的神色
无惧的神态
不禁使我热泪盈眶
这一幕我永远忘记不了
她是妈妈也是女儿
她是医生更是军人
她坦然地说
穿上这身衣服我就有责任
临出发那天晚上
刚好女儿四周岁生日
看着女儿熟睡的身影
她低头强忍着泪水
宝贝,等妈妈回来
一声紧急号令
一扇ICU的玻璃门
生与死
成为她与女儿最遥远的距离
宝贝,不要哭
妈妈这一仗不能输
一位全副武装的白衣天使
望着女儿留下热泪两行
一个爱美的姑娘
为方便穿着防护服
毅然削去长发出征
那一刻,她就是最美的人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
不过是一个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于伟大的时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知耻*乎勇。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戒贪,求心安理得;慎行,为正人君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法律可以揭露罪恶,却不能消除罪恶。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中国的长斯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养心莫善于寡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志当存高远。
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小节大节廉字为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网络语言来龙庞杂,从语言研究角度出发,本文期望于通过具体的网络语言语法和语用学研究,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以利于正确看待与运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随着*网民已超过3亿,网络语言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形成。作为社会语用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变体,在不少人的眼中,这种网络词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为古老规范的汉语言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虽然网络语言大部分被我们熟悉和理解,但总的来说,这一道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的方法。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过程。
1、网络语言是什么
根据百科的解释:“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它形式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行业语和*惯语。网络语言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惯有关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惯语。
2、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燎原之势已经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溶相互影响,网络语言从语用学上对语言文字进行了一场革新,深层次上必然对汉语言文化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今天的网络语言,经过网络内部、外部双重环境的磨合,已经不同于几年前的杂乱无章,逐步形成为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所使用的语言系统,言语社团的主体是网民,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而当这种认可达到一定程度,就逐步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融入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从而对现代汉语系统起到丰富、创新与发展的作用。
2.1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从文字本身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英语每年都有大量的合成词诞生。网络语言的词汇基本采用缩略型、符号型、借用外来词或传统汉语赋新义等多种手法,形式上多种多样用起来灵活多变;语法方面,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既有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改造,又有英汉语法规则的混合使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色彩。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比如说“美眉”这个词,用眉毛这个表现女子容貌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指代美女,具有形象的感情色彩,与古代汉语中用“蛾眉”代美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重视起对青少年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读经典学国学、练书法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再次,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反映着社会中的问题和趋势,所以它的流行势必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网络语言具有事件化,时事化的特点,比如最*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2.2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汉语规范的偏离。一味追求新奇便捷使网络语言在多方面都违背了汉语规范,一些错别字和曲解词义的词语会对语文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网络交流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同时也具有追赶时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在语言学*,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网络语言,吸收不规范的表达和词汇,很容易养成不使用规范字和规范表达的坏*惯,对于正常的语言学*势必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与此同用时,我们对语言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鉴赏能力也再不断下降。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原有文化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使得网络语言建构了一种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但是正是这种所有人都能读懂的文字,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通俗易懂的声像文化的传播,迅速渗透到传统语言文化中,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语言文化的说理、教育、济世等功能变得淡化更淡化,成为仅作交际使用的消遣工具。
3、结语
网络语言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在某方面也将传统语言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应该客观和发展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获得网络资料的同时,也应该去粗取精,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些资料。网络语言是汉语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我们应该养成对传统语言文化尊重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看清楚网络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2]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摘要:
汉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独具民族特色,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部分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语言词汇量不断增加,用于*惯和语法构成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各种网络语言兴起,并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影响,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发展;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的*面媒介语言不同,网络语言是在人们网络聊天时为提高聊天效率、达到简明易懂的目的在词汇上予以创新或在句法结构上予以简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中不同字词含义具有明确规定,在受到网络语言词义转换后,可能在语义表达上产生偏差,给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影响。
一、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一)简化度高
单一性的文字聊天难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词汇创新和词汇改造意义,改变原有的汉字意义,且简化程度较高,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关于网络语言的简化主要有谐音型、同音型和数字型几种。谐音型主要是根据原词的读音,利用某一相似发音的词汇代替,具有一定指代意义,例如微博作为自媒体*台之一,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受欢迎度较高,人们即用“围脖”指代微博,两者发音相似,可进行语义转换;同音型与谐音型差别不大,常见的包括用“菇凉”代替“姑娘”;数字型则是用数字谐音代替某个词汇,如数字“78”发音与“去吧”详尽,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可以减少打字时间,同时人们根据读音能够较快速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几种网络语言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且在网络聊天中应用较频繁,具有形象易懂的特点。
(二)混合度高
网络聊天刚兴起时,主要的活跃人群是“九零后”或“零零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火星文”较多,大多是应用繁体字或生僻字的半边指代具体文字意义;也有一些人应用英文字母指代汉字意义,如“GG”其拼音发音与汉字“哥哥”的发音相似,又如“BF”属于英文单词“boyfriend”缩写,因而这两个字母直接意指“男朋友”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字符型的网络语言,即用图画表情或动态图片指代某个词语含义。网络语言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统一性,同时在组成形式和使用要求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而词语词义在指代和应用上灵活度高,网络语言中应用的字母、数字、图形等要素丰富,具有极强的混合性,杂糅性明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性影响
(一)影响汉语言教学和学*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中因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形成的,语言创造和应用不具有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过分追求独特和新奇,导致一些词语生成后人人们的认知度普遍较小。一些网络语言刻意使用生僻字、错别字或别国文字符号,与汉语言应用标准相悖,导致汉语词义出现较大偏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接触新奇的网络语言后,可能会产生不当的诱导,影响其正常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学*。网络语言用词不规范,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不够高、文字辨别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字、文学学*受影响,语言应用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网络语言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文字谐音的方法实现文字意义的替代,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前者是盛水和喝水的器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器具,而后者则是代表内心难过、不开心的一种心情。两者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学生在学*汉语言文学初期阶段,对于文字应用和辨别的严谨度不够,在语文写作中代入网络语言将导致其对正常、标准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理解偏差,在句意上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其基础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学*。还有*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蓝瘦”、“香菇”是根据广东粤语发音对“难受”、“想哭”的谐音解释,具有方言特色,但通用度不高,对学生的普通话学*和汉字正确发音学*具有不利影响。
(三)影响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形成时间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不同词语在语法组成和使用要求上不断完善,在中华典籍和名著中不同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规范、应用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快餐文化”的现象明显,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和学*的快节奏,导致疏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和传承。例如现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奇葩”被人们用以指代怪异、不可思议的人或物,而这一词原意是“珍奇、美丽的花朵”,后也指代脱俗、少有的人才或作品,这一词在《红楼梦》中的引用是在一段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的“仙葩”与“奇葩”同义。
三、结语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聊天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应用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而网络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组成和语法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可创造、发挥的空间较足,在网络聊天中,由于人们的语言*惯和词汇理解度以及词汇积累量不同,创造出的网络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大差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化正常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1:100-101.
[2]刘艳,赵雪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9:95.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4]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校外教育,2014,31:7-8.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及人类的工作、生活方面提供了便捷之处。但网络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让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努力寻找汉语言文学及网络的结合点。
关键词: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以前人们阅读的方式仅限于通过纸质书籍进行,现今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1]。在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阅读带来的便利性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影响了我国汉语言经典文化的发展,为了分析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笔者针对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进行了分析,现详细报告如下。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
在*时的学*、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现今高校的日语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灌溉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满足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未来需要,日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的日语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并结合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中日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新型的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应用语言学家,语言教学交际法的创始人之一HG。威多森就指出,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既掌握其词汇、句法,又会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恰当的应用。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的各个领域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外语凸显的重要性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加强。由于高科技和国际互联网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意识到,掌握外语不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进行工作、交流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尤其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外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实际运用外语能力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
长年以来,学日语的学生学*日语的单纯目的就是为了考级,语言的教和用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高校所开设的日语课程以传统的基础课和听说课为主,由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和所用教材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很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表现为教师机械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最终的评判标准则是由考试一锤定音,而不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尽管具有极大的词汇量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但不能清楚得进行专业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日文写作技能,如求职信、履历表等仍然是让学生难以应对的问题,写学术文章、论文摘要和专业论文就更难上加难了。归纳起来,我认为目前日语教学的问题在于:
(1)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
(2)所选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3)常规课程设置不合理;
(4)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形式的发展。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仅具有好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听、说、写、译能力是不能胜任的。所以,高校的日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日语教学应该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新时代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的日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如上述所述,教学具有很浓的应试性和短视性,没有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去实施。结果,学生缺乏学*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动盲从;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缺乏创造性,很少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学生缺少最基本的中日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而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日语交际“聋哑”学生,学生很难适应新时代国内外交流与交际的需要。
我们只有突破和超越就教育谈教育,就教学论教学的思维模式,把日语教学改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去思考,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视以往教学中的得与失,去探索改革的途径,应时而动,才能对改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改革也将具有持久的动力,日语教学也才能够真正实现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通过中日文化教育的渗透,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的构想
1、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建构新型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日语教学一直遵循“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的讲解几乎占去了所有的时间,“填鸭式”、“注入式”的语言知识教学成为其主要特征;而学生接触中日文化知识的机会则很少,学生缺乏学*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是指将中日文化知识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实际的文化需求,营造和谐的文化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文化交际活动,使其课堂语言训练和文化交流最大化,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日语学*自信心和日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完全不同于旧有模式中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活动中中日文化知识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中日文化知识学*活动的观察者、激发者和引导者。教师担负着组织课堂中日文化知识教学活动及其正常运行的全方位职能;而学生不但是中日文化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活动具有交际性,而交际的主要特征是:实际交流、信息空白、选择和反馈,就是说交流双方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交流是在双方间交换某种彼此需要的信息,交流者有根据实际进行选择的余地,说话人可以通过对方的反馈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而语言教学中的句型操练和“明知故问”式的问答都不具有真实交际功能。实现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合理选用有关中日文化对比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并且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富有真实交际意义的活动中掌握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中日文化的异同。
2、处理好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的.关系,多渠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日语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讲授,轻中日文化知识传播的倾向。这种倾向不符合日语语言学*规律,不利于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实,传授语言和培养中日文化素养并不矛盾,语言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具体运用于实践,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掌握语言知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知识的更好吸收和内化。因此,要学好日语,首先应掌握日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在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这种坚实的基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要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不能只停留在灌输语言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中日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培养。日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语言知识和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播,为学生指出自学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路子和方法。真正将学到的语言和中日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外语学*的各种有利条件,把中日文化知识的学*渗透到学生的学*、生活、工作等各种场合中去,努力营造一种*乎于母语学*的外语学*环境,使学生经常耳濡目染日本文化,并能与*文化进行对比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和时代性
更新教学内容应以下列几点为取向:
(1)中日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要求;
(2)不仅要注意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播,而且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3)教学内容要多元化,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4)能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相适应,便于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教学内容必须具备趣味性和思想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日文化知识学*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日语教学,应配合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消极学*语言知识的局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的学*动机,在日语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体验与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和使用日语,切实掌握语言技能。这便是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岩.文化与翻译[J].日语学*与研究,1994(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3.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4.罗传伟.跨文化交际及语言表达表态方式的差异[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5.何冬梅.浅议中日文化比较法在大学日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6.刘慧.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北方经贸,2010(5).
7.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简帧。
。
。
我倒是喜欢那种小清新,不是名人写的东东,读来觉得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也有一定感悟。
语句比较优美的,本人偏爱历史,例如《文化苦旅》那种写法。
偏好历史就看历史去呗,像什么易中天很多的作品都是你说的那类的。
说实话,你要是非要语句优美的,我建议你读史记,要不左传也行。
又是盛夏了,暖气渐渐浓了,不知杭州老家的那几棵小树怎样了
大概已经壮硕得足以为人们遮蔽夏日的酷暑了吧
我尤其喜欢贴*那葱葱郁郁的古树,感受它的绿意,它的木香。
抚摸着粗壮的树干,褶皱的树纹,仿佛触摸着一份古老,一份历史的凝结。
小树苗终于渐渐长大了,有我两个高了。
夏日,我在树阴下纳凉、读小说,思索着未来的路;冬日,我在树旁练拳舞剑;春日,小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朵,飘着淡淡的清香;秋日,小树枝条上结满了累累果实…… 家已经搬到哈尔滨好几年了,我也已经长大,并考上了大学,可对树的依恋却依然未改。
虽然远离老家,可依然怀着十分的眷恋,怀念老家,怀念老家院子里的那几棵树。
望采纳哦。
深秋咋冷枫叶残,残落了一地杂念。
我始终像那一潭湖水,借着那微薄的冷暖已不知的风漂泊着,
既泛不起一丝丝涟漪,也流不出这密不透风的世界。
就这样荡漾着,流淌着,不知何去何从,亦不知何时蒸发散净。
我已经被这惯性深深的束缚了,看见了青山,也忘记了留恋,望见了瀑布,也淡忘了惊叹。
其实,我并不是那么的麻木,我也有过大多数人都曾抱有的雄心壮志,只是,如今被磨砺的只剩下仅存的信仰。
走在校园中这不南不北的小径上,下午二点的阳光比往常更刺眼,却不暖。
我望着树枝上那片飘飘欲坠的黄叶,比以前更美丽,是成熟的美,亦是生命即将结束之前最后的炫耀。
突然,一阵微风过,有些凉,只见那枯萎的生命放弃了最后的挣扎,舞荡在空中,慢慢的落下,
零落成泥碾作尘,或许它只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延续生命的灵魂吧。
它只是需要一段时间,一段可以避开所有喧嚣,所有嘈杂,静静沉思,静静养心的时光,
而后,再以那颤动着生命的绿色枝叶,焕然一新的面貌,重新与这个世界重逢。
树叶如此,人亦如此。而树叶隐藏的那段冬日时光,对于我而言,或许就是这四年大学的光阴吧,
这么长的时光,或许是这么短的岁月,其实,也够我去沉思的,也够我来蓄势的。
大学这个缓冲期,调整自己,厚积薄发,我真的很渴望与这个世界真正的对视,
我想看的更清楚,看见她的轮廓(是圆的是方的抑或是无形的),
看清她的黑白界线(或许这个界线根本就不存在),看到她的*(这是我一直怀疑到底存不存在的东西,我也希望我的怀疑是多余的)。
不过,看到了这些,看清了这些,又能怎样,我一直在沉思,这些有没有意义,可是我连意义这个词都没有能力解释,或许解释这个词也是毫无意义的,又或许,我终究是个孩子,且是无知的?
1、人间的弱者
本是顽石一般的人,为着宇宙的庄严,竟做了人间的弱者。本是顽石一般的人,为着自然的幽深,竟做了人间的弱者。本是顽石一般的人,为着母亲的温情,竟做了人间的弱者。顽石!这般冰冷,这样坚凝,何尝不能在万有中建立自己?宇宙——自然——母亲——这几重深厚的圈儿,便稍有些儿力量,也何忍将来抵抗!“不能”——“何忍”,本是顽石一般的人,竟低下头儿,做了人间的弱者。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2、玫瑰的荫下
衣裳上,书页上,都闪烁着叶底细碎的朝阳。我折下一朵来,等着——等着,浓红的花瓣,正好衬她雪白的衣裳。冰凉的石阶上,坐着——坐着,等她不来,只闻见手里玫瑰的幽香!一九二二年五月十八日。
3、不忘
撕下日历来,今日何日?一阵乌黑的云彩,扑到我眼前来了。“和*者!哲学家!”我禁止自己不想他,但我只是想着他。我只是这般情性!我不能装作和*者,我也不配作哲学家;我只晓得人爱我——我也爱他,人恨我——我也……。树叶儿般的一块地,是我的家,我永远也不忘了他!一九二二年五月七日。
4、回顾
三个很小的孩子,一排儿坐在树边的沟沿上,彼此含笑的看着——等着。一个拍着手唱起来,那两个也连忙拍手唱了;又停止了——依旧彼此含笑地看着——等着。在满街尘土行人如织里,他们已创造了自己的天真的世界!只是三个*凡的孩子罢了,却赢得我三番回顾。一九二二年四月十七日。
5、迎“春”
“春来了,从哪里迎接她呢?可能听她微步的足音,看她美艳的衣裳,接她轻倩的笑语?”她从青青的草色中来了,从潺潺的水声中来了,从拂拂的微风中来了,从世人欣悦的微笑中来了。我的朋友,这不是“春”么?她推着浓妆的世界,转到你面前,慰藉你,鼓舞你,更深深的命令你。看这美满完全的表现呵!我的朋友!你一定要寻见“春”么?“春”何曾是人间的呢?看她创造的生命罢!新绿的草色中,新涨的潮声里,“春”在里边蕴藏着了!一九二二年三月九日。
雪是冬季的一个“明信片”,雪的到来也意味着严冬已至。在冬季,相信不少人都会玩雪,因为雪不仅会给人带来快乐,同时也具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而在古代或者*现代也有很多诗人都会通过文字来描写独特的雪景,下面说说网给大家介绍的是有关于写雪的散文诗句,赞美唯美雪景的古诗句,希望你能喜欢!
1.雪后(宋.刘攽)
高城催戍鼓,病枕听哀鸿。洒竹萧萧雪,开门峭峭风。
消忧樽酒绿,久雨烛花红。旅梦还知路,孤舟向剡中。
2.雪后双溪城外 (宋.姜特立)
雪消閒出郭,骑马踏山桥。
池响冰澌落,泥融雁齿消。
3.雪后行东山道中(清.缪公恩)
积素凝辉远*同,行人直在玉山中。
青光飞出群峰外,寒逼残阳淡不红。
4.雪后北海 (*现代.黄浚)
自别西山雪,南辕涉二冬。何曾污我洁,未得靧君容。
密意浑如昔,惊风莫屡踪。愿归群玉府,一洗甲兵胸。
5.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6.踏莎行·雪似梅花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旧时,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7.丑奴儿慢·麓翁飞翼楼观雪 (宋.吴文英)
东风未起,花上纤尘无影。峭云湿,凝酥深坞,乍洗梅清。钓卷愁丝,冷浮虹气海空明。若耶门闭,扁舟去懒,客思鸥轻。
几度问春,倡红冶翠,空媚阴晴。看真色、千岩一素,天澹无情。醒眼重开,玉钩帘外晓峰青。相扶轻醉,越王台上,更最高层。
8.观雪(宋.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于薄暮发寒光。半空舞倦居然懒,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9.满江红·和范先之雪(宋.辛弃疾)
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
吟冻雁,嘲饥鹊。人已老,欢犹昨。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最爱霏霏迷远*,却收扰扰还寥廓。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
10.菩萨蛮·梅雪(宋.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以上就是描写雪的散文古诗句子,若是没有见过雪的人那么一定要去体会一把玩雪的快乐。
文字里的诗与散文
前些日子整理旧物什,居然在箱子底发现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日记本。这真是意外的惊喜。我用双手轻轻地拂去日记本的灰尘,慢慢地打开,里面竟然是一首首当年自己用正楷字写的诗词。
这一下,记忆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自己的那个学生时代,那是一个有梦有理想的季节,当时,我正等待着出国研修等相关证件的批示。也许是对自己的未来的有着美好的憧憬吧!所以就心血来潮地写了一本子的诗词...
后来,我出国之后,就把这个笔记本丢了。现在,我想我再也写不出来那样的诗来了。我的那个学生年代,相对一些年轻人而言,还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年代,那是各种思潮不断激荡的`年代。
那时候的自己还是想当个作家,做个诗人。那个时代,尽管社会在不断转型,但是很多年轻人依然是充满着理想。回想当年乘着轮船去上海,然后乘着飞机飞往异国他乡,这一段航程,承载了自己多少的梦想。
而今,唯金钱论,人们不再纯真,不再崇尚科学家、教育家、诗人、画家、作家...生活就像一把枷锁,我们就像一个木偶,被现代社会无形的大手操纵着,锁住了我们的理想和追求,最终使我们心失去了大树的树根,无法吸取营养,无法枝繁叶茂。没有了飘向远方的思绪...
现在正是春的季节,梦幻的季节,而自己的躯体却成了一个朽木,归于死一般的*静,自己就像一个木桩,没有了飘絮,也永远登不上了驶向远方的那一航班。
说到诗词,*些年自己自娱自乐地也不是没写过,但是已经找不到了当年的那一种激情,如今自己所写的文字,有一句没一句地总会涉及到柴米油盐的文字。现代人的生活太累了,大家都在忙于生计和赚钱,都太世故、太实际。自己也是这种情况。以至于失去了“远方”的诗性。
也许这个社会已经不需要诗人,不需要艺术家,不需要哲学家。很多人只认钱,再动听的诗篇都是对牛弹琴,再美艳的画作都是一张废纸,再有思想的散文也不及一沓人民币心动。现在,如果有人谈高尚,那会被当作虚伪;如果有人谈艺术,那会被当作变态;有人谈诗词歌赋,那会被人当成是神经病。文学家死了,艺术家死了,诗人死了,如今全都死了。如果我们一旦有了诗性和思想,甚至都会被家人、同事、以及脑子局限于泡沫娱乐剧情节的人,进行各种各样、格式各类的嘲笑贬低挖苦讽刺抨击阻挠。具体用词如书呆子、不务正业、破坏和谐...
现代社会物质是进步了,精神却如此颓废,思想如此卑劣。如今人们开口便是钱,车,房。然后面对社会的各种不*等,就是学着顺从学着陶醉,没有了青春般的叛逆,没有了心底像诗一样的呐喊。现代社会,没有钱一切免谈,这就是最现实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如丧家之犬,正在严重退化...
记得一位叫陈丹青网友在自己博客留言处对自己留言说过:“这个社会有自己的信仰,就是*的活下去最要紧。”就是这么一句调侃的话,道出了现今社会的心酸和无奈。
在这个社会,没有钱就没办法实现理想,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金钱而支撑着,所以实际一些也是理所当然,所以自己在每一个白天都在为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而打拼,也许这样也挺好,因为白天自己就是一个生意人,以滚雪球的经营方式正在积累着自己财富。
也许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在自己劳累了一天之后,自己就可以静下心来,有了跟黑夜聊天的时间,同时可以在自己编写的文字里寻找诗和远方了......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诗
用散文化的语言解读古诗词
语言优美的散文
像古诗如酒之类的文化散文
语言优美的散文集
古诗改编的散文
古诗改写的散文
梅的古诗改成散文
古诗改为散文的诗句
苏斯的古诗改写为散文
三峡的古诗改为散文
改成散文的古诗词
古诗词改写的散文
古诗改编的经典散文
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古诗
蜀相古诗改写200字的散文
古诗散文是净化心灵的山
夸奖中国文化古诗的优美语言
改编成散文的古诗元曲
由古诗改编的抒情散文
古诗词改写的优秀散文
崔颢的黄鹤楼古诗改散文
散文语录
改写古诗词的名家散文
语录体散文
古诗改写散文要注意的地方
适合改写成散文的古诗词
一首古诗改写成散文的要求
雨的散文古诗
草古诗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