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尸位素餐成语故事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尸位素餐成语故事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尸位素餐成语故事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尸位素餐成语故事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称之为‘文’。”
所以,虚心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才能更好的进步。
看故事学成语札人忧天
杞人忧天
从前,在一个名叫杞(qi))的小国里,有一个胆子特别小,经常怕这怕那的人。有一次,他呆呆地望着天空,忽然心头涌上巨大的恐惧。他想,如果有一天,这天突然塌了下来,大地也崩裂了,我没了安身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个朋友担心他这样下去对身体非常有害,便跑来劝导他说:“天只不过是聚积起来的气体,这气体到处都是。你在这气体里呼吸、活动,就是在天里面生活,难道还要担心这天会塌下来吗?”
杞人问:“天如果真的是聚积起来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
朋友继续劝导他说:“日月星辰也都是聚积起来的气体,只是它们能发出耀眼的光。因为它们都是气体,所以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到人的。
杞人又问;“那么大地崩裂,然后陷下去,又怎么办呢?”
朋友再劝导说:“大地其实是一些聚积的土块,填满了四方,到处都是。你在它上面走、跑、跳跃,一直与这土地完全连在一起,难道还用得着担心它舍崩裂吗?”
杞人听了这些劝导,终于放心了。而他的朋友也开心地笑了。
顾左右而言他
战国中期,有一个名叫孟子(又称孟轲)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据说,有一次,他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即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上面这段对话,在《孟子·梁惠王》有详细记载。原文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开天:
话说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团混沌。在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他的身边放着一把样子古怪的斧头。直到有一天*忽然醒来,但是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那么的压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头对着周围的空间一气乱挥,也不知道挥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给明确的划分出来了。
但是天与地分开没多久就又开始慢慢合拢,*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就这样支撑了很久很久,天与地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住了,但是伟大的*却因疲劳过度,累死了。他死后身体开始变化,骨骼变成了山脉和丘陵,肉身变成了*原和盆地,血和汗水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泽。他的元神到了天与地的中心处,却因疲倦睡去。
女娲造人:
在*肉身化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种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女娲。女娲发现大地虽然有了很多生灵,但是它们缺少着创造能力,于是女娲便用黄泥按照自己的摸样捏出了很多小人,因为女娲觉得创造的这些人应该和自己有点区别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两条后肢(双足)。之后用施放了法术将这些小人变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张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女娲补天:
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
后羿射日:
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百鸟朝凤: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尸位素餐”是一句成语。别看这句成语只有4个字,文化深厚,历史悠久。一般人从字面上也能够大概明白其含义,但要了解透彻,就需要查一下来源、出处。有了“百度一下”,真是方便极了,省去不少翻书的时间。
百度一下的成语资料说,尸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着而不需要做任何动作的人。“书经”有句“太康尸位”就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素餐”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诗,后人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尸位”与“素餐”合成一句成语,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古代汉语里,亡与无相通,“亡以益民”便是“无以益民”。有一阵子,工厂起名益民食品厂,商店起名益民商店,人们争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益民”二字也有文化、有历史。这句成语释义: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不干活。
尸位素餐的成语故事也很有意思:汉成帝登基后任命他的老师张禹为丞相,官员们不服这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学问高深的朱云直接面谏汉成帝,要求诛杀不能为百姓谋福利而尸位素餐的张禹,汉成帝恼羞成怒要杀朱云。大臣辛庆忌力保朱云,汉成帝才赦免了他的死罪。限于篇幅,我这里不能把故事全抄过来,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自己“百度一下”去看一看。故事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辛庆忌为朱云求情免死把头磕得都流出血来;二是汉成帝当场要杀朱云,两个武士架不出去朱云,又来两个武士,朱云扳住门框继续要求杀张禹,竟然扳下一块门框。事后有人建议修复,汉成帝说:“忠臣直言进谏,这个门框就作为这件事的纪念。留着不用修了。”
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有些地方进步百倍以上,有些地方退步百倍以上。经济学名词叫“负增长”。比如,今天有几个下级敢于批评上级“尸位素餐”,还要求上级的上级将“尸位素餐”的官员杀头?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上级是皇帝的老师?自己的上级尸位素餐不敢批评也就算了,毕竟是事出有因,为了明哲保身。但是,那些对自己的下级尸位素餐也不置一词,无一句批评,这样的'官员“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应当早日让他们离开岗位。我一直想写一篇“官要管官”的文章,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官员上下级、同级似乎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爱干什么干什么,爱贪多少贪多少,谁都不用负责,谁对谁都没有责任,就这一点来说,甚至不如封建时代的官僚管理体制。*批评的尸位素餐官员,上下都有,毋庸讳言。
“尸位素餐”是一句成语。别看这句成语只有4个字,文化深厚,历史悠久。一般人从字面上也能够大概明白其含义,但要了解透彻,就需要查一下来源、出处。有了“百度一下”,真是方便极了,省去不少翻书的时间。
百度一下的成语资料说,尸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着而不需要做任何动作的人。“书经”有句“太康尸位”就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素餐”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诗,后人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尸位”与“素餐”合成一句成语,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古代汉语里,亡与无相通,“亡以益民”便是“无以益民”。有一阵子,工厂起名益民食品厂,商店起名益民商店,人们争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益民”二字也有文化、有历史。这句成语释义: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不干活。
尸位素餐的成语故事也很有意思:汉成帝登基后任命他的老师张禹为丞相,官员们不服这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学问高深的朱云直接面谏汉成帝,要求诛杀不能为百姓谋福利而尸位素餐的张禹,汉成帝恼羞成怒要杀朱云。大臣辛庆忌力保朱云,汉成帝才赦免了他的死罪。限于篇幅,我这里不能把故事全抄过来,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自己“百度一下”去看一看。故事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辛庆忌为朱云求情免死把头磕得都流出血来;二是汉成帝当场要杀朱云,两个武士架不出去朱云,又来两个武士,朱云扳住门框继续要求杀张禹,竟然扳下一块门框。事后有人建议修复,汉成帝说:“忠臣直言进谏,这个门框就作为这件事的纪念。留着不用修了。”
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有些地方进步百倍以上,有些地方退步百倍以上。经济学名词叫“负增长”。比如,今天有几个下级敢于批评上级“尸位素餐”,还要求上级的上级将“尸位素餐”的官员杀头?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上级是皇帝的老师?自己的上级尸位素餐不敢批评也就算了,毕竟是事出有因,为了明哲保身。但是,那些对自己的下级尸位素餐也不置一词,无一句批评,这样的官员“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应当早日让他们离开岗位。我一直想写一篇“官要管官”的文章,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官员上下级、同级似乎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爱干什么干什么,爱贪多少贪多少,谁都不用负责,谁对谁都没有责任,就这一点来说,甚至不如封建时代的.官僚管理体制。*批评的尸位素餐官员,上下都有,毋庸讳言。
【注音】shī wèi sù cān
【典故】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汉书·朱云传》
【释义】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白吃饭不干活
【结构】联合式
【*义词】不劳而获、饱食终日
【相反词】分秒必争、克勤克俭
【押韵词】火光冲天、箪醪投川、寸蹏尺缣、金人之缄、握椠怀铅、学如登山、恐后争先、物阜民安、踊跃争先、攻大磨坚。
【年代】古代
【谜语】白吃饭
【成语故事】汉成帝登基后任命他的老师张禹为丞相,官员们不服这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学问高深的朱云直接面谏汉成帝,要求诛杀不能为百姓谋福利而尸位素餐的张禹,汉成帝恼羞成怒要杀朱云。大臣辛庆忌力保朱云,汉成帝才赦免了他的死罪。
【成语举例】在我们这里既没有“老虎”可打,也没有“苍蝇”可欺,所以简直有“尸位素餐”之嫌,心里很觉得不安。 邹韬奋《经历·临时的组织》
【拼音】尸位素餐shīwèisùcān
【释义】尸位:占据职位而不做事。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义词】不劳而获、饱食终日
【反义词】克勤克俭
【成语故事】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这样说,我们要研究成语的出处,对这句成语分合的出处,也应该详细知道。 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积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甚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注音】shī wèi sù cān
【典故】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汉书·朱云传》
【释义】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白吃饭不干活
【结构】联合式
【*义词】不劳而获、饱食终日
【相反词】分秒必争、克勤克俭
【押韵词】火光冲天、箪醪投川、寸蹏尺缣、金人之缄、握椠怀铅、学如登山、恐后争先、物阜民安、踊跃争先、攻大磨坚。
【年代】古代
【谜语】白吃饭
【成语故事】汉成帝登基后任命他的老师张禹为丞相,官员们不服这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学问高深的朱云直接面谏汉成帝,要求诛杀不能为百姓谋福利而尸位素餐的张禹,汉成帝恼羞成怒要杀朱云。大臣辛庆忌力保朱云,汉成帝才赦免了他的死罪。
【成语举例】在我们这里既没有“老虎”可打,也没有“苍蝇”可欺,所以简直有“尸位素餐”之嫌,心里很觉得不安。 邹韬奋《经历·临时的组织》
1 尸位素餐的成语故事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这样说,我们要研究成语的出处,对这句成语分合的出处,也应该详细知道。
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绩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甚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2 尸位素餐的成语故事材料
【成语】: 尸位素餐
【拼音】: shī wèi sù cān
【解释】: 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出处】: 《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1]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白吃饭不干活
3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成语故事点评
尸位素餐*常包括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绩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甚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注音】shī wèi sù cān
【典故】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汉书·朱云传》
【释义】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白吃饭不干活
【*义词】不劳而获、饱食终日
【相反词】分秒必争、克勤克俭
【成语举例】在我们这里既没有“老虎”可打,也没有“苍蝇”可欺,所以简直有“尸位素餐”之嫌,心里很觉得不安。邹韬奋《经历·临时的组织》
【成语故事】
汉成帝的时候,有个叫朱云的人,从小*文练武,长大后不但很有才华,而且身体健壮,据说身高八尺,体壮如牛。当时,汉成帝重用一个叫张禹的人。张禹原先是汉成帝的老师,能当皇帝的老师,说明他肯定挺有文化。不过,有文化不等于有能力。知识水*高,不等于就能当个好官员。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汉成帝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起初封张禹为安昌侯,后来提拔为宰相。张禹就掌握了朝政,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注音】chì shéng jì zú
【出处】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绾。’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
【解释】赤绳:红绳;系:结、扣。旧指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而成亲。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男女结成婚姻
【结构】主谓式
【相*词】赤绳绾足
【同韵词】擒纵自如、三日入厨、饕餮之徒、食箪浆壶、盲人扪烛、卑论侪俗、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火龙黼黻、洞房花烛、方斯蔑如、......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古代杜陵少年韦固,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靠着红布囊*地而坐的老人,觉得奇怪,就去问老人。老人说他是主管天下婚姻的,囊中的红绳是用来将夫妻的脚系在一起的,不管他们两人相隔多远,终究会走到一起的,如果断裂就夫妻离散
【成语示列】从来说月下老人赤绳系足,虽千里之外,到底相合。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五
【注音】diǎn jīn chéng tiě
【出处】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真觉大师灵照》
【解释】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结构】兼语式
【相*词】点金作铁
【反义词】点铁成金、点石成金
【同韵词】风卷残雪、冰散瓦解、以汤沃雪、镂冰斸雪、翾风回雪、欺霜傲雪、沉冤莫雪、漫天风雪、夙夜不解、天崩地解、......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安石很欣赏南朝梁国诗人王籍的《入若邪溪》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在自己的.《钟山绝句》中袭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并向黄庭坚吹嘘。黄庭坚认为王安石这样一改就是点金成铁之作
【成语举例】顾本为后人以解字本涂改,往往有点金成铁之憾。 清·纽树玉《校刻说文系传跋》
成语故事
俗话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根本就不可能永远都是风*浪静的。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存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轻松的办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随遇而安”。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何缘故成了如此?水土不同是也。想一想,人如果像此橘,应该如何应对呢?当今这个社会,千变万化,每个人一生当中所处的环境不会一成不变,我们怎么去面对呢?有大智慧的人都认为,坚持自己的信念,随遇而安吧。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寺院,里面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一些花种,让他种在自己的院子里,小和尚拿着花种正往院子里走去,突然被门槛绊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种洒了满地。这时方丈在屋中说道“随遇”。小和尚看到花种洒了,连忙要去扫。等他把扫帚拿来正要扫的时候,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把散在地上的花种吹得满院都是,方丈这个时候又说了一句“随缘”。
小和尚一看这下可怎么办呢?师傅交代的事情,因为自己不小心给耽搁了,连忙努力地去扫院子里的花种,这时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小和尚连忙跑回了屋内,哭着说,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种全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着说道“随安”。冬去春来,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诉师傅,老方丈这时说道“随喜”。
对于随遇、随缘、随安、随喜这四个“随”,可以说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况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具有的心态就是“随遇而安”。而且,一个人如能不管际遇如何,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有福气!
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要想心情愉快,只需要看到松柏与明月也就行了。何处无明月,何处无松柏?只是很少人有他那般的闲情与心境罢了。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随遇而安,及时挖掘出身边的趣闻乐事,甚至于去找寻苍穹中的闪耀星星,这样,就是环境没有任何改变,你的心境从此也会大不一样了。
环境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么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安静最好的办法。
出处
清·《三侠五义》第七十七回:
白玉堂道:“你我读书人,待人接物,理宜从权达变,不过随遇而安,行云流水。过犹不及,其病一也。兄台岂不失于中道乎?”汤生摇头道:“否,否。吾宁失于中道。似这样随遇而安,我是断断乎不能为也!请问足下安乎?”白玉堂道:“安。”
释义
谓处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 。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关于成语故事
冰壶玉尺的意思
【成语】:冰壶玉尺
【拼音】:bīng hú yù chǐ
【解释】:玉尺:玉制的尺。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出处】:《元史·黄溍传》:“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
【*义词】:冰壶玉衡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冰壶玉尺的成语故事
冰壶玉尺最早出自于《元史·黄溍传》:“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 说的是元代黄溍为官十分清白。在州县做官时,每月按俸禄吃饭,从不挥霍浪费。后来他入朝做官时,两手空空而去。他从不依附于有权势的人,人们称颂他“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现多用来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用冰壶玉尺做成语接龙
冰壶玉尺 → 尺短寸长 → 长驱直入 → 入木三分 → 分秒必争 → 争权夺利 → 利欲熏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命关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天经地义 → 义薄云天 → 天涯海角 → 角立杰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咷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采夺目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道:“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还是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刻舟求剑
【成语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例句】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
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成语:德高望重
拼音:dé gāo wàng zhòng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释义:德,品德;望,声望。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道德高一般称颂老人、医师。
*义:众望所归、年高德劭
反义:无名鼠辈、臭名远扬
【典故】
北宋时期,有个名叫富弼的人,字彦国。他出身贫寒,从小读书勤奋,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概不凡。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
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在处理外交、边防、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事务中,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不断加官晋爵,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的大片领土。朝廷决定任命富弼为报聘使者前往敌营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慷慨陈词,列举两国数十年来结盟友好的历史,劝说契丹王放弃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儿因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闻报小儿子出生,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归国以后,朝廷为了褒扬他的功绩,先后授予他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他都谦逊地再三辞谢,不肯就任。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洪水泛滥成灾,河北六七十万灾民仓皇南下,涌向京东地区。当时,富弼正遭到政敌的谗言诽谤,贬谪到青州为官,他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多万间来分散安排灾民,并出榜向当地百姓募集粮食,加上官仓中的全部存粮,都运送到各地散发。到第二年,河北小麦大熟,很多灾民都扶老携幼返回家乡。富弼为国家招募到兵员一万多人,民间颂声载道。天子特派使者前来慰劳,并授任他为礼部侍郎,富弼却辞谢说:“这是臣应尽的职责。”
富弼为人谨恭慈和,即使当了宰相以后,也从不居功自傲,以势傲人。无论下属官员或*民百姓前来谒见,他都以*等之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长期隐居洛阳。一天,他乘小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市民发现,马上纷纷跟随观看,使热闹的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司马光曾称颂他说:“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事实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条大鱼在海中游碰到一群小鱼,对小鱼傲慢的说:我很有本事,我的个头很大,谁都怕我。你们这些小鱼没用,你们被人瞧不起,被我们吃,看到我们就躲开。突然,一张渔网从海上网来。小鱼们都从网洞里面跑掉了,唯独大鱼被网住了。
宋代河西赵元昊反叛,皇帝询问边疆防务情况,辅臣都答不上来。皇上大怒,当即罢了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四位枢密使的官。
四枢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枢密使被贬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学士苏公仪到城外送他时,王对公仪说:“我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预言了。”公仪说:“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术士吧”王说:“不,是曹玮。”
【拼音】shǔ diǎn wàng zǔ
【典故】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左传·昭公十五年》
【释义】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
【结构】紧缩式
【*义词】崇洋媚外
【相反词】饮水思源
【押韵词】吹弹歌舞、红飞翠舞、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珠还合浦、衣食父母、吃喝嫖赌、村歌社鼓、含羞忍辱、连皮带骨、衔尾相属。
【年代】古代
【灯谜】算经遗记冲之率
【成语故事】周朝时期,晋国典籍官籍谈被派遣到周朝去参加葬礼。周景王设宴招待他,并问为什么没有礼物朝贡。籍谈说晋国在受封时就没得到朝廷的赏赐,因此不必朝贡。周景王驳得他体无完肤,并指责他是数典而忘其祖
【成语举例】我们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学*,免得出现数典忘祖的笑话。
按部就班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晋·陆机《文赋》。
按部就班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状语、定语。中文名按部就班拼音àn bù jiù bān*义词循序渐进、墨守成规反义词勇往直前、闻风而动注音ㄢˋ ㄅㄨˋ ㄐㄧㄨˋ ㄅㄢ出处《文赋》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
晋·陆机《文赋》:“然后选义案部,考辞就班。”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按部就班”。
陆机出身名门,是三国时期吴国丞相陆逊的孙子。他擅长写作,是西晋的作家,他深知创作的甘苦,为此创作了《文赋》,目的就在于“沦作文之利害所由”。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他对于文学创作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性问题的论述尤为精辟。
他认为构思的阶段便要考虑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表现手段。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
第一,“选义按部,考辞就班”。一方面要注意权衡去留,做到辞意双美;另一方面要“立片言而居要,乃一之警策”,同时还要防止意兴偏枯,唱而靡应;妍蚩相匹,应而不和;情寡词浮,和而不悲;绝曲高声,悲而不雅;古调质词,雅而不艳等毛病。
第二,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者虽强调辞藻,但仍认为内容是主要的。他说:“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他认为轻视内容而仅追求形式,则成了“徒寻虚而逐微”,结果必然是“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
第三,要在众多的形象中去进行选择和概括;有时要先树要领,有时要后点主题;有时从晦到明,逐步阐述,有时又求易得难,须要层层深入;有时文章枝节虽具而根本未安,有时文章的根本已立而枝节未妥;有时感到招来即得,有时又感到煞费经营。总之,必须“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以期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选句合乎规范。做事也一样,要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然而现在有时按老规矩办事,却又缺乏闯劲。
为人处世都要*稳,待人接物都应该以诚相待,处处从大局着眼,以社会利益为已任,办事认真负责,讲究方式和方法,以求得成效。“按部就班”既要求稳重处事又有别于拖沓,在稳中求速便可达到这种要求。
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按照老规矩办事。成语示例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四回:“只好是按部就班慢慢叙下去,自然有个归结。”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九回》:“我一发劳动小相公大笔,写个书名签儿,按部就班,以便观书者指名以求,售书者认签而给。”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正用不著到那等地方去名外图利。”
郑振铎《黄公俊之最后》:“但黄公俊的祖父,他开始读了书,象一般读书人似的,他按部就班的要将八股型的才学,‘货与帝王家’。”
按步就班——按部就班
‘‘步”与“部”同音,“按部就班”又确有办事要按照一定步骤的意思,其中的“部”就易被误写作“步”。
开元年间的盛世繁华让唐玄宗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让唐玄宗觉得很恼火。正好那时候有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
唐玄宗觉得李林甫很能干,比张九龄强多了,就想把他提为宰相。唐玄宗在跟张九龄商量这件事时,张九龄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
又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
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对于张九龄的建议,唐玄宗越来越觉得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最后找了个借口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了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像卢绚这样遭到暗害的官员还真的不少。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还是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口蜜腹剑的成语就来源于此。
尸位素餐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
寓言成语故事
最新成语故事
儿童成语故事
有关成语故事
枕戈待旦成语故事
简单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
成语的成语故事
幼儿成语故事
肝脑涂地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中华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
宋朝成语故事
优秀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
名人成语故事
简短成语故事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守株待兔成语故事
高中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作文
塞翁失马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
软件试用期间工作总结1400字
定购协议书3000字
喝啤酒句子
财产保管协议书格式
参股合资公司协议书2000字
餐厅分期付款协议书
客车销售工作总结1800字
汽车电瓶维修保养合同范文800字
建筑设备实训报告范文900字
涉外劳动合同
专项资金借款合同格式
车辆买卖合同协议书
保健食品稽查工作总结1400字
企业借款合同协议
房子抵押贷款合同
机械系学生职业规划书
标准的换房协议书格式2000字
住房抵押贷款申请范文900字
服装供方合同范文1500字
车辆买卖定金协议书1500字
员工辞退通知书模板
信用卡银行谅解书
游客和笼子作文范文
拍卖行半年工作总结1700字
借款合同书范文1000字
申请民政救助范文
出口贸易佣金协议书1500字
建筑施工合同格式范本
喜欢摩托车的句子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