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

关于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79) 语录(36) 说说(8) 名言(34) 诗词(1k+) 祝福(17k+) 心语(288)

  •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长歌行》选自宋代郭茂倩收编的《乐府歌词》汉代民间诗歌,那么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作者】:无名氏(汉乐府)

      原文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简析

      《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在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其实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也正是应为这样,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

      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它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6-01 21:03:42
  • 春晓古诗作者是谁148句

  • 经典
  • 春晓古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春晓便是他的佳作之一。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阅读全文]...

2021-11-30 12:42:49
  • 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

  • 优美,诗歌
  • 导语: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阅读全文]...

2022-07-26 13:53:12
  • 江雪的作者是谁(写出有关雪的诗句 )

  • “雪”是一个美丽而孤独的意象,孤独的文人墨客们对它偏爱得紧,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言辞,但要说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代表作是谁,那我一定首推柳宗元在改革失败被贬后所写的那首《江雪》了。

    单以意境而言,在我心中,大概也只有张岱那篇《湖心亭看雪》能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了。

    用明代大才子顾璘的话来说,那就是: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有多绝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几乎人人都知晓的千古名篇《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翻译: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当然这是官方翻译,你会发现寥寥几字便把周围的一切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要不说古人怎么厉害了,真的是短短几字,便把一切苦楚写得风轻云淡,其中内心的痛苦也只有他自己能懂,

    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要想深入了解这诗,还得看我给你娓娓道来:

    翻开柳宗元的人生履历,我只能说,这哥们是真的惨。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按道理说:这哥们吃得穿得都不愁的,但奈何他出生的时间不对,

    为什么说不对了。

    来让我们细细看看,这又得扯到另一件事情上面了,对于唐朝的历史,史学家一般从安史之乱开始划分,分为前期和后期,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763年嘛!而刚好柳宗元就出生于公元773年。

    柳宗元的一生挺传奇的,见证了大唐的万国来朝,也见证了唐朝慢慢的土崩瓦解。不过有一说一,在那个时代:诗人还保持自己的秉信!确实是很可以的,毕竟怎么说了,要恰饭得嘛,对吧!很多同行走着走着也都散了。

    但柳宗元是个人才,有文人风骨,不为五斗米折腰!小时候母亲的启蒙教育给柳宗元很大的帮助以及也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哥们幼年在长安度过,耳濡目染下他也能看得出朝廷的腐败无能,还有社会的危机。

    重点来了 他九岁的时候遭遇建忠之乱,十二岁的时候在父亲的住所夏口有见识到了潘镇割据的战火。

    对于小柳宗元来说,他没办法,他生活在这个朝廷慢慢衰落的时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

    你要想活下去就只能比别人厉害。

    公元785年也就是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公元792年开始,柳宗元的人生就要开始有了起色了!公元792年这哥们被选为乡贡,可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他逮住机会,公元793年二十一岁的他中了进士及第,直接名声大振。

    要不为什么说这哥们惨嘞,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就有可能出差错。不久!他爹柳镇去世。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对于他和对于他爹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对于柳镇来说,他终于可以看见直接的儿子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启航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不行了。

    对于儿子来说,这一下打击可能来得有点深痛,二十几岁的年级失去父亲可能是一个很难受的年级,如果年岁小一点,忘却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不会那么痛苦,如果年岁大一点,自己慢慢有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可能也会看得开一点,但在二十多岁这个尴尬的年纪,羽翼才渐渐丰满,很多事情也需要的父亲的帮助以及开导,你会反省,也有可能会想不开,这种失去至亲的感觉可能会折磨你很久很久。

    好处是也可以慢慢让一个人的变得更加成熟,会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事情,性格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各方面也可能也会有点点滴滴的影响吧!

    在柳宗元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没有子女不会想着说,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骄傲的一面。

    悲伤归悲伤,但日子还是要好好过下去,公元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二十六岁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 后面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后面,经历了这些事情慢慢有了对于黑暗腐败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心中渐渐开始有了改革的愿望!

    在这个改革期间,805年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后面在王叔文的掌管朝政之下积极施行改革推进,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当然到这改革还是没有成功,后面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拥护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后面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这是“永贞内禅”这哥们上来一继位就不得了,毕竟他跟宦官一伙的,上来就打击以王叔文一伙的政治集团,到这基本差不多要结束了,前后一共持续了180多天。

    柳宗元这篇《江雪》创立于805年后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同时创作的还有《小石潭记》,但是在这里我们不细讲小石潭记,只说《江雪》。

    有一说一柳宗元挺难的!柳宗元早年和妻子杨氏生下一孩子,但是早早就夭折了,雪上加霜的是后面妻子也因病去世,后面来柳州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基本都去世了,不过还好的是母亲还在。

    但是没过多久他的母亲卢氏也去世了,到这里的话,柳宗元的亲人真的基本去世的都去世了,再到后面创作《江雪》。

    全篇看下来,你都可以发现都是在写雪,《江雪》是那种你浅进如画的作品,你远看你会发现千山之中没有飞鸟的痕迹,万径之内没有人的踪影,整个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而且最离谱的是后面他直接引出了孤舟和独钓,他直接对应了前面的千山和万径,前文柳宗元给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世界,浩瀚无边,后文托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和茫茫白雪之中,一翁一舟独钓与寒江,何等的孤寂凄凉语境凄凉萧瑟,万物凋敝,看似感时伤怀,寄情于景。特别藏头的“千万孤独”好像更坐实了这一点,但在我看来,一切恰好相反。全诗最让人动容的是后两句,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一位老人如此无助。

    但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垂钓?只有两种可能:心甘情愿与身不由己。

    若是心甘情愿,全诗的基调就发生了反转,豁达开朗,笑对风霜,自不必提。若是身不由己那自然是为了谋生,也就是这种意向让人觉得凄凉。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绝望孤独的意向为什么不写作“独坐寒江雪”呢?仅仅是为了合理性吗,或是为了对仗工整?

    钓字在我看来有更深的含义,它代表了一种反抗,不屈服、或者说挣扎。即便在这种极端不利情况下,老人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展现出了一种*静的坚强,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如果将本诗剩余十九字比作一口断绝生机的棺,那这个“钓”字就是就是穿透寒冷,直击心灵的一团火。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列位会发现之前的寒意一扫而空,所谓的“绝、灭、孤、独”仿佛都被这把火点燃,剩余的十九个字都成了一位仁人志士不屈之心最强有力的搏动。千万孤独也就有了不同的意味,也许作者觉得藏头还不够,他还要做一些省略,也许补全之后,它会变成:虽千万人吾往矣,孤且独也何惧哉?

    如此看来,全诗要表达的也许并不是孤独,而是“不悔”。

    万籁俱寂,神情孤傲,在永州一带,一住就是十年,柳宗元一边是处境孤寂,心境凄凉,一边又是对自己的人格操守政治理想充分自信,这就形成了一种孤傲的性格。

    我觉得最升华的部分是最后两句,背后隐藏着作者的真实志向,前面两句借用自然景观其实突出的是作者的心境,回顾以往的人生选择,作者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且是令人佩服的路,但是那条路却很崎岖和孤独,很难得到认可,最后两句出现的孤舟和钓鱼的老翁似乎是在比喻自己,虽然这条路难走,但是还是无悔地选择走下去,如此寒冷的天气划着小舟,认真地钓鱼(比喻自己虽然有了一定年龄,但仍然选择继续做下去,不会因为天冷和道路崎岖而选择退缩),千古名句的背后这就是那个年代少数人才有的令人敬佩的气节。

    我感觉江雪是一篇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开头每一字取出,千万孤独,因为在这几年里,柳宗元的亲人基本大多都去世了,自己的妻儿父母,都已去世,望着寒江、孤舟、老翁。

    可能也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自己的种种遭遇,便写下这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江雪》,

    独钓寒江雪,钓什么了? 悼念至亲?悼念故人?还是悼念人生这一切的种种!

    钓”字是*乎静止的画面里唯一的“动”。纵然鸟已飞绝、人踪已灭,可寒江的表面下依然有生命在呼吸,给予孤独的老翁一点星火般的希望。苍茫雪景里,生机并未断绝。

    请试想一下,有一老翁,孤舟蓑笠,独钓寒江。满目皆白,四周寂然,落雪声清晰可闻,鸟兽皆已走远,旁人也不会再来叨扰。江面成镜,小舟独立,老翁静默无言。江面忽然跳动起来,泛起一丝涟漪。这如何不叫人喜悦?老翁此刻便不觉得孤独了,因为他发觉自己并不是完全的茕茕孑立,冬天也并不死寂。

    老翁钓的不仅仅是鱼,他钓的还是希望,是孤独之人眼中渺茫的希望,是历经千般万种磨难,看惯亲朋生死离别,却依旧不愿意放弃寻找的希望。

    跨越千年的孤独与惆怅,总有*会理解柳宗元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会理解他的郁郁不得志,会理解他在面对梦想破灭后的悲怆,也会理解他在经历了人间冷暖生离死别之后的坚持。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阅读全文]...

2022-01-08 12:16:38
  • 古诗红豆的作者是谁(红豆作者简介及诗意鉴赏)

  • 诗意
  • 王维的诗词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推崇,因为他的诗词别具一格,“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样美丽的意境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所以,他的诗词也大家所推崇。即使在《红楼梦》中,黛玉推荐香菱学诗的时候,最先让香菱去学的也是王维的《王摩诘全集》。黛玉对诗词很有心得,她都认为王维的诗词好,拿他的诗词是真的好。

    王维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词《红豆》,这一首诗词很多人都认为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词,并且常常以此来表白,可是大家这是误解了这首诗词的真正意思。这首诗是王维送给他兄弟的诗词,这并不是指代爱情的。

    《红豆》是一首很短的五言绝句,粗粗读来就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不解内情的人,第一次读这首诗词一定会认为这是关于爱情的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因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而成为指代爱情的事物,所以古来人们想要表达爱情和相思,都会特意送红豆给喜欢的人。或许是因为这种长久以来的固定思维,所以大家才认为王维的《红豆》关于爱情。

    红豆生在南方,春天长出了几枝新芽。因为你的地方没有红豆,所以请你多摘一些,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相思。如果不知道这首诗词相关的人物是王维和他兄弟的话,这首诗词指代爱情完全可以。可是偏偏这首诗不是王维送给爱人的,只是送给兄弟的。

    王维《红豆》中的主人公就是李龟年,这是王维在遇见他的时候写下的诗词纪念他们的相遇。

    李龟年是何许人物呢?他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他作的音乐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因为他的音乐非常的出色,很多诗人都和喜欢他。和他相遇的时候都写了诗词来表达对他的喜欢,杜甫也曾经写下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诗词中,他是很多人的好友。

    王维的《红豆》不是送给情人的诗词,这是送给兄弟的。王维和李龟年相逢的时候,因为初初相遇又要分别,可是因为舍不得,所以王维借着“红豆”来表达对李龟年的舍不得。

    总的来看,《红豆》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它明明不是爱情,却成为了关于爱情的千古绝唱,不过这么误会的背后也能够明白,兄弟情也可以深情炽热。男子之间的友情不需要多余的言语,可是只要一声召唤,那就是可以“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惜。

    一声“兄弟”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王维借着“红豆”寄托了对好友李龟年的相思和挽留之意,简简单单的四句话,点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阅读全文]...

2022-04-30 16:40:26
  • 江楼感旧古诗主题99句

  • 经典
  • 关于江楼感旧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⑵,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⑶。

      注释:

      ⑴江楼:江边的小楼。感旧:感念旧友旧事。

      ⑵思渺然:思绪怅惘。渺(miǎo)然:悠远的样子。

      ⑶依稀:仿佛;好像。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分)

      2、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3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1分)

      3、试用简洁忧美的.语言描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3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3.(共3分)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光熠熠闪动,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想像合理即可)

      4.(共3分)作者在江边一处楼台旧地重游时怀念友人的孤独、怅惘之情。(答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即可给分)

    [阅读全文]...

2022-01-08 19:49:38
  • 古诗画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古诗画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画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画》的作者是王维,唐朝著名诗人。诗原文如下:

      画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作者简介:

      生*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简介。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捩点,自我介绍《王维简介》。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曾说:“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著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著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作品特点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宗匠”,同时作为画家,他又开创了*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享有“南宗之祖”的盛誉。诗与画的相融形成了王维诗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他的山水诗,因此显示出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

      画,尤其是山水画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用心“经营”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达他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诗也是应该创造意境的。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基本言中了王维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特征。

      以虚求实。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十分耐人寻味。而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表现在“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王维把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上。他从大处落笔,浩渺的江水与天地之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甚至写出了南国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这恰象一幅水墨“渲淡”的山水画一样,清淡得不加饰绘,善意创造谐美,完整的意境。

      以动求静。王维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常常独树一帜,就是舍弃了片面,孤立地去写寂静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攫取动意和音响去相反相成地写空廓与寂静,使诗中静谧的意象荡涤了那种死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画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如“落日照秋草”、“渺渺孤烟起,草草远树齐”,不难看出诗人极注意自然界的“动”物对他创造的“静”极相得益彰之妙。

      《鸟呜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写了山涧的静澄,但诗人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呜,这些生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又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山洞的宁静幽美,创造出“鸟鸣”山更幽的境界,表现出作者古井无波,静中观照的心理状态。

      物我交融。古人论诗强调“物我交融”,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应该是情融于景,意融于象,让读者欣赏诗时既能感到诗人所描写的物象,也能领会出诗人渗透深藏在我们所能领会的景物之中的诗意,使读者不执着于感情,而是产生深远的联想。

      在暮色如烟、翠竹似墨的幽境里,作者似乎正面对着静谧的自然,空寂的宇宙,吟风啸月,抒发着内心淡淡的情思。他的诗往往形成一种自然恬淡的情感与静谧空灵的物象相融的艺术境地。如“松风以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着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畅意啊!“松风”、“山月”会有高洁之意,而作者又将松风、山月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击,意与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王维的诗歌开创了一个时代,堪称山水诗“正宗”。其诗往往把实景与它所暗示、所追求的虚境融为一体,给人以最大的审美愉悦感。同时,他的诗与他采用的某种物象间也往往具有某种内在精神,使自我融合万物,又投影在色彩、意象、音响和语言中,营适了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使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了顶峰,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并占据重要一页的一位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4-07 11:37:34
  • 悯农的作者是谁代诗人

  • 诗人
  • 悯农的作者是谁代诗人

      悯农是小学所学的一首经典名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悯农的作者是谁代诗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亳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产生过许多彪炳千秋的大家,单就文学家来说,除了标新立异、开一代诗风的曹氏父子外,还有一位蜚声诗坛的人物,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悯农诗人李绅。

      出身官宦

      李绅,字公垂,祖籍亳州,长于润州无锡。李绅的曾祖父李敬玄,武则天当政时官至正一品中书令,封为赵国公。祖父李守一,任成都郫县令。父亲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三县令。

      李绅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在他六岁时父亲就病故了,一直由母亲卢氏教授他诗文经义。从十五岁开始,李绅就搬到了惠山,在惠山寺里读书。由于天资聪颖,李绅这时在诗坛上已崭露头角。他所作的诗文,被无锡人传诵一时。由于李绅个头很小,无锡人就给了他一个外号:短李。

      初入仕途

      元和元年之前,李绅曾有几次进京应试,都未中。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不过这次他认识了比自己小七岁家住长安的元稹,受到热情款待。唐宪宗元和元年,李绅再次进京赴考。这次和他同考的除了元稹,还有和他同龄的白居易,三人因这次科考而结为好友,并都金榜题名。

      进士及第后,李绅被授予国子助教的官职,但李绅并不喜欢,他也不指望俸禄过活,不久便辞官东归。当他抵达金陵时,驻扎此地的观察使李锜欣赏他的才华,任命他为从事官。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结束已有多年,但各地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都拥兵自重,地方割据愈演愈烈。当从事官没多久,李绅就发觉李锜这人太过专恣,不愿再做下去。李锜大怒,打算捕杀李绅,李绅得到消息赶在被抓之前逃回了无锡。

      不久,李锜因谋反被朝廷诛杀。由于李绅曾反对李锜,朝廷嘉奖他的胆识和气节,元和四年,召他入京任校书郎。元和十四年,李绅升任右拾遗,第二年又升任翰林学士,当时的李德裕、元稹也都任翰林,由于三人均才华横溢,因此被称为“三俊”,三人也都情意相善。而李绅和李德裕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结识后的二十多年中,他们俩在政坛中始终是最亲密的盟友。而白居易,由于此前在政坛上太过锋芒毕露,已在元和十年被赶出京城,调到地方任职。

      身陷党争

      升任翰林不久,李绅又转任右补阙,唐穆宗长庆元年三月,改为司勋员外郎、知制诰。长庆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书舍人,入了中书省。此时的李绅,已经和李德裕、元稹等人形成派系,由于以李德裕为首,因此人称“李党”,和以牛僧孺、李逢吉等人为首的“牛党”对峙于政坛。

      牛、李两党的派系划分和对峙不是由于政见的对立,多半是因为官员的个人出身。唐代的政坛到了中晚期,士族的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开始通过科举进入*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要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的代表就是李党,庶人官员的代表就是牛党。按理说,*不应由门阀垄断,牛党无疑是先进的。但是,他们对付李党的那些政治手段掩盖了本身的正当性。

      李绅升任中书舍人不久,元稹出任宰相。当时和元稹同任宰相的李逢吉,唆使言官攻击元稹,元稹没做几天便被罢,外任为同州刺史。元稹罢相后,李逢吉担心李德裕升任宰相,于是在长庆二年九月,抓住他的一个小失误,调他到浙江去任浙西观察使,任牛僧孺为宰相。同时又任李绅为御史中丞,也就是一个言官,夺了李绅的职权。后李逢吉又借故将李绅改任江西观察使。

      唐穆宗十分器重李绅,他以为外任是李绅自己的意愿,还派中使去李绅府上慰问,赐他玉带褒奖。李绅对中使大吐苦水,哭诉李逢吉的阴险毒辣。唐穆宗得知事情真相后,迫使李逢吉将李绅改任户部侍郎,李绅留在了长安。

      长庆四年,唐穆宗晏驾,唐敬宗即位。李逢吉加紧谋划陷害李绅,遂向唐敬宗说李绅曾有很多冒犯唐敬宗的言行,请贬逐。唐敬宗当时还年幼,不能自决,也就准了牛党拟的旨,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但他在端州仅仅干了一年,宝历元年李绅又被改任为江州刺史,至太和四年,李绅又先后历任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始终外任。

      唐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回京出任宰相。七月,提拔李绅为检校左常侍、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太和九年,牛党的李宗闵任相,李宗闵又把牛僧孺也提拔为宰相。他们与李训等人又将李德裕排挤出去,李绅与李德裕都被贬为太子宾客。

      开成元年,李党的郑覃任相,李绅为河南尹。六月,李绅又被授予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节度、宋亳汴颍观察等使。开成四年,升任兵部尚书。

      开成五年,文宗晏驾,牛党因他们支持的继承人未能继位而失势。李德裕入京任宰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牛党被逐出长安。李德裕同时任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知淮南节度大使事。会昌元年,李绅又升为兵部侍郎、同*章事,不久改中书侍郎、右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正式担任宰相。在担任宰相4年后的会昌四年,李绅突患中风,辞官回乡。不久,又到扬州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李绅病逝于扬州,享年74岁,葬于无锡。

      尽忠职守

      李绅仕途几经沉浮,但他得志时不骄横,受挫时不失节,始终顽强自持,尽忠职守。在端州任职期间,他除暴安民,兴修水利,减轻民众的劳役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使端州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为表示和端州人民苦乐与共,他准备终老岭南,把家眷从北方接来,船至端州附*七里滩,突然风雨交加,船行受阻,端州百姓闻说李绅夫人官船受阻,都自愿前来拉纤,民众列队十余里,纤绳长长,号子震天,不能拉纤的老弱,个个柱香跪拜迎接,李绅大受感动。任寿州刺史时,寿州盗贼猖獗,他的七任前任均以治理不力而受到处分。李绅到任后毫不胆怯,一面清剿土匪,一面惩治贪官污吏,使州境大治。

      李绅对历史的最大贡献还是诗歌。唐朝诗歌盛行,但也有脱离现实片面追求形式美的诗风。李绅注意社会时弊,关心民间疾苦,以乐府的形式用新题写时事,称之曰新乐府。李绅结识了元稹和白居易两位大诗人后,和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诗体。李绅为此作了20首乐府诗,并标明为《乐府新题》,以示与古乐府诗有所区别。元稹看了以后非常高兴,马上和了12首,并作序以示赞同。白居易续了李、元的新诗扩大到50首,取名《新乐府》。这种新乐府诗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当时在诗坛上影响很大,给唐代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文学史上称为“新乐府运动”。游国恩、王起等人所主编的《*文学史》中写到“自创新题是始于杜甫,但有意识地以‘新题乐府’为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李绅却是第一人。”可惜的是,李绅所写的二十首新题乐府后来散佚了。不过,他的《悯农》二首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阅读全文]...

2021-12-20 23:30:42
  • 写长江的诗句及作者

  • 长江
  • 写长江的诗句及作者

      导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写长江的诗句及作者,希望对你有帮助!

      1)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 一朵江梅春带雪。——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3) 锦江*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4)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5)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6)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7)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卢纶《晚次鄂州》

      8)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王士祯《真州绝句》

      9)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0)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11)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

      12)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生。——戚继光《马上作》

      13)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14)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15)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16)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17)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汪元量《湖州歌·其六》

      18)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19)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20)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1)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22)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3) 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24)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5)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李廌《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

      26)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27)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28) 澄江*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29)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30)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31)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韦应物《送杨氏女》

      32)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33)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34) 天涯也有江南信。——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35)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36) *生塞北江南。——辛弃疾《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37)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

      38)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真州绝句》

      39)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崔颢《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40)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白居易《早冬》

      41)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刘长卿《别严士元》

      42) 江头落日照*沙,潮退渔船阁岸斜。——戴复古《江村晚眺》

      43)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44)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45)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6)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47)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48)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49)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阅读全文]...

2022-02-28 17:18:19
  • 青春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青春,优美,诗歌
  • 导语:青春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早春》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明、清两代文人编写、增补的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古今贤文(合作篇)》。春风、春雨,春山、春水,春花、春草……人们喜爱春天,古往今来,人同此情,因此在历代诗人特别是唐宋诗人的笔下,留下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这些诗篇,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共鸣。这里举一些唐宋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咏春小诗,与大家一起来欣赏。

    青春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文章节选自程郁缀:《唐诗宋词》(第二版)。

    《唐诗宋词》(第二版)

    编者著:程郁缀

    定 价:28.00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阅读全文]...

2022-06-29 01:28:47
当前热门
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 - 句子
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 - 语录
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 - 说说
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 - 名言
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 - 诗词
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 - 祝福
古诗江楼感旧的作者是谁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