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汉字特点的古诗

关于要汉字特点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要汉字特点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要汉字特点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要汉字特点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 说说(8) 名言(694) 诗词(148) 祝福(1) 心语(288)

  •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

  •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阅读全文]...

2021-12-05 15:06:49
  • 体琭汉字特点的古诗131句

  • 经典
  •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28:44
  • 汉字特点的古诗117句

  • 经典
  •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虞集《院中独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竹枝词》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阅读全文]...

2022-05-11 23:38:50
  • 古诗的特点是什么

  • 教育,语文
  • 古诗的特点是什么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指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音乐美,指古诗的押韵和节奏。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形美,是指古诗的形式美与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汉字的象形性使古典诗歌富于形象性,比如,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汉字的“春”就是“太阳低伏在草木茁壮成长的枝干之下”,因此,由汉字组成的诗句,就像一组组活动的'图画,使读者能摆脱语音语法而直接进入诗人描绘的境界。

      汉字对*诗歌的形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句子的整齐

      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比如:

      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

      2.*仄和对仗

      *、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在*代诗和词、曲中,用字的*仄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须用*声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须用仄声字。比如:

      洒篁留密节,著抑送长条。

      (韩愈:《春雪》)

      对仗指的是一联诗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属于同一类,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东”和“西”,“圃”和“园”,“青梅”和“绿草”,“发”和“开”,各自相对。

      3.词藻和句法

      因为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兼具形音义的独立单位,而且很多汉字是一字多义的,字与字之间粘合的关系多种多样,所以,这种粘合而成的诗歌中的词藻,就显得异常复杂多样。例如,在“风”字后面再加一字,可以构成很多词语:风姿、风物、风雷、风霜、风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于汉语的特点(如缺乏形态、结构灵活等等),以及汉字的独立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把两个汉字拆开,或者把某些汉字从后面移到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诗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的句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阅读全文]...

2022-05-05 00:45:46
  • 汉大赋的特点

  •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体裁,以赞颂君主为主要内容,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汉大赋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大赋(新体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汉大赋的特点

      (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西汉初期

      这时期的赋在形式上*于屈、宋一体,通常称之为骚体赋。骚体赋抒情浓郁 ,句尾多缀有“兮”、“些”等楚地方言调节音韵,实际上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因此汉代人常把它的产生发展同楚辞紧密相连,称为辞赋。骚体赋的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吊屈原赋》作于他出任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江时,内容是借哀悼屈原的遭遇来发泄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艺术上激昂感愤,馀音浏亮,风格*似屈原的《离骚》和《九章》。《鵩鸟赋》在感伤身世的同时表述了一种人生祸福无常,故应“生不足悦,死不足患”,“知命不忧”的思想。艺术上采用人禽问答的结构方式和大量铺陈手法,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预示着新的赋体形式即将产生。

      西汉前期至东汉中叶

      这时期的赋随着枚乘的《七发》出现而分流:一是骚体赋继续发展,代表作为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但它的趋势是由强到弱;另一种是枚乘的《七发》,结构宏大,文辞富丽,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此后200年间,沿着《七发》的新倾向形成了以铺张描写为能事,追求*的**,出现了以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为代表的60多名辞赋家,约900馀篇作品,使汉赋的'发展达到顶点。其中枚乘的《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以七事来启发太子,为他治病,从而批判了贵族腐化享乐的生活,提出了应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七发》不仅影响到散体大赋的发展,而且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七体,在赋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上林赋》代表了汉代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这两篇赋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内容上前后相接,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之为《天子游猎赋》。内容上表现了汉代帝王的独特生活方式,有推尊天子、贬抑诸侯的倾向。这与汉帝国的国力强盛、天子独尊的经济政治形势是一致的,具有时代的规定性。赋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心,有讽谏之意。但由于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渲染贵族的宫苑之华丽和陈设之繁奢,因而它反而迎合了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正如扬雄的评价,实际是起了“讽一而劝百”的作用。艺术上它铺排、夸饰,讲究声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铺张扬厉,无个性特征。司马相如的这两篇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一些描写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都规抚它。扬雄早年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西汉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晚年对赋有了新认识,称其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也和司马相如一样,是“讽一而劝百”。

      东汉末年

      这时政治日趋腐败,社会混乱,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因而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功帝业的冠冕堂皇的散体大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讽刺现实、述行咏物为主的抒情小赋。代表作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它抨击了东汉末年黑暗腐败的社会政治,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对现实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艺术上,它指陈时弊毫不留情,嬉笑怒骂,具有强烈的讽刺性、现实性和抒情色彩。这类小赋虽数量不多,但它在赋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它经历了从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题材上大致可分为5类:

      ①以描写城市宫殿为主,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②游猎类,以描写皇帝或贵族的狩猎为主,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等。

      ③记行类,以记叙旅途经历、见闻为主,如班彪的《北征赋》,蔡邕的《述行赋》等。

      ④述志类,以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为主,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

      ⑤咏物类,以描写风云山水花鸟草虫为主,如马融的《长笛赋》,王褒的《洞箫赋》等。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在文学发展史上被奉为汉赋正宗。

    [阅读全文]...

2022-04-27 13:58:30
  • 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 文学
  • 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字的谐音】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 ,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 ”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汉字的谐音古诗】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谐 音 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谐 音 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江围—姜维,旅步—吕布,槽巢—曹操)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箫和

    [阅读全文]...

2021-11-30 14:49:30
  • 汉字谐音特点歇后语

  • 汉字谐音特点歇后语(精选165则)

      歇后语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基础内容,掌握了歇后语,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可以以歇后语作比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字谐音特点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妈妈的众姐姐——多疑(姨)

      2、戏台上的垛口——不成(布城)

      3、戏台上的鞭子——加码(假马)

      4、观音堂里着火——妙哉(庙灾)

      5、孙猴子坐金銮殿——不象仁(人)

      6、君寿星打靶——老腔(枪)

      7、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8、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9、弄堂里跑马——题(蹄)

      10、旱魅拜夜叉——尽(精)

      11、见鬼园外竹笋——外甥(生)

      12、男人不打老婆——好福气(夫妻)

      13、秀才做诗——有两手(首)

      14、秃子脱帽子——头名(明)

      15、何家姑娘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16、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17、龟盖量米——什么声(升)

      18、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19、扯铃扯到半空中——空想(响)

      20、抓蜂吃蜜——恬(甜)不知耻(刺)

      21、两百钱的花生——有得驳(剥)

      22、两手捧寿桃——有理(礼)

      23、护国寺买骆驼——没那个事(市)

      24、花椒掉进大米里——麻烦(饭)了

      25、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26、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27、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28、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29、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30、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31、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32、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33、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34、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35、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36、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37、土杏儿--苦孩(核)子

      38、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39、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40、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41、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42、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43、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44、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45、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46、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47、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48、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49、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阅读全文]...

2022-07-17 02:35:44
  • 汉字谐音特点的冷笑话

  • 笑话
  • 汉字谐音特点的冷笑话

      当听别人说笑话的时候觉得不大好笑,还会觉得冷很冷,可是自己看的时候,却笑到不行,你有这样的经历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汉字谐音特点的冷笑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地名有关

      元旦晚上,小弟带两位侨生到家晚餐,一个性情开朗,一个较为拘谨。 *间,那位开朗的同学笑指拘谨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说:"他是缅甸来的,所以比较腼腆。"随后他举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仰首一饮而尽,接着说:"我是仰光来的。"

      2、校长发火

      校长在学期结束时的校务会议上,对人事行政效率之低,大发雷霆。他说:"负责董事业务的不懂事;负责人事管理的不省人事;身为干事的.又不干事!"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qí〕,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 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 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 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 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 他十两金子!”多狂啊。 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 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 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就是十根竹子 才一片叶儿!”

      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己写的是“千叶”、“万竿”, 叶儿少竿儿多,*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王琪的脸一 下臊得跟大红布似的,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道谢,连声说:“提得好,提得好。” 打这儿起,王琪再也不狂了,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往后,他成了个有真 才实学的诗人。 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

      一天,他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 他们来对: 水底日为天上日; 是说水里的太阳,不过是天上的太阳照出来的影儿。这几个大官听了, 大眼儿瞪小眼儿,谁也对不上来。 赶巧,杨大年这会儿进来,要跟寇宰相谈公事。寇准跟杨大年谈完了公 事,就把刚才的上联跟他说了。

      杨大年盯着寇准的两眼,稍微一琢磨,马上 对了一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说的是日影,杨大年就对了个人影。我往你眼前一站,你眼珠里准 能照出我的人影,这就叫“眼中人是面前人”。读者朋友要是不信,你就盯 住别人的眼珠儿试试看! 据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下,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阅读全文]...

2022-07-01 07:59:43
  •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

  • 文学
  •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

      汉朝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出现断层后的再次兴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汉朝文学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汉代再次出现作家群体

      2.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

      3.汉代文学和经学出现双向互动,二者彼此渗透

      4.汉代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

      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政论文中名篇佳作叠现,其中包括: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之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汉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散文,上继先秦,与战国的散文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和唐宋的诗歌、元代的戏剧、明清的小说,分别雄踞于各个时期的文坛。汉代散文中一类是叙事文,代表是《史记》和《汉书》;另一类是论说文,主要是指名臣的奏议和文人的哲学、政治学专著如《盐铁论》《论衡》《潜夫论》《政论》等。

      不过相比之下,汉代散文都是有为而作。在汉代真正“为艺术而艺术”,并且风靡一时的是辞赋。这种文体直接继承了战国纵横家的辩术和屈原、宋玉的“楚辞”。它们在屈原、宋玉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变本加厉,越来越不重视思想,而一味在文字、在形式上下功夫,争奇斗艳。汉代人写赋成为一种时尚,似乎不写赋就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才华。汉代的诗坛是相对寂寞的,除了楚歌之外,几乎找不到激动人心的文人诗歌作品。不过,汉武帝建立乐府机构,搜集了许多民歌。这些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汉代乐府以其光荣的现实主义传统直接而极其巨大的影响着我国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曹家父子及建安七子直接承袭了汉代乐府的衣钵。而汉代乐府中的五言体、杂言体,直接影响着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影响着南北朝及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

      拓展内容:

      史学巨著

      《史记》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生于史学世家,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者,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迁居长安,以后拜董仲舒为师学*《春秋》,拜孔安国为师学*《古文尚书》。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地漫游,游历的地方包括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此次漫游中,他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孔子、屈原、韩信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结束后,任郎中一职,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此后,他曾侍从汉武帝巡狩、封禅而到过更多的地方,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漫游生活使司马迁大开眼界,他接触了各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尤其收集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为后来《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其父司马谈去世,父亲历史的未竟之业便落在了他的肩上。元封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自此,他读遍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着手著史。未曾料到,一场巨大的灾难从天而降。天汉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消息传到京城,汉武帝为之震怒,朝臣顺水推舟,斥骂李陵。司马迁以为这对李陵不公*,挺身而出,陈说李陵投降实出无奈。他的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加之他写就的《景帝本纪》,直言景帝、武帝过失,武帝借此对他两罪并罚,处以“宫刑”。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想到过死,但著史之业未竟,只得隐忍苟活,继续写作。对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有详细申述,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太始四年(前93)左右,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辉煌巨著。此后,他的事迹不详,约在武帝末年去世。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在体例上,《史记》分为5大部分,即本纪,记帝王之事;世家,述诸侯之事;列传,叙人臣之事;表,即表格形式的大事记;书,即典章制度。《史记》通过这5个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成为*历代史书的基本形式。所谓的“二十四史”,即以《史记》为首。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是无愧的。就《史记》的文学性而言,首先表现在它的叙事方式上,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实际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它叙述了漫长的三千年历史,再现了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中的很多传记,用一系列故事展开。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同时《史记》中的故事,还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如《项羽本纪》中著名的“鸿门宴”故事,就犹如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剧中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剧情又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极富戏剧性。其次,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帝王将相、贵戚富商、文人隐士、游侠刺客、*民百姓。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廉颇、蔺相如等,就有*百人。如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给以精心描绘,写出了项羽威武壮烈的悲剧命运。《史记》中所描绘的人物,面目活现,神情毕露,得益于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人物外貌和神情描写,生活细节的刻画,人物对话的运用,戏剧性场景的设置。上述这一切在司马迁笔下运用自如。再次,《史记》的语言艺术是精湛的。司马迁将史料中艰涩难懂的语句,改写成汉代通行的语言,使古文变得浅显流畅。如叙事语言精练简洁、人物语言个性化等。

      司马迁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深刻影响到后世作家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它的笔法直接影响到唐宋古文家,成为他们行文遣词的规范;它对唐传奇乃至明清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汉书》

      班固(32—92),字孟坚,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写有《史记后传》65篇。父亲死后,班固继承父业,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为基础编撰《汉书》,历时二十年。《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只写一个朝代)著作。其体例基本上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并将“世家”取消,与“列传”合在一起,统称“传”,使《汉书》形成一种新的面貌。《汉书》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100篇。这部断代史以后成为官修史书的范本。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富有散文文学特色的史学巨著。其中有不少出色的人物传记,如《霍光传》、《朱买臣传》、《东方朔传》,都是公认的名篇。特别是《苏武传》,并不逊色于《史记》。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但他坚持斗争,不屈服于敌人的逼迫,不为劝降而动心,一个可歌可泣的*形象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另外,《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相比,对照鲜明,它显得典雅古奥,比较艰深。

      政治散文

      西汉前期作家,他们生当新王朝建立之初,胸怀雄心壮志,把自己的写作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类政论文的`中心论题,无外乎总结秦朝的经验教训,为新王朝提供治国安邦的良策。其中最杰出作家是贾谊。在他任汉文帝太中大夫的十年时间里,写下了一系列政治散文,最著名的是《过秦论》。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首先采用渲染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秦国逐渐走向强盛的过程,当时六国诸侯集中庞大的军事力量和最优秀的人才想消灭秦国,结果自取灭亡。秦国可谓天下无敌,然而它“仁义不施”,最后反而被反秦的农民起义军所灭亡,反差十分强烈。中篇和下篇指出秦二世和子婴一意孤行,暴虐无道,以致失去民心,实际给西汉王朝提供教训。晁错是继贾谊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他的名篇《论贵粟疏》对贾谊先已提出的重农抑商的观点,作了更集中、更详尽的发挥,切合实际。

      韵文杰作

      西汉初年,汉乐府民歌尚未唱响,民间的歌谣还很少见,韵文沿袭着楚声、楚歌的余续。楚汉相争的主角项羽和刘邦的楚声短歌《垓下歌》和《大风歌》是汉初的韵文杰作。

      《垓下歌》

      项羽的《垓下歌》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其辞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用的是楚歌“兮”字体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失路英雄的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沈德潜评其“呜咽缠绵”(《古诗源》卷二)。

      《大风歌》

      刘邦的《大风歌》,比起项羽《垓下歌》的悲凉慷慨,刘邦的《大风歌》则在雄壮中带苍凉情怀: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是刘邦在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十月,讨伐叛乱后归师路径故乡沛县时所作。其踌躇满志之情溢于言表,但最后一句却隐隐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意味。《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自歌之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篇幅虽短,感情却丰富复杂。

      其他韵诗

      汉武帝有《秋风辞》,乌孙公主有《悲愁歌》等,此时已非汉初。

      另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也有其独特之处。他虽有楚辞的形式,但表现的却是屈、宋作品从未有过的招隐的内容。诗中极力渲染山林幽寂凄凉、阴森恐怖的气氛,说明“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的主题,用于冷峭,“音节角度,浏漓昂激”(王夫之《楚辞通释》),是后世招隐的诗赋之祖。

      乐府诗歌

      乐府机构

      乐府,本是*的音乐机构。这种名称大约从秦代开始就有了,在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铸有“乐府”二字。西汉立国以后,沿袭秦朝体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被大大扩大,其中“采诗”是乐府最引人注目的一项职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这类诗歌源自民间,为了区别于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辞,*惯上称为“乐府民歌”。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中,可以知道当时所采之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所谓的汉乐府诗歌,主要指这一类诗歌。

      乐府民歌

      现存汉乐府民歌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广泛,尤其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和情绪之作。诸如民众的悲惨生活,战争和兵役带来的灾难,封建官僚的无耻,家长制的罪恶,爱情的坚贞,弃妇的痛苦等。《十五从军行》写一老兵,十五从军,八十才归,性命苟全了,但家园破败,亲人凋零,不胜悲苦。《上邪》的爱情誓词是:海枯石烂,真爱不变。《陌上桑》中,罗敷美貌动人,有勇有谋。反之,“使君”则好色、贪婪、霸气十足。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扩大了*诗歌的叙事领域。《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尤其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手段在此都作了完美的发挥。无论人物对话、动作,还是心理刻画,都十分成功,形象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诗中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以及浪漫色彩的结尾,在铺排上也都恰到好处。另外,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杂言诗句式,字数不一,有整有散,灵活多变。五言诗则形式十分整齐,如《十五从军行》等。这种诗体较《诗经》、“楚辞”的四言诗和骚体诗都有明显的进步,代表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发展的新趋势,此后几百年间,成为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别名,是汉乐府诗中最长的一篇,也是*诗歌史上罕见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刘兰芝貌美贤淑,勤于家务,可苛刻的焦母却不喜欢儿媳,婆媳关系颇为紧张。焦仲卿夹在母亲与爱妻之间,处境尴尬,最后因母命难违,劝说妻子暂回娘家。刘兰芝在娘家又不见容于兄长,逼她再嫁,她只得以死相抵,“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消息,幡然醒悟,也“自挂东南枝”,用自己壮烈的死来*封建家长的专制。

      汉赋

    [阅读全文]...

2022-07-17 20:40:03
  • 体现立春时节特点的古诗(精选17首)

  • 立春
  • 体现立春时节特点的古诗(精选17首)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体现立春时节特点的古诗(精选17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唐: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龙骖日暮下城闉。

      2、《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3、《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4、《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5、《汉*立春》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6、《卖花声立春》

      清: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7、《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8、《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阅读全文]...

2022-05-05 08:20:06
要汉字特点的古诗 - 句子
要汉字特点的古诗 - 语录
要汉字特点的古诗 - 说说
要汉字特点的古诗 - 名言
要汉字特点的古诗 - 诗词
要汉字特点的古诗 - 祝福
要汉字特点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