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

关于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81) 说说(364) 名言(20) 诗词(11k+) 祝福(26) 心语(6)

  • 大林寺桃花古诗

  • 桃花
  •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阅读全文]...

2022-07-21 18:18:24
  • 春天的古诗《大林寺桃花》赏析

  • 春天,桃花
  •   《大林寺桃花》

      【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想不到春天是反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阅读全文]...

2022-02-21 16:06:00
  • 古诗大林寺桃花

  • 桃花
  • 古诗大林寺桃花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能流利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学*《大林寺桃花》

      1.出示古诗,师范读

      2.简介白居易,背诵白居易的古诗

      3.小组学*

      (1)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理解诗意

      4.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农历四月,庐山脚下落红满地,浓绿深深——温柔的春天悄悄地离去了。我登上香炉峰顶的大林寺,那巍峨庄严的寺墙内,竟然会有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那灼灼似火的花朵映衬着杏电影的院墙,荡漾着浓浓的春意。我正在感叹归去的春天无处可寻,想不到可爱的春天,却调皮地东躲*,偷偷地跑到这深山的古寺中来了!

      (3)齐读古诗

      5.试背诵

      二.学*《稻田》

      1.出示古诗,师范读

      2.小组学*

      (1)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春天的江南水乡,充满了绿色的盎然生机。碧绿的春水涨满了春前的池塘,极目望去,田野上肥壮的稻秧无边无际地向天边延伸,仿佛与低垂的云脚连成了一片。更有那浑身洁白、宛如片片雪白的鹭鸶,破云如雾,来到了精美无比的画屏般的江南水乡嬉戏飞翔。

      (3)齐读古诗

      4.背诵古诗

      大林寺桃花作与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也是白居易的名诗之一。

      大林寺桃花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拼音

      dà lín sì táo huā

      rén jiān sì yuè fāng fēi jìn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g kāi 。

      zhǎng hèn chūn guī wú mì chù ,bú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g lái 。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阅读全文]...

2022-07-30 11:12:46
  •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赏析

  • 桃花
  •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作者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作者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作者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作者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作者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作者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作者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阅读全文]...

2022-03-08 03:40:26
  • 大林寺桃花古诗意思(大林寺桃花古诗注释译文)

  • 桃花
  •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必称盛唐,而有唐一代,诗人能称“大”的,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已,世称唐代三大诗人。

    江州,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就在江州城东三十余里的地方。大林花径就是庐山著名的花径风景区。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违背了封建礼教的人伦道德。于是朝廷以此为理由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这些都是别有用心的人的托词,真正的原因是白居易直谏不讳,冒犯了*,所以才有人排挤他,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这位“青衫湿”的江州司马,在被贬的第二年所做《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陪伴了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的始终,也自然地融入了被贬第三年,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白居易写的一首小诗——《大林寺桃花》,这种沧桑的感慨使这首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感觉。

    在大地春回芳菲尽落的人间四月,已经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邀一众好友来到庐山登香炉峰宿大林寺。这大林寺因山高路远而人迹罕到。正因山高地深,与世隔绝才使这里的孟夏四月还有微微的春寒之意。山地气候就是这样,气温和气候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不断的变化。就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大林寺气候如初春的二三月。桃花初露芬芳,美艳可人。这不禁使白居易发出感慨,这是人间还是仙境?

    白居易由惊异而欣喜,由欣喜而心花怒放,从而放飞了思绪,原来“我”因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无情,是错怪了春天。她只是从人间转身悄悄躲进这庐山第一胜境的大林寺了。这人间胜境,既能容得下这调皮可爱的春天,自然也是我白乐天感悟逆旅沧桑后的绝佳归隐之所。

    [阅读全文]...

2022-05-09 20:01:46
  • 古诗大林寺桃花带拼音

  • 桃花
  •   大林寺桃花作与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也是白居易的名诗之一。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拼音

      dà lín sì táo huā

      rén jiān sì yuè fāng fēi jìn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g kāi 。

      zhǎng hèn chūn guī wú mì chù ,bú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g lái 。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该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阅读全文]...

2021-11-24 14:07:08
  • 赞美春天桃花的诗句古诗汇总

  • 赞美,春天,桃花
  • 赞美春天桃花的诗句古诗汇总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春天桃花的诗句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3.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欧阳修《舞春风》

      4.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5.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7.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9.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1.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12.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白居易《下邽庄南桃花》

      13.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可怜地僻无人赏,抛掷深山乱木中。——李九龄《山舍南溪小桃花》

      14.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15.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白居易《寄题忠州小楼桃花》

      16.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岑参《春兴戏题赠李侯》

      17.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18.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韩愈《题百叶桃花》

      19.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聂夷中《杂曲歌辞·起夜半》

      20.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白居易《晚桃花》

      21.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白居易《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

      1、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2、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韩偓《野钓》

      3、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钱起《梨花》

      4、只怪素亭黏黛色,溪烟为我染莓苔。欲知源上春风起,看取桃花逐水来。——施肩吾《临水亭》

      5、春过也,笑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6、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俗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徐铉《题雷公井》

      7、数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鸟岂知贫。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秦系《山中赠耿拾遗湋兼两省故人》。

      8、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井》

      9、山中尽日无人到,竹外交加百鸟鸣。昨日小楼微雨过,樱桃花落晚风晴。——殷尧藩《游山南寺二首》

      10、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元稹《寒食夜》

      11、羽袖飘飘杳夜风,翠幢归殿玉坛空。步虚声尽天未晓,露压桃花月满宫。——许浑《宿咸宜观》

      12、仙洞千年一度闲,等闲偷入又偷回。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元稹《刘、阮妻二首》

      13、主人家在龙池侧,水中有鱼不敢食。终朝采药供仙厨,却笑桃花少颜色。——施肩吾《题龙池山人》

      14、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常建《戏题湖上》

      15、四面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年年洞口桃花发,不记曾经迷几人。——陆畅《题独孤少府园林》

      16、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戴叔伦《蕲州行营作》

      17、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白居易《红鹦鹉(商山路逢)》

      18、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刘禹锡《杂曲歌辞·忆江南》

      19、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元稹《刘、阮妻二首》

      20、忘怀不使海鸥疑,水映桃花酒满卮。亭上一声歌白苎,野人归棹亦行迟。——羊士谔《野望二首》

      21、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22、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顾况《杂曲歌辞·桃花曲》

      23、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24、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

      25、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聂夷中《起夜来》

      26、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七首》

      27、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顾况《崦里桃花》

      28、阆峰绮阁几千丈,瑶水西流十二城。曾见周灵王太子,碧桃花下自吹笙。——鲍溶《怀仙二首》

    [阅读全文]...

2022-04-11 00:44:01
  •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

  • 桃花,文学
  •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林寺桃花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大林寺桃花背景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三、大林寺桃花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四、大林寺桃花翻译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五、大林寺桃花鉴赏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阅读全文]...

2021-11-28 00:30:24
  •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古诗赏析(大林寺桃花解释意思)

  • 桃花,解释
  •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众多经典的古诗词中也蕴含了很多的地理知识,之前我们介绍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诗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语句,描写了在小范围区域短时间内,天气阴晴云雨反复变化的天气现象。今天我们再来看一首唐诗: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大林寺写成的一首名诗。诗中描述的是白居易在初夏四月(公历五月左右),来到了庐山大林寺,此时山下的桃花都已经凋谢,而在山上大林寺却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人看到此情此景,深有感触,把春光写的活灵活现,顽皮可爱,没曾想春光却转到了这里来。

    庐山大林寺花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描写的就是典型的自然带地带性分异中的山地垂直分异,全球的自然带,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我们称为地带性分异规律,可以分为纬度地带性分异、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和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三种。

    山地垂直分异示意图

    山地的垂直分异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山地海拔的升高,从而出现气候要素中的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总体而言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是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6℃,另外,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当然在山地的垂直分异当中,对植被自然带影响较大的因素还是气温变化,也就是热量条件的变化。

    山地的垂直分异

    假设在赤道地区,有一座降水充足的山地,而且山地海拔足够高,山顶有终年积雪的存在,那么这座山从山麓到山顶就会一次看到热带雨林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亚寒带)针叶林带、山地灌木带、山地草甸带、山地荒漠带等自然带的分布,几乎和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更替一致。

    庐山地图

    当然,在白居易作诗的庐山其实海拔并没有那么高,庐山主峰汉阳峰,海拔大约为1474米,这样的海拔高度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山体中主要的自然带类型还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是,毕竟海拔大约升高了1000多米,也就是山上气温比山下*原地区要低大约6℃多,所以同种作物如桃树的物候*性就发生了变化,山上桃树的开花、结果时间都会被推迟,所以就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

    [阅读全文]...

2022-03-22 05:26:54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歌赏析

  • 桃花,诗歌
  •   《大林寺桃花》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古诗简介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翻译/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春天又来了。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抵化城(指大化城寺),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此诗)。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歌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6-06 14:10:36
当前热门
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 - 句子
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 - 语录
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 - 说说
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 - 名言
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 - 诗词
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 - 祝福
大林寺桃花是赞美春天的古诗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