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

关于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k+) 语录(115) 说说(34) 名言(55) 诗词(1k+) 祝福(4) 心语(681)

  • 村夜白居易阅读答案

  • 阅读,古诗文
  • 村夜白居易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夜白居易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村夜原文: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村夜阅读答案:

      1.第一、二句中的“苍苍”、“切切”和“行人绝”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苍苍”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则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

      2.景中有情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请作具体赏析。

      答:因诗人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村夜翻译: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村夜字词解释:

      ⑴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

      ⑵苍苍:灰白色。

      ⑶切切:虫叫声。

      ⑷绝:绝迹。

      ⑸独:单独,一个人。

      ⑹野田:田野。

      ⑺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村夜背景:

      元和九年(814),白居易怀着因母亲逝去而孤独寂寞的心情在渭村结合当时的夜景写下这首诗。

      村夜赏析: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的吟唱。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通过对前后景物的不同描写,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在清新恬淡的景色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白居易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阅读全文]...

2022-02-04 20:08:47
  •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 阅读
  •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在学*和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浔阳春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这组诗由《春生》、《春来》、《春去》三首组成。《春生》这首诗把春天拟人化,构思异常新颖,奇巧,灵动。此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截然不同。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结合尾联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写法极富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4分)

      阅读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向“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3分)

      ②参考要点:(3分)

      拟人手法:

      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

      ②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

      ③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

      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

      构思独具匠心:前三联赞春,尾联转为抒恨,初读意外,细思便觉反衬之妙。

      (3)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2分)

      (4)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3)试题分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4)试题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春生翻译:

      春天气息不知生于哪里而暗自的周游天地,直到游遍海角天涯才肯罢休。

      先派遣和煦的春风来报春天的`信息,后再叫啼叫的鸟儿来诉说来由、

      春天在河畔的草色中蔓延开来,点缀着花房小树的枝头。

      如果你(春)去到我的故乡寻觅我,就为我传去我沦落在江州的信息吧。

      春生字词解释:

      ①海角天涯:极言遥远。

      ②教:使、让,读*声。

      ③展张:展开、铺开。

      ④故园:指白居易的家乡下邽。

      ⑤为传:替我捎信。

      春生背景: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元和十二年)作《浔阳春三首》。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春生 白居易 翻译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阅读全文]...

2022-04-16 18:57:54
  • 白居易《江亭夕望》阅读答案赏析

  • 阅读
  • 白居易《江亭夕望》阅读答案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江亭夕望》阅读答案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原文:

      江事夕望①

      【 唐 】 白居易

      凭高望远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

      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

      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

      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

      【 注 】 ① 本诗写于诗人被贬出京,任江州司马之时。

      1 .诗歌额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 .本诗围绕“思悠哉”展开.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产生了哪些情思? ( 6 分)

      二、参考答案:

      1. 一幅日落月出江亭晚景图。(1分)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氛围。(2分)傍晚时分,太阳将落,晚霞一片,如红浪沸腾;月亮初上,清辉照耀,周围笼罩的烟雾,渐渐散去。(2分)

      2.①对美景的喜爱。②惜春伤春之情。③年华已逝的伤感。④被贬后内心的不甘和无奈。⑤回京的渴盼。(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6分)

      三、名句:

      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

      七律《江亭夕望》作于江州。这两句是说,傍晚时分,站在江亭上望去,太阳将落,晚霞一片,如红浪沸腾;月亮初上,清辉照耀,周围笼罩的烟雾,顿时散去,豁然开朗。前句西望落晖,后句东望月出,两处景色一齐出现,极为贴切、壮观,景象优美,引人入胜。

      四、创作背景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本诗写于诗人被贬出京,任江州司马之时,在此诗中一句“争敢三年作归计”,展现了诗人渴望回京的心情。

      五、作品鉴赏

      诗人从冬去春将来,雪花飞落树枝的情景,联想到自己霜发满头,表达了诗人对年华已逝的伤感;“争敢三年作归计”讲出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不甘,更展现出诗人对回京的渴盼。“心知不及贾生才”,诗人自嘲自己不如贾谊那么有才华,而比自己有才华的贾谊都还被贬出京,困顿地方;承接前半句展现了诗人的对被贬后无法回京的无奈心情。最后一句对应前文写景的诗句,景与情相融,升华了主旨,诗人发现景色有日落月升,也希望自己的仕途像景色一样迎来新的起点。

      六、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观刈麦》、《卖炭翁》、《暮江吟》、《采莲曲》、《钱塘湖春行》、《大林寺桃花》、《琵琶行》等。

    [阅读全文]...

2022-04-16 23:34:56
  • 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阅读
  • 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原文]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地聚落⑥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因口号⑧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历:经过。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⑥聚落:村落,村庄。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⑧口号:随口吟诗。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⑩长恨:常恨。(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13)曾:还。(14)迨:至,到。(15)垂: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答案】9.B(2分)

      【解析】此句意思为: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匡(kuāng)庐的意思为: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里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应选B。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华()(2)造()

      【答案】10.(1)开花(1分)(2)到(或“往”)(1分)

      【解析】(1)华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常见哟,《淮南子·时则训》的“桃李始华”肯定想不到,但想到一个成语:华而不实了吗?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2)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此中“造”译文为:到,往。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答案】11.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解析】环:环绕,围绕,这应是一个得分点,句意也是一分吧。清、苍、短、瘦用组词法去组词,同现代汉语没有太大的区别,瘦要注意翻译。

      12.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答案】12.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2分)

      【解析】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将此句翻译一遍就可以了。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

      13.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答案】13.(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2分)

      【解析】此题不难,失分的原因就是有的考生只写了一点,此次中考文言文总体不难,去做一下延伸*题吧,这是一期杂志上的,我把它挑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参考译文】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赏析】

      这是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山大林寺时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几乎是他写《琵琶行》同时。作品以游踪为线索,重点描绘了大林寺独特的景致:粗笔勾勒“清流苍石,短松瘦竹”,细笔刻画“山桃始华,涧草犹短”;用“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写出其总体特征;用“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突出其地域特色。接下来的一首七绝,作者以奇妙之笔抒写情致,把诗人游赏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你看,在*地桃花已凋落的季节,山寺的桃花却开得异常繁盛。看到花落,我常常怨恨春天归去没处寻找,谁知它竟然转到这人林寺中来了!欣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文章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感叹:如此胜境,又临*人路,竟然人迹罕至,可见世人是多么热衷于追名逐利而无暇欣赏美景啊!读到此处,人们才知本文旨意。

    [阅读全文]...

2021-12-12 20:10:53
  • 诗歌《客至》阅读答案

  • 阅读,诗歌,写作
  • 诗歌《客至》阅读答案

      在**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练*题,而与练*题如影随形的则是答案,借助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客至》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联写出了草堂怎样的环境?其中“但见”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表现了主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主要写“客至”,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了“草堂”清幽的居住环境。“但见”表现诗人闲适而有些寂寞的心境。(意对即可)

      2、从颈联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主人的生活贫困。(意对即可)

      3、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客至》完成下面各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体诗和*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扩展阅读:解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阅读全文]...

2022-06-16 08:36:19
  • 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练*

  • 阅读
  • 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练*

      养竹记 (白居易)

      竹倾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菶(běng)茸:草木茂密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 寻:寻找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①由是筐篚者斩焉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①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①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②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8.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4分)

      答: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4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译文:

      (3)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6-03 07:08:20
  • 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

  • 阅读
  • 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

      1、比喻、拟人

      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6)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

      (7)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阅读全文]...

2022-05-29 19:37:13
  • 白居易的古诗

  •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阅读全文]...

2022-05-13 14:36:26
  • 白居易关于灯的诗歌

  • 诗歌
  •   白居易关于灯的诗歌有哪些呢?各位同学们,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请看下面吧!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 唐 · 白居易《夜雨》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 唐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 唐 · 白居易《除夜》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 唐 · 白居易《夜雨》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 唐 · 白居易《除夜寄弟妹》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 唐 · 白居易《秋雨夜眠》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 —— 唐 · 白居易《冬夜》

      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 唐 ·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 唐 ·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 —— 唐 · 白居易《寒食月夜》

      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犹立暗花前 —— 唐 · 白居易《寒食夜》

      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 —— 唐 · 白居易《石榴树(一作石楠树)》

      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 —— 唐 · 白居易《望亭驿酬别周判官》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 唐 ·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弦清拨剌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 唐 · 白居易《琵琶》

      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 —— 唐 · 白居易《宿东林寺》

      他时诸处重相见,莫忘今宵灯下情 —— 唐 · 白居易《冬夜示敏巢(时在东都宅)》

      行多朝散药,睡少夜停灯 —— 唐 · 白居易《衰病》

      碧毡帐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 —— 唐 · 白居易《夜招晦叔》

      花下放狂冲黑饮,灯前起坐彻明棋 —— 唐 · 白居易《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

      星河耿耿漏绵绵,月暗灯微欲曙天 —— 唐 · 白居易《睡觉》

      曙灯残未灭,风帘闲自翻 —— 唐 · 白居易《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

      行子孤灯店,居人明月轩 —— 唐 · 白居易《别舍弟后月夜》

      高置寒灯如客店,深藏夜火似僧炉 —— 唐 · 白居易《闲夜咏怀,因招周协律,刘、薛二秀才》

      移尊树间饮,灯照花纷纷 —— 唐 · 白居易《赠别崔五》

      水窗*冷未能卧,挑尽残灯秋夜长 —— 唐 · 白居易《秋房夜》

      炉向初冬火,笼停半夜灯 —— 唐 · 白居易《与僧智如夜话》

      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 —— 唐 · 白居易《竹楼宿》

      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 —— 唐 · 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

      理曲管弦闻后院,熨衣灯火映深房 —— 唐 · 白居易《春早秋初,因时即事,兼寄浙东李侍郎》

      眼昏灯最觉,腰瘦带先知 —— 唐 · 白居易《答梦得秋日书怀见寄》

      曙早灯犹在,凉初簟未收 —— 唐 · 白居易《新秋夜雨》

      道场夜半香花冷,犹在灯前礼佛名 —— 唐 · 白居易《吹笙内人出家》

      透影灯耿耿,笼光月沈沈 —— 唐 · 白居易《和元九悼往(感旧蚊帱作)》

      火将灯共尽,风与雪相和 —— 唐 · 白居易《小庭寒夜寄梦得》

      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 —— 唐 · 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

      独对孤灯坐,阳城山馆中 —— 唐 · 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此寄》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 唐 · 白居易《寒闺夜》

      扬子津头月下,临都驿里灯前 —— 唐 · 白居易《临都驿答梦得六言二首》

      障要智灯烧,魔须慧刀戮 —— 唐 ·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厨灯斜影出,檐雨馀声滴 —— 唐 · 白居易《麹生访宿》

      照书灯未灭,暖酒火重生 —— 唐 · 白居易《和梦得冬日晨兴》

      灯尽梦初罢,月斜天未明 —— 唐 · 白居易《凉夜有怀》

      露竹偷灯影,烟松护月明 —— 唐 · 白居易《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次用本韵)》

      自问寒灯夜半起,何如暖*高眠 —— 唐 · 白居易《早朝思退居》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 唐 ·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

      绿窗笼水影,红壁背灯光 —— 唐 · 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见才调集)》

      醉收杯杓停灯语,寒展衾裯对枕眠 —— 唐 · 白居易《酬别微之(临都驿醉后作)》

    [阅读全文]...

2021-12-31 01:16:02
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 - 句子
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 - 语录
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 - 说说
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 - 名言
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 - 诗词
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 - 祝福
白居易的古诗歌阅读答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