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声洗耳的古诗

关于听泉声洗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听泉声洗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听泉声洗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听泉声洗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7) 语录(2) 说说(3) 名言(505) 诗词(79) 祝福(1k+) 心语(127)

  •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古诗翻译赏析

  • 无声
  •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古诗翻译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古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作者:宋朝文学家·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前言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翻译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阅读全文]...

2021-11-23 07:59:23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带拼音版的古诗

  • 苏轼,文学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带拼音版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带拼音版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古诗带拼音版

      dìng fēng bō

      定风波

      sān yuè qī rì shā hú dào zhōng yù yǔ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yǔ jù xiān qù , tóng xíng jiē láng bèi , yú dú bù jué 。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yǐ ér suì qíng , gù zuò cǐ cí 。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mò tīng chuān lín dǎ yè shēng , hé fáng yín xiào qiě xú xíng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zhú zhàng máng xié qīng shèng mǎ , shuí pà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yī suō yān yǔ rèn píng shēng 。

      一蓑烟雨任*生。

      liào qiào chūn fēng chuī jiǔ xǐng , wēi lěng , shān tóu xié zhào què xiāng yíng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huí shǒu xiàng lái xiāo sè chǔ , guī qù , yě wú fēng yǔ yě wú qíng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古诗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 古诗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阅读全文]...

2021-12-07 00:31:27
  • 含有耳字的古诗词 带耳字的诗词名句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六韬·武韬·发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道经·第十二章》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荀子·乐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弟子录《寡人之于国也》

    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淮南子·主术训》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菜根谭·概论》

    生则尽力,死则死耳!——《明史·列传·卷二十》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格言联璧·接物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元史·列传·卷五十五》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李忱《吊白居易》

    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子·解老》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将苑·卷一·腹心》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我为万人激耳!——《元史·列传·卷五十六》

    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

    华而不实,耻也。——《国语·晋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佚名《卷耳》

    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百战奇略·第六卷·败战》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四·齐人有冯谖者》

    美色不同面,皆佳於目;悲音不共声,皆快於耳。——《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过耳之言,不可听信。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德也狂生耳!——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李白《行路难三首》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丘《论语七则》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

    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淮南子·兵略训》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二节》

    春风不入驴耳。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

    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贞观政要·卷五·论公*》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佚名《卷耳》

    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泰山之高——《淮南子·俶真训》

    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佚名《杂诗》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六》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方向《咏儋耳二首》

    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韩非子·难言》

    [阅读全文]...

2021-11-29 21:28:26
  • 形容声音难听刺耳的句子

  • 难听,声音,优美
  • 形容刺耳声音的成语

    震耳欲聋 【*义】振聋发聩【反义】万籁无声、万籁俱寂【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用例】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的吆喝。

    (沙汀《呼嚎》)

    小刀割玻璃——尖锐刺耳公鸭嗓——难听之极……

    阴阳怪气、鬼哭狼嚎、呕哑嘲哳、不堪入耳、怪声怪气。

    一、阴阳怪气白话释义:形容说话唱歌语气语调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出处:《北京人》第二幕:“他们哪一个上想顺我的心

    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

    ”朝代:*代作者:曹禺二、鬼哭狼嚎白话释义:形容唱歌如鬼在哭泣,狼在嚎叫。

    也用来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醒世姻缘传》廿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

    ”朝代:明作者:冯梦龙译文:又叫唤鬼神,让他们在里面哭泣和嚎叫。

    三、呕哑嘲哳白话释义:形容声音嘶哑粗涩出处:《琵琶行》中:“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译文:难道这里没有山歌和村笛吗

    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四、不堪入耳白话释义:形容说话或者唱歌非常难听,难以入耳。

    出处:《闲居集·市井艳词序》:“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朝代:清作者:椰开先译文:但是*艳俗的东西真的是,难以入耳。

    五、怪声怪气白话释义: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出处:《二心集·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朝代:*代作者:鲁迅

    可能你的琴音没调准

    [阅读全文]...

2022-02-04 15:57:02
  •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 阅读,文学
  •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解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诗文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阅读全文]...

2022-01-14 10:51:06
  • 八声甘州古诗

  • 宋词
  • 八声甘州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声甘州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1】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赏析2】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阅读全文]...

2022-04-16 19:48:49
  • 廉泉让水的典故(廉泉古诗的意思)

  • 1.文化江西的历史脉络

    2.传播江西声音的方式与技巧

    3.朱子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4.茶文化与“一带一路”

    5.江西文化“五个十”

    6.让书香飘满赣鄱大地

    7.赣鄱文化耀华夏

    8.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

    9.美术事业为江西文化添光增彩

    10.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

    01

    文化江西的历史脉络

    江西是历史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从古至今,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人文资源,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在宋明时期,全盛的江西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代表。

      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它从远古浩荡而来,向未来奔泻而去。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只有对江西文化历史进行梳理,才能连接起江西文化这串绚丽的珍珠项链。江西历史文化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从万年到豫章:江西文化载体的形成

      文化根基于地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文化的发生与生存都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称赞江西“人杰地灵”,而“地灵”正是产生“人杰”的重要环境。

      在江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考古资料显示,江西最早的原始文化是安义和新余两地发现的距今约四五万年的*原型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从那时起,江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江西的历史也由此开端。而最能代表江西先民发展历程,反映江西先民生存文化的,当属万年的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这一考古发现被评为全球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农业遗产。在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至1.2万年-1.4万年前。而在这里发现的陶片,经过测定,距今已有2万多年。万年县的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的地层堆积就像一本史书,记录了江西的先民在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两个“世界第一”。

      相对于黄河流域而言,江西的土著居民长时间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进入文明时代的步伐相对迟缓。直到商周时期,中原文化才与江西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而其中的代表,就是樟树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遗址、瑞昌铜岭遗址等。这一时期的江西文化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这也表明江西地区再也不是远离中原王朝的“蛮荒”“化外”之地。

      位于樟树市吴城乡的吴城文化遗址,距今约3000年、面积61万*方米,城内有居住区、祭祀区、制陶区、铸铜区,城外有墓葬区,至今尚存的3米-15米高、2800多米长的土筑城墙,是目前南方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址。

      *年发现的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珍贵文物竟达1478件,其中国宝级文物5件。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全国所罕见,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一举改写了商周时期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江南历史,充分证明远在三千多年前赣江——鄱阳湖流域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位于瑞昌市夏畈乡铜岭的矿冶遗址,规模庞大,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开采技术、选矿技术和冶炼技术,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矿冶遗址,开采的年代从商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保存之完整,内涵之丰富,极为罕见。瑞昌矿冶遗址的发现,不仅将我国采铜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还揭示了我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为中国青铜文化圈的概念和商周时期铜料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说到江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少不了“吴头楚尾”之称。祝穆《方舆胜览》说:“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从这一称呼上可知,江西处在东吴越和西荆楚两大文化的过渡地带,无论是东边日出还是西边雨,都会从中受到影响,更何况同源共本,本是同根生,晴也好雨也罢,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比较开放的包容性、惊人的同一性和独具智慧的开创性,使得那时候的江西文化更显地域特色。

      而江西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豫章郡的设置。西汉初年,朝廷设立豫章郡,下辖南昌、庐陵、彭泽等18县,其所管辖的范围,大抵上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以后虽有小的调整,但大的格局一直未变。由于豫章郡的设置,江西被正式纳入中央*的统一控制之下,一方面,接受中央文化的熏陶,使这一区域依附而非背离中央,保证了区域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俗, 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将周围尚未纳入进来的地区吸附过来,从而慢慢形成今天江西的政区格局和文化*俗。

    从边缘到中心:江西文化的高峰

      客观地说,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这座文化孤峰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分量的文化名人。但到了北宋中后期,江西文化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中原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从宋至明,江西文学如日中天,进入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六百余年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其壮观景象,至今仍令人景仰和惊叹不已。综观宋明文坛,在作家数量上,江西籍的最多;从作家队伍素质上看,江西作家中既不乏众体皆备、声名显赫的大家巨擘,也不乏独擅一体、技压群芳的名家高手;从宋明文学的历程看,由首开风气到蔚为大观,由中兴再起到傲然殿后,皆有江西作家之卓著勋绩;从宋明文学诗歌、词章、散文、戏曲四个主要领域看,江西作家都大有可书之笔。

      江西在宋明时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江西文化名流巨擘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江西现代文化的丰富源泉。江西繁荣发达的古代文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文章节义之乡,二是理学的心脏地带,三是诗人与词客的沃土,四是禅宗的腹地,五为道教的重镇,六为经济与治术之地。

      为什么江西文化在宋明时期能够独领风骚,创造最高成就?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中心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自南北朝开始,江南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隋唐以后,包括江西在内的整个南方地区经济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中原地区先后发生“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金战争等三次大的长时期战乱,北方居民的大规模举族南迁,给江西带来了众多的劳动力和先进的中原文化。到两宋时期,中国的首都先后迁到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等地,而明朝建都在南京,明成祖后,依然实行两都制。江西则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区,其人口之众、物产之丰,均名列前茅。

      江西文化的繁荣也与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由南海入中原的通道,即由大余梅岭而直下赣江水道的所谓使节之路,这一交通大动脉贯通后,触发了赣江流域的地气、人气和文气。江西得以用更快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全国交流,众多的达官显要和文化名流频繁地进出江西,而江西学子们也纷纷走出江西,游学游宦,对促进江西文化发展和江西文人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从全盛到低谷:江西文化的衰退

      进入清代以后,江西文化在全国的地位急速衰退。整个清代,江西只有3位状元,不仅大大低于江苏和浙江,甚至落后于边远的广西。衰退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江西是全国少有的“三无省”:无学部委员,无重点大学,无博士学位授予点。

      是什么原因促使江西文化从巅峰坠落到低谷呢?究其根源,主要是人口迁移、经济开发、交通畅达、文化传递、战争破坏、社会安定等。这几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兴也经济,衰也经济。江西经济在全国地位的低落,是文化衰退的根本原因。经济衰退又与交通转移有关。从中唐到清前期,运河——长江——赣江——珠江一直是国内主要的南北通道,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到清中期,由于海运的兴起,赣江水运地位下降。尤其是京汉、粤汉铁路修通后,南北通道改走河北、河南和两湖,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盲区。虽然后来有浙赣线,也只是在赣北穿境而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除了不通火车的*以外,省会城市都有到北京的直通火车车次,唯有南昌进京需要转车。由于交通格局的变化,不仅造成物资运输困难,从外部渗入的新思潮、新风尚也绕过江西。致使江西在观念的更新上,不仅落后于沿海,也落后于中原和南北交通线上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江西文化的衰退,直接的原因还是战争的破坏。非常不幸,在中国*代工业兴起前夕,江西正处在太*天国战争时期。太*军与湘军两军反复交战10余年,江西成为主要战场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崛起的湘军“战功未必在疆场”,但“实实受害惟南昌”。战争刚过,恰逢*代工业在中国兴起,形同废墟的江西城乡,别说喜迎工商新时代的来临,就是恢复传统时代的农耕基础也需时日。江西商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商品如茶叶、纸张、木材等的生产则因战火而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的瓷业也一度陷于停产。

      当然,江西文化的衰退,也与自身的弱点有关。江西文化长期处在传统文化的中心区域,“文章节义”为江西人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主要是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熏染,它有利于农业社会的巩固,却不利于商品社会的形成。这一文化特性使得江西文化排斥*代文化,成为*代江西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

    从蛰伏到潮头:江西红色文化的兴起

      江西文化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基本事实,就是江西籍文化精英的主要活动地域大多并不在江西。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经江西培养考中科举后,即长期在外活动,死后都未归葬江西,而一些外省籍的杰出人才往往在江西创造奇迹。进入20世纪,在以*、*、*、*为代表的*人的领导下,江西再一次挺立潮头,开创了中国红色文化的新纪元,成为了中国革命、人民军队、共和国、工人运动等四大摇篮。

    红色文化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波澜壮阔的历史赋予了安源、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一个个红色经典称号,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史恢宏“交响乐”中的动人“音符”,也造就了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是江西*现代以来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20世纪以来,江西领红色文化之先,红色基因浸透在江西人的血液和江西的山水之中。全省从南至北,从东到西,一个个人名,一串串的足迹,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多个第一或者之最,见证着*成长的光辉历程。江西也涌现出了方志敏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江西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据史料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烈士*26万多人,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江西也是开国将军最多的省份。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的先进文化,是*人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的集中体现,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遥远的未来。江西红色文化品牌的兴起,不仅可以传播历史正能量,而且可以增强江西人民的自豪感,还能让外界更好地了解江西,从而有力地提升江西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江西的文化软实力。江西红色文化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原创性、分布的广泛性和历史见证价值,正成为江西重要的文化品牌。

    02

    传播江西声音的方式与技巧

    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提升党和*公信力,对于讲好江西故事、传播好江西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做到新闻发布工作有为有位

    伟大的时代,传递美妙的声音,传播感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谋划和推进新闻发布工作。

    合唱“好声音”。传播江西好声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合唱”“协奏曲”,需要落细落小落实,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做好政策解读,唱响“引领之音”。现在之所以有的政策执行效果不好,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及时权威的政策解读,致使党和*的“好声音”传递不出去。这提醒我们,在出台重大方针政策、启动重大项目、开展重大活动时,应对相关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同步部署,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支持和监督党和*工作。

    围绕中心工作,唱响“发展之音”。要自觉围绕省委、省*中心工作,突出特色亮点,抓住有利时机,主动设置议题,利用新媒体新*台,向国内外介绍江西的发展变化,宣传江西的发展成果,唱响江西发展升级“最强音”。

    宣传先进典型,唱响“示范之音”。*年来,我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绿色崛起”的动力之源。作为新闻发布工作者,有责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唱响先进典型的“示范之音”。

    齐讲“好故事”。讲故事,是对外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确凿的事实说服人,以良好的形象打动人,以真挚的情感感染人,以信服的道理影响人。

    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要更多地用生动的事实、典型的案例、翔实的数据说话,把想表达的观点寓于鲜活的故事之中,娓娓道来、可亲可信。比如,讲到反腐倡廉,就可以从汤显祖的《邯郸记》说起,主人公卢生贪欲过重的故事对于从政做人都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要突出讲故事的重点。江西的故事千千万,要着重讲好“担当实干、兴赣富民”的改革发展故事,讲好“江西风景独好”的山水旅游故事,讲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故事,讲好“最美江西人”的故事,讲好江西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故事。重点讲什么,要针对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来选择。比如,向西方国家推介江西,就可以从“CHINA”一词来源于江西景德镇瓷器来切入,向外省推介江西,可以从“走江湖”的故事讲起。这些都是讲好江西故事的丰富素材。

    [阅读全文]...

2022-07-05 20:56:31
  • 听雨的诗句古诗(听雨看书的古诗词)

  • 看书
  • “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元·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题记

    张潮有言:“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剪藏,冬雨宜饮酒。”

    窗前檐下、高楼扁舟,古往今来、四时经年,潇潇雨声都牵动着漫漫长夜中众多孤独却清醒的心灵,装点着仓皇人间中无数温柔或凄恻的梦境,涤荡着古今载籍中泱泱酣畅而情切的文字。

    一、四时好雨

    四时之雨,各有其情态与韵律。不同的诗人,因其不同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其下笔也会不同的创作风格。春雨一滴贵如油,诗人盼望这样的春雨,喜爱这样的“好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便将春雨称为“好雨”,赋予其拟人的情态。春雨之所以为“好雨”,因为它在万物最需要滋润的春天悄悄地落了下来,入夜而落,不造声势。春雨之“好”,好在其有意“润物”,无心讨“好”。春雨这一特点也常常被人们用来称颂类似的可贵品质,比如出自《孟子》“有如时雨之化者”的春风化雨,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一场滋润万物的春雨也往往是开启早春美景的序曲。这首小诗是诗人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描写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造句清新自然。初春小草沾雨后,更显出“春色有无中”的朦胧景象。与初春细雨的柔和朦胧不同,黄梅时节的雨水连绵不绝。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知夏深。

    ——[宋]范成大《喜晴》

    连绵的雨水将景色与心情冲洗得干干净净,在雨后初晴之时,诗人惊喜于季节乃至身边景色的更替。最好的生活,就在当下。

    清新的雨水,不仅能带来夏山如碧,也带来了空山雨后的秋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秋日雨后,如水月色映照着幽静的松林,潺潺清泉在山石上淙淙淌流。任凭富有生命力的春夏之景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二、凄恻愁雨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若能沉沉入眠,还能暂且忘却心中的苦楚,而檐下窗前点点滴滴的雨声,似泣似诉,如同一块透镜放大了诗人心中的愁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词人柳永《雨霖铃》一阕词,起首宕开一笔,寒蝉凄切、送别的长亭、骤雨滂沱后的黄昏,可谓无处不凄凉,奠定了“伤离别”的基调。而同是婉约派的词人李清照,更是黄昏细雨、孤雁梧桐、独饮残菊。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被评价为“千古男儿一放翁”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六十八岁高龄那年某日的风雨大作之中,忆起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忆起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不可谓不唏嘘,可谓意难*。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感怀伤雨

    《礼记·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雨打芭蕉之声,让古今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落寞伤怀、感极而悲。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在一场深夜秋雨中醒来,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黄粱一梦,功名未成、父母之忧,都在点滴雨打芭蕉之声中攀上心头。

    寂寥雨声不止落在芭蕉之上,也落在伤怀之人心中。三度听雨,却已是倏忽物是人非,已是人生远行之客。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年少的时候在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羁旅途中听雨,孤雁悲鸣,细雨西风;岁月迟暮时独在僧庐下听雨,两鬓斑白,欲说还休。

    [阅读全文]...

2022-01-13 05:03:24
听泉声洗耳的古诗 - 句子
听泉声洗耳的古诗 - 语录
听泉声洗耳的古诗 - 说说
听泉声洗耳的古诗 - 名言
听泉声洗耳的古诗 - 诗词
听泉声洗耳的古诗 - 祝福
听泉声洗耳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