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改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改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改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改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杜甫称为“生*第一快诗”。下面让我们看看诗词的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白话来说,翻译如下:剑门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的时候这件事非常高兴,泪洒衣衫。转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云已经消失了,马上高兴地收拾好诗集书本。太阳出来照耀大地,我放声歌唱,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马上动身启程,通过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又直接奔赴洛阳。
这首诗前半部分反映了诗人听到消息的兴奋高兴的心情,后半部分反映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之后有很多人给这首诗很多评价,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补充说明吧。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是什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扩写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扩写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伴着春姑娘轻盈的脚步,凛冽的冬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力,把春天的温暖带给我们。剑门外的春天似乎比*时来得更早了一些,春姑娘轻轻把小草唤醒,让大地焕发出一片盎然的生机。春姑娘是快乐的,人们也在春姑娘的感召下充满着活力。纷纷开始播种希望的种子……
在成都浣花溪畔有一座小茅屋,虽然简陋但也不失清新雅致。大诗人杜甫全家就住在这里。此时此刻,杜甫正手捧一本书站在窗前向远处眺望。想着自己颠沛流离,远离家乡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都是“安史之乱”惹得祸呀!不知道家乡的父老乡亲怎么样了?难道还在承受着战乱之苦吗?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息叛乱,*安还乡呢?
想着想着,不禁一阵愁绪涌上心头,摇头叹息。正想到这里,却见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跑进院子,边跑边叫道:“杜兄,杜兄。喜从天降呀!”
杜甫定睛一看,原来是诗友张兄。忙出门迎接道:“别急别急,慢慢说,喜从何来呀?”
“你不是时时刻刻思念故乡吗?这下好了。听说唐军打胜仗了,蓟北已经被收复了。官府也贴出来告示。不久就可以返回家乡了。此乃大喜之事呀!”
杜甫听得怔住了,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门外“咣当”一声,夫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激动地连打翻了水盆都不知道了,只顾着喜极而泣起来。撩起衣角擦了擦满脸的'泪水。就匆匆忙忙带着孩子去后堂收拾东西去了。
这喜讯来得太突然,慌忙之中,碰洒了书桌上的墨汁,也已经顾不上收拾了。胡乱把桌面上的书卷了卷。激动的都不知如何是好。是啊,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终于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
“来,来,来。张兄!为这个好消息干一杯吧!”说着拉张兄坐下。一起纵酒放歌,好不舒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好,就这么决定了。明天就按此行程出发,一刻也不再耽搁。
几年来的思乡之情终于如愿以偿了,这个消息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他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挥毫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欢迎阅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话译文】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安定的家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陈才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息。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句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评解
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这一首即是最后一种情况。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这是“杜老生*第一首快诗”,这应缘于大悲之后的大喜。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
杜诗一千四百五十首,言喜者不多。这一首一变其一贯的沉郁顿挫之风,性情溢于笔墨之间。前两联写闻捷讯之喜,后两联写还乡之心切,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狂喜之情的。一般来说,悲哀之情容易动人,喜悦之情难以描状。虽然这是一首律诗,但读起来毫无律体的束缚之感,气势如风驰电掣,节奏像瀑水急湍,全篇就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浑成,绝无雕饰妆点,真可谓情至文生,愈朴愈真。这首诗将久经丧乱的人们听到战争结束时的狂喜之情强烈地表达出来,因而千百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乱世中流亡者的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唐代诗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整理:zjh20160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6、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改编
闻官军收南河南河北的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名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名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歌的古诗
杜莆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省的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写听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的古诗
警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拼音
搜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生字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内容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河北的拼音
亲宝古诗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书法
古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
闻官里闻官军收河南北的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沙北的古诗
古诗文官军收河南河北的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闻官军收海南河北古诗的作者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开的古诗
古诗文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拼音
闻官收河南河北的古诗的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古诗教学的弊病
长大后不喜欢的古诗
关于贺永粹的古诗词
带雪的古诗儿歌
关于夸赞别人的古诗
适合女生朗诵的古诗3分钟
废墟瓦砾之间的古诗
吃冰的古诗
逻辑严谨的古诗
一叶知秋意境的古诗
关于古诗二首的生字
结尾带泉的七言古诗
134个字的古诗词
描写无力应付的古诗
赞美祖国的古诗词七绝
描写月亮古诗的名字
题目中带念的古诗
关于夏的古诗带意思
易水送别古诗的壮士指谁
寻家的古诗
运用了叠词手法的古诗
仿古诗写的
形容期盼赴约的古诗词
关于新中国70中年的古诗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的插图
江边垂钓的古诗
题临安邸古诗的词义
南宋陆游的野步古诗
古诗好的寓意
梅花魂有感情的古诗
关于儿童玩耍的古诗五言
极其优美的写雪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