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

关于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19) 说说(307) 名言(1) 诗词(859) 祝福(2) 心语(1)

  • 《出塞》古诗词

  • 写作
  • 《出塞》古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塞》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原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出塞》翻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赏析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7-21 21:41:16
  • 出塞王之涣古诗(出塞诗意及主旨)

  • 诗意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鉴赏】此诗是诗人初入凉州时,面对黄河、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以及耳闻《折杨柳曲》所产生的感慨,也表现出广大将士为国戍边的悲壮。

    第一二句描写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诗人先用镜头摄取远景: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地入海,如自下而上、由*及远地眺望,它却像一条洁白的丝带逐迤飞上云端。诗人的视觉与黄河的流向相反,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悠远仪态,也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重在表现黄河的静态美。诗人又摄取具立体感的*景:征皮士兵居住的很小的城堡被孤独地屹立在高山环抱之中。用远川高山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处境孤危。孤城是一片,是单薄、狭小的,而高山却是万仞的,以数量和体积极不相称的两件事物,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这也是诗人对文字的巧妙组合的功用。

    第三四句借凄凉幽婉的笛声,表达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感想。以问语转出浓郁的诗意,羌笛之声吹出了成守者处境的孤危和强烈的怨恨。羌笛演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而折柳赠别在唐代最盛,“杨柳”的实物、文字与离别便有了比较直接的关系,《折杨柳》笛曲触动了人们的离仇别恨。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用词十分精心,并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戍守者自知,天高皇帝远,朝廷的关心本来是不度过玉门关的,才有了玉门关外处境的孤危和环境的恶劣,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人想要折杨柳寄情而不能的残酷现实。以“何须怨”*语,深沉含蓄,传达出成守者在乡愁难禁时意识到卫国成边责任的重大,才能如此自我安慰。此足见戍边将士的伟大情怀。此诗在写作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对比的运用和语言的准确、意丰。

    [阅读全文]...

2022-03-18 01:21:56
  • 古诗词解析:出塞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赏析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 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 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 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 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 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古解析:出塞]

    [阅读全文]...

2022-01-30 08:45:02
  •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 爱国,写作
  •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州北*郡(汉代右北*郡)郡守所在地,属*卢节度使管辖。“龙城”,一作“卢城”。飞将:飞将军。汉代李广曾任右北*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翻译】

      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赏析】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这首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2-26 21:16:01
  •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

  • 文学
  •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鉴赏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阅读全文]...

2022-03-19 21:02:12
  • 出塞古诗翻译简单(出塞古诗翻译诗意)

  • 简单,诗意
  • 这首绝句,将明月、雄关和万里边塞联在一起,构成雄浑的境界,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患熔为一炉,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明人李攀龙称之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第一句,便是盘空硬语,表面上是写明月和关塞,但实际上,诗人是将深沉的历史感寄寓于诗中。这里,秦月汉关,都不是确指,而是互文见义,暗示秦汉两代的历史。

    秦汉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边塞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那时的将士们早已化作寒烟衰草,然而,明月依旧,关塞依然,只有它们才是历史的见证。 回忆历史,自然要返观现实,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诗的第二句,诗人以“万里长征人未还”相承。由“万里长征”,可知边烽未熄;由将士未归,足见征战之苦;是欲归不能,还是已战死沙场?诗人没有直说,但诗中所包含的不正是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的悲愤意蕴吗? 由这寥寥七字,人们或许可以想见那烽火遍燃的关塞,想见那漫漫黄沙和累累白骨,想见那“新鬼烦冤旧鬼哭”(杜甫《兵车行》)的凄惨情景。这句诗,诗人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浓缩了唐代边塞的现实情景,恰与第一句相衬。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首先思接千载,追溯历史,随之则视通万里,描写现实,万里征尘尽收眼底,千年兴慨独上心头! 诗句将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交织在一起,具有一种恢宏的气象。

    诗的第三、四两句,以假设句式议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实际是承一、二两句,对历史和现实的进一步感叹。

    “龙城飞将”是指汉代名将卫青和李广。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汉元光六年,卫青追逐匈奴至龙城,斩虏首数百。又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太守,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右北*,汉郡名,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

    诗人在此借用这两个典故,并非发豪迈之语,实是抒激愤之情。在诗人看来,假若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能活在今天,何愁边烽不熄!何愁胡兵不败!何愁万里征战的将士不归呢!这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岂不正是现实的悲剧吗?诗中议论,特别是绝句中的议论,多为诗家所忌。但所发议论若能见识高远、恰到好处,则会深化诗的内涵,增强诗的力度。

    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评论此诗时说:“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 风度胜故,情味胜故。”的确,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所发议论,高屋建瓴,寓意深邃,是议论,也是感叹;格调似沉郁,却又爽健,堪称“盛唐之音”。

    这首绝句,将明月、雄关和万里边塞联在一起,构成雄浑的境界,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患熔为一炉,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

    [阅读全文]...

2021-12-13 05:15:27
  • 前出塞的诗意

  • 诗意
  •   《前出塞》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出塞:古代乐府民歌的一种曲调,内容多是歌唱边塞将士生活的。

      2、挽弓:拉弓。

      3、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有很大的力气,但射得远。

      4、长:这里指长的箭。这种箭飞行更稳定,杀伤力更大。

      5、列:分立,建立。

      6、疆:边界,领土。

      7、苟:如果。

      8、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9、岂:难道。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阅读全文]...

2022-02-05 08:44:33
  •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向导”进行学*。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勤奋好学的诗句。

    [阅读全文]...

2022-03-30 19:48:15
  • 关于《后出塞五首》古诗赏析

  • 关于《后出塞五首》古诗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后出塞五首》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这两句是说,少年的一位朋友赠给他一把吴钩作为纪念,他脸含微笑地看着它,心里在想:也许凭着这把刀,我会创下不朽的功勋哩!这是写应募之事,壮士喜功者,乐于从之。从侧面反映出少年杀敌报国的豪情。

      出自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注释

      [1]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2]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3]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句法。

      [4]道周,即道边。

      [5]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6]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7]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8]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参考译文

      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的候实现自己的报负。应当征战边疆,怎么可以守着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辈子呢?国家招用我们的时候远赴蓟门,大军就要走了不可以因为自己而留下。把家里的钱财全都散尽用来装备自己,那样乡亲们会为我送行,亲戚朋友们把道路挤的满满的欢送我。头发花白了才有了点自己的功业,醉了以后看到别人年青有为才感到羞愧,想当年霍去病出征,却只能面带苦笑看着自己的武器。

      《后出塞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第一首,从军者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

    [阅读全文]...

2021-12-17 01:35:13
  • 马戴《出塞词》全诗翻译赏析

  • 马戴《出塞词》全诗翻译赏析

      出自马戴《出塞词》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单于:古代匈奴首领的称号。

      ②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斩。

      ③缺:把刀砍缺了刃。

      参考译文

      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赏析

      《出塞词》是由唐代马戴所作的七言绝句。本诗描写唐军在一个大雪弥漫的夜晚偷袭敌帐,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歌颂了边塞将士的勇武善战。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5]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上句的`一“劫”字,写出唐军将士在军旗率领下,直捣敌军最高统帅的营帐,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惊之感,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勇敢。“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袭”,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见敌就杀,将宝刀左右挥舞,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一“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此全诗神定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7-05 21:55:22
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 - 句子
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 - 语录
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 - 说说
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 - 名言
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 - 诗词
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 - 祝福
古诗出塞的歌词图片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