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

关于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3) 说说(100) 名言(21) 诗词(572) 祝福(40) 心语(389)

  •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

  •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阅读全文]...

2021-12-05 15:06:49
  • 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 文学
  • 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字的谐音】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 ,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 ”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汉字的谐音古诗】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谐 音 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谐 音 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江围—姜维,旅步—吕布,槽巢—曹操)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箫和

    [阅读全文]...

2021-11-30 14:49:30
  • 体现立春时天气特点的古诗

  • 立春,天气
  • 体现立春时天气特点的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体现立春时天气特点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唐: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龙骖日暮下城闉。

      《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内出彩花应制》

      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立春》

      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人日立春》

      唐: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汉*立春》

    [阅读全文]...

2022-07-15 01:16:50
  • 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大全

  • 写作
  • 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大全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歪头和尚拜忏--不对劲(颈)

      2: 苍蝇飞进牛眼里--找累(泪)吃

      3: 茶馆里招手--胡(壶)来

      4: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5: 补锅匠栽筋斗--倒贴(铁)

      6: 戏台上的垛口--不成(布城)

      7: 拉胡子过大街--谦虚(牵须)

      8: 城隍老爷的马--不见奇(骑)

      9: 护国寺买骆驼--没那个事(市)

      10: 城隍老爷的胡豆--鬼吵(炒)

      11: 园外竹笋--外甥(生)

      12: 观音堂里着火--妙哉(庙灾)

      13: 肩膀上放烘笼--恼(脑)火

      14: 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15: 和尚拖木头--出了事(寺)

      16: 两百钱的`花生--有得驳(剥)

      17: 赵匡胤流鼻血--正(朕)在红

      18: 空中挂灯笼--玄(悬)了

      19: 拄拐杖下煤窑--步步倒霉(煤)

      20: 泥水匠无灰--专(砖)等着

      21: 线板上的针--憋(别)着

      22: 纳鞋底不用锥子--真(针)好

      23: 狗吃豆腐脑--闲(衔)不着

      24: 河里长菜--不焦(浇)

      25: 狗吃青草--装样(羊)

      26: 龟盖量米--什么声(升)

      27: 张天师下海--莫(摸)怪

      28: 城隍庙的鼓--鬼瞧(敲)

      29: 怀里揣棉花--软(暖)心

      30: 张果老的驴--不见奇(骑)

      31: 没有底的棺材--不成(盛)人

      32: 草滩失火--留情(青)

      33: 没有赶庙会--莫急(挤)

      34: 寿星打靶--老腔(枪)

      35: 冷锅炒热豆子--越吵(炒)越冷淡

      36: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求情(晴)

      37: 营火虫的屁股--没大量(亮)

      38: 城隍老爷戴孝--白跑(袍)

      39: 豆箕柴着火--着急(箕)

      40: 何家姑娘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41: 春天的果园--有道理(桃李)

      42: 狐狸骑老虎--狐假(驾)虎威

      43: 卖虾米不拿秤--抓瞎(虾)

      44: 泥鳅打鼓--乱谈(弹)

      45: 纸糊的炉子--过(锅)来就不行

      46: 泥菩萨身上长草--慌(荒)了神

      47: 鸡啄蚂蚁--正合适(食)

      48: 两口子锄地--不顾(雇)人

      49: 草泥塘里翻泡--发笑(酵)

    [阅读全文]...

2022-03-02 14:29:54
  • 体现立春时节特点的古诗(精选17首)

  • 立春
  • 体现立春时节特点的古诗(精选17首)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体现立春时节特点的古诗(精选17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唐: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龙骖日暮下城闉。

      2、《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3、《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4、《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5、《汉*立春》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6、《卖花声立春》

      清: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7、《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8、《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阅读全文]...

2022-05-05 08:20:06
  • 体现谐音的古诗

  • 体现谐音的古诗

      谐音的古诗读起来都是很顺口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体现谐音的古诗,希望对你有用!


      1.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2.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3.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4.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5.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6.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7.孔子生於舟(周)未光舞(武)起自汉中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晷」音鬼。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后发生的自然现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禾上」谐音「和尚」,「绣裁」谐音「秀才」。

      上联: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下联: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注解: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尽不留零

      注解: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酒喝得一干二净,人也真个倒也倒也。贾岛、刘伶,俱为善饮者。此联好做酒店招牌。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上联:「丝」谐「私」。

      下联:「泥」谐「疑」,方言读音。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荷「何」,藕「偶」。

      下联:杏「幸」,梅「媒」。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子路,即孔子的弟-子,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

      颜回,即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颜的真容」。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借写竹咏物言志。

      粟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上联谐凤凰。

      下联谐鹭鸶。

      孔子生於舟末

      光舞起自汉中

      上联:舟「周」。

      下联:舞「武」。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雨洒灰堆成麻子

      风吹荷叶像乌龟

      上联:成谐(陈)。

      下联:像谐(向)。

    [阅读全文]...

2022-05-29 02:31:51
  •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 启示,教育
  •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容提要

      我国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教育制度产生、教育内容、教育场所、教师、教学对象、人才的选拔录用等方面对在*教育史上起着无比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这三个王朝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

      夏代 商代 周代 音乐教育 比较

      我国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夏代作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原始社会从这时解体,出现了阶级社会和世袭制度。殷商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处于青铜器时代的末端,畜牧农耕较为发达,手工业出现了分化,并形成了商业化模式。商末,统治者堕落腐化,加剧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周初奴隶的反抗与反奴隶制斗争,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转变为封建领主对于农奴的剥削制度。周武王始开始实行分封制度,先后建国七十一个,实行了天子最高,诸侯、士大夫和庶民层层递减的土地分封制度。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青铜器制造水*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由于夏、商、西周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这三个时期不同的音乐教育特征,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在*教育史上起着无比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这三个王朝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1.教育制度产生

      (1)夏;夏代是*第一个形成阶级的时代,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上古三代氏族部落的影响,在音乐教育方面继续延续了上古三代以礼乐教育为主的音乐教育制度。其实对于夏代的音乐教育实施情况我们可考资料很少,仅能通过文物和文献进行考证。如《礼记·郊特牲》;“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未造也”;《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从夏代乐器上取得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论;其一,为了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要,音乐成为了他们享乐的一种工具。在宫廷中设立了演出的场所,并培养乐工,在此工程中培养乐工的人即担当了音乐教育者的角色。其二,从演奏的技术提高上来说,是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实现的,在演奏法的传承中音乐教育必不可少。

      (2)商;商代进入青铜器时代,铜制乐器在商代产生新发展。商代出现的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与交换取得很大发展。加上商代崇巫,使商代音乐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作为对立阶级展开了阶级斗争,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同样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奴隶主用音乐来歌功颂德、祭祀和享受,并用音乐加强对奴隶的统冶。奴隶则用音乐来表达他们对奴隶主的不满和愤恨,成为了一种宣泄的手段。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音乐奴隶,为了达到较好的演出效果,这些乐工必须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担任音乐传授工作的人员在这一时期出现。

      (3)西周;西周自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中有了尊卑之分,有了宗法制度,这一制度是为了加强阶级统治,周代的教育政策也是根据这种制度来制定的。周代提出的“明人伦”就是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制度以“明人伦”为基础,其教育内容也应与之相适应,以礼乐诗书为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育政策的实施,不得不与政治相结合,形成了政教不清,官师合一的制度。在这种教育的背景下,西周所培养的人才无非就是培养出一批以贵族子弟为首的统治继承者和助理。还有一部分学员是从*民中选拔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在文化下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2.教育内窨

      (1)夏;关于夏代音乐教育的具体介绍史书并未系统提及,我们从现有资料中获悉,夏代的音乐教育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夏代宫廷乐舞《大夏》歌颂禹的伟大功绩。有专门的乐官负责排练与教授。《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说明了夏代已有军事乐舞的教*。《左传·昭公十七年》《夏书》载“辰不集于房,瞽奏鼓”一句,说明夏代有乐人“瞽”奏鼓演奏,他的奏乐行为与天文现象有关。《吕氏春秋·先己》则记载了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明人伦”有关;“处不重*,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饰”。

      (2)商;商代的青铜制乐器已经十分复杂,就其音列设置和制造工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商代供养了大批的女乐工和乐官,这些乐工是需要进行相应的音乐教育的,当时音乐教育为适应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的音乐教育,如祭祀礼仪活动的教*与声色娱乐活动的教*就是不同的。《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召》《六列》《六英》,以见其善。”这些都是宫廷乐舞教*,有专职乐官来担任。

      (3)西周;西周官学中,乐教的主要内容有乐德、乐语、乐舞等几个方面的教*。据《周礼-春官》中提出“中、和、诋、庸、孝、友。”统称为“六德”。这“六德”便是乐德的教育内容。乐语的教育内容《周礼·春官》中记载为“兴、道、讽、诵、言、语”。这些主要是围绕诗乐教学来进行,其中包括了诗乐的写作、背诵、阅读、吟咏以及实际运用中如何提问与作答。乐舞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六乐”,即自黄帝到西周各朝代的代表性乐舞,《周礼·春官》曰“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馨》《大夏》《大蕖》《大武》”。除了六代乐舞以外,还有小型乐舞如《跋舞》《羽舞》《皇舞》《干舞》《人舞》等,这些都是由乐师所教国子接受音乐教育的必修内容。并对各年龄阶段作舞乐舞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周代的音乐教育中还包括乐器制造工艺方面的教学。

      3.教胄场所

      (1)夏;夏代的音乐教育机构分为东序和西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贵族学*在东序,*民学*在西序。奴隶没有受教育的资格。

      (2)商;由于商代崇巫,其教学内容与占卜有关,在甲骨文中对教学场所和教学内容有所记录,“瞽宗,殷学也”。(《礼记·明堂记》)郑玄注解;“瞽宗,乐师瞽蒙之所宗也。”将瞽宗视为教学场所。

      (3)西周;西周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较前两个时期办学的规模更大,体系也更为完备,当时的类型可以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专门为统治阶级贵族的子弟而开设的,“乡学”则是为统治阶级下层的子弟而开设的。

      4.教学对象

      (1)夏;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的说法,可以看出夏代对教育对象也进行了贵族和*民之区分。按照各自的不同等级接受不同的教育,奴隶因为没有人身自由,所以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商;商代与夏代一样也分为国学和庶学,即“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但商代与其他朝代在教育对象方面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商代女子入学学*的机会比较多,享受了与男子*等的权利。据记载,当时类似于整理卜辞这类的文字工作都是由很多女性来完成,显然这种文字整理工作,如果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话是无法完成的,商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外族学生入学,很多,在卜辞中提到“丁酉卜其乎吕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这里多方即是多国的意思,说明当时邻国曾派遣学子到商朝学*。

      (3)西周;西周的教育对象多为13至25岁的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周代进入封建社会,对于阶级的划分比夏、商两代更为严格,在国学,只有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子俊选才能进入。至于女孩子即使是贵族也不可以入学,“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炱,治丝茧,织纫组《,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礼相助奠。”(《礼记·内则》)

      5.教师

      (1)夏;夏代的教育场所分为“东序”和“西序”,相对应的贵族学校“东序”的老师叫做国老。*民学校“西序”的老师则成为庶老。

      (2)商;商代教学分“右学”和“左学”,所以他的老师也有国老和庶老之分。但是由于商代崇巫的特点,在国老与庶老之上还有一个被视为太上教师的教师“巫”,他被视为教师的教师,地位更高,比如商代名相伊尹就是一个巫。他说“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意思是他以先知先觉者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作最高教义用来教育人民。除了伊尹外,还有巫贤、巫咸都属于这类具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3)西周;西周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就教师职位的划分也更加细化,组织结构也更加的复杂。大司乐是教育机构中的最高长官,下设各种师,分别掌管不同的教学内容,周官大司乐即大乐正掌管大学;乐师即小乐正掌管小学。据《周礼》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除表演民间乐舞的“旄人”外,工作人员多达1463人。这些人员除了少数低级贵族(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外,其余1277人都是胥、徒、上瞽、中瞽、下瞽,舞者一类的奴隶阶级。

      6.人才的选拔录用

      夏商两代并没有系统的人才选拨与录用的制度,我国关于教育系统人才选拔这方面记载最早见于周代。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一篇是周公所作的《尚书》立政篇关于人才任用方面的文章,另外关于人才录用制度方面的记载的《周礼》和《礼记》中指出。举行人才选拔的时间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周礼·地官·司徒》)。主持选拔的官吏叫做大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周礼·地官·司徒》)。选拔人才要经过“命乡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日俊士。”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兴贤者能者”(《周礼·地官·司徒》)。也就是说选拔上来的人才要求德才兼备,具有“六德”“六行”“六艺”,即知、仁、圣、义、中、和;孝、友、睦、训、任、恤;礼、乐、射、御、书、数。

      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音乐教育经历着由非系统的到系统的甚至专业化的音乐教育,由简单的用于宗教、图腾的崇拜以及对统治者的歌颂而产生的音乐教育的需求转变为由于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等级划分明确、制度完善、系统的音乐教育,在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师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的轨迹。经历了虞、夏、商三代,西周的音乐教育比前代都有所发展,各项制度也比较完备,对封建社会的教育影响较深,基本上奠定我国封建制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拓展相关: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

      1、起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了*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①确立的标志(禹死启继)。 ②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③方式。④评价。

      思考探究: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

      (2)行政管理制度: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4、影响: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1)实行:武王时期实行—周公东征后继续推行—西周后遭破坏—春秋战国周失去分封大权

      (2)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在封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影响:一分为二

    [阅读全文]...

2022-03-21 20:25:15
  • 论先唐咏史诗的题材特点和主题内容的论文

  • 论先唐咏史诗的题材特点和主题内容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先唐咏史诗的题材特点和主题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咏史诗作为一种诗歌门类,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来抒发个人情感和个人报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唐代最为繁盛,而先唐咏史诗的发展又是唐代咏史诗取得丰收成果的前提条件。其时,也涌现了一批知名诗人如:班固,左思,阮籍,曹氏父子,陶渊明等等,这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题材上先唐咏史诗谴责*,歌咏英雄,勇士,圣哲先贤,名士,贫士等题;主题内容是抒发生命虚无的情怀,怀才不遇的痛苦,求贤若渴的无奈等等。这些对后世的咏史诗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先唐咏史诗;题材;主题

      我国的“咏史诗”是在诗歌用事用典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古代诗歌史上,咏史诗作者之多,数量之大,都很突出,历经先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等几朝,咏史诗到唐代已完全发展成熟。咏史诗在先唐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本文就试着论述这一时期咏史诗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咏史这一诗体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一、咏史诗及先唐咏史诗的发展

      从广义上来说,咏史诗就是古往今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通过这些事来抒发个人情感或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所以说“咏史诗关注历史上一切经验的事实,凡历史性的人物或事件,一经诗人情志所及,便无所谓远*古今,皆在诗人怀抱之中,成为诗人观沧桑而生其情,通古今而骋其怀的载体。”[1]我国的咏史诗虽然在*诗歌发展史上不像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那样成为诗歌主流,形成各种流派,但它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已经有了借对历史的咏颂来达到政治和宗教的目的,到了汉乐府诗,就发展到了引用历史材料来说理论事,进一步开辟了咏史的途径,再到班固以“咏史”直标诗题,正式创下了咏史之体,之后,咏史的作者不断涌现,到唐代已完全发展成熟,并出现了许多咏史大家。

      需要一提的是,咏史诗和怀古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门类,它们都涉及以“古”为吟咏对象的问题,而且,抒情及表达意志的方式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咏史,怀古不分家的观点。虽然*年有学者对其各自特点予以辨析,但仍有缠夹不清的地方。如中唐刘禹锡涉古题材的诗歌,有人干脆称为“咏史怀古诗”[2][3],再如魏朝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也有以“咏史”为题材的诗歌[4]。

      二、先唐咏史诗的题材特点

      先唐咏史诗数量较之唐代相比数量较少,在题材的选材上也显得比较零散和单一,大多数是前代的名士遭遇或将相功业为吟咏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围绕秦穆公杀三良的故事进行多方面切入所创作的咏史诗

      王粲《咏史》,阮瑀《咏史诗两首》其一和曹植《三良诗》。王粲诗云:“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做悲诗,至今声不亏。”主旨是赞扬三良甘心从死,称颂他们以忠义而赢得身后百世不朽的名声。阮瑀诗曰:“谁为此可处,恩义不可忘。”曹植诗称:“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与王粲的诗同出一旨,都是从君恩臣义的道德境界上来赞美三良“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曹植在《三良诗》中对三良赴死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做了这样的描写和感叹:“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长夜何冥冥,以往不复还,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肝肺!”这里,诗人形象地揭示了三良士临死时意识深处对生命的'留恋,同时,在这三首诗中,都用春秋时秦穆公以三位良士殉葬之事,批评谴责秦穆公的残暴与愚昧,诗人都分别用了“黄鸟”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三良愚忠愚信和秦穆公虚伪残忍的批评。

      2、以吟咏英雄,勇士(荆轲,夸父,精卫)等人的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

      歌咏英雄的早在班固《咏史》中就有一个很特别的女性形象緹萦,虽然班固在其诗中只是对汉文帝时孝女緹萦为赎其父之罪而上书自愿卖身为奴的歌颂,这件事在《史记·仓公列传》中,緹萦救父是一个小插曲,但班固对史事的意义发掘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当他把緹萦之事从淳于意的经历中剥离出来做专题歌咏时,他所关注的不是緹萦的遭遇,而是緹萦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而班固作为朝廷的史官、儒经学者,他对緹萦之事作了这样的道德阐述,并加以褒扬,正如他在《两都赋序》中所说的“诗赋文章之事虽细,但可以宣上德以尽忠孝”,于国家“亦不可阙。”[5]

      3、歌咏圣哲先贤的咏史诗

      此类咏史诗以歌咏虞舜,太公,孔丘。周公,伯夷等为主,曹操,曹植,孙放,江淹等在诗中都以圣哲先贤的事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曹操的《度关山》、《短歌行》诸作,都以其气吞山河,雄视古今的非凡气概,或讲述道理,议论时事;或回击政敌,申述心志,其气势和文采比起前代班固的那种据事直书,一诗仅咏一人一事的“质木无文”的史传型咏史已大不相同。

      4、以三良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五位古圣名士,段干木,鲁仲连,杨雄之类的名士为歌咏对象

      在《五君咏》中这五位先贤都对所处的黑暗现实不满,其生活经历,思想情趣与颜延之有相似之处。颜延之能够抓住诸位名士的思想和性格的主要特征,借吟咏他们来抒己情,寓己怀,并融入了自己景仰、赞颂、感叹地真挚情怀,所以,也写出了诸位名士的精神本质和风采神貌,又传达了诗人的心声。

      5、咏贫士

      其中陶渊明的《拟古诗》,《咏贫士七首》最为著名清人邱嘉穗论《咏贫士七首》云:上两首皆陶公自述其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之意。以下五首乃历引古之穷士为证,即承上章“赖古多此贤”句,说来字字皆为自己写照。余尝玩公此下数诗,皆不过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说起,便为设身处地,以自己身分推见古人心事,使人读之若咏古人,又若咏自己,不可得分[6]。

      6、还有以神话题材为主的咏史诗

      像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诗》就属于这类,“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就说明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已被人们所熟知。

      三、先唐咏史的主题内容

      古代咏史诗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材,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而要更好的品尝咏史诗歌的韵味,就必须储存大量的历史知识,在诗人怀抱中观其沧桑而生其情,通古今而骋其怀,使史与情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先唐咏史诗在主题表现上也是有其独特性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表达对人事沧桑变化,生命虚无的感怀

      曹丕的《煌煌京洛行》中就有感于古人的成败之事而供后人借鉴的例子,其中提到了苏秦,固当,陈轸等历史人物。就苏秦来说,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一日由布衣而登卿相,却身贵而招致祸患,荣华凋枯生于俛仰咄嗟之间,功业富贵何足恃?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人世间盛衰变化的无奈。

      2、通过历史人物的兴衰及遭遇寄托自己的情怀

      陶渊明的《咏三良》同样是取材于《诗经·秦风·黄鸟》中咏子车氏三兄弟为秦穆公殉葬之事,《黄鸟》是一首哀歌,《左传.文公六年》记载此事曰“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那“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呼天抢地的悲号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三良的悼惜,向秦穆公的怨愤,表示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控诉和谴责,陶渊明的这首诗,不完全称赞三良的行为,而是想借三良之事表彰张炜不肯毒死零陵王而饮毒酒先死的尽忠行为,可以看出他的诗确立了他固穷之志的心路历程。

      3、揭露黑暗现实及对现实的不满,表达诗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

      如左思《咏史》其二,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痛苦,“郁郁涧底松”诗中充满了悲哀之情,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涧底松”,“山上苗”两个富于感染力,说服力的形象来比喻那些因无门阀凭借而屈居下层的才俊之士和那些无才无德而依仗权势居高位的世胄子弟,这些实际表现了对门阀阶级社会的无限愤慨和憎恶,左思认为自己是具有才华,有天分的“英俊”本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使其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但现实是没有给予他重视,给予应有的待遇,他们这些不逢时,无依靠的英才却被门阀制度无情的挡住了去路。

      4、表达求贤若渴,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痛苦,歌颂义士文人富于进取,敢于斗争的精神

      曹操的《短歌行》全片由两个相互联系得主题组成,一个主题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另一主题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是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待我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曹操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他以周公自比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整首诗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

      四、结论

      先唐咏史诗在内容,主题方面的特点我已经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先唐咏史诗的内容及主题没有唐代咏史诗那样丰富多彩,但作为咏史诗的发展阶段来说,先唐魏晋时期的咏史诗发展还是有其独特性和阶段性的。

      而且先唐咏史诗又相对独立完整之处,即以班固,左思所开辟的咏史路线来发展,或教谏鉴戒,或对外讲求诗歌的现实功用,对内抒发抱负情怀或倾诉愤懑,是诗人咏史在历史中安放自己的位置,寻找自己的生命寄托。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由“述史”转向“抒怀”的发展轨迹,以全新的面貌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后代咏史诗走上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10]江艳华.魏晋南北朝咏史诗论略[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4,51-55.

      [2][7]郭预衡.*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78-421.

      [3]袁行霈.*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8.

      [4]禄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2,12.

      [5]蒋方.论左思《咏史》诗的变体[A].湘潭:*韵文学刊,1991,111-15.60.

      [6]钟嵘.《诗品》[M].梁朝

    [阅读全文]...

2021-12-09 05:18:31
  • 体现立春时的古诗

  • 立春
  • 体现立春时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现立春时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

      宋:黄庭坚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2、立春日

      宋: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3、立春致语口号

      宋:陈师道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4、立春后二首

      宋:戴复古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

      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

      爱酒常无伴,吟诗*得师。

      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

      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

      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

      莫讶狂夫醉,西楼酒可赊。

      5、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宋: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6、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四首

      宋:范成大

      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

      剩周花甲子,多醉玉东西。

      草木沾云露,峰峦*壁奎。

      新春行乐处,南北共花溪。

      有喜何须药,无尘即是仙。

      壶中春日月,聊数八千年。

      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

      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

      7、立春

      宋:范成大

      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阅读全文]...

2022-01-05 16:28:00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 - 句子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 - 语录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 - 说说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 - 名言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 - 诗词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 - 祝福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内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