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华山字的读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华山字的读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华山字的读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华山字的读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华山的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华山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欲依毛女岫,初卷少姨峰。 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只应函谷上,真气日溶溶。
2、遥知白石室,松柏隐朦胧。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 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
3、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4、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5、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原里。
6、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7、华山黑影霄崔嵬,金天□□门未开。 雨淋鬼火灭不灭,风送神香来不来。 墙外素钱飘似雪,殿前阴柏吼如雷。 知君暗宰人间事,休把苍生梦里裁。
8、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9、 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 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瀑布林梢悬。 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 曾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
10、琼浆岂易挹,毛女非空传。 仿佛仍伫想,幽期如眼前。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
11、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12、乃悲世上人,求醒终不醒。
13、*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 ,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14、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灵居虽窅密,睿览忽玄同。 日月临高掌,神仙仰大风。攒峰势岌岌,翊辇气雄雄。 揆物知幽赞,铭勋表圣衷。会应陪玉检,来此告成功。
15、委绶来名山,观奇恣所停。山中若有闻,言此不死庭。 遂逢五老人,一谓西岳灵。或闻樵人语,飞去入昴星。 授我出云路,苍然凌石屏。视之有文字,乃古黄庭经。 左右长松列,动摇风露零。
16、上蟠千年枝,阴虬负青冥。 下结九秋霰,流膏为茯苓。取之砂石间,异若龟鹤形。 况闻秦宫女,华发变已青。有如上帝心,与我千万龄。 始疑有仙骨,炼魂可永宁。何事逐豪游,饮啄以膻腥。
17、神物亦自閟,风雷护此扃。欲传山中宝,回策忽已暝。
18、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 才与世会合,物随诚感通。 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 化行人无讼,囹圄千日空。 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 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 爱此一郡人,如见太古风。 方今天子心,忧人正忡忡。 安得天下守,尽得如袁公。
前言
宋朝时华夏文化繁荣,史学家陈寅恪便有“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评语。在宋朝文人地位极高,辅以宽松的政治氛围、繁荣的经济也让宋朝的文人大家倍出,一如欧阳修、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等不胜枚举。
而在这些大家中,寇准亦是一位耀眼的存在。这位北宋大家,在诗词上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在政治上,他更是两度入相,有檀渊退敌之功。而关于他的“大才”,其实在他七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我们便可以窥见一斑。
这首诗便是《咏华山》。
《咏华山》是北宋名臣寇准在七岁的时候所做的一首小诗,这首诗只有简简单单二十个字,但是用语上却是豪气云干。而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个版本,一种是登山说,另一种是宴客说。
登山说
寇准自幼便聪慧过人,而自识字之后更是极为好学,对知识可谓是如痴如醉,家中的老师也一直对他青睐有加。而他的父亲,眼看儿子饱受赞誉,也想试一试自己儿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才高与人,于是就在寇准七岁那年带他去爬华山,希冀能借此 一试。
华山巍峨,地势险峻,好在寇准家距离华山的路途相对较*,而小小年纪的寇准也没有在家仆帮助的情况下登上了华山,就在父子两人对山顶壮观景象沉醉的时候,寇准的父亲就让寇准以“华山”为题做一首诗,寇准举目远眺,见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于是就将这首《咏华山》脱口而出。
宴客说
另一种说法则是这首诗乃为寇准宴饮时所作。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寇湘更是考中进士甲科,累获功勋被封为国公;而且寇湘也是一个好交朋友的人,因此家中时常有好友拜访小聚。
一日,寇准父亲在家中宴请宾客。客人们饮宴正酣,自然也就要有“乐子”,于是客人便以华山为题目,令 有“神童”之称的寇准占诗一首。而当时虽然只有七岁,但寇准到底是才华满腹,心中并不怯场,而仅在三步之间一首五言绝句成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
全诗足够简单,也只有二十个字,可就是这样一首简单的诗歌却有着足够的大气魄。
此诗描写华山的高与险峻,华山作为五岳之一,其高绝自然是人尽皆知。自古写华山的诗词也是不胜枚举。但七岁的寇准却不落俗套,并不直接写华山之高而是用蓝天来衬托其高绝,正所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也。
而后句的“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更是通过在山顶的描写,云与山的比较来表达华山的高绝。站在山顶,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前,而低头看去喑哑的云雾却在低处,这样的华山高耸、巍峨已然在心中勾勒而出。
难能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对仗工整,更是在遣词造句上造诣深厚。“只有”、“更无”等词,倘若我们说是成年人所写,也并不为过。
而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其实也能看到这个只有七岁的孩子心中的抱负。诗中以“我”为中心,先写抬头仰望,再写回首俯瞰,色彩明丽气象万千,这也与小寇准内心的追求不谋而合,而正如诗中的华山一般,他日后的成就也果如华山一般高耸。
寇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北宋王朝的历任宰相其实都十分有个性,但若是排个名次寇准的个性绝对能够排进前三。他虽然十分有能力,但是皇帝、同事、敌人都对他又爱又恨。
寇准有着超强的自我管理意识,他从小就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由于寇准学*很好,所以在宋太宗太*兴国五年的科举考试中寇准一举夺得了进士,由于那一年的科举上榜的人大多都是宰辅,所以那一年的考试被称之为“龙虎榜”,寇准中榜那年才十九岁,也是其中唯一一个未成年的进士。
自信蓬勃的少年胸怀大志,既然要做官就要做最大的官,那就非宰相莫属。当年刚中进士之后,就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因为皇帝需要成熟稳重的官员处理朝政,但是年轻气盛的寇准却直接拒绝了那人提出的好意说“我刚有功名准备报效国家,你怎么能让我欺君罔上呢?”
而在听闻此事后宋太宗对这个小伙子十分欣赏,就让他在地方一点一点地磨练,最终在宋真宗时期寇准坐上了宰辅的位子,但是寇准的脾气在成就他的同时却也还是将他自己害了。
寇准因为很有实力,又天资聪颖所以从来不攀附*,但是他自己为了更上一步,就会不舍余力地批判自己品德高尚的朋友。他“爱憎分明”,对于喜欢的人就会各种提携,不太考虑那个人的官声和人品;厌恶一个人的时候就将那个人往死里打压,不顾及那个人是否有真才干。所以寇准在为官期间大部分都是任人唯亲、党同伐异。
就因为寇准是这样一个锋芒毕露的性子,所以大家一边欣赏他的才华,另一边就对他身上的“毛刺”头疼不已。
在北宋建立之前,幽云十六州便被石敬瑭给让给了契丹。而在宋太宗驾崩,宋真宗即位后,辽国便乘其新立屡有犯边。
期间屠杀百姓掠夺财物,无恶不作,北宋忍无可忍反击,奈何却战力不敌屡被打败。而在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更是亲自率兵深入大宋境内,大有一举而定天下之意;大宋朝野震动,一向懦弱的宋真宗以及一些亲贵大臣想要迁都南逃,但是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临战场,宋真宗在寇准的逼迫下无奈北上亲临战阵,前线的战士见到皇帝亲临一时间军心大振,北宋力挫辽军,最终签署了澶渊之盟。
虽然檀渊之盟中,北宋需要缴纳岁贡给辽国,但不得不说的是若没有寇准的力请,那么北宋就会提前成为南宋小朝廷,而如“靖康之耻”的故事想必也会提前发生。
人说“歌以咏志”,寇准七岁时的《咏华山》一诗便体现了他的非凡之处,而这首五言绝句也因此而成为了千古名篇。至于身为历史人物的他,也不仅有豪言壮语,更有赫赫功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jiǔyuèjiǔrìyìshāndōngxiōngd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úzàiyìxiāngwéiyìkè
独在异乡为异客,
měiféngjiājiébèisīqīn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zhīxiōngdìdēnggāochù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yúshǎoyīrén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元日王安石古诗读音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⑴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⑵,
春风送暖入屠苏⑶。
千门万户曈曈日⑷,
总把新桃换旧符⑸。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古诗《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作品鉴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赏析之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 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之三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诗律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节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调》,都是*体诗的形式。
*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声韵;
c、每句的*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声韵的,也不受*体诗*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声韵,而且依照*体诗的*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体诗。[4]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第二节律诗的韵
我们先讲*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了解了*体诗之后,纔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我们就必须先知道*体诗的格律是甚么,然后能知道甚么是古体诗。第二,自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甚么。
在这一节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5].
1.《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南北朝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2.《华山畿·奈何许!天下人何限》南北朝
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
3.《华山畿·啼着曙》南北朝
啼着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
4.《游华山云际寺》唐朝
张乔
少华中峰寺,高秋众景归。地连秦塞起,河隔晋山微。 晚木蝉相应,凉天雁并飞。殷勤记岩石,只恐再来稀。
5.《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道是兰溪水较宽》宋朝
杨万里
道是兰溪水较宽,兰溪欲到怪生难。後船只羡前船快,不觉前船阁在滩。
6.《题商德符华山图》元朝
虞集
昔祠云台馆,行穿御阶柏。夕阴岚气深,重碧照行客。独访张超谷,渐觉岩险迫。冰生玉井头,日射仙掌侧。岂无铁锁悬,翻身若飞鹘。恐烦华阴令,不奈昌黎伯。王事况有程,车…
7.《寄华山司空图二首》唐朝
虚中
门径放莎垂,往来投刺稀。有时开御札,特地挂朝衣。岳信僧传去,仙香鹤带归。他年二南化,无复更衰微。逍遥短褐成,一剑动精灵。…
8.《予入华山而爱其名胜恨不登落雁峰携谢眺惊人句搔首以问苍天耳玩之不足而因成一诗山灵有知其尚羡予之奇观也哉》明朝
朱诚泳
分茅忝秦土,奉祀主西岳。兹晨奉明诏,温泉得疏瀹。星言驾我车,遥遥出城郭。路迂经华阴,寻幽有真乐。山路阻且右,我马劳四骆。行行及山腹,万仞如壁削。霏岚湿我衣,云根…
9.《寄华山司空图》唐朝
齐己
天下艰难际,全家入华山。几劳丹诏问,空见使臣还。 瀑布寒吹梦,莲峰翠湿关。兵戈阻相访,身老瘴云间。
10.《瞻华山》明朝
田登
巨灵危峭峙金天,俯瞰群山脉脉连。东岱北恒分保障,秦皇汉武历封禅。金城秀绕三峰翠,玉井花开十丈莲。盛世褒封应有自,愿历灵异产多贤。
11.《题华山人所居》唐朝
吴筠
故人住南郭,邀我对芳樽。欢畅日云暮,不知城市喧。
12.《别九华山二绝·寺前秋净万峰闲》明朝
吴兆
寺前秋净万峰闲,正好寻山又别山。谷转谿回留不住,水声相送到人间。
13.《王黄华山水小景二首·试间沧洲渔叟》宋朝
陆文圭
试间沧洲渔叟,长松山崦谁家。终日拿舟不语,江风吹老蘧花。
14.《龙华山寺寓居十首·羊乳茎犹嫩》宋朝
王之望
羊乳茎犹嫩,猪牙叶未残。呼童聊小摘,为尔得加餐,仗马卑三品,山雌慕一箪。朝来食指动,苦菜入春盘。 …
15.《游黄华山》明朝
王磐
林虑著太行,峰峦一都会。晴岚照郛郭,朝日炫金翠。盘盘黄华山,高秀众峰内。万仞青芙蓉,屹立见根蒂。有泉不知源,滂沛落云际。初疑玉虹垂,兼讶银河溃。翻翻雪练飞,汹…
16.《玉华山歌赠盛太史端明》明朝
郑善夫
玉华两峰天下雄,力障碧海东巃嵷。峰头偃蹇千尺松,停霜冒雪苍苔封。松根飞瀑声淙淙,流入韩江豢虬龙。徵君结屋浩渺中,开窗下瞰冯夷宫。角巾一幅双鬓髼,玉华相对为主翁…
17.《仲春自池阳发归余有华山之游先期三日取径道抵渭南》明朝
李寄
游春还一笑,自问此何时。徒作田文客,将寻王猛师。杂花明去眼,垂柳荡閒思。若再骊山过,应添怀古诗。
18.《金华山人》宋朝
宋无名氏
幽居倚翠峦,尘事不相干。天地醉来小,琴棋静里欢。雨苔春径绿,风竹夜窗寒。若问长生术,金炉有宝丹。
描写华山的诗句
华山
年代:【宋】 作者:【陈抟】
半夜天香入岩谷,西风吹落岭头莲。
空爱掌痕侵碧汉,无人曾叹巨灵仙。
华山
年代:【宋】 作者:【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
华山馆为国家营功德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沈约】
沐芳祷灵岳,稽首恭上玄。
帝昔祈万寿,臣今请亿年。
丹方缄洞府,河清时一传。
锦书飞云字,玉简黄金编。
送华山隐之宗阳宫
年代:【元】 作者:【马祖常】 体裁:【五排】
江阁鱼龙*,山房雾雨多。
地清天不暑,池曲水无波。
笋箨迎书带,樱桃送锦窠。
呦呦呼伴鹿,唼唼换经鹅。
养素行编屦,乘闲坐织蓑。
几篇餐玉法,一帙醮星科。
香灺沉银叶,衣裾佩紫荷。
丹光留海月,绛景出松萝。
醉忆泉浮乳,幽怜石烂柯。
神君攀绿桂,天女踏青莎。
邀客登山顶,寻真入涧阿。
洞箫吹道曲,云纸写鱼歌。
予发今如此,君心可奈何?
高谈见明月,为我问娑罗。
华山高
年代:【元】 作者:【杨维桢】
思美人兮西华山,我欲往兮如天难。
上通帝座二气之呼吸,下冲龙门百折之昆仑源。
秦关桃林之寒贔屭于其左兮,右抱万顷白玉所产之蓝田。
金天太白实主宰,井鬼上应精灵躔。
巨灵一擘万古不可合,首阳下有根株连。
云台仙掌现真迹,朱衣赤须垂橐晞。
明星玉女不许以玉眼见兮,玉盆绿水洒不竭,一匹石马谁来牵?
嗟尔华山人,不归来兮徒留连。
人间尘土那可以久住?白云蹋尔夷眠。
天池注脑晞绿发,玉浆渴饥飡莲。
伐毛洗髓不足较,白日一嗔三千年。
觉来招酒姆,骑茅龙,访子先。
更呼山东李谪仙,搔首问青天。
巨灵接见娲皇前,惊呼一笑轩辕之子弥明癫。
望潼关
年代:【清】 作者:【峻德】
立马风陵望汉关,
云峰高出白云间。
描写华山诗句
1.乃悲世上人,求醒终不醒。
2.*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 ,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3.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灵居虽窅密,睿览忽玄同。 日月临高掌,神仙仰大风。攒峰势岌岌,翊辇气雄雄。 揆物知幽赞,铭勋表圣衷。会应陪玉检,来此告成功。
4.委绶来名山,观奇恣所停。山中若有闻,言此不死庭。 遂逢五老人,一谓西岳灵。或闻樵人语,飞去入昴星。 授我出云路,苍然凌石屏。视之有文字,乃古黄庭经。 左右长松列,动摇风露零。
5.上蟠千年枝,阴虬负青冥。 下结九秋霰,流膏为茯苓。取之砂石间,异若龟鹤形。 况闻秦宫女,华发变已青。有如上帝心,与我千万龄。 始疑有仙骨,炼魂可永宁。何事逐豪游,饮啄以膻腥。
6.神物亦自閟,风雷护此扃。欲传山中宝,回策忽已暝。
7.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 才与世会合,物随诚感通。 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 化行人无讼,囹圄千日空。 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 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 爱此一郡人,如见太古风。 方今天子心,忧人正忡忡。 安得天下守,尽得如袁公。
8.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欲依毛女岫,初卷少姨峰。 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只应函谷上,真气日溶溶。
9.遥知白石室,松柏隐朦胧。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 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
10.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11.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12.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13.华山黑影霄崔嵬,金天□□门未开。 雨淋鬼火灭不灭,风送神香来不来。 墙外素钱飘似雪,殿前阴柏吼如雷。 知君暗宰人间事,休把苍生梦里裁。
14.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15.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 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瀑布林梢悬。 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 曾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
16.琼浆岂易挹,毛女非空传。 仿佛仍伫想,幽期如眼前。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
17.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关于华山的绚丽诗篇
一、华山索道
壁立千仞,
云横鹰伤。
自古华山一条道,
看今朝——
游客凭索走四方。
攀岩就是登天梯,
天上金星眼前晃。
漫漫人生求索路,
屈子太白韩荆州,
邀我一起走天堂。
二、搬运工
耸起塔一座,
泰山肩上扛。
挥汗信如雨,
移步*天窗。
迂回鬼见愁,
横空千尺幢。
是你——
新时代的挑夫,
为国运鸿昌挑大梁。
举世为你瞩目,
天下为你敬仰!
是你搬来日出江花,
是你设计百卉佳酿。
楼堂殿宇因你而璀灿,
摘星赏月因你而风光。
把朝晖揖让给游人,
把瑰丽诗行嵌进历史脊梁。
你沉在生活的底层,
高天镌刻有你的理想。
人民创造历史,
血汗蕴聚力量。
莫怨春华秋实道来远,
搬运工的名字,
千秋万代响铿锵。
三、华山日出
从黑暗中拨开乌云,
在冻馁中企盼希望。
攀登不畏雪线*,
狐裘盛夏也喊凉。
在牵衣跺足的蔚籍中,
我双手托出一轮
从河海间分勉红太阳。
这日出可谓艰难,
这日出充满了幻想。
它发源于河洛甘泉,
它要挣脱冲出一片大海汪洋。
那时刻彤云密布,
那时候血溅霓裳。
描写九华山的诗句
导语:与九华山有关的诗句,各位来了解一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九华山的诗句,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唐】顾非熊
先生九华隐,鸟道隔尘埃。
石室和云住,山田引烧开。
久闻仙客降,高卧诏书来。
一入深林去,人间更不回。
【唐】李中
排空苍翠异,辍棹看崔嵬。
一面雨初歇,九峰云正开。
当时思水石,便欲上楼台。
隐去心难遂,吟余首懒回。
僧休传紫阁,屏歇写天台。
中有忘机者,逍遥不可陪。
【唐】张乔
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
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
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
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
【唐】张乔
冥鸿久不群,征拜动天文。
地主迎过郡,山僧送出云。
登车残月在,宿馆乱流分。
若更思林下,还须共致君。
【唐】李白、高霁、韦权舆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唐】神颖
众岳雄分野,九华镇南朝。
彩笔凝空远,崔嵬寄青霄。
龙潭古仙府,灵药今不凋。
莹为沧海镜,烟霞作荒标。
造化心数奇,性状精气饶。
玉树郁玲珑,天籁韵萧寥。
寂寂寻乳窦,兢兢行石桥。
通泉漱云母,藉草萦香苕。
我住幽且深,君赏昏复朝。
稀逢发清唱,片片霜凌飙。
【唐】谭铢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
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
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
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
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
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古诗华山字的读音
华山古诗读的
华山古诗带拼音的
古诗华山的带拼音
寇准在华山读的古诗
登华山带拼音的古诗
古诗华山的朗读节奏
张乔的华山古诗带拼音
华山古诗的作者是拼音
华子冈在古诗里的读音
东山古诗的读音
古诗山中的读音
赞美华山的古诗带拼音
咏华山古诗的正确拼音
古诗词中华的读音
说华山的古诗
华山关于华山的古诗词
古诗望庐山的读音
斜在山行古诗里的读音
咏华山古诗的
古诗的咏华山
山行古诗深字的读音
有宝华山的古诗
古诗关于华山的
古诗中的华山
与华山有关的古诗
古诗太行山的读音
斜字在古诗山行中的读音
古诗写华山的诗
古诗山中王勃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