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析古诗词思想情感的把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浅析古诗词思想情感的把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浅析古诗词思想情感的把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浅析古诗词思想情感的把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通用11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摘 要】第一个提出人生理想的,是孔子。孔子以仁为人生理想。仁的观念,所含甚广,而本旨甚约;境界极高,而*实简易,是一个宏大而切*的生活准则,文章从仁是什么,仁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怎样去实践仁来阐析孔子的“仁”学思想。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
“仁”是*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仁”的概念由孔子提出。“仁”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一般都认为孔子不曾确切地说出仁的意思,认为孔子弟子问仁,孔子都是因材施教,随宜指示。由于场合不同、对象不同,对仁的解释也并不相同。因此,有人批评说,孔子的仁学思想缺乏逻辑,没有确切含义。笔者以为并非如此,孔子仁是一个包含知与行的统一,即孔子不仅提出仁是什么,还提出仁应遵循的原则及怎样去实践仁这么一个“仁“的体系
一、仁是什么——仁者爱人
对人要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真诚相待,由内及外、由*及远、从爱父母推及到爱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道德理性的推衍过程。
(一)首先是“爱亲”,即爱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人
《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中庸》中也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定。对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须用礼。
第二方面指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父母,如果只是养活,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与养活犬马无异,不是孝。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第三方面就是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善事兄长为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君子笃于亲,*兴于仁”。《论语·泰伯》孝悌是爱人的根本,孝悌是“仁”的前提、基础,“仁”是孝悌的发展、扩充,于是孝悌就成了孔子“仁”的最根本的内容。
(二)爱人人——爱不是你亲人的所有人
更重要的是,作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发端于亲情却又不仅仅是亲情。它从亲情的孝梯出发,层层地向外推广,升为君臣间的忠,朋友间的信,最后达到“泛爱众”,上升为普遍的人类之爱。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长上;做事要严谨讲信誉,博爱众人,这样做就接*于仁了。在孔子看来,爱别人要从爱家人开始,然后把家庭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之外的社会成员中去,做到泛爱众,那也就是十分高尚的爱人。
首先,他强调人为贵。《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重人不重财。其次,爱无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二、实践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忠恕之道
从爱人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施行仁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所谓“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管是亲人还是他人都时刻要懂得换位去思考去相待。具体来讲“忠道”是从积极方面来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从自己的“欲立”“欲达”出发想到别人,进而去“立人”“达人”,简言之就是成己**。“恕道”是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从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亦即不能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以上实则也是仁的本旨。
三、如何实践仁,即怎样去达到仁
(一)从自身修养的角度出发须
首先在于立志。要志于仁,要时刻不忘仁。
其次要“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内省,严格要求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看来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做,就做到了仁。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那就是“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再次要言行一致,并以身作则,说话做事要适度。在《论语》里边记载,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气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涂也,儒子不可教也。始吾于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言行一致,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必备的品质之一。对此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并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是真正的仁义之人。
最后要“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孔子认为人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改正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就能达到仁。
(二)从与他人相处的角度出发须
孔子又提出“恭、宽、信、敏、惠”。“恭”是对他人的恭敬、礼让;“宽”是对他人的宽厚、宽容;“信”是对他人的诚实不欺;“敏”是办事敏捷、有效率;“惠”是能给他人实际利益、恩惠。不难看出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他人的“爱”,亦即要求人与人相处时应谦恭庄重、宽厚容忍、诚实信用、勤快敏捷、慈爱惠施,认为能将这五者行于天下,就是仁。
(三)既会“爱人”,也要懂得“恶人”
对此,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是这样表述的:“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认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换句话讲,爱仁人是仁,恶不仁之人也是仁,因为如果能憎恶不仁之人,就不会让那些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也不会让那些不仁的人去影响自己。从整个社会角度,做好爱憎分明,整个社会也就不会受到不仁之人的坏的影响,整个社会就真正人人爱人。
综上所述孔子仁学思想,实则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或道德情操,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亲互爱,体现了群体型社会互助精神的具体内涵。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亲亲之爱”是为了借以巩固宗法血缘关系,“泛爱众”也是为了消除当时社会矛盾,有其政治上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然而,它对于弥补当今由于社会生活物质化、功利化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日趋淡漠的缺陷,弘扬敬老养亲、关心他人的传统精神,完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行为价值。
“仁”是孔学的基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孔子把“仁”视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千百年来,“仁”这一思想已深入的渗透在广大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层基础和道德生活的一切原则和规范的起点。
一、“仁”之缘由
郭沫若曾经给仁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仁的含义是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他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简单的概括,他所指的“仁”实际上说的就是无私利人。子曰:“仁者,爱人”。爱人必然利人,但利人不等于爱人。因为人的行为目的是自由的:既可以是无私利人,又可以是因为自私自利。而真正的“仁”,是一种不求名不求利真正无私利人的至高的道德境界。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做到无私利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使着这种为善的行为?“仁”,从心理层面上来讲,最直接的原因正是一种感恩心与同情心,孝为仁之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基本的个人利益是父母给的,没有理由不以孝为先;个人利益是父母给的,但也要靠社会和他人来实现,只不过是父母给的多别人给得少,因而也没有理由不爱社会与他人。但是这种感恩心与同情心并不代表着孟子所说的的性善论,因为虽然仁的行为目的始终是自由的,但从本质上来说它的原动力是恒定的,那便是个人利益。一个人为仁行善最终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而为仁,不为名不为利,但也是在追求心理深处的一种境界,或者说是在为自己寻求一种利人的满足与安慰,为自己摆脱一种可为仁而未为仁的罪恶感。
二、“仁”与人的**
孔子的“仁”,爱人、利人,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民主与理性的光芒。然而,从政治角度来进行深层分析,孔子的阶级立场决定了他的仁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他的一系列思想的提出都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由此,他所要实现的对奴隶制*的维护,必然要建立在残酷的剥削与压榨的基础上。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他认为庶人根本就谈不上仁义理智,只有奴隶主才有高尚的美德。他们这种被伪装了的仁,甚至成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枷锁,束缚了广大人民的思想,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人的**首先是对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一种呼唤与呐喊。不用说一般的劳苦大众,就看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虽拥有*百亩地,却深受孔子仁学中安贫乐道、以固守奴隶制为乐思想影响,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而日渐贫困,成了仁的牺牲品。安贫乐道使得人们失去了反抗的物质基础,然而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保障不了,又谈何民主与理性。
人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主体性的实现上,人的主体性意味着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人人*等的权利与义务,意味着对人的独立人格的尊重,也意味着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一种认识。与墨子的“兼爱”不同,孔子主张“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虽然体现了对人的一种尊重,但并不包含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承认。孔子的仁只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施舍与同情,并没有给予人任何政治上或者法律上的保障。此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的划分,封建人伦思想,三纲五常思想的教化使更多的百姓越来越多地丧失了对主体地位的追求,更多地去盲从于统治。
三、“仁”所体现的实用理性
“仁“第一次被孔子列入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第一次把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把哲学明确地从天、神那里拉到每一个人的身边。
儒学作为*哲学思想的主流,一开始便将整个*的文化心理引向了一种实用理性的倾向,这种理性不同于西方纯理论思辩的抽象,而是更重要的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时候,言论、思辩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行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轻鬼神,对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构成一个具有实践性格的心理模式。*哲学,重视的是功用,强调的是物体的生活功能。例如《论语》,它更多体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把思想直接宿诸于行为,更多了一些实践性。
实用理性以重视现实、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这一心理模式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社会影响,并渗透在人的*惯与思维等方面,感染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不泄努力。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实用理性所强调的重视现实,正与海德格尔的思想想一致。海德格尔曾经指出,“哲学活在活生生的个人生活之中”哲学要是与生活相离,那么这种纯理性的构建是毫无生命力的。由此推及到一切学科。没有一门学科是脱离生活的纯理性思考,也恰恰因为这个所有的学科才可以得到不断的更新发展与完善。
海德格尔对现代哲学的理解与把握,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走向是更多地转向现实生活;而东方哲学在务实的同时又逐渐涉足了纯理论思辩的领域。正是在这东西文化的不断交融与互补中,人类必然将不断地走向更高的智慧殿堂。
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颜渊》)。在春秋社会动乱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手段的儒。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他以极*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担当得起恢复周礼的重任。
二、《论语》中“仁”的具体内涵
首先,“仁”是一种自觉性。孔子说:“求仁而得仁。”(《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只有达到内心的自觉才能够得到“仁”,所以孔子很欣赏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只有内心达到了自觉的状态,才能做到“三月不违仁”,才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其次,“仁”之本为“孝悌”。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子曰:“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泰伯》)进而,“仁”在“孝悌”的基础上升华为“泛爱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只有从亲属血缘关系扩散为泛血缘关系的博爱,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仁”的“爱人”含义也是从这一方面来讲的。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诗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借着古代诗词从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我们似乎能瞥见小楼之中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要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拓展阅读:带有小楼的古诗词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4.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8.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10.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9.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20.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2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 导语
古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的《》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关于古诗词的意境把握技巧]
经典情感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情感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2、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曹丕《燕歌行》
3、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4、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5、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6、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7、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8、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9、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10、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1、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2、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春雨细如尘》
13、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1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5、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16、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17、旧相思、偏供闲昼。——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18、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王象春《书项王庙壁》
1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20、此心与、东君同意。——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2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22、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薛道衡《昔昔盐》
23、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24、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2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27、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28、寻思难值有情人。——晏几道《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
2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0、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1、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牛峤《忆江南·衔泥燕》
32、画船捶鼓催君去。——舒亶ァ镀腥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33、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
34、人如风**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35、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36、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37、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38、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39、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4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42、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43、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44、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45、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46、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47、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48、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49、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浅析《庄子》物化思想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庄子》物化思想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的“物化”思想是针对人因知迷、心惑、性失而不能复性、体道提出来的。什么是庄子的物化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关联?即是本文考察的主要内容。
一、“物化”的含义及基础
关于“物化”的含义,成玄英解释为“物理之变化”。(郭庆藩,第120页)成氏之物理究竟是指物和理,还是泛指万物?从其所言“新新变化,物物迁流”(同上),可知此物理是指万物。成氏认为物化乃是万物不断更新、迁流变化。成氏对物化的理解扣住了“新新”和“迁流”。“新新”实则是“更生”,“迁流”则是将万物比作“假于异物,托于同体”这样一条流动的河流,“新新”、“迁流”,指出天道以物化的形式使得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现代学者陈鼓应先生对物化的界定较笼统,谓:“万物之转化。”(陈鼓应,第102页)日本学者池田知久的看法是:“所谓‘物化’,就是发生‘物’的死与转生这一变化的意思,不外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作为其‘物’通过经历死,不久又变成他‘物’而转生下去。”(池田知久,第269页)仔细分析这一界定,其指出的物化要“通过经历死”这一环节,这与《庄子》的思想是有出入的。
二、“物化”的表现形式
物化的表现形式,一是死生气化,所言"化”者是变化、化生,指形态方面的转变;二是体道悟化,此“化”是悟化,或点化、教化,指人之心知或是境界的`起化。《庄子》物化的立足点是以人之“悟化”助天道之“物化”。死生气化是一种必然物化,《庄子》云:“巳化而生,又化而死”(《知北游》),即认为万物之生乃是物化而生,万物之“死”又是物化而死。《庄子》曰:“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天道》),即万物以生死起灭,盛衰存亡的形式表现气之流动。以人为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人生是气的凝聚,人死是气的涣散。万物也是如此,尽管万物万形,但都是气之聚散,皆为此理。这种由化而生、由化而死的转化是无穷无尽的,是曰:“万化而未始有极”(《大宗师》)。万物正是在这种“万化”中以不同形态而存在。
三、物化的实现途径:“物自化”与“心斋”“坐忘”
实际上,“物化”即物之自化。造物主之化生万物,万物自正、自壮、自化。故《庄子》曰:“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则阳》),可见,物之自化是物自为,“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在宥》)。人之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依乎天理”(《养生主》)、“顺物自然”(《应帝王》)而为。具体而言即破除人之知迷、心惑,使性情复于物之初,达到“无为而万物化”(《天地》)。《庄子》认为实现“任性命之情”而物“自化”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心斋”与“坐忘”。
四、“物化”的归宿
物化虽是万物之气化,但人之作为人在天地万化中的意义正是在此中凸显出来。《庄子》“物化”实际落脚点还在于人,人在万化中能体性归道,精纯精、神,“能移”以“相天”,这便是《庄子》所认为的人之为人的价值。《达生》篇曰:”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形全”是形体不消亡永生吗?《庄子》内篇固有得道者“年长”(《大宗师》。外篇《在有》云:“千二百岁”)而“色若孺子”(《大宗师》)的说法,然这只是对得道德全的外在功用的一个表述。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形全,而在于得道。能得道方有形全,不能得道,徒养形骸,未能长久,单豹、张毅之徒便是此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江总
南北朝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乡思
李觏
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江总
南北朝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思
张籍
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江总
南北朝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思
张籍
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金缕衣古诗意思及赏析古诗词
《金缕衣》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七言乐府,作者无名氏。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涵义深永的小诗,它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时光。
原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⑵堪:可以,能够。
⑶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
⑷莫待:不要等到。
翻译: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文学赏析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至于其原因,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句两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起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为独立的诗篇一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因此而被广泛流唱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 ,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 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 ,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 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启发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少壮年华不努力,待到年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诗歌是文学上的一种文体,是人类内心情感所释放的窗口之一。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感受到藏在诗歌深处的灵魂的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诗的欣赏起兴于意象。自古以来“飞鸟”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典诗赋意象。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在诗歌中飞鸟不仅化**恨情仇的象征,还寄予着诗人迥异的心境与纷杂的世事。
关键词:
诗歌;飞鸟;意象
纵观*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
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汉乐府民歌。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妇二人离别。这在全篇中遣词巧妙,在文首以孔雀作为意象抒发对爱情可悲可叹的情感。而在文末“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鸳鸯双飞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理想色彩的结尾,抒发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而“飞鸟”的出现不仅渲染气氛更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能够更加充分的体会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在传统诗歌中,相爱之人不能相守,我们则称之“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劳燕分飞”恰恰是这种悲欢怨爱无法聚首的离别典型。
此时的“飞鸟”正是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起兴对象,所兴之物对全诗起到了联想、想象的作用。无论是雎鸠、孔雀还是鸳鸯,无一不是以飞鸟来展现爱情,或凄苦、或幸福、亦或是哀怨的.情感。恰恰正是这一振翅的盘旋,一低头的眼眸,一哀伤的浅叹,才造就无数爱情题材里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情飞鸟。
满腔抱负的大鹏鸟
不同时代放飞不同的“飞鸟”。早在先秦时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飞鸟”来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此中的这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身上背负着却是寻常鸟儿无法想象的远大抱负,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自由与理想有极度的渴望与追求,这一切无疑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生于充满奋勇向上精神的唐朝,满怀抱负的他以大鹏喻己,畅快淋漓的写出:“其辞曰:……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此辞赋中的大鹏源于《庄子·逍遥游》的“鲲鹏”,虽与庄子不同,但却不谋而合同样是理想之情下的产物。
李白深刻描绘了“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大鹏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想要振翅高飞的崇高人生理想与实现自身伟大抱负的宏伟愿望。后来的仕途中,李白在官场失意,受到朝中权贵排挤,即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也没有心灰意冷,在其诗歌中仍运用大鹏展现自身拼搏抗争的精神。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时的大鹏鸟虽然已经不再似在《大鹏赋》中的那样目空一切,勇往直前,但是仍然带着希望东山再起的的昂扬斗志。到了晚年,当真是力不从心,但临终之际,他仍在高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辞赋中的大鹏鸟带着壮士未酬的决绝直冲九霄云外,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即使被折断羽翼,仍热报国情深!
从以上辞赋中我们看到,大鹏在诗人眼中是一个充满斗志的英雄,他能感受到大鹏恢弘的翅膀与绝尘而去高飞的背影。大鹏鸟即是李白,他一生的宿命就是功成,名遂,身退。而振翅高飞、神游天外的鹏鸟形象无疑不是李白上下求索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在他的诗歌中大鹏鸟始终是奋勇向上、满腔抱负的最好传达者,代替他用自己的羽翼在历史上化作一曲千古绝唱。
乱世悲歌的惊心鸟
“飞鸟”的意象汇集着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人生、历史、现实丰富而复杂的思考与反映,不仅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更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颇具个人的独特风格,在古典文学创作的大河中仍然闪闪发光。飞鸟一面飞出了当时世人对实现伟大抱负的强烈情感,另一面也飞出了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坎坷的命运与长存的国仇家恨。
在大家所熟知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作者何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杜甫当时所处山河依旧,但长安不在的社会现实里。困于时局,见花开时落泪,听鸟鸣却更加揪心,内心百感交加,以“感时”、“恨别”花鸟更添迷惘忧愁,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怨恨的意境之中,以乐景写哀情来表现自己强烈的国恨家仇。诗中哀怨的飞鸟意象,尖利的鸟鸣使诗人更添悲苦之情,这才道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句!诗者多舛的命运与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使他不由得又陷入无尽的哀怨悲伤中来,埋怨无情的鸟鸣更使人心惊。
这种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飞鸟意象,也深刻体现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当时时局动荡不安,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诗者内心彷徨幽怨。虽与清风,明月做伴,但孤鸿的哀嚎,翔鸟的尖鸣却更添愁苦。独自彷徨徘徊,更是以孤鸿,翔鸟作为自身真实的写照。是独自徘徊无人可诉的内心的煎熬与痛苦,还是在当时黑暗的统治下,以尖利的鸣声来表达内心的不羁与对虚伪世事的蔑视!又如其《咏怀诗》之四十三首:“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此诗以鸿鹄作为感情强烈的喷发点,道出对现实的不满、孤寂处境的苦闷,而在那动荡不安的天空下徘徊飞翔。阮籍一生写鸟的诗歌数量之多,通常都是以比兴来借“飞鸟”抒发其惊惧苦闷的心境,“借鸟达情”也是他一贯的手法。
杜甫与阮籍二人诗中的“飞鸟”在一鸣一翔中喻己、喻人、喻情、喻景中成为千古绝唱,在诗歌中自成一体。我们在诗人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与世间万物中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乃至身临其境的深处在当时社会的局势中,从中读出了诗人的愤懑,读出了诗人的温度,读出了诗人的生命。
向往自由的田园鸟
“飞鸟”有时也是归隐田园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后来世人所崇仰的一种人生追求。“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早期诗歌中,“飞鸟”意象多用来表达对“大济苍生”的丰功伟绩。在《杂诗四首》其三云:“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就表达了积极入仕的理想追求。当时局势复杂,陶渊明受到官场上的强大冲击,于是将自己比作羁鸟,不禁感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后对官宦生活的无尽矛盾令他开始充满了对田园的向往与依恋,最終壮志难酬的陶渊明写下了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其后期作品主要以田园诗歌为主,涉及飞鸟意象的多达三十几首。
隐居后的陶渊明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此鸟非彼鸟,困于官场的羁鸟化作了自由象征的飞鸟。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山林中充斥着朝霞与雨露,在傍晚黄昏时分,鸟儿轻快的结伴回巢,鸟声啁啾,呈现一派生机盎然、远离俗世的田园风光,最终道出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心声。而诗中的“归鸟”正是这样一种从容自得的生命归属,更显诗人陶醉其中,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能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自由。
总结
在几千年的*古典诗歌史上,以飞鸟意象作为当时诗人所特有的一种思想感情,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诗歌中有如爱恨情仇的爱情鸟,壮志难酬的大鹏鸟,忧虑不安的乱世鸟,再到向往自由的田园鸟,都是不同的“飞鸟”意象,它们在起兴的同时又承载着诗人本身的情感,无论是以“飞鸟”咏全诗的通体比兴,以鸟喻己,借以言志;还是仅以“飞鸟”作为陪衬,直抒胸怀,点缀全诗;都是在创造着情与鸟的相互融合的鲜明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与表达的诗意密切相关。愉悦时,看崇山飞鸟万物生机盎然。乱世时,阴山凄雨尖鸣万念俱灰。诗人以“飞鸟”传情,情又反衬“飞鸟”,恰恰是情景契合无间的诗的境界。飞鸟是一种本原的生命,它既是合乎自然法则,又是展现内在之美,独具个性的诗化形态。每一种鸟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感情,代表着众生万象的情怀,这无疑不是诗人抒**感最好的诗歌意象。它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我们所看到的,更是其展现的人生意义与人格价值,在史诗中仍然闪现着无尽的光辉。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2、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曹丕《燕歌行》
3、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4、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5、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6、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7、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8、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9、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10、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1、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2、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春雨细如尘》
13、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1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6、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立春日》
17、旧相思、偏供闲昼。——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18、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王象春《书项王庙壁》
1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20、此心与、东君同意。——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2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22、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薛道衡《昔昔盐》
23、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24、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2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27、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28、寻思难值有情人。——晏几道《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
2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0、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1、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牛峤《忆江南·衔泥燕》
32、画船捶鼓催君去。——舒亶《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33、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
34、人如风*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35、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36、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37、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38、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39、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4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42、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43、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44、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45、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46、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47、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48、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49、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5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1、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浅析古诗词思想情感的把握
浅析古诗词中的情感抒发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情绪
浅析古诗词中的愁情
思想情感的古诗词名
古诗情感的把握
表示思想情感的古诗词
有思想情感的古诗是
表达思想情感的古诗词名
浅析古诗词中的蝉意象
表达思想感情感的古诗词
写思想情感的古诗
浅析古诗词中酒的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诗中的思想情感
浅析古诗词鉴赏的角度
浅析桃花古诗词中的意象
友谊的思想情感的古诗
形容思想情感的古诗
古诗村居的思想情感
评价古诗的思想情感
思想感情的古诗词
浅析古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乞巧的古诗思想情感
古诗赠刘景文的思想情感
把握抓住机遇的古诗带情感
浅析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改进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古诗夜宿山寺的思想情感
春望思想情感相同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