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

关于望海潮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望海潮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望海潮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望海潮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望海潮教案5篇

  • 教案
  •   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 参考书目:

      1、《*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 编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及创作: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 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 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 ,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阅读全文]...

2021-12-30 00:48:06
  • 《望海潮》教案10篇

  • 教案
  •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40首词*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阅读全文]...

2022-01-30 05:16:48
  • 《望海潮》教案10篇

  • 教案
  •   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40首词*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朗读】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②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③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④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四、思考·领悟

    [阅读全文]...

2022-07-23 16:19:52
  • 望海潮教学后记

  •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柳永望海潮教案3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

      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望海潮》柳永教案3篇

  • 教案
  •   神州大地,东南一隅,山水相间,美景如画,它是侠客的豪情万丈,铮铮傲骨;它是女子的嫣然妩媚,柔情似水,它,侠骨柔情。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雄壮的钱塘江,众浪齐奔,气吞吴越,雷霆万钧,它在狂呼,它在呐喊,它在诉说,它在咆哮。它是侠客,奔腾的浪潮是他的利剑,那汹涌澎湃的涛声是他正义的怒吼,它冲击着江岸,发起无数次的进攻,那泛起如雷如雪的浪花是他胜利的果实。无数次的退回,他不气馁,不妥协,纵使奔流而去遇到岩石被击的粉身碎骨,他仍然发出低沉的笑声,他用他不妥的毅力和那铮铮傲骨,谱写了钱塘的辉煌。“‘浪涛’有如此,‘钱塘’可横行”。正是这侠客的气魄摇撼了大地,震惊了古今。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清幽秀美的西湖,是柔情似水的美人,水*如镜的湖面是她滑嫩如洗的肌肤;那荡漾的微波,是她回眸一笑的千姿百媚;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碧眸,微风拂过是她的罗裙在飘舞旋举;夹岸的柳树,枝摇叶动,似是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绿的荷叶衬托着瑰红的荷花,朴素清秀的采莲姑娘泛着小舟,唱着采莲曲,嬉笑打闹,清亮的菱歌回荡在西湖山川秀色中,水中的游鱼不时探出脑袋,跳起来,荡起一圈涟漪,好像在为她们唱彩伴舞。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雨若断线的银珠,争先恐后地落入水中,老翁拿出蓑笠载在头上,悠闲自得的划动船浆,一副“一蓑烟雨任*生”的酒脱,豁达。顷刻,天空慢慢放晴,广袤的天际出现一片绚丽的烟霞,交织似锦,婉如女子的云鬓花颜,美而不艳,如清水芙蓉,高洁却不傲慢。烟霞、菱女,老翁、西湖,荷花相映成辉,宛如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日暮将*,西子湖畔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响起,骑兵长官乘醉听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逍遥自在,如至仙境。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湖光、山色、江潮、烟霞,风景如画,人间天堂,它就是侠骨柔情的水乡古镇—杭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他的词。

      【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

      【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

      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

      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阅读全文]...

2022-06-27 15:02:32
  • 望海潮 柳永 注释 (菁选2篇)

  •   柳永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2.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钱塘,旧属吴郡。

      3.都会:大都市。

      4.风帘:挡风的帘子。

      5.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6.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

      7.堤:钱塘江防潮汛的大堤。

      8.怒涛:汹涌的潮水。

      9.霜雪:比喻浪花。

      10.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这里指钱塘江。

      11.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

      12.盈:充满,言其多。

      13,重湖:这里指西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故称重湖。

      14.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15.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

      16.三秋:农历九月。

      17.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这里泛指乐器。

      18.泛夜:指在夜间飞扬。

      19.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

      20.莲娃:采莲的姑娘。

      21.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

      22.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

      23.烟霞:山水美景。

      24.异日:他日。

      25.图:描绘。

      26.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多代指中书省,这里泛指朝廷。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 (菁选3篇)

  •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体会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审美欣赏

      【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上片】写杭州城的风光优美与经济繁华。

      【下片】写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祥和欢乐的生活画面(形胜、繁华)

      【词的背景与风格简介】

      四、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指导】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杭州风景词句,要读得婉转清丽,读出惊艳赞叹之情;钱塘江观潮词句,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雷霆万钧之势和观赏者的惊叹之情。“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欣赏简析)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时、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与细致刻画。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文本与资料】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三吴:吴兴、吴郡、令稽为三吴。都会:大都市。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怒涛:汹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堑(qiàn):天然的险阻,指钱塘江。珠玑:泛指珍宝等珍贵商品。盈:充满,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三秋:农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称羌管,泛指乐器。泛夜:指在夜间飞扬。嬉嬉:欢乐快活。莲娃:采莲姑娘。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随从众多。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这里指大官高扬的仪仗旗帜。烟霞:山水美景。图:描绘。凤池:凤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泛指朝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阅读全文]...

2022-10-17 00:00:00
  • 人教课标版《望海潮》教案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教案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

    3、学*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知识积累

    1、 词的基本常识(见补充资料)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 、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有重点的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引导赏析(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天之势。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的钱塘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我们可以联想到南宋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 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虽是传说柳永犯了个美丽的错误,但也说明柳永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致。

    无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西湖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七)再读课文: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望海潮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江城子》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

      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

      (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

      (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今天的学*,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100字左右)

      学生写作事例: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了两首词、两个人、两座城,以及同学们笔下的城,是记忆叠加的书写,更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呼吸的印证。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于*,我们有古老和年轻的城市,同学们高中努力学*,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复旦,去年轻的.城市上海。然后请你们和古人一样,用文字,用文化记忆来书写城市,这样,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阅读全文]...

2022-07-26 2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