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见的古诗

关于蜗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蜗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蜗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蜗见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 语录(2k+) 说说(9k+) 名言(488) 诗词(99) 祝福(1k+) 心语(78)

  • 夜书所见古诗

  • 夜书所见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2-05-28 08:56:41
  • 古诗所见的诗意_古诗所见的意思

  • 诗意
  •   《所见》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m.ju.51tietu.net)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5-28 21:32:31
  • 关于蜗牛的古诗词有哪些 相关的古诗词有哪些

  • 1.《蜗牛》宋朝

    白玉蟾

    有宅一区长自负,受田百亩不能耕。壁间银篆方犹湿,早已枯然梦两楹。

    2.《蜗牛》宋朝

    苏轼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3.《林子山画菜上有蜗牛故及之》元朝

    凌云翰

    晓畦春雨细如毛,菜本青肥挟土膏。叶底蜗牛曾湿久,诗人犹欲剌升高。

    4.《虩虎捕蝇壁间极轻利砌下蜗牛宛转涎中不胜其》宋朝

    郑刚中

    窗罅回旋怜虩虎,阶前迟钝念蜗牛。静中物理曾观妙,一欢世间堪白头。

    5.《蜗牛》宋朝

    钱时

    雨浥蜗牛绕砌行,与吾同乐本同生。挤排蛮触分疆界,可笑蒙庄自起争。

    6.《蜗牛》宋朝

    徐集孙

    分岐头角出于天,盘泊委蛇巧并缘。到了升高翻坠失,徒然阴地肆垂涎。

    7.《题庵壁·身似蜗牛麤有庐》宋朝

    陆游

    身似蜗牛麤有庐,却缘无用得安居。地炉封火欺寒雨,纸阁油窗见细书。荞熟山僧分餺飥,船来溪友饷薪樗。闭门莫笑衰颓甚,读易论诗亦未疏。

    8.《山园戏书三物·其一·咏蜗牛》宋朝

    汪炎昶

    雨馀露双角,戴角缘攲危。吾疑甚为累,失此将何依。荒凉一亩宫,晨出暮来归。虽不著我体,为累岂异兹。应有露卧翁,窃视复见嗤。

    [阅读全文]...

2022-05-28 10:33:12
  • 袁枚所见古诗

  • 古诗文
  • 袁枚所见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袁枚所见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字词解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者资料阅读:

      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阅读全文]...

2022-01-24 17:12:53
  • 照镜见白发古诗(照镜见白发古诗教案)

  • 《照镜见白发》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先感怀身世,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又感慨了自己一事无成,时光飞逝,透露出诗人为美好时光白白流逝而深感惋惜之情。全诗寥寥二十字,用语明畅、笔势飞动,感情沉郁凝霞。

    照镜见白发⑴

    宿昔青云志⑵,蹉跎白发年⑶。

    谁知明镜里⑷,形影自相怜⑸。

    词句注释

    ⑴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人老了。含义是自照,反思,回忆的意思。

    ⑵宿昔:宿是怀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间)。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

    ⑶蹉跎:蹉跎岁月,这是指作者被罢免宰相贬出京城做了荆州长史这个闲官之后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白发年:白头发的年纪,形容自己老了。

    ⑷谁知:谁知道。这是自言自语。明镜里:镜子里照到的作者。

    ⑸形影:形体和影子。自相怜:自己的形体和影子互相同情,怜悯。意思是孤独。

    白话译文

    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

    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

    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创作背景

    诗人为政贤明,刚正不阿。由于他的努力,唐王朝更稳步地趋于繁盛。可是后来玄宗怠于政事,奸相李林甫极力排挤,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从此朝政日非,“开元之治”也就结束了。这首五绝正是“曲江罢相后,慨功业不遂而作也”(唐汝洵《唐诗解》)

    文学赏析

    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大凡人们年轻时的宏图大愿,在历经坎坷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往往成为空瓤的神话,不堪回首。《照镜见白发》抒发的是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笔致清浅如流,朴实无华。诗题“照镜见白发”极简练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境。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两句诗超越人生种种具体形态的风云际遇,以“关山度符飞”式的大写意笔法,摹写出人们普遍的心未了、年已老的情感范型。自古以来.哪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怀抱创业建功的凌云壮志,那些无以计数的炽热梦幻都曾将繁花似锦的未来预付给了少年之心。然而,时光茌苒,岁月蹉跎,弹指间已是青春不再,老之将至。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得以遂*生志愿!早年率尔自许的人生理想,更多的则如残英飘坠,无以收拾,只赢得萧萧然白发丛生。诗中并不明言,也无须拘泥于究竟是何原因致使青云之志跌入寂寥空虚。从萌生“青云志”的“宿昔”蹉跎逶迤而至“白发年”,本该有许多具体的生活内容。但所有这些,在诗人高度慨括的笔下急遽掠过。诗行大幅度地腾跳.更显出事业未竞,蓦然间两鬓已秋的惊惶与叹喟。

    “谁知明镜里,形影白相怜。’’‘‘谁知”,未必不是一种出人意外的口吻。也许是少壮时对自我的期望悬得过高,与如今碌碌无为抑或未达目标的现实反差太大,于是“临晚镜,伤流景”,发为遗憾、悲凉,无可奈何之浩叹;同时、意外的口吻亦表达了辛酸的自嘲自讽。主人公羞于重温往昔的壮怀激烈,揽镜自怜,无从躲避,嗒然若失,凝然镜前,备受自尊心折磨。

    壮志难酬是人生普遍的缺憾。张九龄虽贵为天子股肱,是初唐名相,但屡遭奸臣李林甫等排挤,宏图未展.常感惆怅失落。此诗或许是以嗟叹自怜的方式提出了一方人生明鉴:凡欲成就青云之志者,必得时时自醒奋进,蹉跎延宥将贻白发之恨。全诗寥寥二十字,用语明畅、笔势飞动,感情沉郁凝霞。

    [阅读全文]...

2022-01-24 14:31:46
  •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

      sòng yè shào wēng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

      萧萧梧叶送寒声,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

      知有儿童挑促织,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4-15 08:06:02
  • 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 文学
  • 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啦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啦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下面是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请参考!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啦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啦,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啦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啦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啦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啦,变成啦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啦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啦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啦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啦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啦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啦也仿佛身临其境。

      「鉴赏」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阅读全文]...

2022-06-09 19:01:51
  •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 文学
  •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诗人是叶绍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诗人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

      【诗人】叶绍翁 【朝代】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一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我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亮着灯不肯睡觉。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第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一个大跨度的跳跃。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作者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作者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作者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作者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作者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1-12-23 11:53:58
  • 遇见古诗作文15篇

  • 遇见
  • 遇见古诗作文15篇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遇见古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我心中的一首诗,博大精深,让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心中的一首诗,朴实无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它的真实写照。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于是,心里便暗下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你。

      在一次作文中,自己把心中隐藏己久的秘密倾吐了出来。作文本发下后,您在上面写了红红的批语——只有现在努力学*,长大后方能为人师。且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得是一条河。

      似懂非懂的自己,心中便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刻苦努力地朝它奔去;懵懵懂懂的自己,心中便有了一盏指路明灯,夜以继日地朝它迈进!

      终于,自己如愿以偿地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学府。“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得是一条河”,那句话时常在耳畔响起,鞭策着自己前进。

      自己便猛地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学舞蹈、说英语;练弹琴、绘绘画;读语文、做数学……

      2000年,自己以优异的成绩的毕业了,踏上了那三尺讲台。用自己所学浇灌那娇嫩的芽儿;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培育灿烂的花朵。

      那时的自己才明白: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自己。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罕见灾难降临到了中国大地,四川汶川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8级地震。

      王忠洪——抢救了学生而牺牲了自己。那天,正在上课的他,一发现异常情况便迅速疏导学生脱险。在所有人都奋力奔向完全地带时,他却不顾一切地跑*学楼,原来还有几名学生躲在里面不敢出来。无情的灾难夺去了他的生命,他壮烈而光荣的牺牲了。

      谭千秋,用自己的身躯护住讲台,因那下面可以躲藏几个学生。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回了学生的新生;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神圣而光芒夺目的“教师”二字!

      此时的自己方明白:自己心中的那首诗如巍巍昆仑;自己心中的那首诗如波涛大海;自己心中的那首诗如神秘宇宙!

      我心中的一首诗,是一截蜡烛,总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心中的一首诗,是悠悠五千年文明史,历久而弥新;我心中的一首诗,是一首激情昂扬的歌,催人奋进!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真切地歌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真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照料着我们,培育着我们。诗的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它用*时我们最常见的两样东西――针线和衣服,来表达了母亲对子女们的关爱。第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则表达出了儿子要出远门,母亲为儿子担忧的神情,因为她怕这一去可能会不复返。而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出了孟郊自己心里面最最真挚的看法,从他的诗句中我也感受到了这伟大的母爱!我们就像大自然中的一颗小草,母亲就如阳光、雨水一般,光照我们,呵护我们。这样的深情厚谊,我们做子女怎能报答的了呢?

      这首游子吟以游子的感恩之心为主线,来表达母爱的伟大。书上说:“上帝无法照顾每一个人,所以才创造出母亲。”母亲关爱我们,呵护我们,完全是以自己的本性,毫无怨言的教育我们,就像游子吟中的这个慈母,把自己对儿子的爱化为一针一线,让我读着读着感到了温暖。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小学时,朗朗上口的诗句.每当我情不自禁的朗诵出来时,那一望无际、白茫茫的雪好想就出现在我眼前,所有的山上,鸟儿们都飞走了,一只都看不到了.所有的路上,没有行人的踪迹.唯有老翁披蓑戴笠在船上,独自钓鱼,不怕冰雪的袭击.我隐隐约约的感觉我的眼镜好像蒙上了一层雾,望向远方,老翁拿着鱼竿在默默的垂钓……

      这时,我恍然间走进了古诗之中,那雪!那山!那水!还有那位不畏寒冷的老翁!这是一幅多美的江乡雪景图啊!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那老翁身上的某种精神.诗中,我站在岸边,望向远方的老翁,小船破破的在江上安安静静的……老翁一动也不懂,蓑衣上面早已染上白茫茫的雪花,斗笠上也是一片雪白.我慢慢的走进他,他离我不远,我清楚的看到他岁月留下皱纹,一条一条的,胡子短而花白,不知是雪染还是……只见他动也不动,而这就是我所欣赏的!那种坚持不懈、独来独往、不拘一格的精神.我猜想老翁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我慢慢的从幻想中走了出来,我才发现我原来一直在梦中,梦醒了,雪停了,风也安静了,老翁也该回家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李白写过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就有一首古诗《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主要在讲诗人李白在抒发路途上坎坷的苦痛和忧烦,前两句是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然而,三、四两句是写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接下来两句,写出了自己在寻找人生的路上的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找出路。

      读了这篇古诗我有很多感受,李白竟能在如此坎坷的情况下还下定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这让我想起我学自行车时的情景。

      那次我姐姐为了能让我早点会骑自行车,早早的地醒了。一开始,我连车龙头都控制不住,它好像跟我有仇似的,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直到后来,我摔了下来,摔了好几次,身上一块青,一块紫,都不*样了。可是,我还是不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经过我的努力,几天后我终于会骑车了,我成功了,是用我那汗水换来的。

      滴水能把石穿透,何况我们人呢?要想像滴水一样把石头穿透,就必须先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是一个清晨,我心情特别愉快,所以决定出门放松放松。

      我路过河边,看见了一个牧童在放牛,便快步走上前,跟他聊起了天。他见到我很吃惊,兴奋的跟我讲:“叔叔,我有次路过学堂,听见一个先生正在讲你的诗。你能不能把我也写进你的诗中呢?”

      “行。”我爽快地答应了他,于是决定跟着他。这时,牛不走了,牧童说:“他渴了,我们去小河边吧。”

      我跟着他去了小河边。牛儿趴在青青的草地上,大口大口的喝着河水,牧童侧坐在一块布满青苔的大石头上。河水清澈见底,一条条小鱼在水里嬉戏着,五颜六色的小石子嵌在水底,把池塘装点的像条五光十色的丝绸。

      牛儿喝完水,我们也该上路了,牧童开心地唱起了他自编的歌:“我是快乐的牧牛童。每天喂牛、牧牛呀喂……”到了树丛里,他还在唱歌,突然,我的耳边又传来一个声音,“知了,知了,知了”。原来是一只蝉在唱歌。牧童也听见了,不满意的嘟起了小嘴,对老牛和我“嘘”了一声后,悄悄的走到蝉的身后,“啪”的一声抓住了蝉。说时迟,那时快,蝉迅速地飞出了他的手掌。他不甘心,快步去追蝉。我看了看太阳,要到中午了,我只好回家了。

      虽然只有一个上午,但我已经有了思路,写下了一首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或许,这小牧童会喜欢吧……

      遇见古诗,偶遇千古名人,感悟人生曲折,领悟世间道理;遇见古诗,领略古道美景与苍凉;遇见古诗,我从诗歌的世界领略到我不曾踏足的风景。

      春天,大地上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花园里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好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岸边的柳树弯着腰,柳絮在微风中飘摇,那细长的枝条上,长着嫩绿、细尖的叶子。柳树们棵棵千姿百态、依依多情。有的站得笔直笔直的,像一位正在站岗的士兵;有的弯弯曲曲,像一群姑娘在翩翩起舞;还有的三棵连在一起,像一个永不分离的家庭。我被眼前的这番美景所陶醉,不由自主地吟出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这真是一幅幅宛若仙境的春景紧紧地把我的目光吸引住!

      当秋姑娘踏入人间,大家纷纷来到西湖公园观赏那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的菊花。那些花儿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正是“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你瞧那朵金牡丹,多惹人爱啊!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身旁的菊花仿佛笑开了脸,随风摇曳着,好似在感谢诗人们为它们写下这优美的诗句。

      冬姑娘穿着洁白的长裙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了皑皑的白雪,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色的盛装,给树木带来了寒冷。但是,梅花却傲然挺立在寒冬中,让人不禁赞叹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时我仿佛看见了诗人王冕在窗外赏梅,那花儿朵朵盛开,都像染着淡淡的墨痕。他不禁感叹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见那梅花毅然挺立在风雪中,给人一种坚定、执着、持之以恒的精神。

      渐渐的天气热了起来,知了也开始在树上唱着欢快的歌曲,原来是夏姑娘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夏天,正是赏荷花的好季节,于是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荷花的茶亭公园。望着眼前翠绿的荷塘,以及荷叶中羞答答的荷花,人们仿佛感受到诗人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在那翠绿的荷叶丛中,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微微含笑,娇羞欲语。然而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走在这满园荷花的小路上,总让人觉得那么惬意,那么自在!

      只有我们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都那么美,都会与最美的诗句不期而遇!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

    [阅读全文]...

2022-04-01 20:59:15
  • 常见的关于梅花的古诗

  • 梅花
  • 常见的关于梅花的古诗

      世界上许多人喜欢梅花,喜爱它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梅花不像其它花一样在春天时与它们争芳斗艳,它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常见的关于梅花的古诗,看看哪一首是你最熟悉的。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

      疏林晴旭散啼鸦,高阁朱帘地遮。

      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百千年藓着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阅读全文]...

2022-06-04 23:45:53
蜗见的古诗 - 句子
蜗见的古诗 - 语录
蜗见的古诗 - 说说
蜗见的古诗 - 名言
蜗见的古诗 - 诗词
蜗见的古诗 - 祝福
蜗见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