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关于魏晋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魏晋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魏晋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魏晋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辛弃疾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 赏析,翻译
  •   [宋]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释】

      ①作期同上。此“漫兴三首”之三。上片*叙故实,以李广和李蔡作比,影射比附,借古喻今之意甚明。下片自赋,一代英才志士,却归耕山林,锄草浇园,令人浩叹不已。结韵语出《孟子》,而反其意用之,不惟愤懑之气溢于辞表,且是对朝廷用人政策的讽嘲。

      ②“千古”两句:言汉将李广英勇善战,功勋卓著。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匈奴人置广于绳网上,行于两马之间。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李将军:即李广,参见前《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③“李蔡”两句:言李广虽功勋卓著,却终无封侯之赏。而李蔡人品不过下中,名声去李广甚远,却得以封侯赐邑,位至三公。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④芸草:锄草。芸:同“耘”。陈根:老根。笕(jiǎn剪)竹添新瓦:剖开竹子,使成瓦状,以作引水之具。笕:引水的长竹管。此作动词用。

      ⑤“万一”两句: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朝家:朝廷。力田:选拔人才的科目。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两科。中选者受赏,并免除徭役。舍我其谁也:除了我,还能是谁呢?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赏析】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如何?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作者从浩潮以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蔡起初与广俱事汉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时,官至代国相。元朔五年(前124)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元狩二年为丞相。他人材*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广之下,但却封列侯,位至三公。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

      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耿京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际,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淮南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归后又献《十论》、《九议》,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目前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二句对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芸”,通“耘”。“笕”,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了。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两汉时行推荐制,凡努力耕作、成绩显著者,可由地方官推举担任“力田”之职。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话说得极风趣,不愧幽默大师,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虽大言不惭,却充满着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说得何等壮观!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尽管词人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见《宋史·辛弃疾传》)的话,并不以稼穑为耻,但他*生之志,毕竟还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旌旗万夫,挥师北伐,*定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呵!岂仅仅满足于做一“农业劳动模范”呢?读到这最后两句,我们真不禁要替词人发出“骥垂两耳兮服盐车”(汉贾谊《吊屈原赋》)的叹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于金,终亡于元,非时无英雄能挽狂澜于既倒,实皆埋没蒿莱之中,不能尽骋其长才。千载下每思及此,辄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异时,程度不同而已。观辛弃疾此词,其认识价值就在这一方面。

      本篇的写作特色是,上阕使事,就技法而言为曲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则是正面文章;下阕直寻,就技法而言为正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却是在正话反说。一为“曲中直”,一为“直中曲”,对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阕“李蔡为人在下中”、下阕“舍我其谁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记》原文为“蔡为人在下中”,词人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经,都恰到好处,后句与“万一朝家举力田”这样的荒诞语相搭配,尤其显得戏谑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词人视“经、史中生硬字面”为词中大忌(见沈义父《乐府指迷·*词所以冠绝》),殊不知艺术中自有辩证法在,化腐朽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经、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词,甚至可以作到全词即因此生辉。本篇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此前词人隐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也曾作过一篇与此内容大致相同的《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该词为长调,末云:“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风格颇见苍劲悲凉。本篇则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却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这充分说明,艺术大匠在构思和创作同题材作品时,不仅非常忌讳炒古人的冷饭,并且不屑重复自己,无怪乎在他们的笔下总是充满着五光十色,新鲜活泼。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月夜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 赏析,翻译
  •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分散:一作“羁旅”。

      【8】无家:杜甫在洛阳附*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9】长:一直,老是。

      【10】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11】况乃:何况是。

      【12】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简析】: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鹤注】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当是乾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二弟,一在许,一在齐,皆在河南,故忆之。

      戍鼓断人行①,边秋一雁声②。露从今夜白③,月是故乡明④。有弟皆分散⑤,无家问死生⑥。寄书长不达⑦,况乃未休兵⑧。

      (上四月夜之景,下四忆弟之情。故乡句,对月思家,乃上下关纽。《杜臆》: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节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公携家至秦,而云无家者,弟兄离散,东都无家也。【周注】伤心折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篇。)

      ①庾信诗:“戍楼鸣夕鼓。”刘孝绰诗:“隔山闻戍鼓。”《汉书》:赤眉烧长安宫室,城中无人行。②张正见诗:“对月想边秋。”又:“终无一雁带书飞。”③《月令》:“仲秋之月白露降。”薛道衡诗:“今夜寒车出。”④苏武诗:“故乡梦中*。”⑤《左传》:“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陶潜诗:“分散逐风转。”⑥《诗》:“乐子之无家。”又:“死生契阔。”⑦魏文帝诗:“寄书浮云往不还。”陆机诗:“音书长不达。”⑧《史记》:莫如按甲休兵。王彦辅曰: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魏晋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5篇

  • 赏析,翻译
  •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士。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疏。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1)这旨诗自咏隐居耕读之乐,是组诗的序诗。初夏之季,耕种之余,饮酌春酒,观览图书的诗人的神情伴随着美妙的神话故事邀游宇宙,乐趣无穷。

      (2)盂夏:初夏,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纷披的样子。《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本枝扶疏。”

      (3)欣有托:因为有了依托而高兴。托:依托、指寄身之处。庐:住宅。

      (4)穷巷:僻巷。隔深辙:谓距离大路很远。隔:隔开,相距。辙:车辙,代指大路。颇回故人车:经常使老朋友的车子掉转回去。颇:很,这里指经常。回:回转。故人:熟人,老朋友。

      (5)周王传:指《穆夫子传》。山海图:指《山海经图》。《山海经》原有古图及汉代所传图,晋代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有图及赞。后原图均失,今所见图是清人补画。

      (6)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很短。终穷,尽。

      [译文]

      夏初草木竞生长,

      叶茂枝繁树绕屋。

      众鸟欢欣有住处,

      我也喜爱我茅庐。

      耕田播种事已毕,

      有空还家读我书。

      僻巷距离大道远,

      友朋无奈转回路。

      我心欢快饮春酒,

      摘取园中好菜疏。

      微雨濛濛东面来,

      好风与共使心舒。

      《穆天子传》泛观览,

      《山海经》中翻画图。

      顷刻邀游遍宇宙,

      我心不乐又何如?

      作品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魏晋]陶渊明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作品赏析

      这首五言诗与另一首同题的四言诗皆作于同一年,当为宋少帝景*二年(424),本年八月改元,为宋文帝元嘉元年,陶渊明六十岁。诗题中的庞氏,为当时荆州刺史刘义隆的镇军参军。这年春天,他由得阳出使江陵,有诗赠渊明,渊明即以此诗作答。

      从诗序及诗中可以看出,尽管陶渊明与庞参军相识并不太久,但相同的志趣使他们结为知交;尽管他们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有所分歧,但也并不影响他们之间淳真的友谊。所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庞氏的深挚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隐而不仕的决心。

      序: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然良时,忽成旧游。俗谚?∶「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後相思之资。

      三复来贶(1),欲罢不能。自尔邻曲(2),冬春再交(3),款然良对(4),忽成旧游(5)。俗谚云:“数面成亲旧”(6)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7),便当语离(8),杨公所叹(9),岂惟常悲(10)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11);本既不丰(12),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13)。且为别后相思之资(14)。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15)。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16)。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17)。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18)。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19)。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20)。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21)。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22)

      〔注释〕

    [阅读全文]...

2022-05-24 10:17:48
  • 别诗汉 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 赏析,翻译
  •   [汉] 汉无名氏

      其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生亲。

      其二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其三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归。

      俛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其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注释

      【1】骨肉:指兄弟。首句以叶之缘枝而生比喻兄弟骨肉天然相亲。

      【2】因:亲。这句是说结识朋友也是相亲的。

      【3】四海皆兄弟:语出《论语》“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的话。此二句是说天下的人谁都不是漠不相关的陌路人。

      【4】连枝树:即“连理树”,不同根的两树枝或干连生为一名为连理。通常用连理树喻夫妇,这里用来喻兄弟。

      【5】参与辰:二星名,参星居西方,辰星(又名商星)居东方,出没两不相见。

      【6】邈:远。

      【7】胡与秦:犹言外国和*。当时西域人称*为“秦”。以上四句是说往日形迹亲*,今后就疏远了。

      【8】恩情:此句言情谊比*时更觉不同,*时情谊固然深厚,临别更觉难舍。

      【9】鹿鸣:《诗经·小雅》有《鹿鸣》篇,是宴宾客的诗,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蒿类)”起兴,是以鹿得食物呼唤同类比喻燕乐嘉宾。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全文注释及赏析5篇

  • 赏析
  •   [唐]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作品赏析:

      【注释】: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调或民歌风格掺入律诗,形成奇崛奥峭的风格。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多少忧愁和痛苦啊!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象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象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板。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的“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或“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就是这个道理。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秋作。【张远注】此在白帝城而作,非专咏白帝也。

      白帝城中云出门①,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②。戎马不如归马逸③,千家今有百家存④。哀哀寡妇诛求尽⑤,恸哭秋原何处村⑥。

      (此章为夔州民困而作也。上四峡中雨景,下四雨后感怀。江流助以雨势,故声若雷霆之斗。树木蔽以阴云,故昏霾日月之光。此阴惨之象也。戎马之后,百家仅存。户口销于兵赋,故寡妇遍哭于秋村。此为崔旰之乱而发欤?《杜臆》:前叙雨景,便兴下乱象。戎马,指作乱者。不如归马逸,笑其劳而无益。)

      ①《庄子》:“望之若屯云。”

      ②马融《广成颂》:“闇昧不睹日月之光,聋昏不闻雷霆之震。”王逸《楚辞注》:“云兴而日月阍。”

      ③《国语》: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书》:“归马于华山之阳。”

      ④晁错书:“调立城邑,无下千家。”《文心雕龙》:“百家飙骇。”

      ⑤《楚辞》:“声哀哀而怀高丘兮。”贾捐之对:“老母寡妇,饮泣巷哭。”

      ⑥《左传》:“诛求无艺。”陈后主诗:“四野秋原暗。”杜诗起语,有歌行似律诗者,如“倚江柟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是也。有律体似歌行者,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是也。然起四句一气滚出,律中带古何碍。唯五六掉字成句,词调乃稍*耳。

      [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2】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

      【3】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4】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6】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7】人处:有人烟处。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即秦岭,西起甘肃省天水,东至河南省陕县,绵亘千余里。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亦为终南山别名。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联系起来,地上的某一区域都划定在星空的某一范围之内,称为分野。中峰:指主峰太乙。这句指以太乙为标志,东西两边就分属不同星宿的分野了。

      【赏析】:

      全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隔水问樵夫”特别具有动感,乃点睛之笔。

      终南山接*京城长安,崇山峻岭相连一直到海边。四边观望,白云缭绕,聚合不散;远处青青的烟云,接*后又看不见了。地域的分野在主峰成为分界,向阳背阴的山峰山谷阴晴各不相同。想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投宿,隔着流水询问砍柴的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唐]王维

    [阅读全文]...

2022-02-18 01:19:35
  • 陶渊明全文注释翻译10篇

  • 翻译
  •   [魏晋]陶渊明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

      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

      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

      介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注释

      (1)这首诗咏赞东汉隐士张仲蔚。诗人与张仲蔚的性情、爱好、志向大致相同,算是真正的知音,所以渊明愿以之为楷模,“聊得长相从”。

      (2)仲蔚:张仲蔚,东汉*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高士传》说他“隐身不仕?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3)翳然:隐蔽的样子。绝交游:断绝与世人的交往。工:善。

      (4)刘龚:字孟公,刘歆之侄,与仲蔚友善。止:只,仅。

      (5)此士:指张仲蔚。胡:何,为什么。独然:孤独如此,独特。罕所同:很少有人与之相同。

      (6)介:耿介,耿直。焉:语助词,犹“然”。业:这里指兴趣爱好和志向。所乐非穷通:不以命运的穷通好坏而悲、喜。《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7)人事:指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固:本来。拙:笨。这里指不会逢迎取巧。聊:且。相从:指追随张仲蔚的人生道路。这两句是诗人自指。

      译文

      仲蔚喜欢独贫居,

      绕屋长满野蒿蓬。

      隐迹不与世来往,

      诗作清新夺天工。

      举世无人了解他,

      知音只有一刘龚。

      此人何故常孤独?

      只因无人与他同。

      世俗交往数我笨,

      姑且追随永相从。

      [魏晋]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说明]

      这是一首即景言情的清新小诗。岁暮蜡日,为祭神之时、诗人对酒赏梅,

      沉醉其间,表现出悠然自适的神情意态。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2)。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3)。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4)!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5)。

      〔注释〕

      (1)蜡(zhà乍,又读chà岔):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礼记?郊特性》:“蜡也者,索也者,

      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2)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3)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佳花:指梅花。

      (4)唱:指咏诗。尔:你,指上句的佳花。言得:称赏之意。适:适意,惬意。这两句表现饮酒

      赏梅的沉醉之态。

      (5)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

      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译文]

      风雪送走岁暮日,

      不妨时节渐暖和。

      梅柳种在门两侧,

    [阅读全文]...

2022-06-13 09:03:16
  • 新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 赏析,翻译
  •   原文:

      新晴

      宋代: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译文: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夏日雨后初晴,午睡醒来,看到窗外满眼的绿树和青苔。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唯有南风好似多年旧友般,吹开房门,又掀起桌上的书页。

      注释:

      青苔(tái)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初晴:天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青苔:苔藓。梦余:梦后。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赏析:

      诗中描述了新晴之后颇为清静、悠闲的环境和心情,语言通畅易晓而又情趣十足。最后两句诙谐而有创意,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情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

      “青苔满地初晴后”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绿树无人昼梦余”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大梦谁先觉?*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而诗人在《致斋太常寺以杖画地成》中又用这一意境,写了:“杖藤为笔沙为纸,闲理庭前试草书。无奈春风犹制肘,等闲撩乱入衣裾。”可见,诗人对这一意境和这一手法是情有独钟。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偷开门户又翻书”来得更自然亲切,也更有趣些。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别诗汉 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3篇

  • 赏析,翻译
  •   [汉] 汉无名氏

      其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生亲。

      其二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其三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归。

      俛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其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注释

      【1】骨肉:指兄弟。首句以叶之缘枝而生比喻兄弟骨肉天然相亲。

      【2】因:亲。这句是说结识朋友也是相亲的。

      【3】四海皆兄弟:语出《论语》“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的话。此二句是说天下的人谁都不是漠不相关的陌路人。

      【4】连枝树:即“连理树”,不同根的两树枝或干连生为一名为连理。通常用连理树喻夫妇,这里用来喻兄弟。

      【5】参与辰:二星名,参星居西方,辰星(又名商星)居东方,出没两不相见。

      【6】邈:远。

      【7】胡与秦:犹言外国和*。当时西域人称*为“秦”。以上四句是说往日形迹亲*,今后就疏远了。

      【8】恩情:此句言情谊比*时更觉不同,*时情谊固然深厚,临别更觉难舍。

      【9】鹿鸣:《诗经·小雅》有《鹿鸣》篇,是宴宾客的诗,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蒿类)”起兴,是以鹿得食物呼唤同类比喻燕乐嘉宾。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3篇

  • 赏析
  •   [宋]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①旋:匆忙,迅速。抹红妆:抹脂粉。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称。

      ②棘篱门:柴门。

      ③排:推挤。蒨:同“茜”,红色。

      ④收麦社:指收麦子祭土地神。

      ⑤赛神村:指为感谢上天降雨而祭神的村子。

      ⑥叟:老头儿。

      【赏析】

      这组词以朴素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农村的夏日风光,对受灾的农民表示同情和关怀。太守下乡,对当地的村民百姓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事,于是便有了“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的场面。在这个场面里,可以显示出农村民风的淳朴可爱,农村少女的欢快活跃、自然真率。这对整日局促于官场的词人而言也是格外清新动人的。这就隐约地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形成对比。“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是词人所见的农村风光,画面上洋溢着丰收之后的欢快,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词人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所表现出来的还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以这样的心境和眼光去观赏农村的风光人情,一切就被诗情画意化了。

      [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

      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因时*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下片言午餐,

      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全文赏析:

      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相思原文、翻译、注释、赏析5篇

  • 赏析,翻译
  •   原文:

      相思令·苹满溪

      宋代:张先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译文: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溪中长满绿萍,青青杨柳环绕着岸堤。一路相送直到那溪水西。原路折回时,只有低垂的山间明月与我相伴而行。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回到家中,倚靠着朱门眺望远方,只能听见路上过往的马儿嘶鸣声,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我相对。

      注释: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lǒng)月低。

      陇月:山间明月。

      烟霏(fēi)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霏霏:烟很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胧的送别词。

      此词选取满溪之蘋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其显著特色是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词用*声,其音低抑,如诉如泣,而且句句押韵,韵脚既极密,声情便紧促。特别是过片二句,全用阴*声,尤见低抑。低抑的韵脚、字声与急密的韵位构成一部声情悱恻的凄调,与词情表里一致,相得益彰。

      起首一句,写送行途中所见景象。“苹满溪。柳绕堤。”青苹满溪,其含意无异于芳草萋萋,亦是关别情。垂柳绕堤,则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远。熔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蕴包孕很丰富,语言却极简练,只六个字。

      “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点明送行之事,也点明全词的词旨。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终于别去之处。无限凄惘,见于言外,因为水西一别,行人已经渐行渐远,则送者不得不返。

      歇拍即写送者归来所见景象:“回时陇月低。”陇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则天将拂晓。可见,送行之时是拂晓之前。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回时”二字,写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顺此路送行,此时逆此路返回,却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陇月,照见形单影只而已。“陇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与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陇月之低垂,与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陇月,正象征着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过片两句,纯为景语,写的是: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灵,同样笼罩凄迷怅惘之中,这景语又正象喻着心情。这两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声情吻合词情之妙。这两句共六字,字字皆阴*,构成凄凉之调,读来愈觉其凄楚。

      “重倚朱门听马嘶”写: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

      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此时,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此句还含蓄地点出送者为女性,行人为男性。温庭筠《河传》词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可与此词参看。抒情主人公送行归家,闻路上马嘶声,犹倚门倾耳而听。一个“听”字,写出其心动神驰之状,而一个“重”字,则其念兹兹之情亦可想。骑马去者必为情郎,则“倚朱门”者自是怨女。对此作者偏不于明处交代,只从“听马嘶”一幕曲折透出。

      原文:

      长相思令·烟霏霏

      宋代:吴淑姬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译文: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云雾迷蒙,小雪飘飘。梅花枝上堆满雪,春天从哪里来?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朦朦胧胧翻开悟,那时的梅景还存在吗?一树梅花,任凭羌笛声把它“催”落了。

      注释:

      烟霏(fēi)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霏霏:纷飞的样子。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从教:任凭管:乐器。

      赏析:

      上片连用“霏霏”叠字,强调风雨如晦,气候极其恶劣。一团团的残雪无情地堆积到梅花枝上,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虽然明知冬天不会太久了,残冬一过,春天就要来临。但眼前这种烟雨、雪压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怀疑春天还会有么?不言而喻,这恶劣的'自然气候正是暗喻吴淑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蒙受种种冤屈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对她的重压。她从心底发出“春从何处回”的呼喊,渴望春天快快降临,渴望洗刷蒙受的不白之冤。

      下片憧憬获得自由后的美好情景:那时冰雪消融了,一簇簇,一朵朵的梅花从睡梦中醒来,绽开了绯红的醉眼。月亮出来了,梅枝在月光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呵!然而,这种境界并不存在,现实仍然是昏暗冷酷,所以“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是以设问句提出的,这就与上片设问承接起来,并更进一步强烈地表达了渴望自由的心情。最后以“从教塞管催”作结,意思是:既然无情雪堆积在梅枝上,梅花无法展现她的美丽,就任笛曲吹吧!吹得梅花纷纷飘落也毫不怜惜(古有《落梅花》笛曲。)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孙舣《落梅词》:“一声羌管吹鸣咽,玉溪半夜梅翻雪”;既然一切诬告不实之词象脏水一样往我身上泼来,我的冰清玉洁被玷污了,形象被歪曲了,就让脏水继续泼吧,直至我窒息、消亡!这是出自愤愤不*的呼喊。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小词,正象婷婷玉梅那样,天然、淡雅,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而又风流蕴藉,情致缠绵。也象羌笛声那样,哀怨、悠扬,余音娟,不绝如缕。构思极巧,是咏雪?还是咏梅?亦此亦彼,浑然莫辨。出自步性的锦心绣口,倍觉细腻、灵巧。笔笔写景同时又曲曲传情,化实为虚,终不许一语道破。作者的真实感情隐藏在霏霏烟雾、纷纷雪片背后,让读者去玩味。小词的语言也清新而纯净,声调和美。即如开头三句;叠字“霏霏”,又复沓一次,“雪”宇也以“顶针”的形式重叠,造成轻快的节奏,如同小儿女的窃窃私语,又如哺晡梦呓,与词的内容十分协调。“堆"字下得新颖而贴切,形象感强,完全是从口语中提炼出,绝无文人笔下的书卷气。这种天籁之趣,十分难得。

      相思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原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翻译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阅读全文]...

2021-11-27 08: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