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80) 语录(9) 说说(77) 名言(743) 诗词(1k+) 祝福(6) 心语(3)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及注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1、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鱼逆江而上。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2022-04-11 17:16:39
  • 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画的大概内容。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

      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晓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阅读全文]...

2022-05-08 21:02:17
  •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

  • 苏轼
  •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你会背诵了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欢迎借鉴!

      一、作品介绍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二、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⑴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

      三、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四、白话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五、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六、赏析

      其一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最后两句诗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七、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阅读全文]...

2022-04-01 17:39:56
  •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

  • 苏轼,诗人
  •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你会背诵了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 ,欢迎借鉴!

      【作品介绍】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⑴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白话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

      其一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

      历代评价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渔阳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西河诗话》:“与汪蛟门舍人论宋诗。舍人举东坡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不远胜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花问觅路鸟先知’,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以鸟*花间故也,此‘先’,先人也。若鸭,则‘先’谁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先及鸭,妄矣。”

      注:以上均为对第一首的评价。

    [阅读全文]...

2022-03-19 13:53:41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北宋名僧能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

      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2022-05-17 11:58:26
  •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

  •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希望大家喜欢!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注释】

      1、惠崇:北宋的名僧,喜爱作画,苏轼因为其中的鸭戏图而做的诗。

      2、蒌蒿(lóu hāo):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3、芦芽:一种可以吃的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鱼,但是肝脏有剧毒,主要在春季的时候会逆江而上。

      【诗意】

      苏轼的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虽然说惠崇的原画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苏轼的诗当中是能够感受到了用形象的语言可以让人想象到一幅美好的意境。

      诗中的笔墨将画中的景色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这不仅仅是苏轼自己的构思创作,更是因为他的情感而让画中的优美变得更加富有意境。

      诗的`前三句是实景,最后的一句可能是因为他看到的这副景象而引起的联想。但是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对于这首诗寄情与景的,同时也是用景来寓情的。

      尤其是第二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话虽然说并不是能够通过画作来观察出来的,但是因为语言艺术的衬托,也让这幅画充满了自由以及对于风景的判断,从而才会有最后的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感慨,这些想象都是联动和自然而然的,因此整个诗句读出来是非常能够带动人感受以及感到到那种清新的生活气息。

      【作品鉴赏】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称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也是一位美食家,曾创下美食东坡肉。

    [阅读全文]...

2022-07-03 10:04:07
  •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 诗意,古诗文
  •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苏轼的经典作品很多,下面这首诗是其中一首,这首诗的内容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下面由小编为您提供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答案,欢迎参考~!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拼音:

      其一

      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yā xiān zhī 。

      lóu hāo mǎn dì lú yá duǎn ,

      zhèng shì hé tún yù shàng shí 。

      其二

      liǎng liǎng guī hóng yù pò qún ,

      yī yī hái sì běi guī rén 。

      yáo zhī shuò mò duō fēng xuě ,

      gèng dài jiāng nán bàn yuè chūn 。

      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译文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译文二

      竹林外三两枝桃花巳悄然开放,最先察觉到春江的水暧肯定是鸭子。蒌蒿遍地,芗笋也开始抽芽。此时河豚也正是逆流而上游回大江的时候。

      惠崇春江晚景字词解释: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4)上:指逆江而上。

      (5)归鸿:归雁。

      (6)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7)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8)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9)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惠崇春江晚景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赏析一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阅读全文]...

2022-01-25 21:38:07
  • 惠崇春江晚景诗的意思是什么(惠崇春江晚景诗意解读)

  • 诗意
  •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非常有名,特别是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个小孩子都会背诵的作品。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看诗题就清楚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有些版本作《春江晓景》,但是不论晓景还是晚景,肯定是在春天,江边的景色。至于为什么不知早晚呢?因为苏轼可能也不知道。

    这是两首题画诗。写这两首诗的时间节点比较关键,是宋神宗元丰八年。这个点,长期贬谪在外的苏轼回到了京城。因为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重掌大权,开始了对王安石变法的全盘否定以及对*的全盘清算。而早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污以“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并被贬黄州、汝州,自然在司马光眼中属于旧党肱骨。所以苏轼被召回京城,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几个月内连升*,仕途一片大好。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苏轼才会有资格为惠崇的画题诗。当时惠崇已经过世*八十年,我们用脑子就能想到,一个*百年前有名的画家作品,得多大的面子才会让后世的文人在上面题诗?不久之后,苏轼看穿旧党本质,开始对旧党执政作出批判,渐渐不容于朝堂,成为新旧党都不待见的人物。

    惠崇是什么人?惠崇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九僧”中文采最高的人,也就是个和尚,但是会写诗,会画画,和宰相寇准关系还非常铁。九僧的诗风沿袭了晚唐诗的特色,关注山林、花鸟虫鱼,表达的是闲适、隐逸的心境,多用五言律诗,气格不高。可偏偏寇准写得一手好晚唐诗,加上身份特殊,成为了九僧诗团的宗主。这也是“太*盛世,和尚下山”说法的起源,僧人们的活动范围从山林转向朝堂,从陋巷转向街区。

    九僧之所以出名,是和寇准交往甚密有关的。

    惠崇是九僧中的领军人物,诗歌中佳句很多,更有本事的是一手好画工。《春江晚景》这幅画已经失传,但是能让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动笔赋诗,可见绝非泛泛之作。他的作品留下来不多,现在收藏在辽宁博物馆的《沙汀烟树图》就是国宝,我们大概能通过《沙汀烟树图》的画工和苏轼的题画诗二首来想象《春江晚景》的景色。

    这就是文字不同于画的灵动性。画和照片类似,直观、细腻、所见即所得,而文字作品,则发于眼前,动则悠远,言在诗外,意在诗外。文字赋予人的想象力是远超一幅画作的,虽然好的画、艺术作品同样能给人想象空间,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字的能力更普及,更容易发散——这就是为什么人人能诗、人人能歌,却没几个能读懂后现代主义画作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背景交待,实际上就是说,苏轼这两首诗写的景色,我们是无法通过观看来还原了,只有通过读他的文字来想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水韵“四支”部的七绝。*仄格律在宋朝已经是诗人的教科书内容,不会有出律现象,相关知识本人专栏有详细讲解,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主要看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稀疏的竹林外,摇曳着几株桃花。这说明什么呢?这是早春,还没有桃李争芳,艳色如海的感觉。俗话说:“红配绿,看不足”,桃红配上竹绿,正是这种稀疏下的鲜艳让人知道了春意的来临,同时又避免了大面积颜色描写给人带来的艳俗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画上必然有水有鸭子。虽然名为《春江晚景》,也一定是有鸭子出现,苏轼才会提到。而鸭子感觉到春江水暖,这就绝对不是画能传达给观众的,是苏东坡的想像。鸭子戏水是画面,但是通过鸭子的触感为整首诗带来温暖的感觉,就是诗人的灵感,为整幅画的春水潋滟也增加了动感和思考。

    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哲学思考,那还是算了吧。灵感的事情,虽然也是思考,但是我们不要把一首题画诗搞得那么无趣,人为拔高最致命。

    “蒌蒿满地芦芽短”。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这里还是画中景色描写,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食用。惠崇的画里面自然能看出芦芽,但是河滩青草是不是蒌蒿呢?那可不一定。因为这是苏轼的诗,自然带入了苏东坡的味道。

    苏东坡什么味道?好吃。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面对这些新鲜可食的辅材,苏东坡的味蕾激活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从蒌蒿,芦芽联想到河豚,正是吃货食客的清奇文雅思路。给一个普通人,可能会想到,但是很难用诗句表达这种口食之欲的联想,而一个对美食没有那么多讲究的文人,可能根本不会让思维往吃食方面去发散。

    这就是苏轼的烟火文采,也是他深得老百姓喜爱的原因。既紧扣生活,又不失高雅。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二首的名气就小多了,但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只不过因为头一首太合文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口味,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第二首。其实从文学角度来说,这首比前首毫不逊色。

    这还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七绝,押*水韵“十一真”部。值得注意的是首句尾字“群”属*水韵“十二文”部,是邻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孤雁出群格”,在格律规则中是允许的,并不是出律。

    还是看内容,景色吧。

    “两两归鸿欲破群”,这自然还是惠崇画中实景。这说明《春江晚景》的上半幅天空中画了北归鸿雁。第一首是写地上、江中,苏轼写到河豚,可能意犹未尽,吞了口口水,往上看到天空中还有景色,就有了这第二首。

    这还不是普通的归雁,本该是排列得整齐的大雁,却有两只好像要掉队了。这就是画的细节描写,通过这种细节描写,我们很容易在脑海中想象出这幅画的样子。

    为什么会掉队呢?

    “依依还似北归人”,看样子它们就像当年我从杭州北归一样,对江南的美景依依不舍啊。这里就带入了个人感情。我们前面说到,他当时是在黄州、汝州飘迁之后奉旨进京,并飞速得到提拔。而苏轼对江南美景和美食的眷恋也就在这里面若隐若现。

    “遥知朔漠多风雪”,继续解释为什么大雁留恋南方。即使远隔千里,也知道北方天寒地冻,风雪袭人。这里是不是指中央朝廷水深火热的党争呢?不得而知,但是苏轼不久就自请外放,离开了*中心。

    “更待江南半月春”。让我在江南再多停留一会吧,优哉游哉,岂不快哉?

    这第二首诗就只拣选了《春江晚景》中天空中的几只大雁作了细致描写和感情抒发,这种将大雁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画由*面变得立体,甚至活了起来,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总的来说,第一首有谐思,巧妙地描写了画的内容,而第二首拣选重点,融入感情,更隐藏了诗人的自身意志。所以这两首,还真是缺一不可,连贯起来,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苏轼看到惠崇的画,想起江南美景、美食的感触,以及期望尽早脱离风暴中心那种不能明言的心思。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啥也没想。不过作为一个诗画都绝的文人娇子,想得多是必然的。

    [阅读全文]...

2022-05-08 06:13:55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意思(惠崇春江晚景全文解析)

  • 惠崇春江晚景之鸭戏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唐诗宋词作为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对于每个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唐诗有李白宋词有苏轼,作为北宋最出名的网红,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造诣都是非常的高。而他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之鸭戏图》就入选到部编教材小学三年级下的语文课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1085年苏轼看到僧人惠崇画的两幅《春江晚景》而做的题画诗。诗中描绘得是画中春意来临所展示出来的桃花盛开绿色盎然,小动物们(鸭子和河豚)开始享受春天暖意的情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相映衬的抒发了两位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而想要读懂这首清新舒畅的诗,就要从更深的角度去挖掘。

    1085年,元丰八年四月,宋神宗驾崩,九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因皇帝年龄较小,朝廷暂时由代表保守势力的高太后摄政。之后,新*化被废除恢复旧制,并开启了朝廷人员的大调整,启用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打压王安石为首的*。

    而同样的在1085年,也是苏轼最为折腾的一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于1085年正月十五到达宿州(安徽宿州市),并作了一首《南乡子·宿州上元》词,“能使江东归老客”表达了东归修养不再仕途的愿望,并上书朝廷东归宜兴休养。然而,刚到宜兴没多久,就因为朝廷变动重新启用只能继续当官,上任登州(山东蓬莱)。

    如果说上半年的苏轼是折腾憋屈回乡赋闲,那下半年对于他来说,则是复官升职忙碌快活的时间。刚到登州没多久,就又升官至礼部郎中,到汴京任职。从登州到汴京,一直升迁一路访友一段快乐,并为汴人尹白能够用墨画花,赋诗《墨花并叙》。

    在汴京期间用连升*来说苏轼并不为过。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的他,在中央半个月就升职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再升任中书舍人,而后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回归中央系统,对于苏轼来说,如沐春风万事皆感顺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惠崇的名画《春江晚景》,非常喜爱就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画已经失传而诗却留存了下来,我们也只能通过诗来想象画的意境。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美景,由*及远,层次分明。整首诗读起来让人感觉到春暖花开的春色,生机勃勃的春意,清新舒畅的春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映入眼帘的就是竹林,透过翠丽的竹林,看到了三两枝粉红色的桃花在争相绽放。最能说明春天的颜色就是绿色和红色,这个在诗中通过竹和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万物回春,桃花怒放,春机无限。

    “春江水暖鸭先知”,透过竹林和桃花,是一条美丽的江河,一群鸭子在江面上嬉戏游泳。一个“暖”字,道尽了春天回暖的气息,别的动物还在窝里过冬呢,鸭子却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在江河里尽情戏耍。通过动物的敏感,来进一步阐释早春到来冰雪融化江水回暖的春意。诗人强幼安的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提炼叶落知秋的道理是一样的。

    “蒌蒿满地芦芽短”,江河的两边已经长满了绿色的蒌蒿,芦苇也长出了鲜嫩的芦芽。再次通过蒌蒿和芦芽的生长,来进一步说明春天到来绿满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的规律。

    “正是河豚欲上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衬托春天的到来,苏轼把想象中的河豚融入到了画的意境当中,“正是”、“欲上”这两个词就点明了,这个时间点正是河豚要逆流而上到咸淡水区域产卵的季节,并引人发想河豚成群嬉戏跳跃江面上的情景。

    一幅春江晚景,苏轼以诗歌的形式把早春描绘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而画里诗外,却也隐藏着苏轼另外的一番景象,我们来细细品一下。

    《惠崇春江晚景》,如果你纯粹地把这首诗认为只是咏春就大错特错了。苏轼只是借用惠崇《春江晚景》的画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诗里诗外无不透露这苏轼的性格、心情和喜好。

    苏轼是很擅长通过诗词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的。在《定风波》中以“一蓑烟雨任*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显示自己的洒脱;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显示自己的豪放;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显示自己的超然。当然,也会在《水调歌头》中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来显示自己的无奈。

    在这首诗当中,苏轼更是将对早春的欢迎和喜悦显示的一览无遗。对于苏轼来说,这里面的早春含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自己的政治生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汴京连升*,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二是能够和三五好友在一起春花秋月吟诗作词,未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三是看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绘画,忍不住做了一首题画诗。

    神情洒脱意气奋发的苏轼通过这两首题画诗,来展示自己的心情和喜好。以喜迎早春的诗句,既向惠崇致敬,又抒发自己的志向,还引发了*源源不断的追捧,真是一举多得。

    苏轼在《春江晚景鸭戏图》除了表现自己的春风得意外,还把自己生*喜欢的东西也都融合在里面了,简单的概括就是:佛、画、诗、吃。

    苏轼和佛家一直都有密切的往来,流传最广的就是他和佛印的故事。惠崇作为宋朝初期最出名的僧人,写诗作画都非常的精通,肯定是苏轼最想结交的朋友。而在汴京的时候(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这两首诗是苏轼在江阴所做),苏轼也得闲约上朋友一起去欣赏神交已久的画作,故而能够留下这千古名作。特别说明下,现在还在流传的关于苏轼和惠崇“心存牛粪还是如来”的戏语是不存在的,苏轼出生的时候惠崇已经圆寂20年了,所以这段话只能是苏轼自己的“梦话”了。

    诗画本一家,有诗必有画,苏轼就曾经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说法。本身就是诗、词、画上都有出色的表现苏轼,看到惠崇的名作后就喜不自禁的为那两幅画题诗,这才是苏轼的所作所为。

    而在这首诗里面最明显的就是吃了,作为美食家(吃货)的苏轼,怎么能不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上留下和吃相关的东西呢。我们先来数落一下有哪些吃的:竹代表着竹笋,桃花代表着桃子,鸭子是很好地食材,而真正的美味就是河豚了。宋人严有翼在《艺苑雌黄》就提到“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河豚是最好的。而这蒌蒿芦芽在诗的后两句就都有涉及了。所以说这首诗整篇都是在写吃的,你感觉到了吗?

    《惠崇春江晚景》流传的很广,很多都是说这首诗是描写早春最好的诗歌之一,而忽略了文章所真正要表现的思想和用意。苏轼在这首诗歌里面既展示了惠崇画作的生动美妙,也展示了自己的春风得意,顺便把自己喜欢吃的菜品也展示出来。

    一首好的诗歌,我们肯定要结合诗歌所在的历史朝代和创作时间,以及诗人的性格爱好去做分析,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本身的意思。回到1085年,我们和苏轼一起站在惠崇的《春江晚景》旁,一起去看苏轼的提笔成诗挥墨成虹,一起去感受苏轼的豪放自如意气奋发。

    [阅读全文]...

2022-04-06 02:31:09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 句子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 语录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 说说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 名言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 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 祝福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是农村的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