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的两首古诗

关于塞上曲的两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塞上曲的两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塞上曲的两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塞上曲的两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0) 语录(2) 说说(3) 名言(671) 诗词(412) 祝福(2k+) 心语(1k+)

  • 使至塞上古诗

  • 黄河
  • 使至塞上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使至塞上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24 17:44:22
  • 《塞上曲》赏析

  • 《塞上曲》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

      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

      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

      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

      作品赏析

      哀边塞。

      注:

      1:塞上曲:乐府有《出塞》《入塞》旧题。

      2: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云中,秦汉郡名。在今内蒙。唐天宝元年设云中郡,在今山西大同。太原卒,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慎莫稽留太原卒。”久戍之人也。

      3: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刀头,刀头上有环,与“还”谐音。《汉书》载,汉使以刀环示李陵归汉。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非上天。”

    整理:zhl201610

    [阅读全文]...

2022-03-03 10:31:12
  • 王昌龄《塞上曲》赏析

  • 王昌龄《塞上曲》赏析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别树一帜,颇为人们的称道的。这一首诗人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时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1)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2)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3)入塞寒:一作“复入寒”

      (4)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5)共:作“向”。

      (6)游侠儿:指恃勇气、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7)矜:自鸣不凡。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阅读全文]...

2022-06-21 00:31:24
  • 使至塞上主旨思想(古诗使至塞上欣赏)

  • 思想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后徒家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曾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诗意: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获得了自由。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名句赏析: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阅读全文]...

2022-06-08 15:21:23
  • 使至塞上王维赏析(王维使至塞上全诗赏析)

  • 诗佛王维有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即求佛前与求佛后。那么有哪两首诗最能代表这两个王维!

    老槐以为,最能代表求佛后的王维的著名诗篇,当然是上期赏读的《山居秋暝》;最能代表求佛前的王维是哪一首?凡熟读王维者,都会赞成那首苍凉雄浑,千古壮观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王维三十多岁时轰动大唐诗坛的经典名作,其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诗史绝唱,至今无人超越。

    这被*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一联,到底描绘出了怎样雄浑壮阔,震撼人心的景象?今天带文友们去追寻一番。

    在清政廉洁忠君爱国的贤明宰相张九龄当政时,王维也是一名热血男儿。其志存高远,抱负远大,欲求才华报国,建功立业。因此,很受张九龄的爱惜。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大唐帝国与吐蕃战于青海。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出战,大破吐蕃于青海以西。夏末秋初,王维领受皇命,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河西前线,宣慰征战将士。

    这首以亲眼实录西部苍凉风光的《使至塞上》便应运而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受领皇命赴河西前线宣慰将士后,继而转任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随同将士战守边关约一年之久,于塞上战場作边塞诗多首,颂扬唐军的强大和胜利,高歌塞上河山之壮美!

    这首《使至塞上》,是诗人出使河西,任职边塞诗作的开篇,也是沿途所见所闻的纪行。该诗以苍凉雄奇,浑阔壮观的西北大漠风光而惊破大唐诗坛,成了一首享誉中外的千古名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诗以雄壮、豪迈起笔。诗人将要单车独行去边塞慰问将士,此行的目的地将远达汉时的附属国居延海。

    “属国”:汉代行政区,武帝时设属国都慰,主管降汉胡人部族。东汉时设张掖居延属国。这里指唐帝国所统辖的北方羁縻州,意为出使之远。

    “居延”:地名,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面。汉称居延泽,唐至今为居延海。

    首联率先点出事由,出行规模和地点。“单车”即独车,意为随从很少。明讲出使规模小,暗道诗人独行皇命的自信和不畏任重道远的豪迈。

    “欲问边”,即将要秉承皇命去边关慰问征战将士。这里既交代出使的原因,又暗含诗人将要奔赴边塞施展才华,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

    因为,诗人是带着皇帝的使命去劳军,去过问边塞守卫征战的大事,负的是钦差之任,行的是钦差之职。作为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热血男儿,安能不雄心勃勃,充满自豪!

    “属国过居延”,此句表面看是说行程之远,实际上是暗用西汉武帝降服匈奴,置五个附属国的典故,歌颂大唐的国力强大,疆土辽阔广远,以此表现诗人独当重任的自豪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充分展现了诗人临行前的激越、雄壮和豪迈心情。诗人已过而立之年,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突然面临这一重要报国机遇,心中岂能不激动!

    因此,诗一开头,那种独自赴边行使皇命的激动、兴奋;独当重任的自信和豪迈,都让人透过纸背可感可触。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顺着行程往下写。诗人踏上征途,一路顺风。他追随着飞篷出了中原,又紧跟着北飞的大雁进入了塞外天地。

    “蓬”,即蓬蒿,秋后枯干被风吹折就满天飘飞,被古代文人称为飘蓬、飞蓬,往往作为命运悲惨,人生孤零飘泊的象征。

    诗人在这里以征蓬自喻,并非取其哀伤失落之意,而是表达一种积极赴边的心情,说自己正风尘仆仆奔向边塞,就象那乘风飞扬的蓬草一样,快捷顺风。

    “蓬”前以“征”修饰,就注入了积极赴边的主观情感,使“飞蓬”的形象和格调变得积极、高昂、自信而又乐观。

    这个“征”字也道出了行程的遥远和路途的艰难,以及诗人勇往直前的气概。

    上句以“征蓬”自喻,下句又用“归雁”作比,进一步表达诗人赴边的急切心情和去边塞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大雁从南方飞向北国,搏击高天长风。诗人也愿趁此机遇到西北边塞大显身手,博取功名,开拓人生的崭新天地。

    诗人自幼就立鸿鹄之志,弱冠作《燕支行》,许下“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的宏愿。但在以后漫长的十多年岁月里,却始终仕途不畅,机遇不至。

    今天,赴边报国的大好机遇终于降临,其雄壮、豪迈、自信等情绪便一齐喷发。因此,他的行进速度非常之快,追逐着飞蓬乘风出关,又尾随着大雁展翅入塞,路途的遥远和艰难统统都被踩在脚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抛开行程,重笔描绘西北大漠风光,展现千古壮观的一幕。

    那浩瀚大漠辽阔无垠,沙浪起伏;高远晴空万里无云,天蓝如洗。时*黄昏,夕阳西沉,薄暮微微,诗人放眼望去,天高地远,*无拦,唯有黄沙漫漫。

    突然,一柱烽烟扶摇而上,直入蓝天,顶天立地,蔚为壮观,强烈撼动人之心魄!

    诗人再翘首西眺,一条大河在千里戈壁中蜿蜒起伏,飘缈远去,与天相接。一轮火红浑圆的夕阳正在下沉,亲吻着金光粼粼的水面!

    那夕阳的火红把金黄的沙浪和浑黄的河水都染得火红,让诗人无法辩清究竟是火红的夕阳在沉入金黄的河水,还是金黄的河水在托起火红的夕阳!

    这两句,把西北大漠风光描绘得多么雄浑奇丽,多么高远壮阔!那浩浩莽莽的大沙漠与直入蓝天的烽火烟柱,那飘飘缈缈的长河与浑圆火红的夕阳所构成的雄奇景观又是多么震撼人心,令人动情!

    《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想来烟如何直?”她当然想不明白烟如何直。一个红楼女儿,怎能懂得边关烽燧之烟的直?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论:“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钱易云论述更明确: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

    现代研究认为,古代烽火以狼粪为燃料,不可能有那么多狼粪。其燃料是取之于荒漠上的胡杨、红柳、芦苇、骆驼草、芨芨草等柴薪。

    老槐以为,不管以什么为燃料,都得要烧得猛,燃得烈。使烽烟聚、直、高、风吹不斜,才能把敌情传得远。若像山村房头一缕炊烟,见风则散,岂不贻误战机!

    “大漠孤烟直”,重在一个“直”字。这个“直”,写出了烽烟的雄劲与强壮,也点明了天空的高远与*和,大漠的辽阔与苍凉。

    “长河落日圆”,重在一个“圆”字。这个“圆”,写出了夕阳的丰润与壮丽,大河的绵延与细长,也点明了风沙*息时,广袤大漠戈壁的*静与温顺。

    上句起兴雄悍,笔触豪壮,下句意蘊婉转,柔绵秀美。全联既豪壮奔放,又婉丽隽永,非常壮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古秦中四关之一,战国秦置,位于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此关连西凉、卡灵武,为中原通往西北一大要冲。

    候骑:候,伺望、侦察,指侦察敌情的骑兵。

    都护:古代掌管边疆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汉宣帝神爵二年始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唐初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北庭等六个大都护府,均有大都护、副大都护。这里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阅读全文]...

2022-03-04 07:21:19
  • 使至塞上的诗意

  • 诗意
  •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诗意:

      一个人去边疆,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

      在广阔的沙漠上扶摇直上,

      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

      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在边防前线。

      赏析: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28 07:49:45
  • 古诗阅读塞下曲85句

  • 阅读,经典
  •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完成9-10题。(4分)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2.下面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3.诗中折柳二字语意双关,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参考答案:中阅读答案网整理

      24.C

      塞下曲

      【作者】盛唐王昌龄【体裁】五言古诗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1)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咸是都的意思。足是充满的意思。

      (3)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水是寒冷刺骨的,而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诗人通过取眼前所见的*常景色赋予细致的描述,表现了塞外那种冷到刺骨的感觉,也为下文粗目惊心的白骨和破旧的城墙做了铺垫。寒水和刀风虽冷,却冷不过眼前那种凄惨与荒凉。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黄昏,但因为*沙莽莽*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事意味。

      B.风似刀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秋风逼人的寒意,与*沙黄尘的环境协调一致。

      C.诗人追思历史之后,黄尘足今古一句使景物与情思紧密联系,衔接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秋水、*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凄清、忧伤的意境。

      6。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3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赏析】

      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开头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达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外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沙是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日甘肃东部的泯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所谓的白骨,包括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接着,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情绪。

    [阅读全文]...

2022-06-18 12:28:44
当前热门
塞上曲的两首古诗 - 句子
塞上曲的两首古诗 - 语录
塞上曲的两首古诗 - 说说
塞上曲的两首古诗 - 名言
塞上曲的两首古诗 - 诗词
塞上曲的两首古诗 - 祝福
塞上曲的两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