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的古诗全集小学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的古诗全集小学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的古诗全集小学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居易的古诗全集小学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居易的古诗小学必背(精选12首)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小学必背(精选12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江楼宴别》
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
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
寒流带月澄如镜,夕吹和霜利似刀。
樽酒未空欢未尽,舞腰歌袖莫辞劳。
《胡旋女-戒**也》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
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
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
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正月三日闲行》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闲适》
禄俸优饶官不卑,就中闲适是分司。
风光暖助*处,雨雪寒供饮宴时。
肥马轻裘还粗有,粗歌薄酒亦相随。
微躬所要今皆得,只是蹉跎得校迟。
《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
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
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
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廉棱露锋刃,清越扣琼瑰。
岌嶪形将动,巍峨势欲摧。奇应潜鬼怪,灵合蓄云雷。
黛润沾新雨,斑明点古苔。未曾栖鸟雀,不肯染尘埃。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小学白居易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二)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三)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四)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小学生必背古诗白居易
据统计,白居易存诗二千八百首,以茶为主题的有八百首,叙及茶事、茶趣的就有五十多首,可见白居易对茶的喜好。下面是小学生必背古诗白居易,欢迎参考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翻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掩映于绿杨浓荫下的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翻译】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的颜色,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白莲回来。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在水面上留下划船的踪迹。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白云泉》
天*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翻译】
天*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要奔冲山下去,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翻译】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惜牡丹花》
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在人教版小学课本的第四册里,就有这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更是一首有哲理有生命力的诗。
诗里说草原上青青的小草啊,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和秋冬,从繁茂到衰败,从衰败到繁茂,一年一年循环往复。
纵然到冬天变成枯黄的一片,放一把野火去烧也是烧不尽的。
貌似这一片火海带走草原上所有枯萎的衰草,其实啊,烧尽的小草变成了草木灰,反而成了非常有营养的肥料。
待到来年,春天一到、春风一吹、春雷一响、春雨一浇,小草们又从土里钻出来了,欣欣向荣充满无限生机。
这首诗除了上面非常有名的这四句,其实下面还有四句,八句一起才是诗人写的完整的一首诗。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远处茂盛的小草已经布满了古旧的老路,荒凉的城郭边绵延着沐浴着阳光的绿油油的小草。
我又和好友依依惜别,目送他远赴他乡,这繁茂的绵延不尽的小草,似乎也感悟到了我满满的离别的伤情。
这是唐代一个名叫白居易的诗人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叫《草》。
白居易是谁呢?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他被称为“诗魔”。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为诗歌着了魔,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诗,八九岁的时候就熟悉了声韵,二十多年以来,都保持着白天学*骈赋文,晚上学*书本上的知识,有空闲的时候又学*诗的*惯,连睡觉都没有多余的时间,一刻也不休息的学*节奏让他“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诗人刻苦学*,笔耕不辍,他流传至今有三千多首诗歌。
他的大多数诗歌都通俗易懂,与现实紧密结合。
每当他写了一首诗的时候,就把诗交给村里的老妪看一遍,如果她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觉得就可以了,如果老妪读不懂,那他就拿回去改到她能懂为止。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会觉得这首诗应该是在诗人年长的时候写的,诗歌中小草表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了烈火的洗礼、寒冬的摧残,依旧百折不挠、依旧蛰伏等待,待到来年便一片春意盎然无所畏惧的生长,这仿佛是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所总结出来的处世哲理。
后四句写友情,写离别之情境,借青青茂盛绵延不尽的小草来比喻分别时候友情的缱绻,难以忘怀。
这都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经历过风浪的人,是一个阅尽千帆的人,是一个你有酒吗我有故事的人。
然而,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公元787年,那是唐德宗贞元三年,唐德宗在位期间在唐朝处在什么阶段,简单的说,唐德宗是武则天儿子李旦的孙子的孙子。
那时大唐,曾经的荣耀与光辉已经一去不返,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已经倾颓,老百姓开始颠沛流离、战乱频繁的生活。
那时候的诗人十六岁,刚离开贫瘠落后的家乡,来到繁华如梦的京城,准备参加考试,闪亮登上历史的舞台。
十六岁的诗人是那样明媚、那样意气风发,是初出茅庐的少年郎。
白居易拿着自己写好的诗稿来拜访当时朝廷的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了一下他的名字“居易”,心头不禁一哂,“竟然还姓白”,这个年轻人竟然有勇气叫居易,帝都这么大,物价这么高,除了有权势有金钱有地位的,谁留下来不是一番挣扎,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你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子还想白白地轻而易举地在这儿居住下来,妄想留在这儿扎根?不自量力啊。
顾况仔细看着这十六岁的少年,生怕错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诗人穿着一身朴素泛黄的圆领袍,从他的外表实在是没看出什么门道。
顾况对着这个少年的轻蔑地说道:“我们帝都的米比别处要贵许多,想要留下来是没有那么容易的,你知道不?少年”。
白居易有点不服气,不过是个名字而已,你怎么知道我就留不下来呢?
顾况拿起诗稿,待我看看你写得什么,不行的话马上就打发你归家务农去。
翻开诗稿,第一篇就是这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看完,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打脸的滋味他瞬间就尝到了,这么有才华的少年,这么优秀的诗文,帝都的大门永远都是为这样的人才敞开着的啊。
从那之后,顾况逢人便夸那个文采斐然的白衣少年,初来乍到的白居易也因此在帝都涨粉无数。
诗人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声名大振,也深刻印证了那句俗话“勤奋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诗人在中唐时期众多优秀的诗人中成功出道,开始往人生巅峰一步一步攀登上去。
一千多年后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他写诗时想起的是曾和哪位挚友的难分难舍,但是饱含其中的情谊却是如同春草年复一年永无止境。
大多的诗歌均不是高深晦涩难懂的阳春白雪,相反它是普通生活里点滴的总结与日常交际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领略了山川河流、星辰大海所展现出来的语言文字上的美。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白居易《除夜》古诗
白居易至少写过三首以上《除夕》的诗。这首诗写于830年除夕。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除夜》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除夜》
唐代: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了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种类别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的,其浅切*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以及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白居易夜雨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夜雨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①。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②。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③。
况此残灯夜④,独宿在空堂⑤。
秋天殊未晓⑥,风雨正苍苍⑦。
不学头陀法⑧,前心安可忘⑨。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苦行僧。
⑨安:怎么。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似乎也没有可以用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作者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作者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作者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作者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作者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作者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作者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作者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作者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他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他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白居易古诗词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宴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早期讽谕诗中的佳作,为后来新乐府、泰中吟等讽谕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看割麦这个简单情节,表现出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苛捐杂税的繁重,把抨击柔头直接指向横征暴敛、搜括民财、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的封建剥削制度,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试题】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 ”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参考答案】
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鉴赏】
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
此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白居易的古诗全集小学
白居易写的古诗全集
白居易的诗词全集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大全
小学白居易写的古诗大全
唐白居易的古诗小学
小学白居易写的古诗
小学生白居易的古诗
小学阶段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的小学生古诗
白居易的古诗小学课本
白居易的古诗中小学
白居易小学生背的古诗
小学古诗的全集
小学生白居易的池上古诗
陆易居的古诗全集
白居易写的全古诗
白居易的古诗大全
部编版小学的古诗全集
白居易古诗集的名称
古诗白居易的小池
白居易的古诗小池
白居易古诗的全部
白居易的词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全部古诗
小学格言大全集
辛弃疾的古诗全集小学
白居易的小孩古诗诗
白居易李白的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诗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