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

关于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45) 语录(40) 说说(18) 名言(6) 诗词(774) 祝福(2k+) 心语(292)

  • 搜索苏轼的古诗大全

  • 苏轼,文学
  • 搜索苏轼的古诗大全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搜索苏轼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一:《满庭芳·蜗角虚名》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之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二:《减字木兰花·玉房金蕊》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玉房金蕊。宜在玉仁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三:《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四:《点绛唇·不用悲秋》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五:《点绛唇·红杏飘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六:《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仁白玉肌。

      七:《南乡之·凉簟碧纱厨》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仁间一味愚。

      八:《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仁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仁泪。

      字之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仁,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仁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拓展: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一、 作者简介

      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诗人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诗人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诗人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阅读全文]...

2021-12-09 00:06:40
  • 搜索古诗蝉唐虞世南70句

  • 经典
  • 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全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3分)

      2.托物寓意(2分;答比兴、象征、联想亦可。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1分)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阅读全文]...

2022-01-07 22:06:02
  • 鹿柴古诗加拼音

  • 鹿柴古诗加拼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鹿柴古诗加拼音,希望对你有帮助。

      鹿柴(zhài)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阅读全文]...

2022-07-27 18:15:11
  • 观田家古诗赏析

  • 观田家古诗赏析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该诗语言*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观田家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②劬(qú):过分劳苦,勤劳。

      1.这首诗叙写了农人的三种苦: ▲ , ▲ , ▲ 。(3分)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劳作之苦 贫饥之苦 徭役之苦(3分)

      2.①将农人终年劳作与生活饥贫作对比,揭示了赋税徭役的繁重。②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的爱憎情感。(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赏析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作的一首田园诗歌。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是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真实写照。抒写了诗人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

      词句注释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 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白话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作品鉴赏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阅读全文]...

2022-01-30 20:28:40
  •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 菊花
  •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jú huā

      菊 花

      táng yun zhěn

      唐 元 稹

      qiūcóng yào shè sì táo jiā

      秋 丛 绕 舍 似 陶 家,

      biān yào lí biān rì jiàn xié

      遍 绕 篱 边 日 渐 斜。

      bù shì huā zhōng ān ài jú

      不 是 花 中 偏 爱 菊,

      cǐ huā kāi jìn gèng wú 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推荐阅读: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篱笆。

      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尽:完。

      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赏析】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拓展延续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于公元807年(贞元十二年)作于长安。

    [阅读全文]...

2022-05-31 15:59:32
  • 望天门山古诗加拼音

  • 望天门山古诗加拼音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加拼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天门山

      唐代:李 白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与县与芜湖*江*,江北的叫西梁山,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呼梁山为西梁山,呼博望山为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的是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青山:分别指东梁山与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与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与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与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目为“望天门山”,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阅读全文]...

2022-07-13 08:49:54
  • 竹里馆拼音古诗

  • 古诗文
  • 竹里馆拼音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里馆拼音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

      zhú lǐ guǎn

      竹里馆

      wáng wéi

      王维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独坐幽篁里,

      dàn qín fù zhǎng xiào

      弹琴复长啸。

      shēn lín rén bú zhī

      深林人不知,

      míng yuè lái xiàng zhào

      明月来相照。

      2、古诗竹里馆王维翻译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3、古诗竹里馆王维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阅读全文]...

2022-01-31 17:35:34
  • 忠厚传家久古诗拼音版97句

  • 经典
  • 作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央视关于家训家风的采访,颇让人思考一些问题。过去,在北京一些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小时候也看不懂,还以为写错了,当时认为应该写的是忠厚传家宝。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真写成传家宝,那就真的不通了。

      这次央视对人的随机采访,似乎没有人提到过这副楹联。或许被采访时有些突然,一时半会也想不到。也许有些四十岁以下的人压根就没见过这副楹联,根本也就不知道。忠厚、诗书,这些概念在今天已经不太被人们所关注了,更不用说被人们所重视了。

      过去,女孩找对象,家长也好,领导也罢,帮女孩介绍男友,多会说,这孩子忠厚老实,靠得住,跟他不会有错。女孩们多半也会认可这样的标准。可是要搁现在,说谁忠厚老实,就等于骂他是个傻子,会认为这样的年轻人,如果是忠厚老实的,那就是没什么本事,自然也不可能发财成名。当下那些羡慕虚荣的女孩子,会看得上这样的人吗?会看上那才怪呢。有个当妈的,特别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找上一个诸如公司老总,或者老总年纪一般较大,那就得是副总这样的男友,人又聪明,又会挣钱,女儿一生无忧矣。这样的母亲,希望女儿衣食无忧固然可以理解,可是这样年轻的总们,哪就能轻易找到?如果真要碰上了,那这样的总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不能给女儿带来幸福?这都是极大的未知数。更不用说,不少挂着总的头衔的人们,腰里未必有多少钱。总之,把这样的男性当作女儿的结婚对象,风险相当地大,比投资股市与基金的风险都要大得多。

      当然,也有女孩并不羡慕虚荣,她们会把忠厚老实当作择偶的一个标准。只是这样的想法在今天的女孩界里大约不会是主流,但是那些具备理性的女孩确实会这样来考虑的。忠厚二字,大约所谓忠,即对人以诚相待,不虚伪,不欺诳。所谓厚,即宽厚待人,不矫情,不认死理。古人认为,能做到忠厚,就能让家族绵长的延续下去,要不然,不定半道上会遭遇到什么灾祸,特别是由于自身的狡诈和油滑,会给自家带来祸患,那你这个家族就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了。

      所谓诗书,当然是指要让自家的孩子读书。这种读书自然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上的研读诗书。这种读书,既可能包括在封建社会,父母希望子女能够功成名就,谋取一官半职的期待,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子女能读书明理,做应做的.事,不做不应做的事,这样也才能让自己的家族延绵下去。如果没有读书,就可能不明理,就有可能受到各种诱惑,做那不该做的事,结果让自己的家族罹患灭顶之灾。

      几十年前,中国还主要是一个农业社会,这副楹联也自然是那样一个时代的产物。今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少人已经不再把忠厚当成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这实在是一个误区。也许,市场如战场,需要智慧,需要冒险精神,但对于人的整体生活而言,在市场经商不过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也不过是人的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不会是全部。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往中,不管有的人自身是如何不忠厚老实、如何阴险狡诈,他都希望与他交往的人是忠厚老实的,是以诚待人的。

      过去说某人饱读诗书,不仅是说这个人就很有学问,更是说明这个人懂事明理。过去学问高固然令人敬仰,但懂事明理更让人尊重。普通人不可能人人都有多高的学问,但每个人都应该懂事明理。

      在中国农业社会,理想的生活是耕读人家。有地种,有书读,就是好日子。有地种,可以使生活无虞,有书读,能使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物质文明,一个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齐全了,这还不是好日子吗?虽然说这是农业社会的理想生活,可是在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家能够享受这样的生活?但这样的理想肯定有其自身的道理。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不就是既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吗?

      现在读书似乎有更强的功利性,读书为的是文凭,是学位,是更高的职位,是更能赚钱的行业。这就把耕与读混在一起了。或者把读降为耕的手段了。这与古人的境界完全不一样。所以现在有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虽然读了那么长时间的书,可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真的就是不懂事、不明理的。老百姓会说,他们的书算是白念了。这样的学生,算是有家教的吗?老百姓比较刻薄的话就会说,这样的人,有人养,没人教。明白背后的意思吗?畜牲才有人养,没人教呢。

    [阅读全文]...

2022-01-27 01:38:53
  • 古诗春晓 带拼音

  •   春晓这首是小学的必学,加上拼音能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

      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 。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雨 声 ,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更多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清晨一觉醒来,窗外,鸟儿们清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跌宕婉转,像是在演奏动人的协奏曲。春天里,生命的气息是那样美好。突然,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经历了夜的风雨,那些春天里的花儿也不知道飞谢了多少啊!

      本诗初读时,觉得*淡无奇,反复读之,才感到诗中别有天地。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超的艺术手法,但却有独特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虽然短小通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深动的“春晓图”,极富诗情画意。

      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给人强烈的听觉效果,然后通过联想,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巧妙。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写景方面,诗人仅仅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诗人不去写春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而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天里声声音:“处处啼鸟”,“夜间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使人有置身山*上,身临其境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万物复苏。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屋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勾画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诗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言浅意浓却又耐人寻味:景真情深,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面对这一年一度的春景,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将情与境自然交融,既把春天的新与美写得淋漓尽致,又将自己对大自然的钟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得意味深长。

      《春晓》几乎是人人能诵,它已经通俗得不能再通俗,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还是要欣赏它,传承它,去挖掘更深更美更有价值的东西来,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不能舍弃它呢?!我想,只要有春天,只要还有人爱春天,爱生命;那么《春晓》就永远不会,也不能停止“春晓”......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阅读全文]...

2022-04-18 13:30:31
  • 竹里馆拼音古诗

  • 竹里馆拼音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里馆拼音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

      zhú lǐ guǎn

      竹里馆

      wáng wéi

      王维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独坐幽篁里,

      dàn qín fù zhǎng xiào

      弹琴复长啸。

      shēn lín rén bú zhī

      深林人不知,

      míng yuè lái xiàng zhào

      明月来相照。

      2、古诗竹里馆王维翻译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3、古诗竹里馆王维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阅读全文]...

2022-07-30 13:52:40
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 - 句子
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 - 语录
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 - 说说
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 - 名言
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 - 诗词
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 - 祝福
搜索田家加拼音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