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古诗中第一句带象字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维古诗中第一句带象字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维古诗中第一句带象字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维古诗中第一句带象字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王维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王维的古诗
1、《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5、《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6、《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7、《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8、《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9、《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0、《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11、《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2、《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13、《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14、《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15、《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16、《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17、《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18、《终南山》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19、《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20、《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抱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21、《赠郭给事》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22、《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23、《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24、《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山中王维古诗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一首五绝,作于诗人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诗人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中王维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中》
诗人: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衣裳一样。
注释
1、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2、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3、元:原,本来。
4、“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空翠:指山间青色潮湿雾气。
鉴赏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颜色,蜿蜒穿行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绚烂秋色遐想呢。所以,这里“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是山中景色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却是它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浓翠之中。苍翠山色本身是空明,不像有形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复杂作用所产生一种似幻似真感受,一种心灵上快感。“空”字和“湿”字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深山另一种美境界;王维这首《山中》“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山色给人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
这幅由白石磷磷小溪、鲜艳红叶和无边浓翠所组成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情调。和诗人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拓展:《山中送别》王维描写友人送别的古诗词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山中送别】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山中送别】王维人物背景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山中送别】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山中王维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王维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王维的古诗注音版
shān zhōng wáng wéi
山 中 王维
jīng xī bái shí chū,
荆 溪 白 石 出,
tiān hán hóng yè xī。
天 寒 红 叶 稀。
shān lù yuán wú yǔ,
山 路 元 无 雨,
kōng cuì shī rén yī。
空 翠 湿 人 衣。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山中赏析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开头两句是说,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的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的那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青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嶙嶙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的红叶。绚烂的霜树红叶,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尊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元:通“原”,原来,本来。后两句是说,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服。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是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的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丝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的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色,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异曲同工,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王维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写中秋节的古诗王维
中秋将至,文艺人士都喜欢在中秋吟诗作对,那么王维写中秋节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诗句王维内容,欢迎阅读!
王维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东溪玩月》王维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像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注释
①此诗(全唐诗)重见王昌龄集。按:此诗奇字斋本、赵殿成注本俱录入外编,其馀各本未见收录,《文苑英华》作王维诗,《唐文粹》作王昌龄诗,然(王昌龄集)未载此首,究系何人所作,殊难确断。
②分空:半空。
③流阴:指阴气。攒:聚集。
④虚:天空。
《赋得秋日悬清光》王维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像,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余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注释
①此诗仅载于赵殿成注本外编及《全唐诗》,赵殿成曰:“《诗隽类函》、《唐诗类苑》俱作王维诗,《唐诗品汇》作无名氏诗。”秋日悬清光:江淹《望荆山诗》:“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②圆光:指日光。
③闲:静。
④江甸:犹江湖。甸,通淀。
⑤阴:指阴气。殊:绝,离。
⑥危楼:高楼。
⑦“宋玉”句:《楚辞》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凄凉)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坎廪(坎坷)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廓落(孤独)兮羁旅而无友生(知心朋友)。”
⑧“张衡”句:文选张衡《四愁诗》序曰:“(衡)出为河间相……旧寸天下浙獘,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句。
⑨馀辉:喻天子的恩泽。
⑩云路:喻仕宦显达。悠悠:形容遥远。
翻译
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太阳光包罗万象,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
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
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
宋玉登高埋怨秋气,张衡望远产生秋愁。
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清如玉壶冰》王维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注释
①开元七年(719)作于长安。清如玉壶冰:京兆府试试题,语本鲍照《代白头吟》:“直如青丝绳,清如玉壶冰。”京兆府试:唐时士人赴进士试,须先向府州求举,经府州考试合格,方得参加尚书省吏部(后改礼部)的考试。
②以上二句:全诗校云:“一作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渚。”
③销丹日:指冰在赤日下融化。
④绮疏:窗户上雕刻的`花纹,也指刻有花纹的窗户。
⑤言:料,知。砌:台阶的边沿。
⑥夫君:以称友朋。
⑦以上二句:全诗校云:“一作若向贪夫比,贞心定不如。”
翻译
玉壶有什么作用,偏许素冰放在里边。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明年:一作“年年”。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王维古诗《画》
《画》一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下面是关于王维古诗《画》的内容,欢迎阅读!
画
作者: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春去:春天过去。
3.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山水花鸟画的特点。画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颜色的,都是静止的',不会有任何活动,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这首诗写得相当恰切,也较有趣。
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的是直观的客观物象。此乃“静境”,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得其有无限的风光。此色含义无穷,可是清秀俊朗红湿绿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苍苍的绝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异色,唯有静心者能品之。第二句“*听水无声”,有“动境”,因为源头活水来。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在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而且诗之所咏既然是画,则所画之物自然是无声的,与“*听”、“远听”有应无关,然而按逻辑说来,“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题总先假设着肯定命题。“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本来应该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因此才使得观者欲“*听”之,这即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王维最著名的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维最著名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作品出自:《画》
2、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作品出自:《送别》
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作品出自:《鹿柴》
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作品出自:《观猎》
5、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作品出自:《送别》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朱大入秦
避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生一片心.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竹里馆古诗王维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竹里馆古诗王维,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景语,也无动人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月夜幽林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美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幽静,以明月光影,反衬深林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手法,把倾洒着银辉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想象力。全诗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心境与自然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陈词。至于第一句“篁”与第三句“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茂密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用字造语都是**无奇。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一首名作,它妙处在于其所显示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淡中见高韵。它以自然、*淡为特征风格美又与它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清幽澄净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诗意境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那一清幽澄净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那一清幽澄净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诗思。更从全诗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是无弦琴,而王维弹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气节。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情绪和气氛。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联想,有寂寞沉郁感觉,画面是暗淡,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竹林,洒上一层银白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只有二十个字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心情。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题解】
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句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幽篁”,出自屈原《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乃是品性高雅的象征。苏东坡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诗人独坐于其间的竹林,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幽深、茂密的竹的世界。
诗人独坐幽篁,抚弄琴弦,一曲终了,情有不足,不禁掷琴而长啸。这样的情致,颇有些魏晋名士的味道。魏晋时,当世的七大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等人常常在竹林中喝酒、纵歌,史称“竹林七贤”。又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正巧阮籍也有一首关于弹琴的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从诗中我们知道,阮籍的琴声,是因为夜不能寐,要借之来*息内心的烦躁、矛盾。他的啸声,也同样是为了要发泄心中抑郁之气。而王维的“弹琴复长啸”又是为何呢?诗人并不言及,只是继续写他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情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干什么,只有一片明月,照映到他的身上。
弹琴也好,长啸也好,都是诗人独自所为,在这深山茂林之间,连声响也难以传出,自然不会有外人知晓。然而,随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推移,明月突然跃出,照亮了诗人独坐的丛篁,就仿佛一位知音,倾听着诗人的心曲。
夜中弹琴的阮籍,感受到清风为他吹解胸怀;独坐幽篁的王维,也同样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他的深情慰藉。只不过此时的王维隐居山林,不问世俗,心境*和,比起阮诗的意境,这首《竹里馆》要静谧、悠然得多。
人不知而有日月知,此刻的诗人,脱略了俗世,却融入了自然,进入一种与自然同体、与大化同在的境界。
读罢全诗,一幅图画已赫然眼前:幽幽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远离尘世嘈杂,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物我一体,浑如天籁。试问,若非心灵澄净之人,如何写得出这清幽澄静之景?若无恬淡脱俗之心,又何来这忘情绝俗之音?
【评解】
全诗总共四句,表面看来,**无奇。诗中写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幽”、“深”、“明”三个形容词,也普通寻常,毫无新意巧思可言,仿佛只是随手写了眼前景物,没费什么功夫去刻画、涂饰。诗中写人,也只有六字:“独坐”、“弹琴”、“长啸”。既未绘其漫弹舒啸之状,也不见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亦没花任何笔墨来描状。
然而,这首小诗却历来受人推许。它的妙处在于,营造了一种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诗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弹琴长啸之人,如此超然。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忘却世情、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本就清幽澄净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会,而后命笔成篇的。诗人写这首诗,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与心会,意与景和。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静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却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自然、*淡的语言风格,与此诗清幽绝俗的意境相辅相成,可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淡中见高韵。
相传北宋词人秦观在汝南作官时久病不愈,朋友携王维的《辋川图》前来探望。秦观细细观看,“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心悦神愉,病竟不治而愈。一幅《辋川图》能有如此神效,这既有赖于画家的丹青妙笔,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王维《辋川集》诸诗所启示的动人遐想。正如宋人方回评价的,王维《辋川集》“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玄”。
《竹里馆》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山中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山中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shān zhōng sòng bié
山中送别
wáng wéi
王维
shān zhōng xiàng sòng bà
山中相送罢,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míng nián lǜ
春草明年绿,
wáng sūn guī bú guī
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赏析
本首诗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本首诗与其他的送别诗有所不同:第一,一着笔,就开始对读者道出了离别相送。没有其他送别诗的那样缠绵惆怅,没有送行时的话别场面和惜别情怀,仅仅以一个看似毫无着墨的“罢”字简单带过,为后面的“归不归”做铺垫。第二,时间跨度大,从相送到送罢,作者跨越了一段时间直接写入日暮时分,作者在这段时间离别情怀剪去,给读者留下淡然的印象,也与后面的“归不归”形成更长的时间段。
众所周知,但凡对送别有所经历的人,都会觉得送别后的当天会有离别的惆怅之情,难以得到排遣、释怀。就连*时经常做的极其*常的事情都会让人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而作者正是如此,他之所以将与送别毫无联系的‘掩柴扉’的行为相联系,就是为了突出*时天天重复的“掩柴扉”与往日不同的韵味,从而寓离别于行为中,将寂寞惆怅之情显现出来。
第三四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从屈大夫的辞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中化用而来的。这里的王孙是指贵族的子孙,也指前来送别的挚友。诗句的`大意是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浮云般的游子啊你是否能够归来?作者以“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本应在离别时提出的,可作者却在友人离去已久才涌上心头,成了一个没有问出口的自问句。至此,作者在友人刚离别,就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还中,才将送别后的内心情感加以表露,说明了作者一直到日暮还为离别所带来不舍、惆怅、思念所笼罩。这正是王维的诗蕴,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别运,高人一筹,善于从生活中拾取*淡无奇的素材,运用自然无雕琢的语言,彰显深厚诚挚的感情。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王维过节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过节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过节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其实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拓展阅读:王维古诗《送别》赏析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王维经典诗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王维古诗中第一句带象字的
王维古诗中柳代表的意象
王维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王维古诗中的酒
王维古诗中的情怀
王维诗中带空的古诗
王维诗中含月的古诗
王维的古诗中的鹿砦
在王维的诗中是古诗填写
诗中有画的古诗王维
王维诗中的古诗词
王维的诗中有画的古诗
古诗中的王维的代表作
王维的古诗中学课本
王维的古诗中秋月
王维写的古诗中最简单的
王维古诗中的经典句子
王维的第一首古诗
关于王维的诗中有空字的古诗
王维诗中有禅意的古诗句
王维王维的古诗
初中王维的古诗
排名第一的古诗王维
王维的古诗初中
中秋的古诗王维
王维山中的古诗
小学中王维的古诗
王维的江中古诗
山中王维写的古诗
古诗山中王维做的
第三声押韵的古诗
赞美基层干部的古诗词
无法直视的古诗词
鸟舂的古诗
关于井冈山的古诗
描写大学的古诗词
有趣的古诗词填空填颜色
田间劳作灌溉的古诗词
所有带有风字的古诗词
描写逃荒的古诗词
<春日>古诗的教读
形成草地的古诗
英语以春天为题的古诗
关于开学的古诗
高中常见的古诗
形容老当力壮的古诗大全
下大雪时的古诗
被爱人冷落的古诗词
关于湖湘民俗的古诗
元宵节的古诗洛阳
故乡的古诗名言
写月的古诗词方面
东风破歌词中蕴含的古诗
形容神仙要渡劫的古诗
描写冬天晴天的古诗
表现爱国热情的古诗
可以唱的古诗词牌名
关于9月份的古诗
zhchsh的古诗
古诗词蕴含的物理知识
陌生人关于关爱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