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日里的一股清流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夏日里的一股清流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夏日里的一股清流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夏日里的一股清流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日绝句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4.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再读李清照《夏日绝句》散文随笔
一场游戏一场梦,深陷在能扭曲一切般的重力场中,严重的泥泞挡不住男人想要君临天下的欲望,挡不住横矛纵马、战死沙场也要称雄的快感,挡不住女人也想坐拥荣华、贵为王妃,至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限存在。历史是有维度的、是有深深的维度的,在战马铁甲、刀光剑影、非生即死、别无选择的矢量上,会不会有例外呢?你给了世人一个彻底清洗的答案:炎炎夏日的逼仄绝句,像极了霸王的利剑,为受重伤而**的例外补上了好几个狭长的窟窿。此时,再也看不到你那如花如柳,绿肥红瘦的迷人娇艳,而眼前浮突于笺纸上的,是你照不清自己的另一面---无例外,金莲!
战旗猎响,烽烟滚滚,万里江山,车轮而过。是谁把历史的衣服全部脱下,转瞬间,就看个精光。如果时光允许倒流,我只想成为一株*凡的松柏,守着山岩上的清淡岁月,与小岩鹰偶尔聊聊,消遣下年华,在逐渐风蚀的皱纹间,看一看日落日出、霞喷彩绘、云淡风轻。不闻世间的寡薄,不问凡尘的情恶,仅是简单的在这样隐秘宁静的光华中,微荡涟漪地度过匆匆人生。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15]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李清照以一支生花妙笔,写尽闺中之情,写尽相思之意,被奉为“婉约派”代表词人。但是,她亦有全无女儿态,充满丈夫英伟之气,充满励志精神的佳作。易安词多明白清丽,感情真挚,因而也有学者评论,易安词少用典事 ,然考易安词, 知此言不确。
李清照词用典故处颇多, 其用典博采众长、杂取诸家, 典故多来源于诗词、杂记 、文赋、史书等, 自上古先秦之文献至宋代之词作均有涉及。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夏日绝句》就是其中的代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直抒胸臆,慷慨悲壮,字里行间透出凛凛正气。
在开始分析这篇文章之前,先来说说李清照词的三种用典方式,分别为:直用,如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词之“庭院深深深几许”即直接引于欧阳修的《蝶恋花》,可见对欧阳修的认同;还有反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日上帘钩”句,引自诗圣杜甫《落日》,杜诗云 :“落日在帘钩 ,溪边春事幽。”其实这种用法比较少,最多的还是化用,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之“载不动许多愁” , 化用了苏轼《虞美人》 :“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本文要提到的用典,应该也属于这种方式,取材历史,用于诗词中,可谓妙哉。一起来看看。
二十字小诗,连用三个典故。
“人杰”:人中的豪杰。出于汉高祖刘邦,他曾称赞开国功臣韩信、张良、萧何为“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出于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两句以雷霆之势,破空而起。将那种生死不愧的英雄气魄,将那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强力彰显,读之令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生”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死”也应当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爱国之情喷涌而出,直撼人心。
气势夺人,境界崇高,不愧为千古名句。然后,诗人再次用典——至死不肯过江东的霸王项羽。用项羽悲壮之举讥讽南宋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进取。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国难当头,统治者们只顾自己逃命,不顾人民死活;国土沦丧,人民流离,朝廷却偏居一隅,软弱求和。李清照借失败中表现出英雄气概的项羽鞭挞当权者,振聋发聩,正气浩荡。借古讽今,用意深刻。
项羽:江苏宿迁人,力拔山兮的盖世英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轰轰烈烈的推翻秦朝*的义军中,项羽是一面最鲜明的旗帜。项羽以坚定的决心,坚韧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气势成了历史使命的担当。雍丘之战,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占领咸阳,分封诸侯。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也是屡战屡败。彭城之战,项羽为自己的英雄人生又画上浓重的一笔。但是,项羽的刚愎自用最后却害得他走向失败。
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后,项羽八百精兵突破刘邦十万重围,汉军派大将灌婴率五千铁骑紧紧追杀。渡过淮河时,八百亲兵只剩下一百多人。项羽迷路了,行至沼泽,再转向东城,这时,他的身边只有二十八骑。无畏的项羽再次展现西楚霸王的雄风。
他威立乌骓马上,高声对这二十八人说:我从江东起兵至今整整八年,期间历经战役七十余场,从无败绩,雄霸天下。今日被困于此,我要与敌决一死战,我要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夺旗,向世人证明西楚霸王的霸气。
项羽把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同时突击。汉将杨喜迎面而上,项羽一声厉吼,人马竟退出数里。这次突围项羽杀敌百人,斩三将,败两将,吓退一将。突出重围时,仅损失两骑。
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准备了一只小船,请项羽速速渡江,并对他说:江东方圆数千里,百姓数十万,大王回江东养精蓄锐,再图宏业。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时,项羽才知道西楚并没有失陷,所谓的“四面楚歌”只不过是汉军的攻心术。西楚霸王的英雄之气再次升腾。他悲壮地回答道:苍天欲亡我,我为何还要渡江呢?当年,我率八千子弟渡江西下,至今无一人生还,今日纵江东父老尊我为王,我怎有脸面再面对他们。
汉军又围将上来。项羽把心爱的乌骓赠予乌江亭长,示身边人全部下马,以剑迎敌。项羽又连斩数十人,身上负伤十余处。这时霸王已再无一兵一卒,汉军将他重重包围。
这时,项羽看见曾经的部下吕马童,他大笑着对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故人吗?今刘邦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的人头,那我就将着大好人头奉与故人吧!”说完举剑自刎,年仅三十一岁。项羽死后,蜂拥而上的汉军,为争抢霸王的人头,互相残杀,死伤百人。
生命的尽头,项羽用一个壮烈的自刎,恣意嘲笑了那些所谓的胜利者。 在成王败寇的历史书写中,项羽虽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用“不肯过江东”的壮举,用千古不灭的豪情,为*诠释了两个字——“英雄”!所以,伟大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赫然将项羽列入属于帝王的“本纪”中,太史公视项羽为真英雄。
不是刻意用典,而是在人格精神和气质上,我们的易安居士与英雄一脉相通,这是正气精神与英雄之气的使然。
靖康之乱,不但把国家一分为二,而且也把李清照的人生劈为两段。
1128年,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去金陵任职。路上,看到山河割裂,想着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李清照发出了“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的感慨和愤叹。在金陵,身为*兼军区副司令员的赵明诚在叛军*之时,竟然趁着月色,带着两个随从弃城越墙出逃。叛乱*定。赵明诚因为临阵脱逃被革职,于是带着李清照与去江西置业生活。行至乌江,想起英雄项羽,想起贪生怕死的丈夫,想起苟且偷安的朝廷,李易安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悲愤地写下这首《夏日绝句》。
李清照不以胜败论英雄,钦佩、推崇、褒赞穷途末路的项羽,极富有正能量,又极富有现实意义。直指朝廷不思进取,不思抵抗的懦弱行径,展现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到这里这首诗赏析也结束,借此来谈谈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格。其实我们也大概清楚,李清照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幸福生活,词风清新明丽,大胆率真;晚年孤苦伶仃,情感基调伤怀,又不失豪气,《夏日绝句》就是最好的体现。
其实李清照锋芒毕露,大胆解释宋朝的腐败懦弱不止这一篇,比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五坊供奉斗*,酒肉堆中不知老”,以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揭露王朝的腐朽,痛批统治者。再比如《咏史》“两汉本相继 ,新市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以王莽篡汉的历史,继而突出嵇康的刚正不阿,也是借古喻今。还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大气磅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这哪里是婉约派,豪放如斯。再比如《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用典故八咏楼、十四州,歌颂沈约和贯休的精神气骨,同样借着讽刺南宋。
可以说,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又超出了婉约派的内核,她是全能型词人,也可以在豪放派有一*之地。
流落江南后,李清照经历了夫死,物散,再婚,离异。在世人的冷眼与嘲讽中,孤独的了却残生。晚年的李清照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但是,当她听说自告奋勇的韩肖胄去金国打探军情时,六十七岁李清照激动地写下:“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烈士暮年,爱国之心尚在。这就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
这就是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李清照!
这就是李清照,昭昭朗朗,高山仰止的李清照!
这就是李清照,千古不朽的易安居士。
参考文献:《全宋词》、《论李清照词之用典》、《李清照诗词豪放风格分析》
夏天到啦,每个人都在发夏天炎热的句子,不要再发随大众的句子了,小编收集了【夏日清新舒爽的古诗句 夏日唯美的古诗】让你成为朋友圈的一股清流,脱颖而出。
1、《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2、《喜晴》
宋代: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3、《夏意》
宋代: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4、《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日登车盖亭》
宋代: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描写夏日炎炎的古诗(通用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夏日炎炎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
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
甘蕉吐白莲。
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
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
蛙声作管弦。
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
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
泛水闲鸥个个轻。
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
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
有愁人有不愁人。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首夏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过尽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纳凉
《夏日绝句》是的作品,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作者】李清照 【朝代】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4.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节选自《梦与真:许渊冲自述》
远在母亲比较项羽和拿破仑之前,李清照就写过关于项羽的短诗:
“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写出了一千年前人们对项羽的看法: -一个人活着要做个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令人怀念的阴魂。直到今天大家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从江东带了八千子弟兵,百战百胜,大败秦兵,最后兵败乌江。八千子弟多已战死沙场,项羽也不肯渡乌江回江东,重整旗鼓,争天下,而宁愿与八千子弟同归于尽,浩气长存。这短短的二十个字,写出了改变历史的英雄人物义重如山的英雄气概。这样的咏史诗能不能翻译成英文呢?
《中国翻译》总226期发表了- -篇《乌江七译比较研究》(简称《七译》) , 现在先看胡品清(中学时代同学,后为台湾文化大学教授)的译文:
Living , one should be an outstanding man ,
Dead,one should be an outstanding ghost .
Even today I forget not Xiang Yu ,
Who refused to go the east side of the river
“生死”二字译得非常简练,“当为”“亦为” 却译得一样,散文味重;“思” 字用反译法,说.是“没有忘记”, 是用双否定来译肯定,可以算是”等化”;“不肯过江东” 却是逐字直译。但是为什么不肯呢?如果读者不知道历史事实,那就莫名其妙,译文是“等”而不“化”,不能使人“知之”了。原诗每行五字,形式整齐,译文却长短不一,缺少形美, 不能使人“好之”。原诗有韵,富有音美,译文没有,不能使人“乐之”。是不是译文形式整齐而且押韵就可以使人好之、乐之呢?那也不定。
请读《七译》中的另外一首:
Be an outstanding man if you’ve a breath ;
Be a heroical ghost after your death。
Up to now Xiang Yu is still remembered ,
Because he rather died than surrendered .
译文每行十个音节,和原诗-样整齐而有形美;每两行押韵,和原诗-样有音美。是不是可以使人好之,就要看译文的意美了。译者把“生”说成“有一口气”, 虽然不错,语气就大不同了。“鬼雄”译得比胡译好,但应用would rather die ,死后怎么称雄呢?颇令人费解。“思”字说是 “记得”,有一点散文化,不如胡译。最后-行译作“宁死不屈”比胡译好,但应用would rather die ,和史实并不相符,而“意美”是比音美、形美更重要的。
我的译文如下:
Be man of men while you’re alive ;
Be soul of souls if you were dead .
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七译》评者认为“前两行堪称神似典范”但是后两行“与原诗差别较大”。可见他还是对等派论者,看不出“不辜负为他流血牺牲的江东子弟”与“不肯过江东”的神似关系:不肯过江东正是因为不肯辜负江东父老子弟。这是按照中国译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论译出的“意美”。母亲影响了我译诗的“音美”, 父亲则影响了我译诗的“形美”。
【宋】范成大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
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荷花与蹲蛙(局部) 明·沈周
白天黑夜,知了和青蛙叫得没完没了,如果不是痴聋以对,怎么能进入梦乡?
蜩螗:蝉别称;
蛙黾:蛙,也指蛙声;
对治:对付;
藜床:藜草编成的床。
每日一首诗词,和孩子品读经典!
父母每天欣赏一首古诗词,在浊世里洗涤心灵,修身养性。在观察生活,感受自然和生活的万千变化时拥有一双“诗性的眼睛”。
孩子每天学*一首古诗词,领略中国古诗的精妙,继承中国的优良文化和传统。开阔与提高孩子的眼界。
夏日绝句
宋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关于夏日绝句的鉴赏]
夏日里的一股清流古诗
形容一股清流的诗句
表达一股清流的句子
带清流的古诗
一股气象的古诗
一股轻伤的古诗
还有一股味道的古诗
清新夏日的古诗
关于清流的诗句
滁州清流关的古诗词
写夏日清凉的古诗
一股无名火心情说说
夏日清风诗句
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
清江夏日的诗句古诗
夏日清乔远炳的古诗有声
夏日古诗词中的清凉
夏日送清凉口号
夏日清凉的句子
古诗词里的夏日清凉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古诗
夏日一把千鸟扇的古诗
感怀夏日其一的古诗
写一个关于夏日的古诗
夏日送清凉的好句子
夏日送清凉标语图片
夏日的风的古诗
夏日的古诗与画
夏日花的古诗
表示夏日清凉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