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黄仁卿见过留之而无酒因要宋衡携酒以至得以款语已又酌仁卿携行之茶成四十字
韩淲〔宋代〕
雨重乌臼树,风微萱草花。重携万安酒,再瀹建州茶。
邂逅年何晚,情亲日自加。两君真玉立,而我愧无瑕。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李白〔唐代〕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杜甫〔唐代〕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月下笛·与客携壶
姜夔〔宋代〕
与客携壶,梅花过了,夜来风雨。幽禽自语。啄香心,度墙去。春衣都是柔荑剪,尚沾惹、残茸半缕。怅玉钿似扫,朱门深闭,再见无路。
凝伫,曾游处。但系马垂杨,认郎鹦鹉。扬州梦觉,彩云飞过何许?多情须倩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怎知道、误了人,年少自恁虚度。
喜春来·携将玉友寻花寨
元好问〔元代〕
携将玉友寻花寨,看褪梅妆等杏腮,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且唱喜春来。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柳宗元〔唐代〕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苏轼〔宋代〕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以所携剑赠容甫
黄景仁〔清代〕
匣中鱼鳞淬秋水,十年仗之走江海。
尘封锈涩未摩挲,一道练光飞不起。
相逢市上同悲吟,今将拂衣归故林。
知君怜我重肝胆,赠此一片荆轲心。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李白〔唐代〕
碧草已满地,柳与梅争春。
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
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
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
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叶梦得《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又携书剑路茫茫。——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白居易《梦微之》
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菜根谭·概论》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定风波·重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贺铸《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李白《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王昌龄《龙标野宴》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秦观《纳凉》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朱淑真《清*乐·夏日游湖》
北风其喈,雨雪霏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列女传·辩通传·楚处庄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
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李白《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元好问《颍亭留别》
携手江村。——苏轼《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贺铸《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李元膺《茶瓶儿·去年相逢深院宇》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谢朓《游东田》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李商隐《谢书》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冯延巳《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张孝祥《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佚名《凛凛岁云暮》
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贺铸《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佚名《别诗三首 / 与苏武》
分携如昨。——苏轼《醉落魄(*上呈元素)》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佚名《北风》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木瓜先秦:佚名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3、*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 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4、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5、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 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6、泪盈襟,礼月求天,愿君知我心。
—— 牛峤《感恩多》7、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 李白《行路难三首》8、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
—— 李建勋《离阙下日感恩》9、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 李商隐《华清宫(天宝六载,改骊山...》
感激涕零、感恩图报、感激不尽、感恩戴德、千恩万谢1、感激涕零解释:涕:眼泪;零:落。
因感激而流泪。
形容极度感激。
出自:唐·刘禹锡《*蔡行》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译文:路旁老人回忆过去的事,相互激动得都流下了眼泪。
2、感恩图报解释:图:设法。
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自: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很感激别人的恩情,应该怎样来回报他们。
3、感激不尽解释: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
形容非常感激。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驿官传扬都督之命,将十千钱赠为路费,又备下一辆车儿,差人夫送至姚州普淜驿中居住,张氏心中感激不尽。
”译文:驿官传扬都督的命令,将十千钱赠给作为路费,又准备下一辆车儿,差车夫送至姚州普淜驿站中居住,张氏心里感激不尽。
4、感恩戴德解释:戴:尊奉,推崇。
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自:三国.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译文:直到现在都感激所受的恩惠和好处,怀着报答的心。
5、千恩万谢解释: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
尊敬的领导:承蒙领导抬爱,*素给予我真诚之教诲,让下属感激不尽。
区区薄礼,不成敬意,务必笑纳,鄙人不胜感激。
万望一如既往关注下属成长。
为谢
通过这么的工作相处,您在工作上给了大的提携和帮助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使后的努力有了一个方向,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努力、坚持和责任感。
感谢您对我的培养,而且教会了我这么多。
无论您走到哪里您永远是我的工作导师,希望您事业顺心,身体健康。
不要说太多话,说的多了反而变得虚伪,领导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尽量本着自己的理解去感谢就行了。
千万别让人家感觉你是刻意的拍马屁。
如果真是个好领导,那你就真心地和他说说话。
如果是大家一起感谢,那就场面话就多了:比如感谢领导对我们的关系和爱护,帮助我们成长进步,感谢您为工作操心,对我们一些错误的包容,还有岗位的奉献等等。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恩欲怨,报怨短,报恩长 哀哀父母,生儿不知父母恩 知遇之恩永生不望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朱淑真《清*乐·夏日游湖》
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
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王勃《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
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韩翃《送冷朝阳还上元》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疏影·旧时月色》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白居易《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
同人愿得长携手,久客深思一破颜。——戎昱《九日贾明府见访》
宝钗摇翡翠,香惹芙蓉醉。携手入鸳衾,谁人知此心?——魏承班《菩萨蛮·玉容光照菱花影》
稳似泰山共携手,陶然一笑友情深。——*《七律·雷电》
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晏几道《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王维《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令弟两街清显甚,定应携手接星辰。——范梈《送陈从事归江东二首·其二》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唐寅《落花诗》
梦里行云还倏忽,暗中携手乍疑迟。——徐铉《梦游三首》
逮今两携手,对若床下鞋。——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陈子昂《修竹篇》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柳永《迷仙引·才过笄年》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坤。——王维《瓜园诗》
佳期杨柳陌,携手莫相违。——刘希夷《代闺人春日》
同心宝带合欢结,携手邀郎拜明月。——胡应麟《乌栖曲五首·其二》
携手向沙塞,关河缅幽燕。——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始忆携手期,云台与峨眉。——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佳人亦携手,再往今不同。——韦应物《过扶风精舍旧居,简朝宗、巨川兄弟》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何当携手西湖上,更看凌波罗袜尘。——刘雄《雨如卧病诗以慰之》
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李白《凤凰曲》
西湖携手即天涯,慧日峰前浪滚沙。——沈谦《寄诸虎男兼怀昉思》
差肩何记室,携手李将军。——韩翃《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
携手临池路,时逢卖酒垆。——苏辙《寒食游南湖三首》
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元稹《酬乐天》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苏轼《行香子·携手江村》
携手石坛承爱景,静观天地入清宫。——张继《望江南》
昨时携手已十年,今日分途各千里。——高适《*台夜遇李景参有别》
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高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芳草遍江南,劳心忆携手。——皇甫冉《寄高云》
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高适《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谁家姊妹斗新妆,园林散步频携手。——唐寅《踏莎行·闺情》
携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苏辙《和子瞻记梦二首》
携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苏辙《和子瞻记梦二首·兄从南山来》
滕王阁在谁携手,徐孺湖宽可放情。——苏辙《复次韵》
青袍白面昔携手,冉冉府趋君记否。——独孤及《自东都还濠州,奉酬王八谏议见赠》
入门见中峰,携手如万里。——高适《宴韦司户山亭院》
于焉得携手,屡赏清夜景。——韦应物《寄柳州韩司户郎中》
记得旧时携手处,酒酣曾过饮虹桥。——王冕《寄王秋泉》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
岂效路上童,携手共遨游。——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携手简介
夏小伙又请来了风婆婆,怕热着我们,风婆婆轻轻的摇动了一下身子,就出现了一道道的风,凉爽极了!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古诗《风》
《风》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峤,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风》,欢迎大家分享。
《风》古诗原文: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注释:
1、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2、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3、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4、过:经过。
5、斜:倾斜。
《风》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赏析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风》赏析2: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简介: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
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卖骆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2、《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3、《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4、《马》
唐·陈凝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
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
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5、《白马》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6、《咏马》
唐·韩琮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7、《骢马》
唐·霍总
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
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路傍看骤影,鞍底卷旋毛。
岂独连钱贵,酬恩更代劳。
8、《白马》
唐·贾至
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
闻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9、《紫骝马》
唐·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效古诗古诗词
古诗原文
寒沙四面*,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诗文赏析
也许是长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往热衷于*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
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句,使之*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夜薄(迫*)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六年。诗中却以“朝驱”、“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
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