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的读后感400字

关于文言文两则的读后感400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文言文两则的读后感400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文言文两则的读后感400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文言文两则的读后感400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文言文读后感400字

  • 读后感
  •   在《两小儿辩日》中孔子的实事求是值得我们学*的。两个孩子的'大胆质疑也是值得学*的。但我认为两个孩子可取的还有一点——说话有理有据。

      这两个孩子非常的聪明,懂得根据自己的发现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生活中我们缺少的其实也就是这种*惯。

      为什么孩子的一些新奇的发现,有时会被家长误认为胡搅蛮缠。一些家长不认真听固然是一方面,但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家长的脑海里没有这样的话,就引不起家长的兴趣,家常自然也不理。但如果孩子拿出了证据就会引起家长的兴趣,更何况现在的社会不需要拿出证据吗?所以说话有根有据也是一个很好的*惯。

      而《学弈》告诉了一个大家几乎都懂却都很难做到的道理——态度最重要,对待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才能有个良好的结果。就想《学弈》中的两个学生,第一个端正了学*态度,所以才比第二个好,说不定第二个人的智力比第一个人还要好几倍呢!所以说做事只有端正了态度认认真真的做才可能成功。

      说话有理有据才可能引起别人注意,面对事情认认真真才可能将事情所好!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文言文读后感 (菁选3篇)

  • 读后感
  •   今天,我学了文言文两则,分别是《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弈》讲的是: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两个学生的学*态度不一样,因此效果也不一样的事情;《两小儿辩日》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为此各执一词,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在这两则文言文里,《学弈》这则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在文言文中的两个学生中,我们似乎更偏向于后者。在后者的那种表里不一的行为也就如我们在课堂上时表面上看起来在认真听老师讲课,手里却在玩玩具或者在做小动作,虽然老师是看不出来的,可是无意间被老师提问时只有呆呆的站着,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更别说问题的答案了。到这时才后悔莫及。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前一人学*,学*他的专心致志,只有认真学*才能取得好成绩呀。《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小孩大胆的提出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太阳才离人*的问题,还进行了争辩,他们能提出质疑,是因为他们能独立思考,探索和认识自然。读了这两则文言文,我明白了学*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而且想要真正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就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室无止境的。

      今天要讲述了:下棋高手奕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从奕是放假的第一天,我学*了《文言文两则》这篇古文。

      文中,《学奕》主要讲述了:下棋高手奕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从奕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听,但心中一直想着要把天上的天鹅射下来。两个学生虽然一起学*,但后一个学生的技术一直不如前一个学生。看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学*应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其实不只是学*应该这样,做每一件事都应该是这样,要认真对待,不应该分神,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两小儿辩日》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是无止境的。通过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自己不能过于依赖书和老师,很少自己的主见,我应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学*。

      今天我读了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两则.这第一则文言文是:学弈,它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它的全文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读【学弈】这篇课文,我感受很深,这篇文章通过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告诫我们学*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我们班的同学学*成绩上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不是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而是专心与勤奋程度不同而已.

    [阅读全文]...

2022-10-11 00:00:00
  • 伤仲永读后感文言文2003篇

  • 读后感
  •   天才方仲永才思敏捷,后来因为他父亲的见财眼开,没让他接受后天的教育,导致他成为*凡的人,通过他的事我得到的启示是,天才在于勤奋。

      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的小学同学小明,刻苦勤奋的学*,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真是夙兴夜寐宵衣旰食,他的不懈努力使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勤奋铸就天才,否则像方仲永一样沦为凡人。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翻译3篇

  • 翻译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鉴赏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不放弃探求。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3篇

  •   ——选自《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去】距离。

      【盘盂】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

      【知】同 “智”,智慧。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文言文伤仲永读后感3篇

  • 读后感
  •   本文讲的是一个天生聪慧的小孩子,因为父亲的愚昧无知,不让他学*,而只是为了谋利,来赚取财务,断送了一个可以有成就的一个人。

      仲永的家庭是一个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主的农户,他5岁那年突然让父亲给他准备书具,随即写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名字,“自是指物做诗立就”,从那以后渐渐的有人给他钱请他作诗。因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从此不让他去上学。结果可想而知,仲永的才华全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我相信如果仲永接受了后天的教育他一定会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

      从方仲永成长情况来看,我知道了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是成为天才还是常人是多么重要!天才的成功与后天的努力是不可分割的。像仲永那样天资聪慧而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一个普通的人,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一定会一事无成。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争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时我认为自己上学天天骑自行车去学校,好辛苦,好累呀。但我读了《伤仲永》这篇文言文后,我才知道学*是多么重要!比起他来,我可幸福多了,我们真得要珍惜这么好的时光,刻苦学*,不让仲永的悲剧再发生。

      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真的很”伤”,可哀伤之余,又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一个天才,就这样被埋没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华出众,他出生于农耕家庭,从未接触过任何文学的作品,竟然5岁就能指物作诗,并让人啧啧赞叹。可因其父母把他当作赚钱工具,不让他读书,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从全文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与方仲永堕落成常人绝对也是最最分不开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亲的所作所为。

      仲永那时还小,虽然天资聪颖,但并不能辨别是非。父母们也正应该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时候,多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多读书,多增长知识,更何况仲永还是一个神童,若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必然会成为一个才子。可他的父亲却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竟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以至于变成后文的”不能称当时之闻”和”泯然众人矣”。

      但是他堕落于常人,却也跟自己分不开关系。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写过他在仲永12、3岁的时候见过他,虽依旧有些才华,却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说,仲永这时还算是一个天才,现在再好好读书,也为时不晚,还是能小有成就的。而且仲永也12、3岁了,已不再懵懂,可以不必当作父亲的赚钱工具了。可仲永却依旧听父亲的话,每天走遍全县,作诗,写对子,收报酬,丝毫没有一点觉悟,也没有发现自己的改变,也正是这一点,使他错过了最后一个机会,从此碌碌终生,泯然众人。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现在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仲永着实令人哀叹,但我们现在更为重要的,则是不要让后人或身旁的人在”伤”字后面加上我们的名字,那样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阅读全文]...

2022-03-11 15:27:08
  •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

  • 翻译
  •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所以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田间列传文言文翻译

  • 翻译
  •   田单这人,齐王田氏宗室的远房亲属(齐原为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齐相田和正式夺取*)。闵王时代,田单为临淄(齐国都城)管理市场的辅助人员,不被人知晓。等到燕国派乐毅攻败齐国,后来不久退守莒城。燕国军队迅速地长途进军(指没有遇到抵抗)*定齐国绝大部分地区,而田单逃奔安*(城邑名),让同一家族的人把轴两头的尖端部分锯断,再用铁箍包住。待到燕国军队攻打安*,城墙倒塌,齐人奔逃,抢路逃跑,由于车轴头被撞断,车子也就毁坏了,被燕军所俘虏。惟有田单宗族之人由于铁帽包住了车轴的缘故,得以逃脱。往东逃到即墨,据城坚守。燕军已经使齐国其他城邑全都投降了,只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攻下。

      燕军听说齐王在莒,合兵攻打它。淖齿(楚国派将军淖齿救齐,他却乘机杀掉闵王,与燕人分占齐国领土和珍宝)已杀闵王于莒城,因为坚守抵抗燕军,数年没被攻下。燕国率军向东围困即墨。即墨的长官出城与燕军作战,战败而死。城*同推举田单,说:“安*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以保全,熟悉兵法。”拥戴他做将军,凭即墨来抵抗燕军。

      过了不久,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与乐毅有隔阂。田单听说它,对燕国施用反间计,扬言说:“齐王已死,城邑没有攻下的城只有两座了。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去,不过用继续攻打齐国做幌子,实际是想联合即墨和莒的守军,自己来做齐王。齐人没有归附,所以暂且缓攻即墨以等待王齐之事。齐人所害怕的,是只怕别的将领来了,那样即墨城就毁灭了。燕王以为这是对的,使骑劫代替乐毅。

      乐毅被夺兵权,不敢回燕国,于是回到故国赵国,骑劫代乐毅,燕人士卒多不服,愤愤不*。于是田单命令城里百姓每家吃饭的时候必须在庭院中摆出饭菜来祭祀他们的祖先,飞鸟都吸引得在城内上空盘旋,并飞下来啄食物。燕人对此感到奇怪,田单因此扬言说:“这是有神人下来教导我。”于是命令城中人说:“会有神人来做我的老师。”有一名士兵说:“我可以当老师吗?”于是回身就跑。田单于是就起身,把那个士兵拉回来,请他面朝东坐著,以对待老师的态度来侍奉他。士兵说:“我欺骗您,实在没有能力。”田单说:“你不要说破了。”于是以他为师。每当发布约束军民的命令,一定宣称是神师的旨意。于是扬言说:“我只害怕燕军将所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前面的.行列来同齐军作战,即墨(会因此而)被攻下了。”燕人听说了它,按照田单散布的话去做。城中的人看见齐国那些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都愤怒,坚守害怕被活捉。田单施用反间计说:“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侮辱我们的祖先,当会为此感到痛心。”燕军挖掘全部的坟墓,焚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见,都流泪哭泣,都想出战,怒气自然比原来大了十倍。

      田单知道士兵激起了斗志,可以用于作战了,就亲身拿著筑板和铁锹参加修建防御工事,和士兵分担辛劳。把妻妾编在军队里服役,要他们把饮食全都拿来犒劳将士。令披甲的士兵埋伏,使老弱妇幼登城,派遣使者向燕约定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收集百姓的黄金得到千镒,命令即墨的富豪赠给骑劫,说:“即墨立刻投降,希望不要掳掠我同族的妻妾,令他们安居。”骑劫非常高兴,答应他。燕军由此而更加松懈。

      田单于是在城内收集到一千多头牛,叫人做了深红色绸衣给牛穿上,上面画著五颜六色的龙形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芦苇扎在牛尾上,再给芦苇梢点火燃烧。在城墙上挖数十个洞,夜晚放开牛,壮士五千人跟随在牛的后面。牛尾灼热,愤怒地冲向燕军。牛尾上有火把,明亮耀眼,燕军看见狂奔的火牛全身都是龙纹,被它冲撞的不是死就是伤。五千人因含著枚攻击燕军,而城中擂鼓呐喊追击燕军,老弱都击打家中各种铜制器具制造声响,声音震天动地。燕军非常惊惧,失败逃走。齐人接著诛杀对方的将领骑劫。燕军混乱奔走,齐人追杀逃跑败北的人,都脱离燕国的镇压,复归齐国。

      田单的兵力一天比一天更加多了,乘著胜利的威势,燕军天天败逃,终于退到了黄河北岸燕国的境内(河上:指齐国的西北界),而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又成为齐国领土。于是迎接襄王(闵王子,名法章)到莒城,进入临淄处理政事。襄王封赏田单,号称安*君。

      太史公说:“战争是用正面的军队同敌人交战,用出敌不意的奇兵取胜。会用兵的人能出奇谋而变化无穷;奇正相互转化,就像玉环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用兵开始时要像柔弱安静的少女,使敌人轻慢疏忽,大开营门(不作防备)(适:通“敌”);后来敌人中计,自己就要像狡兔脱逃那样快速进击,使敌人来不及抵挡(距:通“拒”),这是田单所说的啊! [4]

      当初,在淖齿杀死齐湣王的时候,莒城人访求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太史嬓(jiǎo皎)的家里找到了他,他正在替人家种地浇田。太史嬓的女儿喜欢他并对他很好。后来法章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她,她就和法章私通了。等到莒城人共同拥立法章为齐王,以莒城抗击燕军,太史嬓的女儿就被立为王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君王后”。

      燕军在开始攻入齐国的时候,听说画邑人王蠋有才有德,就命令军队说:“在画邑周围三十里之内不许进入。”这是因为王蠋是画邑人的缘故。不久,燕国又派人对王蠋说:“齐国有许多人都称颂您的高尚品德,我们要任用您为将军,还封赏给您一万户的食邑。”王蠋坚决推辞,不肯接受。燕国人说:“您若不肯接受的话,我们就要带领大军,屠*画邑!”王蠋说:“尽忠的臣子不能侍奉两个君主,贞烈的女子不能再嫁第二个丈夫。齐王不听从我的劝谏,所以我才隐居在乡间种田。齐国已经破亡,我不能使它复存,现在你们又用武力劫持我当你们的将领,我若是答应了,就是帮助坏人干坏事。与其活着干这不义之事,还不如受烹刑死了更好!”然后他就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树枝上,奋力挣扎,扭断脖子死去。齐国那些四散奔逃的官员们听到这件事,说:“王蠋只是一个*民百姓,尚且能坚守节操,不向燕人屈服称臣,更何况我们这些享受国家俸禄的在职官员了!”于是他们就聚集在一起,赶赴莒城,寻求齐湣王的儿子,拥立他为齐襄王。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

  • 翻译
  •   知人善任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

      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1、解释下面的词:

      ①文:__________________。

      ②获:__________________。

      ③鲜: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断句并翻译。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文言文励志格言

  • 励志格言
  •   1、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2、见义不为,非勇也。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8、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9、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1、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1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1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6、学而不化,非学也。

      1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0、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2、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23、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5、当仁,不让于师。

      2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7、*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3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5、满招损,谦受益。

      36、人无远虑,必有*忧。

      3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3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4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4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48、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4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5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