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大家的古诗

关于赠与大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赠与大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赠与大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赠与大家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8) 语录(14) 说说(44) 名言(4k+) 诗词(200) 祝福(30) 心语(8)

  • 有关风的古诗 大家庭句子

  • 励志,家庭,名言
  • 1、每一个人都会想家,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你更想念家,想爸爸,想妈妈,想哥哥,想疼我爱我的八十岁的奶奶,想着,想着,就有了像进入梦乡的感觉。

    2、父爱像冬日的阳光,在寒冷的冬天,只有那抹阳光让我感到暇意,当我参加比赛时紧张的心情布满全身,额头都是汗珠的时候,爸爸递给我一丝鼓励,一块冰凉的饮料,使我勇敢直冲,取得了好名次。

    3、家是一扇门,有了门就不再害怕坏人到我们家来;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旅途疲乏了,可以好好休息,再起航;家是一只船,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馨。

    4、妈妈肤色白皙,那白里透红的脸颊,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楚楚动人。每当妈妈在医院里穿起洁白的工作服,匆匆忙忙走过,宛如吹过一阵白色的轻风。

    5、亲情不是浓烈的醇酒,不是甜美的饮品,它只不过是一杯纯净*淡的白开水,虽然无色无味,却是我们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它不会让我们兴奋,却能让我们安静;它不会给我们刻骨难忘的体验,却始终为我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营养。亲情中自有一份纯朴和自然,不用刻意的雕琢,在我们意识到时,它早已悄悄浸润在我们的指尖脉络中。

    6、找个坚强的理由,选择合适的方法,让自己行动起来,累我一人,幸福一家人。

    7、家也许就是一种期盼,是每天下班后放弃一切急匆匆赶回去的地方,有时候,无论你走多远在外过多么舒适的生活,你都会牵挂着它,即使远在天边你也会想到立刻回去的地方。

    8、家,是受委屈后的避风港。如果工作不顺心,世事不如意,在外受了委屈,回到家里,便如船回到避风港里,外界风浪再大,港内终是波轻浪微。你*安地调节好情绪,第二天,再继续奋进、继续努力。

    9、假如我是那盘似的银月,那么光明如火的太阳才是家,因为它,给予了我光明。假如我是一颗尘埃,那么广阔无垠的大地就是家,这里有我无数的同胞兄弟。

    10、时常想,自己前世肯定是一株顶着太阳幸福生活的向日葵,每天在太阳下幸福的生长,看着头顶上的小鸟唱着愉快的歌自由的飞过。要不然,怎么可以那样那个的喜欢阳光,喜欢温暖。渴望向日葵般的生活,就那样在阳光下简简单单的成长,只要有阳光就可以昂着头对天空很幸福的微笑。

    11、家,永远是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渴望的温暖和爱。

    12、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

    13、家庭意味着责任,家庭尽管是独立的社会单位,但这个独立是相对的,他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外有亲戚朋友,对父母要有赡养的义务,对子女要有养育的责任,对亲戚朋友要有互助的精神。

    14、母爱是温热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

    15、母爱就像阳光,感觉到的想到的都是热热的!母爱是一首田园诗,悠遥清净;母爱是一幅山水画,自然清新;母爱是一首歌,婉转深情。

    16、你能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吗?我就能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在我家里,每个人都是快快乐乐的,非常的可爱。

    17、家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家是个让人汲取温暖享受呵护的窝,家也是块需要职责感恩的田!国际家庭日,无论你身在何处,请牢记回家的路!

    18、母亲的爱犹如于春天里灿烂的阳光,带给我温暖,带给我光明;母亲的爱,犹如于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母亲的爱,总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动力。那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成为我坚强的后盾,让我时时刻刻不再有空虚的感觉。

    19、最绚目的是烟花,能放烟花,就是幸福。不论男生女生都会喜欢,尤其是释放的那一瞬间,实在太酷太炫,能看到灿烂的烟花,就是幸福,幸福就这么简单,可以和你一起看烟花,放烟火。

    20、家,是每个人值得依靠的地方,家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每个孩子栖息的港湾。

    21、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像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父爱像一杯甘醇的酒,回味无穷。

    22、快乐如清风,吹走笼罩在人们心头上的乌云;快乐如美酒,酝酿得越久味道越醇香;快乐如小溪,只有流入大海才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快乐如饮料,一经打开便冒出诱人的沁凉。

    [阅读全文]...

2022-04-15 22:19:50
  • 赠别古诗大全(描写赠别的古诗带拼音)

  • 诗词君给你一个题目:送别赠友。

    让你写出十首不同的诗。

    你肯定会说:太难了吧!

    可是,有一个人做到了,

    那就是李白。

    诗词君总结了十首李白的赠别诗

    首首有新意,句句是珠玑。

    诗词君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白,你咋那么有才?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要问我们情意有多深,千尺潭水代表我的心。汪伦要听了,应该也非常感动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词君一直觉得,当李白在黄鹤楼望着孟浩然远去的船只,久久回不过神来的时候,是最深情的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与杜甫相遇,饮酒携游,好不快哉。离别来临了,李白形容两人像飞蓬一样各自远去,真的让人无限感伤!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离开蜀地家乡漫游途中写下的一首诗。看着故乡流过来的水,李白都颇为想念家乡,李白,真是处处成诗啊。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词君大爱这首诗,诗情画意,超美。“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传神地写出了那依依的惆怅之情,感动了多少离别的人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被贬谪,遭遇人生挫折,李白写诗安慰他:我将我忧愁的心思托给明月,希望它随风给你送去安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送别友人,还要感慨一下人生。昨天的时光已不可留,今日还是那么烦忧。我还是开心点吧, 人生在世不得意,那就散发飘流自由自在,岂不乐哉!

    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阅读全文]...

2022-05-12 03:46:20
2022-02-06 05:58:31
  • 古代楷书四大家之颜真卿

  • 古代,语文
  • 古代楷书四大家之颜真卿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朝赵孟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楷书四大家之颜真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原太守,世称“颜*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书法

      成就、地位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正如范文澜《*通史简编》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第一境界

      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第二境界

      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758)、《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758)、《鲜于氏离堆记》(762)、《磨灭记》(762)、《颜允南碑》(762)、《韦缜碑》(763)、《臧怀恪碑》(763)、《郭家庙碑》(764)、《颜秘监碑铭》(765)、《颜乔卿碑》(769)、“逍遥楼”三字(770)、《殷践猷碑》(770)、《张景倩碑》(770)、《元子哲遗爱碑》(770)、《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麻姑山仙坛记》(771)、《小字麻姑山仙坛记》(771)、《大唐中兴碑》(771)、《颜含大宗碑》(771)、《宋广*碑》(772)、《重建颜含碑》(772)、《八关斋会报德记》(772)等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书生——斗士——统帅,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第三境界

      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此时期的作品有《元结碑》(772)、《干禄字书》(774)、《竹山堂联句》(774)、《妙喜寺碑》(774)、《颜杲卿碑》(774)、《李玄靖碑》(777)、《颜勤礼碑》(779)、《马璘碑》(779)、《颜家庙碑》(780)、《颜氏告身》(780)、《奉命帖》(784)、《移蔡帖》(785)等等。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真卿晚年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至此境界,其书如老枿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

      主要作品

      《自书告身》

      《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三十三行,二百五十三字,结衔小字十三行。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有人疑为伪托。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皇甫诞碑》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

      《化度寺碑》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行47字。碑阴同两侧各6行,行52字。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记载家族世系情况。

      《鲜于氏离堆记》

      《鲜于氏离堆记》(762年)。楷书,字大三寸,为颜真卿53岁所作,正值其书法艺术中期,书风渐熟。其用笔雄逸,字画刚健,结体宽博挺然,形势精绝,斩金截铁。且是摩崖大字,丰硕伟岸,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为颜书大字的杰出代表。可惜只残存47个整字和7个残字。

      《颜真卿三表帖》

      《颜真卿三表帖》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其中《让宪部尚书表》为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时,颜真卿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奏章。时间早于《祭侄文稿》(758年)一年,为安史之乱爆发后17个月后。

    [阅读全文]...

2021-12-18 23:45:13
  •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古诗全解)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开学就是三年级了,暑假期间让孩子把古诗先熟悉一下,我看了下课本,说实话,我都没学过。孩子坑坑吃吃的读了,不明白什么意思,自己先学*起开,才能给孩子讲。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用“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又用“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 。从文献搜索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是孩子还是不能理解,看来还得专业人来干专业事,交给老师

    [阅读全文]...

2022-01-18 13:45:52
  • 赠刘景文古诗

  •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3-21 11:07:45
  • 赠汪伦古诗的意思

  • 阅读
  • 赠汪伦古诗的意思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赠汪伦古诗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的时候,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的时候,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留别。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的时候,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李白自秋浦往泾县(今属安徽)漫游。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阅读全文]...

2022-07-26 19:33:24
  • 赠汪伦古诗诗意

  • 诗意,阅读
  • 赠汪伦古诗诗意

      李白,是我们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所著的古诗一直流传至今,陪伴着我们成长,教会了我们许多的东西。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李白大诗人的古诗《赠汪伦》古诗诗意,欢迎阅读参考!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不及:不如。

      [译诗、诗意]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阅读全文]...

2022-07-06 10:10:57
  • 赠花卿古诗带拼音(赠花卿古诗意思解释)

  • 解释
  •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卿:对古人的尊称。锦城:今四川省成都市。几回闻:听到几次。

    锦城的管弦乐器吹奏出悠扬悦耳的音乐,那乐声随着风飘荡在锦江上,冉冉地融入蓝天白云间。这样美妙的音乐只能在天上的仙宫里弹奏,在人间能听到几回呢?

    [阅读全文]...

2022-01-02 08:30:05
  • 赠从弟古诗原文赏析(赠从弟古诗翻译)

  •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选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背景故事】

    刘桢是一个傲然不屈、秉性刚直的人,曾因不敬*的罪名而被关押过。

    有一次,他路过一座大山,大山上青松挺立。这时候已值寒冬,山谷中吹出的风是多么的萧瑟,可是松树依然傲岸地挺立在高高的山上。他看到,尽管寒风凛洌,越刮越猛,可是松柏却显得更加坚定,即使是冰雪交加,也依然傲 然挺立,绝不动摇。

    这时候,刘桢自言自语地说道:难道是松柏不受这严寒冰雪的袭击吗?不!它并不是不受寒风冰雪的袭击,而是它不惧冰雪,不惧严寒的本性使它能够傲然挺立在冰雪严寒之中。刘桢对自己堂弟怀有殷切希望,希望他能够像松柏一样,能抵御住种种黑暗势力,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低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作者小像】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阅读全文]...

2022-02-26 04:06:17
赠与大家的古诗 - 句子
赠与大家的古诗 - 语录
赠与大家的古诗 - 说说
赠与大家的古诗 - 名言
赠与大家的古诗 - 诗词
赠与大家的古诗 - 祝福
赠与大家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