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

关于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0) 语录(5k+) 说说(2) 名言(711) 诗词(423) 祝福(2k+) 心语(1k+)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古诗赏析(相见欢李煜原文翻译)

  • 相见
  • [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集评】

    黄昇《花庵词选》: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思路凄惋,词场本色。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

    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

    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

    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

    “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

    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

    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

    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后阕仅十八字,而肠回心倒,一片凄异之音,伤心

    人固别有怀抱。

    [阅读全文]...

2022-02-10 06:15:25
  •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全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

  • 相见
  • 赏析”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一代的国君,更是一代的伟大诗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相见欢》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

    《相见欢》属于双调词牌。它起初是唐代教坊曲名,后逐渐用为词牌,也可叫作《乌夜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李煜降宋后被软禁在汴梁时期的作品。它以经典的意象、朴素的语言和简单的章法表现了李煜凄婉缠绵的忧愁。

    “无言独上西楼”,是李煜真的无话可说吗?还是他心中有话却不愿与人诉说呢?这个问题,我们要从词中寻找答案。根据相关记载,李煜是赵匡胤亲封的”违命侯”,被幽禁在宋朝为他建立的”华美的囚牢”,不得与外人交往。

    此处的”独”字告诉我们,此时的李煜是孤独的,是无人陪伴的,他的心情也是无人能体会的,因此他只能孤独彷徨,形影相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等,想要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理解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是孤独者。像李煜这样的伟大人物则是孤独者中的孤独者,他们往往与常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体会,正所谓曲高和寡,他们只能孤独地行走于人世间。

    孤独的、无言的李煜登上西楼,他为什么不登东楼、南楼和北楼,却偏偏选择了西楼?

    原来,”西楼”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据有关学者考证,南朝庾肩吾的”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是最早写”西楼”的诗句,这句是写傍晚时分织女星下沉的天文现象,而后”西楼”意象的具体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

    “纵观唐诗宋词中有关’西楼’意象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内涵的演变过程。首先由具体实在的某一客观建筑物转变为具有一定指代功能的朋友间的宴饮离别之地,然后再进一步将此离别相思转化为特定的男女之间的哀愁,最后虚化为一个代表孤寂、冷清、悲愁、相思的两性之情的寄托物,而其情感风貌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也由初唐的沉郁悲凉转变为宋词的萧瑟冷落。”

    李煜是南唐人,他笔下的”西楼”应该更接*宋词中的冷清、萧瑟的意味。

    除了”西楼”,古诗中当然也写有”东楼””南楼””北楼”的诗句。但查阅众多古典诗词发现,古诗中的”东楼””南楼””北楼”或指所住之地,或特指某个地方,并没有像”西楼”一样成为比较稳定比较普遍的抒情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1-09 14:42:25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阅读全文]...

2021-12-24 19:43:42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 相见,学生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十国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注释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1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2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年),五代时期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继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称帝三年,宋朝已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形势岌岌可危。继位十年后,自贬国号为江南,改称国主(世称李后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声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过每年向宋朝进贡来苟延求存。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师南伐,次年攻占金陵,将李煜俘获到汴京。宋太宗太*兴国三年(978年)被毒死。

      李煜善于写词,词作内容大部分都是描写宫廷的腐化生活,风格浮靡。进入汴京以后,他的词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将他的词作与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词作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宋史》、《五代史》有传。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阅读全文]...

2022-06-13 23:01:02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描写新月如钩的诗句)

  • [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生*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

    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三、《相见欢》的喻况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否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的确,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浇沥出这两首《相见欢》。

    “林花”一词,表面上是伤春咏别,但细作探求,“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决非一般闺怨、离情,其“伤春咏别”,很难说没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尚且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国而“长恨”“长东”,悲慨难托难*。“无言”一词,表面上看也是悲秋咏别,但细品寻微,词中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也决非一般离别相思,而是有所喻况:上片“梧桐”,是惨遭幽闭的物象,而“深院”难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离愁无疑可以解为去国之愁。心品之下,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况味,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阅读全文]...

2022-01-28 03:47:12
  •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古诗

  •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宋代:吴文英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译文

      人离去后西楼就变得空空如也,鸿雁也早已经飞往远方而渺无踪影。与旧日朋友畅叙别离之情也只能在那虚幻的梦境。我和你站立在河桥上,倾述着分别以后的彼此的相思与深情。话还没有说完,却被窗外鸟儿的啼声惊醒了。只见外面云淡星稀,天才刚刚拂晓,楚山迷蒙不清。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夹杂着蟋蟀的哀鸣,仿佛织布机梭在来往穿行,织出了我那如同繁星般的满头白发。这种凄清艰苦的境况,即使我告诉伊人,恐怕也难以体会到我现在的心情。我遥望京师,独自一人对着一盏荧荧秋灯,怎能不百愁俱生,那丝丝白发,怎能不再添几茎?

      赏析

      这首词是秋梦怀人之作,从“向长安”可知,词人所怀念的人是杭州姬妾。上片写梦中所见,叙别离而托之于梦境,虚处实写,颇有情致。首三句借用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诗意,写人去雁杳,是从别后写起,然后再补写别时情景:男女二人伫立河桥,执手话别,依依难舍。下片写离别后叹衰老而寄相思,词调清苦。“云淡星疏”四句,结构上有倒装。“听啼乌”三字本来应在最后,但用者将其放在中间,不仅公是用韵的需要,而且可以加重埋怨、遗憾的语气,也使句法变化生动,词意曲折,增加了趣味性。全词中情景兼融,韵致清雅。陈洵《海绡说词》云:楚山梦境,长安京师,是运典,扬州则旧游之地,是赋事;此时觉翁身在临安也。词则沉朴浑厚,直是*后身。

      古诗简介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在临安思念爱妾之作。上阕开头一句“人去”即指爱妾早夭。回忆往事,犹如一梦。下阕“雨外蛩声”是眼前景,“细织”、“霜丝”写白发渐多。但一切对方无从知道,我却独对秋灯老去,这才令人无限感伤!此作采用时空跳接,现实与梦境交织等手法,营造出一个凄清而又令人痴迷的境界。

      译文

      人离去后西楼就变得空空如也,鸿雁也早已经飞往远方而渺无踪影。与旧日朋友畅叙别离之情也只能在那虚幻的'梦境。我和你站立在河桥上,倾述着分别以后的彼此的相思与深情。话还没有说完,却被窗外鸟儿的啼声惊醒了。只见外面云淡星稀,天才刚刚拂晓,楚山迷蒙不清。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夹杂着蟋蟀的哀鸣,仿佛织布机梭在来往穿行,织出了我那如同繁星般的满头白发。这种凄清艰苦的境况,即使我告诉伊人,恐怕也难以体会到我现在的心情。我遥望京师,独自一人对着一盏荧荧秋灯,怎能不百愁俱生,那丝丝白发,怎能不再添几茎?

      注释

      ⑴霜丝:指白发。

      ⑵萧娘:女子泛称。

      ⑶几:多么,感叹副词。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秋梦怀人之作,从“向长安”可知,词人所怀念的人是杭州姬妾。上片写梦中所见,叙别离而托之于梦境,虚处实写,颇有情致。首三句借用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诗意,写人去雁杳,是从别后写起,然后再补写别时情景:男女二人伫立河桥,执手话别,依依难舍。下片写离别后叹衰老而寄相思,词调清苦。“云淡星疏”四句,结构上有倒装。“听啼乌”三字本来应在最后,但用者将其放在中间,不仅公是用韵的需要,而且可以加重埋怨、遗憾的语气,也使句法变化生动,词意曲折,增加了趣味性。全词中情景兼融,韵致清雅。陈洵《海绡说词》云:楚山梦境,长安京师,是运典,扬州则旧游之地,是赋事;此时觉翁身在临安也。词则沉朴浑厚,直是*后身。

    [阅读全文]...

2022-02-02 04:25:06
  •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歌赏析

  • 诗歌,月下
  •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歌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这两句是描绘临江古城月夜的景色——俯视白云和城垣倒映在江面上的影子,微波晃涌,白云和城垣似在摇动;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的夜景,描绘得逼真传神。两个“白”字,把月光皎洁、江水明净、露珠晶莹、云天渺茫,从色彩上全渲染而出。“摇”、“滴”二字用得神奇,城不会“摇”,但风发水动影摇,造成幻觉,似觉城摇;月亮不会“滴”露,但凝神望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两个字把静止的画面写得飞动起来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敏锐的感觉,细致的观察,细腻的运笔,把诸多景物,描绘得情态逼真,异趣横生,令人神往,实乃“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千古佳句。

      原文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释

      吴越:杨齐贤注“越州会稽郡,勾践所都。苏州吴郡,阖闾所都。今浙东西之地皆吴越也。”即今江、浙一符。

      白露垂珠:江淹《别赋》中“秋露如敢。”此化用其意。

      澄江净如练:出自《文选》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径引其后句,而改动一字。

      谢玄晖:即谢脁,其字玄晖。

      参考译文

      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

      白云低垂,水摇空城,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

      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

      惟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

      赏析: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四年(726)诗人初至金陵时。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城西孙楚酒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胜地。此诗是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以即景抒怀的手法,表达了李白对南齐诗人谢脁的崇敬和追慕之情。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见《舆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的胜地。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

      全诗一二两句叙写登楼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夜深人寂,金陵城下西风乍起,诗人独上西城,举目四望,只见整个吴越原野全都被如水的月光笼罩了,呈现出一片朦胧的景色。这两句起笔*稳,境界阔大,虽未言情,而墨浓情深,从而为以下所抒发的思古幽情,蓄足了力量。

      接下两句即以写景承之。“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摇”滴”二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

      五六两句上承第二句,转出“沉吟”一层。诗人所以“沉吟”“不归”,是因为处于如此明静的景色之中,览物兴怀,不禁联想起古今诗坛的盛衰。“古来相接眼中稀”一句,即写出内心深处的深沉感慨。一方面表达了对古人的倾慕,另一方面又含蓄地表达了对自梁陈以来“艳薄斯极”诗风的不满。

      七八两句是全诗的结末,点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所推崇的不是别人,而是“令人长忆”的谢玄晖。

      这首诗以写眼前景起笔,而归结于对谢脁的钦佩。首尾之间的联系,关键就在于诗人眼前的明丽景色正恰如谢脁诗清新秀丽的风格特点。谢脁的山水诗虽然缺乏充实的社会内容,但对于祖国东南一带秀丽风景的描摹却是异常细腻、精确和生动的。诸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这些诗句精工明丽、清新自然。由此能体会谢脁山水诗的风格即有如“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明”的明媚。处于这种环境之中,也就自然会联想起当年谢脁描写金陵景色的名句。这正是此诗含蕴精微的所在。

    [阅读全文]...

2022-06-19 08:05:21
  •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

  • 李清照,诗人
  •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

      导语: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作于与丈夫远离之后,寄托着不忍离别的伤感之情,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清照 《月满西楼》赏析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赏析二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月满西楼》作文

      在唐代诗人中,许浑并不算著名,然而,我却尤其喜欢他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西楼”。

      在古典诗词中,“西楼”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虚拟场景和物象,它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但却能真切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经由无数怀念、相思的伤感片断,凑集为挥之不去的清愁。

      “西楼”常常与月相联,唐人张籍的《西楼望月》写道:“城西楼上月,复是雪晴时。寒夜共来望,思乡独下迟。幽光落水堑,净色在霜枝。明日千里去,此中还别离。”;而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则写道“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西楼”是古代诗人们旧日生活情景的写照,或许是登临处,或许是欢聚场,又或许是行吟之所在,然而又可能都不是。它可以是故乡的小楼,可以是情感的码头,也可以是思念和遥想的地方······

      如唐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独上西楼、月如钩、梧桐深院、锁清秋——句句凄清幽冷。李煜当时可能确实独自上了西楼,也可能并无西楼可上,无非是百感交集、沉吟想象、寄托离愁别绪、故国忧思罢了!

      “西楼”并不是实指,而是一个若有若无、虚实之间、似是而非的意象。如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以女性敏感细腻的才思和款款深情,用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点染成皓月素晖,烘托出西楼寂寞的剪影。荷塘月色下,兰舟独坐,雁字西楼上,花落水流。良辰美景,反衬女诗人的相思之苦,貌似不动声色,声色却在眉头心上。

      再来读南宋词人周紫芝的两首词。“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周紫芝《鹧鸪天》)

      这是写“风雨西楼”,写羁旅之人思念一名歌女,前面数句回忆铺陈之后,忽然下笔陡转,一句“如今风雨西楼夜”,今非昔比,让人不得不感慨,流年似水,落月摇情。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阑干角。(周紫芝《醉落魄》)

      这是写“雪满西楼”,应为远方家中的妻妾所作,故而情真意切,下笔沉郁顿挫,没有一丝轻浮。冬日江岸,乌云飘雪,寒灯孤馆,遥想家人。因为愧恨自己负了归期,只有在想象中与女人相会。

      而思念中的女人,在每一个清寒的拂晓,一番梳妆打扮后,正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急切地翘望着夫君归来。然而,诗人终究还是没有归来,女人连同她独倚的小楼,都笼罩在漫天的飞雪中,天地间只见白茫茫的一片。

      风雨西楼也好,风雪西楼也罢,都跟月下西楼一样,无非是些缠绵悱恻的愁情。这与唐人送别时的壮阔悲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连生活在在晚唐衰景下的许浑,写起西楼来,也是那般的豪迈。“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历代诗法》评价其:“中晚唐人送别截句最多,无不尽态极妍;而不事尖巧,浑成一气,应推此为巨擘。”《唐人绝句精华》说它:“通首不叙别情,而末句七字中别后之情,殊觉难堪,此以景结情之说也。”

      文学终究是人学,人的意境就是诗文的意境。无论是西楼还是小楼,豪杰之士也能写出万丈波澜;哪怕是风霜雪雨,闺阁之辈也能写得活色生香。小楼可以写出大景象,高楼可以写出小愁肠,月色可以写出激荡之态,风雪可以写出旖旎情状。

      李清照《月满西楼》作文

      整个夜,雾蒙蒙的,月光被雾遮了许多,只看见一团不明晰的剪影,却又像极了被泪模糊的眼。

      千百年前的月光,是否像今夜,那月影下是否有有个女子,泪水涟涟?

      我喜欢她的词。纵然是女子,也能在乱世之中,盛放光华。可她的命运,并不像她的诗词那般美好。

      她的丈夫,再陪她历经风雨后,被病痛夺走了生命,独留她一人在这人世上,面对人世烦扰,市井繁华。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哪怕她的才华名满天下,她还是一个异类。恨只恨,命运不公。

      残花落尽,终了了记忆,蹉跎了年华。

      试问有谁曾真正听过她的心声,懂过她。人们只是静静地看着她,在文坛上发光发亮,却看不到她背后的孤独与落寞。

      李清照的一生,如诗,亦如画。像白玉兰,轰轰烈烈地绽放后,仅仅存下了文学上的成就与细密的文字,而那绝世的风华却迷失在时光里。

      我想,她只适合活在文字中,筑起一帘幽梦,静静地守望着她的世界。每一个微雨落花之时,莲荷绽放之月,秋叶凋零之日,寒梅傲雪之季,都值得她铭记于心。或许,在她的时光中,有个女子独撑一把伞,穿行在江南迷蒙的烟雨之中,一颦一笑皆若昙花一现,却深深的印在了江南的青石板上。

      我不想与她一样,有惊人的才情。我只是想与她的文字相触,获得片刻的宁静与安详。

      如今的世界太过快速,一天似乎只有日月的交接轮回那么快。而命运,像一支支离弦的箭,载着我们,奔向虚无缥缈的未来。就在飞速变换的场景中,世事变迁,太多记忆我不能忘记,可如今,我却将它们遗忘在了岁月的轮盘中,再也取不回来。

      我身边的人们,在拼命向上爬,为了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财富。又有多少人,从那巅峰落下,跌向深渊。而我,却有些累了。我宁愿留在原地,只为了将那些匆匆过往的记忆留住。可岁月不会因我而逆转,我只好看着它们,消失在拐角处。阳光明媚依旧,但与我,却是洒下了一地迷茫。

      窗外,灯火通明,衬得月光愈发朦胧。这月光,穿越了千年。千年前,那个女子轻轻在纸上写下:“红藕香残玉簟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阅读全文]...

2022-05-19 07:52:04
  • 相见欢李煜诗词赏析(相见欢李煜诗词赏析无言独上西楼)

  • 相见
  •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①,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②,留人醉③,几时重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 谢:凋谢。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③留人醉:一本作“相留醉”。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译文】

    林花凋谢,褪去了春天鲜红的色彩,太过匆忙,无奈早上飘洒寒雨晚上吹刮起大风。

    猩红如胭脂一般的泪水,叫人见之心痛欲醉,不知何时才能重逢?真的是人生常有遗憾,这遗憾就如江水一般长向东流。

    【赏析】

    这首词作于后主后期,写的是他在幽闭期间失意的心情,尤为沉痛。

    上片写景。“林花谢了春红”,首句便显露出伤春之意。时已暮春,看着一地落红,词人黯然神伤,不禁发出“太匆匆”的感叹来。按理说,春来花开,春去花谢乃是自然规律,词人的感叹大概由于凄楚心境。那匆匆逝去的又岂只有林花呢?词人由眼前这谢了的林花联想到自己那顷刻之间便覆之的南唐故国。词人在这里写林花,其实是深深寄托着自己的亡国之思。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林花的凋谢是由于风雨侵袭所致。

    下片由景物转入人事。“胭脂泪”三字是由景物转入人事的转折点。“胭脂”上承“春红”而来,而“春红”着“寒雨晚风”不就成“胭脂泪”了吗?胭脂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花本无泪,只是词人寓情于物,词人心在泣血,其色正若眼前这胭脂。“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人与花泪眼相对,如痴如醉。“几时重”则表现出了自知希冀无法实现而产生出的怅惘与迷茫之情。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末句放眼人间,寄恨无穷,不仅写出一己之失意,亦包含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缺憾,震撼着人心。

    词的品赏知识

    李煜的词(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词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二、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三、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这三点在这首《相见欢》里就集中表现了出来,这首词不同于五代词作,咏艳情,而是抒发亡国之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语言清丽自然,优美流畅,为词中上乘。红①,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②,留人醉③,几时重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 谢:凋谢。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③留人醉:一本作“相留醉”。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译文】

    林花凋谢,褪去了春天鲜红的色彩,太过匆忙,无奈早上飘洒寒雨晚上吹刮起大风。

    猩红如胭脂一般的泪水,叫人见之心痛欲醉,不知何时才能重逢?真的是人生常有遗憾,这遗憾就如江水一般长向东流。

    【赏析】

    这首词作于后主后期,写的是他在幽闭期间失意的心情,尤为沉痛。

    上片写景。“林花谢了春红”,首句便显露出伤春之意。时已暮春,看着一地落红,词人黯然神伤,不禁发出“太匆匆”的感叹来。按理说,春来花开,春去花谢乃是自然规律,词人的感叹大概由于凄楚心境。那匆匆逝去的又岂只有林花呢?词人由眼前这谢了的林花联想到自己那顷刻之间便覆之的南唐故国。词人在这里写林花,其实是深深寄托着自己的亡国之思。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林花的凋谢是由于风雨侵袭所致。

    下片由景物转入人事。“胭脂泪”三字是由景物转入人事的转折点。“胭脂”上承“春红”而来,而“春红”着“寒雨晚风”不就成“胭脂泪”了吗?胭脂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花本无泪,只是词人寓情于物,词人心在泣血,其色正若眼前这胭脂。“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人与花泪眼相对,如痴如醉。“几时重”则表现出了自知希冀无法实现而产生出的怅惘与迷茫之情。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末句放眼人间,寄恨无穷,不仅写出一己之失意,亦包含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缺憾,震撼着人心。

    词的品赏知识

    李煜的词(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词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二、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三、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这三点在这首《相见欢》里就集中表现了出来,这首词不同于五代词作,咏艳情,而是抒发亡国之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语言清丽自然,优美流畅,为词中上乘。

    [阅读全文]...

2022-01-03 10:18:33
  • 李清照《月满西楼》

  • 李清照
  • 李清照 《月满西楼》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阅读全文]...

2022-06-30 05:29:39
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 - 句子
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 - 语录
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 - 说说
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 - 名言
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 - 诗词
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 - 祝福
关于独上西楼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