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

关于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k+) 语录(197) 说说(86) 名言(68) 诗词(2k+) 祝福(9) 心语(9)

  • 物理知识点大全

  • 教育
  • 物理知识点大全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

      二、电磁学:(选修3—1、3—2)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3、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5、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6、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7、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8、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9、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10、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1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1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1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一、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 ,*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 ,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 ,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 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方比R,mrw*方也需,供求*衡不心离。

    [阅读全文]...

2022-05-27 17:14:35
  • 农谚及所包含物候知识

  • 知识,农谚,谚语
  • 农谚及所包含物候知识

      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谚及所包含物候知识,欢迎阅览。

      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阅读全文]...

2022-01-18 00:32:48
  • 物理知识点

  • 教育
  • 物理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路线的直线;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

      (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3)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

      (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从红到紫光的频率由小到大;波长由大到小;

      3、在同种介质中,折射率由小到大;传播速度由大到小;

      4、从红光到紫光衍射现象逐渐减弱;

      重力要点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为什么不能说成“垂直向下”?

      答:“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某个面向下,这个面不一定是水*面。如果这个面是斜面,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

      2、利用公式G=mg应注意什么?

      答:① G=mg是一个物理公式,而不是单位换算.

      ② 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都必须用国际单位.m的单位用kg,G的单位用N.

      ③ 公式中g=9.8N/kg,读作9.8牛每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④ 要会将公式正确变形,灵活应用.

      ⑤ 在理解重力与质量的联系时,我们不能说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重力成正比.

      3、重力和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答:如下表所示:

      4、怎样确定物体的重心?

      答:(1)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大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少数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如环形物体).

      (2)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来确定. 方法是:在物体上任取一点,用细绳从这点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沿悬绳方向在物体上画一条直线,然后用细绳 这条直线外的任一点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沿悬绳方向在物体上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该物体的重心.

      例1 关于重力,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在空中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抛出去的物体总会落向地面,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知识点 重力的概念和方向

      闯关点拨 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大小不等于地球对它的吸引力,故A选项不正确;地球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因此B选项不正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但不是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一种特定的垂直,是指与水*面垂直,故C选项也是错误的;由于重力作用,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都要落回地面,所以D选项正确.

      解 选D

      例2 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斜面

      B.物体放在支持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支持面

      C.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知识点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闯关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

    [阅读全文]...

2021-12-18 09:11:37
  • 物理电生磁知识点

  • 教育
  • 物理电生磁知识点

      电磁铁是通电螺线管的实际应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物理电生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电磁铁是通电螺线管的实际应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物理电生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1、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安培(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N极。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相当于条形磁体的两个磁极。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电磁铁磁场的强弱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有无有关。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扬声器和吸尘器等。

      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4.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结构:定子和转子(线圈、磁极、电刷)。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分类: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6.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0.02S 频率:50HZ, 1S钟内改变电流方向100次

      7.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上面对物理学磁生电知识点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加油。

      物理学*方法

      兴趣

      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随着学*的深入,物理的简洁美、逻辑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更高层次的魅力就会吸引你欲罢不能,对这一过程同学们应该有思想准备,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主动

      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的同学,能够在课前主动预*,发现自己学*的困难点,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主动发言,不要等老师去“灌输”。在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独立

      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熟能生巧,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光现象知识点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白色光是不是单纯的光,是复色光,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的色光组成,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3、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指红、黄、蓝。

      4、通过对比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5、有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即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6、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即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7、光具有的能量叫光能。太阳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来的。

      8、光按照可见与不可见分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类。紫外线和红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

      9、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因此它具有热效应;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10、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了影子,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1、把手放在发光的电灯和墙之间,墙上便出现了一个暗的影子,这一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其值是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此值*似相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比真空中要慢:v真> v空> v水> v玻

      13、熟悉一些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激光准直、激光测距、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三点一线射击、排队看齐、太阳光斑、立竿见影、日食月食、针孔照相机等。

      1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5、表面是*滑的镜子叫*面镜.*面镜的成像特点是:

      ①*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⑤像与物以镜面对称的。

      16、在“研究*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立一块玻璃作为*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物体成的像重合,这是为了找到像的位置,从而发现*面镜成的像有大小相等的特点;如果用尺量出物、像到*面镜的距离则发现等距的规律;如果用笔画出物、像对应点的连线,则发现物、像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17、*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为对称法。

      18、*面镜的主要应用有:

      (1)、利用*面镜成像;例:照镜子、利用*面镜扩大视野、牙医用来诊断病情的反光镜。

      (2)、利用*面镜改变光路,例:潜望镜等。

      19、*面镜使用不当可能带来麻烦或光污染。例:夜间行车时,车内的景物在挡风玻璃上成的像干扰了驾驶员的视线。

    [阅读全文]...

2022-06-22 19:10:14
  • *抛运动的物理知识点

  • 运动,教育
  • *抛运动的物理知识点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抛运动的物理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水*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夹角: tg=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夹角: tg=Sy/Sx=gt/2Vo

      注:

      (1)*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抛出速度无关。

      (3)与的关系为tg=2tg 。

      (4)在*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点:

      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

      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衡状态时,物体对水*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易错现象: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解题错误。

      (3)些同学对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误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啦,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少啦。

    [阅读全文]...

2022-06-10 01:06:19
  • 光速的物理知识点

  • 教育
  • 光速的物理知识点

      在**淡淡的学*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光速的物理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c; 4315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上面对光速知识的总结学*,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的更好的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阅读全文]...

2022-05-26 00:12:53
  • 初三物理《杠杆》的知识点

  • 初三,教育,初中
  • 初三物理《杠杆》的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杠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

      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二、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三、 研究杠杆的*衡条件:

      杠杆的*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四、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定滑轮

      五、滑轮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 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 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扩展资料

      杠杆原理,又称“杠杆*衡条件”,是一条物理学力学定理。其内容是:要使杠杆*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L1=F2·L2。

      原理提出

      战国时代的墨子最早提出杠杆原理,在《墨子 · 经下》中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这两条对杠杆的*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很久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便是说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在《论*面图形的*衡》一书中也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

      (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衡;

    [阅读全文]...

2021-11-30 18:29:37
  •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

  • 教育
  •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

      在*日的学*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要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⑴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⑶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⑷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⑸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⑹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⑺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⑻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⑼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⑽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⑾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⑿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⒀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⒁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物理六个重要规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3.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4.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

      5.欧姆定律: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物理学*方法

    [阅读全文]...

2022-05-29 14:23:13
  •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 初中,教育
  •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成像大小像的虚实像物位置像距(v)应用

      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u=2f等大实像透镜两侧v=2f

      f2f幻灯机

      u=f不成像

      u大虚像透镜同侧v>u放大镜大虚像透镜同侧v>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这是凸透镜U>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

      F

      U

      u>2ff

      u2fv=2f等大倒立的实像

      f2f放大倒立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u=f不成像(呈*行光射出)!!

      uu放大正立的虚像放大镜还有公式1/u+1/v=1/f

      只是凹透镜对于薄凹透镜:当物体为实物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指绝对值)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指绝对值)时,成像于无穷远;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以外两倍焦距以内(均指绝对值)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两倍焦距(指绝对值)时,成与物体同样大小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两倍焦距以外(指绝对值)时,成倒立、缩小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如果是厚的弯月形凹透镜,情况会更复杂。

      当厚度足够大时相当于伽利略望远镜,厚度更大时还会相当于正透镜。

    [阅读全文]...

2022-02-09 07:55:13
  • 初二物理透镜知识点

  • 初二,教育
  • 初二物理透镜知识点

      在**淡淡的学*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要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物理透镜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 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 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 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初中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技巧

      不要盲目刷题

      许许多多的老师,许许多多的人都强调大量刷题的'重要性。刷题的确重要,但没有质量的刷题,*乎毫无意义。越刷越有挫败感,越刷大脑越乱,越刷心里越没底。少即是多。不要小看搞懂一个题型,一个解题方法,因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细节,以及其中的逻辑。

      欲速则不达。想想看,多少人急于刷题,急于做许多卷子,看许多参考书。没有深入到知识与技能的深层,表面上的多,没有多少意义。

      注重总结,明确计划

      物理学科的学*内容很广,知识层次十分清楚,只要稍加总结,就可以脉络清晰。只要找们能够认清题目中的各个物理过程,再将公式、定理合理运用,题目自然就会解答出来。物理题是很抽象的,在解答的时候并不能轻易理解,解题时如果没有明确的思路或者一旦解答出错,就很容易对自己的学*能力产生质疑。物理学*需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个扎实的学*计划,踏踏实实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提升物理的学*能力。

      力的知识点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3、力的概念的理解

      (1) 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阅读全文]...

2022-04-06 11:00:04
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 - 句子
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 - 语录
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 - 说说
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 - 名言
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 - 诗词
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 - 祝福
包含物理知识点的古诗谚语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