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

关于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82) 语录(15) 说说(31) 名言(3) 诗词(812) 祝福(1) 心语(814)

  • 观沧海主旨句简要赏析

  • 学生
  • 观沧海主旨句简要赏析

      导语:《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观沧海主旨句简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观沧海 / 碣石篇

      朝代:两汉 | 作者: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主旨句及鉴赏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本身。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一些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的轮廓,下面再层层的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主旨句,运用了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了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的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赏析题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①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阅读全文]...

2022-06-15 22:41:26
  • 观沧海的赏析和主旨

  • 阅读
  • 观沧海的赏析和主旨

      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的赏析和主旨,欢迎借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释义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赏析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它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它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静。它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曹操生*

      1、早年经历

      曹操,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三国志·武帝纪》中说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小说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曾经潜入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手舞著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2、崭露头角

      公元174年【甲寅年】(熹*三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任顿丘令。这一年,曹操二十三岁。多年后曹操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阅读全文]...

2022-05-20 20:36:55
  • 观沧海主旨句是哪一句(观沧海一句一句赏析)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 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并且辑有《曹操集》。

    诗意:从东面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深色的大海。海水起伏动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草长得非常茂密。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波涛万顷。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中的志向吧!

    主旨: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名句赏析: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阅读全文]...

2022-01-24 12:10:06
  • 《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

  • 曹操
  • 《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8)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天河。

      (13)幸:庆幸。

      (14)甚:非常。

      (15)至:极点。

      (1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

      《观沧海》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阅读全文]...

2022-04-19 03:38:23
  • 观沧海古诗意思解释(观沧海古诗的意思和翻译赏析)

  • 解释
  • 曹操打败袁绍,北征乌桓时,曹操的年龄是53岁,这是人生中的何等华彩的年龄。曹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豪迈千古的诗歌。抒发他此时的建功立业的志向。

    笔者曾到过许昌,站在魏王宫的地面上时,胸中涌起一感动,所感到的是一种沉稳和大气。那稳实的建筑,开阔的宫院,*整的地基,隐隐传递着主人得性格。那是一种感觉,劲实传递进你的心里。

    曹操采取了“四言古诗“,四言古诗的特点是质朴单纯,厚重踏实。这体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他是风格,也是曹操政治成就的一种展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毫不拖拉累赘,开篇点题。点出写作内容和写作的原因。但”临“一词,颇能体现君临天下的气势,高高而立,四野苍茫。

    “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于是曹操就面对着眼前的景物浩叹,浩淼的大海之水是多么的动荡啊,海中的山岛怪石森立,给人以苍茫突兀之感。大海波涛动荡,又带来了无数的惊心动魄的激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自然丰富魅力,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样的表现,*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而曹孟德的这四句同样蕴含了激情,蕴含了力量,蕴含了人生的豪迈,积极入世的奋进力量。一方面是大自然的赞美,一方面是融于自然,超于自然的豪迈,诗人之于政治家,那就是力量之外多了一股奔放的力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的浩淼,进一步推动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豪情需要借助进一步的夸张。于是乎,在曹操的胸襟中,沧海放到极大,”日月经纶,星辰斗转“ 这大海既是曹操心胸开张,神鹜八极的写照,又是诗人思绪飞升的向往。

    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以常规作结,严明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志向。

    统观全篇,全诗结构井然。开篇引题,中间寓情于景,然后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点题而终。体制虽小,头尾兼具。而文中写景,笔笔刻画,力道森然,刻画出了自然的苍茫有序,波荡起伏,犹如人生波澜。全诗写景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充沛。放佛功夫高手,一举一动之间,气场衣袖之间鼓荡而出,直扑人面。纵在千年之后,也能感受曹操的充沛人生。

    [阅读全文]...

2022-03-22 08:54:27
  • 观沧海的诗意

  • 诗意
  •   《观沧海》

      作者: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诗意: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

    [阅读全文]...

2022-03-07 07:34:10
  • 观沧海的全文注音

  • 阅读
  • 观沧海的全文注音

      《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的全文注音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集》,《观沧海》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观沧海全文注音

      Guāncānghǎi。

      观沧海

      Cáocāo

      曹操

      dōnglínjiéshí,yǐguāncānghǎi。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shuǐhédàndàn,shāndǎosǒngc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shùmùcóngshēng,bǎicǎofēngmào。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qīufēngxiāosè,hóngbóyǒngq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rìyuèzhīxíng,ruòchūqízhōng。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xīnghàncànlàn,ruòchūqílǐ。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xìngshènzhìzhāi,gēyǐyǒngzhì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我)向东来到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阅读全文]...

2022-05-27 21:10:06
  • 观沧海的原文及赏析

  • 阅读
  • 观沧海的原文及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时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的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声音,海中涌着巨大海浪。

      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发出。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产生出来。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鉴赏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高潮放在诗末尾,它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基调为苍凉慷慨,这也是建安风骨代表作。

      从诗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轮廓。在这水波“澹澹”海上,最先映入眼帘是那突兀耸立山岛,它们点缀在*阔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壮志情怀。前面描写,将大海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胸怀、开阔胸襟、宏大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套语,与诗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曹操人物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阅读全文]...

2022-01-10 03:31:26
  • 《观沧海》中的沧海在在哪里?

  • 沧海,阅读
  • 《观沧海》中的沧海在在哪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诗出自两汉时期大政治家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慷慨激昂,表达了曹操想要一统天下的野心,我们经常说大海沧海,那么,你知道沧海在哪里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相关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沧海》中的沧海在在哪里?

      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亦指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东海属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

      东海县为“百库之县”,共兴建大中小型水库63座,总库容为8.9亿立方米,其中石梁河水库和安峰山水库分别为全省第一和第四大水库。

      东海具**置指*大陆以东、日本九州以西、黄海以南、台湾以北的海域,包括黄海、朝鲜海峡。东海位于*大陆和台湾岛、日本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并经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连,濒临*的沪、浙、闽、台4省市。

      面积77万多*方公里。多为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盐度为31-32‰,东部为34‰。海水温度*均9.2℃。冬季南部水温在20℃以上。

      世界著名渔场之一,产大黄鱼、小黄鱼、刀鱼、墨鱼等。整个海区介于北纬23°00′-33°10′,东经117°11′- 131°00′之间。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大陆,南临南海。

      东海南北长约1300公里,东西宽约 740公里。东海海域面积70多万*方公里,*均水深350米左右,最大水深2719米。

      东海海水透明度较大,能见到水下二三十米。东海海域比较开阔,大陆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一半以上的岛屿分布在这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有两处,一为《汉书·地理志》所载骊成的大碣石山;一为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

      ⑻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非常。

      ⒂至:极点。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阅读全文]...

2022-01-23 10:26:44
  • 观沧海的诗句有哪些(观沧海最有名的诗句)

  • 《三国演义》尊刘抑曹,所以重点表现曹操的奸诈,写了好多他干的坏事。但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完全被小说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曹操不仅有“奸”的一面,更有“雄”的一面。雄在哪里呢?除了统一中原,为魏国开基之外,曹操还是个文化英雄。曹操是古代所有帝王之中写诗水*最高的。他不光自己写诗好,还带出了两个好儿子——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合称“三曹”。后世只有北宋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可以相媲美。这还不够,曹操还把当时一批最了不起的文人都团结在自己身边,共同创造出一种既雄壮又爽朗的写作风格。因为当时还是汉献帝时代,年号“建安”,所以,后世就把这种慷慨雄壮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从此之后,有没有风骨,也就成了我们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曹操既是一代政治家,又是一代文宗,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不多见。说完作者,再说诗题。这首诗,我们现在一般叫它《观沧海》,但事实上,把标题说全了,应该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也是一篇乐府诗。

    所谓“步出夏门行”,其实是一个乐府的老题目,相当于我们之前讲过的《长歌行》,只不过《长歌行》是五言,而《步出夏门行》是四言。曹操借这个老题目来填新词,一共填了四章,这首《观沧海》是第一章。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huán),得胜回师,途经碣(jié)石山,登高观海,不禁感慨万千。将这番见闻和感慨熔铸成诗句,于是有了这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首先来看一个名词——沧海。所谓沧海,泛指大海。大海为什么叫沧海呢?这就涉及“沧”字的来历了。“沧”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当然和水相关。右边的“仓”字,既代表读音,也有意义。所谓仓就是粮仓,粮仓旁边加上水,就是物产丰富的大海。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大海是深沉的蓝色,也就是苍青色的。所以,后来“沧”又有一个含义,就是指苍青色。这样一来,所谓沧海,既可以解释成大海,也可以解释成苍青色的大海。

    其次来看一个形容词——澹澹。澹澹是三点水旁,仍然和水相关,是水波摇动的样子。再次来看一个象声词——萧瑟。澹澹形容水,萧瑟形容风,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既然是秋风扫落叶,这声音自然带着点儿肃杀的气息,所以萧瑟也是形容词,表示肃杀。最后来看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其实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结尾,而是一句套话,好多乐府诗的结尾都这样写,意思就是说,我太荣幸了,给大家唱首歌吧。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就不难翻译了: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去看那苍茫的大海。

    大海是多么浩荡,山岛也巍峨高耸。

    山上林木茂密,百草郁郁葱葱。

    秋风吹动着树木,也让大海波翻浪涌。

    日月交替运行,好像就从大海里出生。

    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从大海中升腾。

    我是多么幸运,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情。

    先看结构。这首诗可以分成三部分。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第一部分,算是整首诗的写作由头。中间十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主体内容,也是第二部分,写登临之后看到的风景。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结尾,也就是第三部分。从结构安排可以看出来,这首诗的重头戏在中间部分。这部分写得极其雄壮,可以概括成三大好处。

    第一,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大海。我们是农业民族,不常在海里活动。所以古代诗人很少直接写到海,即使写也是把它当成边界、当成尽头来看待。比如,我们之前讲《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海并不是诗人关注的主体,诗人只是想说,河到这里就结束了。还有一种,虽然也写海,但海只算是一个背景。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望月怀远》),诗人关注的主体是明月,海只是衬托明月的一块大幕布而已。

    但是,这首《观沧海》不一样,海就是他要写的主要内容。他对大海,有三处形容:其一,“水何澹澹”;其二,“洪波涌起”;其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形容什么?形容海面的宽广和*静,这是大海的常态。大海*时是*静的,但是一旦秋风吹起,它又是那么波涛汹涌。“洪波涌起”,这是多么动荡不定、深不可测的大海呀。“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这还是人们日常能够看得到的大海。但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不一样了,它不是真实的大海,而是曹操想象出来的大海。大海如此辽阔,如此深邃,是不是日月星辰都是从这里升起,又降落到这里呢?这个想象可不一般,它让大海和天空,和天体都连在一起,大得无边无际,气吞宇宙。就算是没有见过海的人,看到这首诗,也能感受到海的气势了。

    第二,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秋天。古代诗人感情丰富,听见秋风就想到落叶,进而想到青春易逝,红颜暗老,这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本来,伤春悲秋,属于人生常态,但是这首诗却不一样。它是不是写秋天?当然是。就算我们不了解曹操北征乌桓的具体时间,我们至少能看到“秋风萧瑟”这句诗。那么,在秋风吹拂下,山是怎样的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虽然已经是秋天了,但是草木并没有凋零,相反它还是那么茂盛。经霜不凋,这是多么英雄的草木啊。同样,在秋风吹拂下,海是怎样的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海借着风势,掀起滔天巨浪。这海又是多么有气势啊。这样看起来,这首诗里的秋景一点儿都不软弱,一点儿都不凄凉,相反,它十足雄壮,十足令人心潮澎湃。

    第三,这首诗写出了最雄壮的人生。可能有人会说,哪里有人啊?不就是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让我们知道有个人在看海;结尾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让我们知道有个人在唱歌吗?并非如此。这首诗通篇都是在写景,但也通篇都在写人。难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背后没有人吗?当然有人。能够这么看秋天的人,一定是“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英雄吧?事实上,这几句也是曹操的诗,出自《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龟虽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背后有没有人?当然也有人。能够这么思考大海的人,一定是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政治家吧?其实,这几句诗也是曹操写的,出自他的《短歌行》。

    再回到这首诗的背景上来。曹操为什么有机会观沧海?因为他北征乌桓,回来的时候路过此地。他为什么又要北征乌桓呢?那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打败了河北的袁绍,紧接着就要进军江东,谋求统一天下。而乌桓就在河北的北面,而且跟袁绍的残余势力有勾结,如果曹操不管乌桓,直接南下,就有可能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所以,曹操才要先行拿下乌桓。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已经打败了乌桓,统一的蓝图正在他的心中勾画。在这种情况下俯视苍茫大海,他又怎能不壮怀激烈,热血沸腾!把这种壮怀激烈的感情放进诗里,再用俊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令后世心驰神往的“建安风骨”。

    曹操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山。这座山曾经见识过无数伟人,秦始皇、汉武帝在这儿求过仙,隋炀帝、唐太宗在这儿驻过兵。但是,这些皇帝都没留下什么痕迹。在历史上,给这座山打下最深烙印的就是曹操的这篇《观沧海》,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以*才会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毫无疑问,*这阙词,体现的也是“建安风骨”,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诗篇。

    原文参考引用自《顺着历史学古诗》

    [阅读全文]...

2022-01-07 18:37:00
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 - 句子
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 - 语录
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 - 说说
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 - 名言
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 - 诗词
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 - 祝福
古诗文观沧海的主旨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