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壁铜锁的古诗

关于铁壁铜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铁壁铜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铁壁铜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铁壁铜锁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 语录(2k+) 说说(1) 名言(506) 诗词(46) 祝福(1k+) 心语(51)

  • 《题西林壁》古诗

  • 阅读
  • 《题西林壁》古诗

      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诗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7-15 21:24:18
  • 含有铜字的古诗词 带铜字的诗词名句

  •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幼学琼林·卷三·器用》

    命若穷,掘得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贾谊《鵩鸟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新城道中二首》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李贺《长*箭头歌》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江淹《铜爵妓》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杜甫《古柏行》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曹植《铜雀台赋》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柳永《满朝欢·花隔铜壶》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曹雪芹《交趾怀古》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张炎《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江淹《铜爵妓》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张说《邺都引》

    穗帷飘井干,樽酒若*生。——谢朓《同谢谘议咏铜雀台》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薛逢《宫词》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温庭筠《过陈琳墓》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沙。——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李商隐《曲江》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曹植《铜雀台赋》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曹植《铜雀台赋》

    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曹植《铜雀台赋》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李煜《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姜夔《齐天乐·蟋蟀》

    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曹植《铜雀台赋》

    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中。——陆游《浮世》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李贺《开愁歌》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王守仁《元夕二首》

    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谢朓《同谢谘议咏铜雀台》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李煜《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阅读全文]...

2021-12-25 17:55:52
  • 赤壁古诗的考题132句

  • 赤壁,经典
  • 赤壁阅读题及答案

      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川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4.C(“故垒”不是亘古以来的景象,它是人文景观;“月明”也谈不上化用典故)

      15.赵翼在诗歌中由今思昔,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更有一种自然永恒而昔日风流不在的今昔之感,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3分)杜牧诗由赤壁遗物引发怀古之幽情,表面是在感慨天时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轨迹,实际是表达机遇造人的哲理,内心深处或许对周瑜的战绩并不太认可,或许另有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其他合理即可得分

      【注释】

      ⑴形胜:位置优越,地势险要之地。扼:控制,扼住。荆襄:荆州和襄阳。

      ⑵故垒:古代的堡垒。

      ⑶乌鹊:指喜鹊,或说是乌鸦与喜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⑷周郎:即周瑜。

      ⑸陈迹:过去的事迹。

      ⑹沧浪:这里指渔歌。

      【翻译】

      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这首诗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以冷静幽远的笔墨,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境界辽阔,感情激荡。

    赤壁赋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赤壁赋》完成练*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  扣舷而歌之(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尊以相属(   )  挟飞仙以遨游(   )  山川相缪(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抱明月而长终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3-08 01:56:47
  • 含有壁字的古诗词 带壁字的诗词名句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大江歌罢掉头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前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司马迁《项羽之死》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前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谭嗣同《狱中题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阅读全文]...

2022-04-18 20:30:24
  •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 苏轼
  •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范文,我们来看看。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阅读全文]...

2022-04-08 13:43:19
  • 《赤壁》古诗词鉴赏

  • 赤壁
  • 《赤壁》古诗词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赤壁》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销:销蚀。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6】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7】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8】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9】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作品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阅读全文]...

2022-06-19 23:13:47
  •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古诗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2-02 12:16:38
  • 题西林壁古诗 拼音版

  • 阅读
  • 题西林壁古诗 拼音版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拼音版

      题西林壁

      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jìngāodīgèbùtóng

      远*高低各不同。

      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拓展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课后练*

      一、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题:

      2.西林:

      3.不识:

      4.腊酒:

      5.缘:

      6.丰年:

      二、比较下面的字并注音、组词。

      壁()()岭()()峰()()

      避()()铃()()锋()()

      腊()()浑()()莫()()

      蜡()()混()()寞()()

      三、学会使用下面的诗句,看谁用的又准又好。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这样用: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这样用: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看成岭()成峰,()()()()各不同。

      2.()重()复疑无路,柳()花()又一村。

    [阅读全文]...

2022-05-11 04:51:04
  •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词

  • 写作
  •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

      其一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其二

      郊野桑枝招展,柳丝繁花装点春的容颜,风把香味收起悄悄的吹过墙垣。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疑疑惑惑,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

      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此二诗前一首于着力处见功夫,后一首却于*淡处见火候。必两首连读,始能察作者谋篇之妙。只选一首,似不无遗珠之憾。

    [阅读全文]...

2021-12-04 20:44:26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品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阅读全文]...

2022-04-09 05:26:37
当前热门
铁壁铜锁的古诗 - 句子
铁壁铜锁的古诗 - 语录
铁壁铜锁的古诗 - 说说
铁壁铜锁的古诗 - 名言
铁壁铜锁的古诗 - 诗词
铁壁铜锁的古诗 - 祝福
铁壁铜锁的古诗 - 心语